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37004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PDF 页数:82 大小:5.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册.pdf(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6.1.1 负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第23 页例 1、例 2“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 写正数和负数;知道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 数,理解分类思想。 2. 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 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历史,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 重点: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2. 难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2、激趣,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 究竟什么是负数?它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认识负数(揭示课题)。 二、结合情境,理解意义 1. 初步感知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 页例 1。 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12 年 1 月 21 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2012 年 1 月 21 日 20 时 2012 年 1 月 22 日 20 时) 。 教师:请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哈尔滨的最高气温是零下19,最低气温是零下27;海口最热, 最高气温是23 -12 表示零下十二摄氏度(读作负十二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数字前加“

3、- ” (2)-3 和 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请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来。 预设: -3 表示零下三度,3表示零上三度;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先找0,往下数三格表示 -3 ,往上数三格表示3。 (3)0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0表示天气很冷;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小结:比 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 ” (负号)。比 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 加“ +” (正号),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不写。 (4)请在温度计上表示-18 ,比一比 -3和 -18 哪个温度低? 2. 认识正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 页例 2。 教师:研究完气温,再来看看存折上

4、的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说说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课件: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 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 )或( +) ”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预设: 2000.00 表示存入2000 元; 500.00 和-500.00的意义恰好相反,一个是存入500 元,一个是支出500 元。 (2)教师: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收入与支出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举 出这样的实例吗? 预设:水面上升2 米、下降2 米;乘车时上客5 人、下客 6 人;货物运进200 吨、运出150 吨 (3)我们怎样来表示像这样两

5、种相反意义的量呢? 教师: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需要用两种数。一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如3、500、 4.7 、3 8 ,这 些数是正数;另一种是在这些数的前面添上负号“- ”的数,如 -3、-500 、-4.7 、- 3 8 等,这些数是负数。 那么 0 是什么数呢?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归纳: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 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基本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4 页“做一做”第2 题) 请学生独立思考,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填入相应的圈中

6、。 交流中,容易把0 看成正数,师应及时纠正,指出: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3. 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有好多时候要用到正数、负数,让我们一起接着看一看! 1. 课件出示教材第6 页练习一第1 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和夜间的平均温度相差多少度? 2. 课件出示教材第6 页练习一第5 题。 (1)仔细读题,你

7、获得了什么信息?有什么不明白的?(介绍:海平面就是海的平均高度;海拔是地面 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你知道你所在城市的海拔高度吗?说说它的具体含义。 3.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 题。 (1)仔细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请表示出悉尼、伦敦的时间。北京时间用什么表示? (3)以北京时间为标准,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时间记为-2 时,你知道它此时的时间吗? (4)你还知道此时其他时区的时间吗?试着表示出来。 4. 课件出示练习题。 某食品厂生产的120 克袋装方便面外包装印有“(1205)克”的字样。小明购买一袋这样的方便面,称 一下发现1

8、17 克,请问厂家有没有欺骗行为?为什么? (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 “1205”表示什么意思? (3)如果 120 克记作 0 克, 117 克可以记作多少克? 四、了解历史,课堂总结 1. 课件出示教材第4 页“你知道吗?”内容。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看了介绍,你对负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你有什么感受? 2.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同学们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在今后的生 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6.1.2 直线上的负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9、,教材第57 页例 3 “做一做”及练习一的78 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 知结构。 2. 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 的思想。 3.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2. 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树形卡片、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填一填。 (1)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 人

10、上车,记作()人; 7 人下车,记作()人。 (2)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 人,记作 +300 人,那么 -420 人表示() 。 (3)升降机上升3.5 米,记作 +3.5 米; -4 米表示() 。 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像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 1. 认识直线上的负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5 页例 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 预设: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0 表示起点,向东走2 米,表示为 +2 米,向西走2 米, 表示为 -2 米。 (3)

11、独立画图,交流反馈。 你是怎么画的? 比较大家的画法有什么不同?(单位长度不一样。) 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什么数? 课件演示画法。 教师小结: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行走的距离和方向,需要先确定起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再用正负数表示 相应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直线上的负数)。 2感知直线上数的变化 (1)在直线上表示负数 请学生独立在直线上表示出1.5 和 1.5 。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表示的? 预设: -1.5 m表示向西走1.5 m ; -1.5在-1 和-2 之间。 (2)如果你想从起点分别到1.5 和 1.5 处,应该如何运动? (3)观察 1.5 和-1.5的位置

