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36882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5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一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 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内容是二次根式章节的复习课,是学生在学完新人教版八年级教 材下册第十六章后的一个总结复习。 二次根式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与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考 直接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 本课复习内容的教学将让学习更为系统地认识二次根式,并在学习新 知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升华。 同时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在下一张勾股定理以及九年级的解直角三角 形学习中打下一些有效的基础。 关于二次根式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求 1 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2 会用它们进 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

2、要求分母有理化;在本章内容新授过程中, 教师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对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讲解,对方法、技巧、能力等 各方面并没有对学生作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本身在学习新课知识时, 也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对课程标准提出的第2 点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并不 能很有效的完成。 而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将给学生一个巩固提高的机会,让大多数学生能 加深对二次根式的运算的理解,同时更是为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学 习技巧,提高学生的能力提供机会。 彻底地贯彻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完成九年级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2 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本课内容是综合性复习,所讲知识点学生基本都熟悉,只不过是没有 真正

3、的理解透彻,甚至有些学生可能都已经有部分渐渐淡忘。 本节内容的教学其实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学生理清知识点,建立一个完 整的知识体系与结构。 把已学知识系统、全面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 够对二次根式的理解与运算真正落实到位作出努力。 其实,本课内容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复习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 本章的知识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明确地位与作用,让学生感受本章知识的重 要性,为即将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工作。 3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由于新课内容结束离综合性复习时间较长,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对本章 的知识并不是非常熟悉,但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完全 具备的,只不过需要一个回顾的过程

4、。 同时,随着知识面的拓广以及一些章节中对二次根式的应用,逐步让 学生对二次根式这一章的内容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复习时,学生应该说还是很易于接受的。 4 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其实更主要的是经历回顾、 理解、巩固的过程。 本节教学内容的新知并不是真正的“新的知识点、新的知识技能、新 的知识能力 “,而是一种对已学知识的一种重新加工处理的能力,从已学的 知识上提炼出更精粹的东西来。 这也正是学生在这方面的缺憾,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与分析。 这更是学生的主要障碍。 二、目标的设定及重难点 1 目标的准确与完整 知识目标 1 能够有效回顾本章的重要基础知识; 2 二

5、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 情感目标 1 对章节内容的总体把握,全面分析; 2 体会对问题的解决办法的优化处理;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善于处理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的能力;2 重点、难点确立 及依据 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是新授时的重点,更也是复习课上的重点。 前面的公式、运算法则等都是为了这些计算与化简服务的,学生真正 体现所学的基础知识应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上。 故此,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设定为 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 伴随着重点内容的出现,学生的问题也得以体现。 要熟练地解决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问题,需要学生真正理解所要求 的基础知识,并灵活的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6、继而重新回归到重点内容上。 然而这些都是学生的困难之处。 也就是说本课的重点内容就是难点内容。 3 重、难点突破方法 本课内容的重点也就是难点,突破的方法都在于如何有效地理解二次 根式的模型,以及如何运用基础的知识去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而这些都在基础的回顾上让学生得以重新的认识,所以,突破的方法 之一就来源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通过对比以前所学的知 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探索以及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重难点突破的方法 之二。 三、教法设计 自主复习基础知识整理知识点、复习测评合作探究 达标训练 堂清检测四。 学法设计 1 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取的方法 由于本课是复习课,更多的情况之下

7、学生参与课堂的比例很大。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通过对比新授与复习之 间的不同,在课堂上形成新的认识,教师更是注重对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 能力的培养。 2 培养学生能力采用的方法 复习课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个升华的阶段,在本节课上应着重关注 前后学习方法,问题的思考方式的对比,让学生主动的讲,主动的暴露更 多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技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3 学生主题作用体现的方法与手段 合作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解决本课内容所采取的一个必要环节, 敢于质疑更是解决本课内容的关键所在。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教师只是通过问题 的形式以及组织课堂活

8、动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联系在一起,而学生在课堂 上无疑是一个真正的主宰者。 五、教学过程 基础回顾与测评将本章的基础知识都以一些常见的基础问题的形 式展现, 便于学生理解更便于学生对二次根式的模型的真正理解; 整理 知识点一个问题整理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对号入座,便于掌握与分析; 合作探究对本章中典型的计算与化简进行专门的探究讲解,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达标训练对所复习的知识点进行巩固训练,已达到进一步掌 握; 堂清检测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不同的检测,以确定其 对本章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实现面向全体教学的目标;五、作业设 计 1 作业设计目标 根据不同学生掌握新知的程度不同,对作

9、业的完成也有不同的要求。 为此,对于类学生应能运用新知解决相关程度的问题巩固提高第1、 2、 3、4、5 题;而类学生要求解决相关的基础性问题巩固提高第1、2 题,对 与新知相关程度的问题应积极尝试;2 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学生学习新知掌握的程度不同,对新知进行训练的要求就不同。 但是,作业的目的都应针对本课内容的教学,故本课作业应完成课后 第 15 题。 第 1、2 题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学生大体上应能解决。 而第 35 题是与本课教学相对应的相关程度的问题,类的学生应能较 好的解决,类学生则要求积极的尝试。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

