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羌村三首全赏析.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44582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羌村三首全赏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甫羌村三首全赏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羌村三首全赏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杜甫羌村三首全赏析 羌村三首 杜甫 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黍秫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羌村三首组诗,写于唐肃宗至

2、德二年 (756) 。两年前“安史之乱”爆发, 杜甫从长安逃出, 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在鄜州 ( 今陕西富县 ) 城北一个农村里。 这个 村大约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当地羌族较多,故称“羌村”。 自玄宗逃往四川之后,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闻讯,即北上投奔肃宗,路上 却为叛军所俘。在长安住了八个月后,于至德二年四月,杜甫不顾生命安危,由 金光门逃离长安,奔至肃宗当时的行在(临时驻地 )凤翔。肃宗授以左拾遗官职。 这是一个青袍的从八品小官, 职责却重大, 专对国家政事提意见。 因杜甫直言敢 谏,得罪了皇上 ( 疏救宰相房琯 ) 。这年闰八月,被放还鄜州省亲,实际是让他离 开朝廷。杜甫回家后, 写了著

3、名叙事长诗 北征,同时,又写下了羌村三首 这组五古。 这组诗,“三首俱佳,而第一首尤绝,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 而宛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真国风之义,黄初之旨,而结体 终始,乃杜本色耳。” (详见明人王慎中遵岩集) 在此,我想着重解说第一首,其他二首略说大意和一些存有争议的问题。 组诗第一首, 主要写杜甫返家后, 战乱中亲人别后重逢时的悲喜交集的感人 情景。 其 一 ( 主要写初见喜 ) 这首古风,十二句,前四后八,各咏农村景象和归客与妻孥、 邻人相聚情状。 先看前四句:农村傍晚景象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杜甫回家,是在闰八月,正值初秋。太

4、阳已经落到地平线上。峥嵘,原义是 山岳高峻的样子, 此借以形容“赤云”。 傍晚的太阳特别红火, 把云峰染成了赤 色。 日脚, 是指太阳从云缝中射出的光柱, 正像太阳自东而西行走的“脚”一样。 因古人不知道,在转动的是地球,而不是太阳这颗恒星,故有此语。这是写“秋 日西下”的晚景。 杜甫的家是贫困的,没有高楼大厦,而是居住在十分简陋的房子里。门,是 用树枝扎成的“柴门”。当晚时分,鸟雀归巢了,在外纷飞觅食的鸟雀,现在聚 拢在一起,不免有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噪声。就在这个当儿,“归客千里至”。这 个“归客”, 就是诗人自己。 他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自家的“柴门”边,首 先迎迓他的是叽叽喳喳的鸟雀。是

5、否还有诗人的妻儿呢?诗人没有点明,让大家 自己去揣测:很可能有妻子迎接,她“倚门而望”,不知有过多少次了,但都以 失望而终。而这次,仅仅是这次,终于“望”着了丈夫的归来。也可能并没有妻 子在迎接。因为杜甫离家一年多了,又是兵荒马乱年头,一直杳无音讯,还听到 过谣传的“噩耗”呢。妻子“望夫”的热情,或许已经冷却了。 这四句诗,就是描绘这样的一幅“荒村日暮诗人归家图”,很逼真、 很动人。 接着后边八句:归客与妻孥、邻人相聚 请看前四句: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妻孥,孥者,子也。此乃偏义复词,偏在“妻”,即杜甫夫人杨氏。怪,奇 也,惊异,不是“责怪”。这是说,妻子看到一直

6、杳无音讯的丈夫,突然在眼前 出现,不禁愣住了。为什么?前边说过,杜妻不知多少次倚门望夫,次次以失望 告终,现在不期而遇,在这兵荒马乱年代,自己的丈夫居然还活着,而且就站在 眼前,还不“可怪”惊异吗?这个“怪”字,用得好极了:它不仅表达了一 般久别重逢的感情, 而且将“疑人疑鬼”的复杂心态,也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出 来; 并且又为下边的“惊定还拭泪”的诗句 作了铺垫。一个怪“字,包含了多少感情呵! 既惊又疑,既喜又怨 ; 一个 “在”字,也包容了战乱、颠沛、和“九死一生”等许多内容。诗人用词遣字, 真是丰富而深刻。 由于有上句乍见时的“怪”, 才有下句的“惊定”。 在惊异之余, 心情终于 平静下来

7、了。但是,想到丈夫离家的这一年多的艰险历程( 包括丈夫的九死一生 和自己的担惊受怕 ),心里又悲又喜: 悲的是受尽了千辛万苦 ; 喜的是久盼的丈夫 终于回到了自己身边。然而,总禁不住要落泪。这是悲喜混杂的“泪”,是在特 定场合下难以自禁的“热泪”。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两句诗, 为其揭示了原因。 其实,这两句诗是此诗的中心环节,全诗的一切,都是由它而生发出来的。前面 所说的“家人乍见而骇”, 后文的“邻人的遥望而怜”和“人生梦寐之感”,等 等,无不发端于此。这十个字,把乱离年代为人之艰难和生死无常的现象,作了 高度而逼真的概括。大家试想,在烽火连天之中,死人是常事,存

8、活倒是少见。 这是一种什么世道啊 ! 对此,杜甫有亲身体验, 他曾经几次遭到生命危险: 头一 次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执,有生命危险; 第二次,在肃宗朝廷任左拾遗,得 罪皇上,如无张镐的营救,也几乎丧命,诗人将这个真切的生活体验,凝成简短 的诗句:“生还偶然遂”。遂,是如愿以偿的意思。在这种年代,人们要能活着 归家是多么不容易呵 ! 杜甫这次“生还”, 确是九死一生的偶然碰上的现象。请 大家细细咀嚼这句话, 是具有多么沉重的分量呀, 是由多少血泪凝结成的诗句呵! 因此,“偶然遂”三字的含义,应当好好体味。 接下去看这两句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住过农村的人都会有此经历: 一家有“客”,邻人