12、,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5 在 0 的右面 1.5 个单位长度,-1.5 在 0 的左面 1.5 个单位长度,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 它们到 0 的距离相等,都是1.5 个单位长度;它们之间相距3 个单位长度。 (4)同桌合作游戏:你走我说。 举例:如果小明从“2”的位置要走到“4” ,应该如何运动? (5)引导观察:在直线上从0 往右依次是什么数?从0 往左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 0右边的数是正数;0 左边的数是负数; 从左往右的数逐渐增大;正数比0 大,负数比0 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 基本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5 页“做一做” 。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说说怎

13、样在直线上表示这些数? 从起点到 - 5 2 如何运动?哪个点与它到0 的距离相等?它们之间相距几个单位长度? (通过在直线上表示- 5 2 、-0.5这样的负分数、负小数,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数都可以用直线上的一 个点来表示,让学生对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2)课件出示教材第7 页练习一第7 题。 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如果一个人从“-2 ”位置出发向西走1 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如果从“-2”出发先向西走1 米,再向 东走 4 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 同桌合作游戏:你说我走。 游戏规则: 一个人说明起点的位置和如何运动,另一个人用笔尖表示人在数轴上运动,标出最后到

14、达的位 置,并用一个数表示这个位置。 (3)课件出示题目: 体育达标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统计如下:李勇45 个、张军 28 个、张强 33 个、赵刚 26 个、王亮 18 个。如果每分钟做仰卧起坐30 个算达标,以达标的个数为标准,记录每个人的成绩。刚好达标的个数记为 0 个,超出的个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个数用负数表示,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4)课件出示题目: 某次数学测试,老师以80 分作为标准,将六名同学的成绩记为+4、+10、-5 、0、+7、 -4,这六名同学的 实际平均成绩是多少? 你知道这六名同学的实际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独立计算

15、,集体反馈。 预设: 方法一:(84+90+75+80+87+76) 6=82(分) ; 方法二: 80+(4+10+7-5-4 ) 6=82(分) 。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直线上的负数 小红小明小丽小东树 6.2.1 折扣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第8 页例 1, “做一做”及练习二的13 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义。 2学生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

16、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折扣”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周末玩的愉快吗?陪家长去了哪些地方购物?商品降价了吗?是不是让利销售? 2学生谈自己和家长购物的情况。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及时评价。 3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描述了商业活动中的让利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折的问题,打折也叫打 折扣。(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折扣的意义是什么呢? (1)学生看课本8 页上的一段话。 (2)学生讨论交流。 据生回答师板书: 几折十

17、分之几百分之几十 2. 出示 8 页的主题图。 (1)从小雨和爸爸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图中你还 知道哪些信息? (2)学生讨论,交流: “八五折”就是就是十分之八点五,就是原价的85% , “九折” 就是原价的90% 。 (3)那“半价”是什么意思? (4)谁能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一说打折的意思。 学生举例说明。 3现在我们就应用折扣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出示例1。 ) (1)学生读题,独立尝试完成。 (2)交流解题思路,学生汇报教师要及时评议。 可能会说: A打八五折就是原价的85% 出售,所以要求这辆车用了多少钱,就是求180 元的 85%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B 比原价便宜了多

18、少钱。就是说比原价少了多少钱?花了九折就是少用了160 的( 190% ) , 所以用160 ( 190% )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根据刚才的问题,大家想一想折扣问题实际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问题? 学生归纳: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教材第8 页的“做一做” 。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 模拟购物,打折出售。 (1)明确要求:分组表演,打折出售,售货员要算准售价。 (2)开始销售活动。 (3)活动结束,顾客发表意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师总结。 折扣

19、例 1: 18085%=153 (元) 16016090% 160( 190% ) =160144 =16010% =16(元) =16(元) 6.2.2 成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第9 页例 2, “做一做”及练习二的4、5 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2. 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灵巧解题的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成数的意义,并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成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上节课