10、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实数 “的第一个课时。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媒体,课堂结构, 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来对这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范 围扩充到实数范围。 在中学阶段,大多数问题是在实数的范围内研究的,它也是进一步二 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实数是非常重要的。 无理数的引入,数系的扩展充满着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及分类思想, 所以这节课不仅仅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渗透数学思想,感受数

11、美的有效载体,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 内容。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无理数的引入,经历数系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过程, 培养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 思想。 情感与态度了解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数学文化,体 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

12、兴趣。 二、学情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掌握实数要求不高,但实数的知识却贯穿中 学数学始终,所以我们只能逐步加深学生对实数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平方根、立方根同时也初步接触过等具 体的无理数。 无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实数与数轴 上的一一对应关系都需要一个渐进的理解过程。 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与思考,归纳与总结,历经知识发展与运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 1 教法分析 为了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连续性,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入法 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认识数的过程;通过类比归纳法和探究分析法经历 实数的认识过程,从而较好地完成实数概念的构建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 一

13、一对应关系的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2 学法分析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小 组合作交流相结合,把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及知道实数与数轴的点的一一 对应关系确定为教学重点;无理数的认识确定为教学难点。 课堂上充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观察、类比、分析,让 参与到概念的建立,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四、教学媒体 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堂结构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的心灵深处都有

14、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 线,思维为核心 “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探究新知,引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自学新知,自主探索 第三个环节探究新知,拓展深化 第四个环节应用新知,及时反馈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反思新知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六、教学过程 1、探究新知,引入课题 问题 1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如果将下列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 有什么发现? 师生活动学生完成分数到小数的换算,观察小数的形式。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对小数点后数字的探究,让学生发现任意一个

15、分数 一定都能写出有限小数或是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整数 的研究,让学生得出结论整数可以看成小数点后是0 的小数。 最后总结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是无限循环小数的 形式;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探究活动开始,体会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和 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注重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是融会贯通的,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学新知,自主探索 问题 2 你认为小数除了上述类型外,还会有什么类型? 师生活动通过对数的归纳辨析,与有理数对照,师生共同归纳出前两 节学过的一些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他们

16、不同于有限小数 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一类不同于有理数的数,由此教师给出无理数的概 念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并指出=314159265 也是无理数。 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例如、是正无理数, , ,是负无理数,进而给出实数的概念及实数的分类。 分类如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是不同于有理数的 数,为教师引出无理数概念作准备。 问题 3 因为非零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正负之分,那么你能类比有理数 的分类方法,按大小关系对实数分类吗? 师生活动教师在逐步引导时,启发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明确分类 的基本原则按照某个标准,不重不漏。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到如下分类

17、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互相的讨论和交流,可以加深对无理数和实数的理 解,同时让学生明确实数的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初步形成对实数整体 性的认识。 3、探究新知,拓展深化 问题 4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无理数 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呢?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 点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借助第61 节的得出和手中的学 具进行操作图1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知道无理数也可以在数轴 上表示。 问题 5 直径为 1 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 一点由原点到达点 ,点 对应的数是多少?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实际操作,指出无理数

18、可以用数轴上的点 表示出来图 2。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无理数都用 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解决了问题4,5 后,教师直接给出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结 论。 设计意图通过直径为1 个单位长度的圆在数轴上的滚动,让学生知道 无理数 也可以在数轴上表示。 4、应用新知,及时反馈 1、下列实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314,0,0010010001 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有关概念进行判断。 设计意图对有关概念进行辨析。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 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2 实数包括正实数、0、负实数; 3 不带根号的数都是有理数

19、4 所以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 表示有理数。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对有关概念进行辨析。 设计意图对有关概念进行辨析。 5、课堂小结,反思新知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举例说明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特点是什么? 2 实数是由哪些数组成的? 3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有什么关系? 4 在本节课上,你是否应用新知时是否遇到困难?应该怎么来解决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活跃了课堂气氛,理清 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进一步落实相关概念。 6、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必做题教科书习题63 第 1,2 题;选做题教科书复习题6 第 6 题。

20、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时关注不同层次 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 体现分层次教学, 培养了同学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我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通过自主学 习得到 “实数 “概念,在 “合作交流 “中加深对实数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我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如在了解 是无理数之后, 追问学生 “是不是所有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适时调整学 生对无理数的片面认识,并通过练习及时检测学生对于实数的掌握。 为学生提供及时适当的反馈,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 课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63 实数

21、 一、有理数的分类 二、无理数的概念 三、实数的分类 探究 1 板演详细过程 探究 2 多媒体课件 投影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浅认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三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是初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 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 用。 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 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

22、定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 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 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 数学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 想观点。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是重点,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 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

23、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 议讲“结合法 2 图表分析法 3 读图讨论法 4 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即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 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 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

24、问题解决式教学 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 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 习热情。 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 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 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 念。 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 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

25、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 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 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 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 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 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 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 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

26、直观生动的 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 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知识掌握上, 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 系统的去讲述。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 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 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 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探究活动、点拨提高、课堂练习、 反思小结、布置作业等6 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 温故知新 3-5 2 小组活动 10 3、合作达标 10 4 牛刀小试 5 反思小结 6 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及时间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