20、,我们学习了折扣问题,什么是打折?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数”。 (板书课题;成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成数的意义是什么呢? (1)学生自学课本9 页上的三段话。 (2)学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说。 (4)教师总结: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师: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说今年的小麦比去上增产二成,苹果比去上减产一成,这“二 成”和“一成”是用来说明收成情况的。“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 “二成”就是十分之 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 师: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也就是今年小麦比去年增产十分之几?,也即百分之几?(学生回答) 师:今年苹

21、果产量比去年减产一成,表示什么意思?今年苹果的产量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2. 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出示 9 页例 2。 (1)理解题意 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就是今年比去年少 用的电是去年用电量的25% 。 】 把谁看作单位“1”?【引导学生说出:把去年的用电量看作单位“1” 】 怎样求今年用电多少千瓦时? (2)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究解题方法。 (3)反馈,教师引导点拨。 【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方法。 方法一: 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去年用电量 - 今年比去年少的用电量,今年比去年少的用电量=去年用电 量 25% 。即 350-350 25%

22、=262.5(万千瓦时) 方法二: 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去年用电量今年用电量占去年用电量的分率(即今年的用电量是去年 的百分之几) ,今年用电量占去年用电量的分率=单位“ 1” (去年用电量)-25%。即 350(1-25%)=262.5 (万 千瓦时)】 (4)说解题思路。 (1)指名说。 (2)同桌互说。 (3)独立说。 3.解决 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解决“成数”问题,先把“成数”转化成“百分数”,再根据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教材第9 页的“做一做” 。 (1)分析题意。 2012 年比上一年增长两成是什么

23、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2012 年比上一年增长两成意思是2012 年比 2011 年增长的是2012 年年的 20% 】 怎样求该市2011 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引导学生明白:求该市2011 年出境旅游人数,有两种方法。方法一:2012 年出境旅游的人数2012 年是 2011 年的百分比 =2011 年出境旅游人数,用算数方法解答;方法二:2011 年出境旅游人数2012 年出境 旅游的人数2012 年是 2011 年的百分比 =2912 年出境旅游的人数,用方程解。】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24、有什么收获? 2. 师总结。 成数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例 2:方法一: 350-350 25%=262.5(万千瓦时) 方法二: 350( 1-25%)=262.5 (万千瓦时) 6.2.3 税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第 10 页例 3,“做一做” 及练习二的6、7、 8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理解纳税的含

25、义和纳税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 税额的计算,税率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收的调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通过课前调查,你了解了哪些税收的知识? 2. 学生汇报。 可能有: 纳税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3.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课题:纳税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想到哪些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纳税人,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自由提问题。 2. 了解税收的作用。 师: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

26、、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以便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保卫国家安全。 因此, 根据国家规定应该纳税的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 税的义务。 3. 了解税种。 A、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税种。 1993 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将纳税主要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 款叫应纳税额。根据纳税种类的不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有说不同。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 业额、应纳税所得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B、运用实例教师作适当的解释。 说明什么是应缴纳税额,税率。 水泥厂 2009 年向国家缴纳增值税81.7 万元。【让学生明: 81.7 万元就是应纳税额】 蓝天宾馆2008

27、 年的营业额是940 万元,应向国家缴纳营业税47 万元。 【让学生明: 47 万元就是应纳税 额】 张老师月工资收入2200 元,超出某标准200 元,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0 元。【让学生明: 10 元 就是应纳税额】 4. 探索计算纳税的方法 (1)出示例 3:家饭店 10 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 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 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 月份 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3)结合例3,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营业额、什么是税率、什么是应纳税额。【让学生明营业额约是营业收 入的钱数,这家饭店10 月份的营业额是30 万元; 5% 是税率;营业额的5% 就是应纳税

28、额。 】 (4)学生尝试解答例3。 (5)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说出:营业额税率=应纳税额】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教材第10 页的“做一做” 。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说出:先求出超出3500 元的部分的钱数,再求出 她应缴个人所得税的钱数,即用超出3500 元的部分的钱数5% 】 2. 练习二第 6、7、8 题。 (1)让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今后在生活工作中怎样去尽纳税人的义务? 组织学生自由说想法。 税率 纳税的种类:增值

29、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额。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等)的比率叫做税率。 (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等)税率=应纳税款 6.2.4 利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第 11 页例 4,“做一做” 及练习二的9 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意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存款利息。 4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会利用利息公式计算利息。 教学难点:计算税后

30、利息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让生调查有关储蓄的知识,并作好记录;存款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老师的家里有五千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 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让学生自由的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五千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 有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 (课前要求学生对有关储蓄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调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汇报课前的调查 师:说得真好,这是储蓄的优点,储蓄能支持国家,我们可以看以下的信息: 2001 年 12 月,中国

31、各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 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 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 2099 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 亿元。 (教师投影出示信息) 这些钱就是我们大家平时的储蓄。据统计,到2001 年底,我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7 万亿,所 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 根据学生的介绍我们要有选择的板书: 活期 存款方式整存整取 定期 零存整取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和整存整取吗? 学生自由选择事例进行分析。 2通过填写存款单,理解本金、利息、及利率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老师先谢谢大家能相互交

32、流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带上这 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平邑的信用社,存款之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张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 写这张存款单,现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分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 学生一边相互 讨论一边填写) 师:哪位同学主动上来展示一下?(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展示,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强调。 师: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五千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信用社把它取 出来, 同学都记得当初存入信用社的金额是人民币五千元整,现在取出来是不是也只是人民币五千元整?是少 了还是多了? 生:肯定会比五千元多!因为银行要多付

33、给老师一些钱。 师:这些多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 生:叫做利息。这些多出来的钱就是五千元存入信用社到期后的利息。 师:真棒!谁来说明什么是利息?五千元又是什么? 生:利息就是取款时银行所多支付的钱。“五千元”是本金 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生 1:本金、利率和时间。 生 2:利率是本金与利息的比值。它是由银行所规定的。按年计算的叫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月利率。 生 3:年利率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年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 师:对!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2012 年 7 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 存款利率如下表: 活期

34、整存整取 存期3 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五年 年利率( % ) 0.35 2.60 2.80 3.00 3.75 4.25 4.75 师: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相互进行讨论和交流) 师: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生:计算利息用:本金利率时间。 同时进行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根据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五千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吗? (让学生对照各自存单中不同的年限,进行利息的计算。并进行交流) 3. 教学例 4。 1. 理解题意 (1) 到期后王奶奶取回的钱是哪几部分?【引导学生明白:到期后可取回的钱数是本金和利息的和。】 (2)要求利息,需要知道什么?

35、,题中告诉我们了吗?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明白:要求利息,需要知道 本金、利率、时间。王奶奶存款本金是5000 元,存款时间是2 年,年利率是3.75%。 】 2. 探究解法 ( 1)师:你是怎样解答的? 【应到学生明白,有两种解答。 方法一: 利息求法: 利息 =本金利率存期到期后可取回的钱数求法: 取回的钱数 =本金 +利息; 方法二: 到期后可取回的钱数占本金的百分之几:1+3.75%2到期后可取回的钱 数求法:取回的钱数=本金( 1+3.75%2) 】 ( 2)学生独立解答。 ( 3)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解题过程。教师板书: 方法一: 5000+50003.75%2=5375(元) 方法

36、二: 5000( 1+3.75%2)=5375(元)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教材第11 页的“做一做” 。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 练习二第 9 题。 (1)让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在本节课中你学的高兴吗?如果有的地方还是不理解, 课下可以单独和老师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利率 活期 存款方式整存整取 定期 零存整取 利息 =本金利率时间 6.2.5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第12 页例 5,

37、“做一做”及练习二的11、 12、 13、14 题。 教学目标: 1.能灵活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难点: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什么是打折? 2. 填一填。 打几折就是()是()的() 。 五折就是() ,也就是() ,表示 ( )是()的() 。 六成就是() ,表示 ( )是()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学过的一些知识解决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理解题意。 读题,独立理解题意。 “打五

38、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 “打五折销售”就是现价是原价的50% 。 】 “满 100 元送 50 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白: “满 100 元送 50 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 每个 100 元减去 50 元,不满00 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 (2)独立解决问题。 (3)集体反馈,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白:第(1) 题:在 A商场买应付:总价乘50% ;在 B商场买应付: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 里面有 2 个 100,然后从总价中减去2 个 50 元,即第 (2) 题:比较在两个商场买各应付的钱,在付钱少的商场 买更省钱。】 (4)精确解答 第(1

39、) 题:在 A商场买应付:在 B商场买应付: 23050%=115 (元) 230-502=130(元) 第(2) 题: 115130 选择 A商场更省钱。 2.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几步? 【引导学生明白:解决问题主要分以下几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教材第12 页的“做一做” 。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 练习二第 11、12、13、14 题。 (1)让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在本节课中你学的高兴吗?如果有的地

40、方还是不理解, 课下可以单独和老师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 题:在 A商场买应付:在 B商场买应付: 23050%=115 (元) 230-502=130(元) 第(2) 题: 115130 选择 A商场更省钱。 6.3.1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第1719 页内容及练习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以及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4. 通过学生自主研

41、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茶叶盒、水杯、彩笔筒等圆柱体实物、硬纸、剪刀、直尺、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件或投影出示教材第17 页中圆柱形物体。 谈话 : 师: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几个物体的形状,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圆柱)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课件抽象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42、 1. 找生活中的圆柱。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学生举例。 圆柱的表面 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形物体的表面,小组内说说发现了什么? 指导看书,回答以下问题: 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 围的曲面叫什么? (圆柱是由3 个面围成的。上下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周围的面叫侧面,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圆柱的高 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 问:哪个圆柱高?哪个矮?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距离有关。 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43、揭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动手转一转 指导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的硬纸,沿着长方形的长贴在木棒上,将它快速转动;观察长方形转出的形状是什 么样子的? 观察:转出来的是圆柱。 (二)圆柱的侧面展开(学例2) 师:用手摸一摸圆柱侧面,想一想: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1. 动手操作。 学生分小组拿出罐头盒、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沿着圆柱的一 条高剪开(或切开),再展开,观察商标纸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它和圆柱的侧面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交流得出: (1)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2)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展开后得

44、到一个正方形。 (3)斜着剪:展开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 寻求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学生猜后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用彩笔在相应的边上做上标记再展开,让学生在 操作中理解并验证。 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 延伸发现。 (1)圆柱侧面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柱的关系。 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通

45、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2)圆柱侧面展开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是高和底面直径相等的圆柱吗? (不是,是高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的圆柱.) (3)引导小结:无论侧面怎样剪,得到哪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其中正方形 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 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完成练习三第20 页的第 3 题。 5. 完成练习三第20 页的第 4 题。 6.完成练习三第20 页的第 5 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

46、提升 师: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谁能告诉老师, 我们都探究了圆柱的哪些方面?对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圆柱体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建筑、日常用具、工艺美术等方面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 希望同学们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能更好的加以利用。 板书设计 : 圆柱的认识 长方形 沿高剪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6.2.2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第2122 页内容及练习四的14 题。 教学目标: 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

47、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感受到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以及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自制圆柱模型、剪刀、投影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 复习圆柱的特征及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圆柱是由哪几

48、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什么样的圆?什么是圆柱的高?高有多少条?围 成圆柱的曲面叫圆柱的什么?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3.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学得真好,老师非常想看看同学们亲手做的圆柱体,快拿出来展示一下吧!(教师先大体看一 下,不发表意见)谁愿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指生自由发言。 现: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做成了一个个的圆柱体。(拿起一个圆柱体)做这样一个圆柱 体,至少需要多大的纸呢?要求做这样一个圆柱体至少需要多少纸,也就是求什么? 揭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4. 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体的表面积。

49、 (板书:圆柱体的表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长方体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呢? 2. 圆柱表面积含义 师:圆柱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拿着你的圆柱体给大家说一说。 让生边指边介绍,多找几个学生说;然后同桌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3.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师:将制作的圆柱模型沿着高展开,侧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生实物操作后课件演示,使学生更直观 的理解并得出: 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从而推导出侧面积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 让学生自主得出如何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