9、围观。如若“游子返家”, 更是问长问短的。为什么写“满墙头”呢 ?是“邻人爬满墙头”呢 ?还是人站墙外, 探头过墙望“客” ?我看二者都有可能。如以北方农舍隔墙一般不高的特点看, 后者更接近实际。 因为家人、妻儿刚刚见面, 围观者当然不好意思马上闯入别人 家中的。否则,不是“喧宾夺主”,有失礼仪吗?“歔欷” (x x)是个象声词, 表示哽咽、抽泣的意思。是说村人们见到杜甫家人初见景象, 也不由地引起感叹, 以至歔歔欷欷地抽泣。 不出声之哭,谓之“泣”,是人们极度悲伤和感动的产物。 最后二句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等到邻人们走了, 夜已很深。阑(l n), 残也,尽也。这里的“阑”,是“尽”

10、 的意思,夜阑,即夜已深。但是,杜甫与家人阔别一年多的双方所经受的苦难和 思念,是说不尽的。夜早尽而话未完,怎么办呢?于是,一再点上蜡烛接着说。 这里的更,此为“再”、“又”的意思,不断地更换。在那昏暗的烛光下相对而 视,宛如在梦中一样。 正如宋人晏几道在一首词所说:“今霄剩把银徽眨犹恐相 逢在梦中。” (见鹧鸪天 ) 最后这句“相对如梦寐”, 值得细细体会。 因为它有多方面的含意: 辞浅 意深,朴实如话,但意境深邃,内涵极丰; 战乱中阔别,但又终于“生还”相 聚,思念之情和遭遇之苦,相对倾诉,讲不完,说不够,足见其情挚意切; 对 这种侥幸生还的团聚,心里总不踏实,心境难平,恍若相见于梦中。这

11、些含义的 发挥,就把战乱时代,妻离子散,悲欢离合的真情实景,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这首诗篇幅不大,可是包含的“意蕴”丰厚。 短短几行字,既写了农村外景, 又写了室内之景, 还把杜甫和家人、 邻里等各种人的形貌声情都栩栩如生地呈现 在面前。其实,何止于此 ! 它通过杜甫一家的离合遭遇, 反映了整个乱离时代的 千家万户的境况。它表现得事真情深,说的全是真心话,抒的又是真感情,把一 般的东西都删去了, 摄入诗中全是从生活矿石中经过“提纯”的最精粹、最纯真 的结晶品。因此,此诗具有很高的典型性和特强的感染力。无怪乎,明人王慎中 赞之为:“三首俱佳,而第一首尤绝”,确非过誉之辞。 对于下边二首诗 ( 即羌

12、村三首其二、其三 ) ,不打算逐字逐句解说,只说 说它的大意和它的中心思想,并对其中一些疑难词句,作必要的说明。 其 二 ( 主要写妻与孥忧 )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 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黍秫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 慰迟暮。 清人仇兆鳌注此诗时说:“此章叙还家后事,承上妻孥来。”是的,这首诗 的中心思想,就是写还家后的感受。它的大体意思是 我已年老了 (其实他在那时还不到五十岁),死里逃生地活了下来( 即“偷 生”),现在回家本应很高兴,但想到今后日子怎么过?又不免“还家少欢趣”, 回了家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地方。 孩子总在身

13、边转来转去, 希望同父亲亲热亲热, 但再看父亲的愁容满面, 又 有点害怕,于是走开了。 想到往年夏天,经常在池边树下纳凉 ( 即“追凉” ), 现在又到这里来徘徊着。 九月的天气,已是北风劲吹了,细想过去的桩桩件件旧事,越想越难受,各 种忧虑在心头煎熬,实在难过。 幸好,这时正是秋收季节,粮食已经收获,可以用这些高梁(即“秫”等 ) 酿酒了,并且挺快,已觉得酒已从“糟床”(即“酒榨” )中向外流淌呢。 现在,有了酒,我就可以慢慢喝,姑且拿这个安慰安慰自己,度过这个苦难 的“晚年”。 下边,对一些疑难诗句作些说明: 诗中说“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对此,历来有两种解释:古人吴见 思杜诗论文认为

14、,“娇儿绕膝,以抛离之久,畏我复去耳。”清人仇兆鳌 杜诗详注:“不离膝,乍见而喜; 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 状最肖。”今人对此解释,有依“吴说”的,如大学语文认为:畏我复去, 只怕我又要离去。 也有从“仇说”的, 如马茂元等同意“久视而畏”。还有朱本 作品选认为,倾向于“仇说”, 但又注明另有别说, 表示“两说并用”。唐 诗 选倾向于“吴说”,但不排斥“仇说”。 我看“仇说”为是。 这里一个关键词是“却”字。 这是退却之“却”, 不是 转折之“却”。若说“离家”,怎么可用“却”呢?有的把“却”解成“仍”、 “还”,更说不通,那样,“复”作何解 ?小孩子见到父亲板着面孔, 怪吓人的, 不禁

15、后退了几步,倒是合情合理的。 其 三 ( 主要写邻人之情哭 ) 羌村第三首,化笔墨略多,前二首只十二句, 此首十六句。 全诗写道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 远行。手中各有携, 倾植浊复清。 苦辞: “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首诗,着重写邻家父老深情相访。前八后八,各自一层意思。现先看前八 句的大体意思 一群家鸡在乱啼,正当鸡在打架时来了客人( 即邻人 ); 主人将鸡赶开后,才 听到“客人”敲门声 (“叩柴荆” )。 原来是村里的几位父老乡亲,特为我远行归来而到家看访慰问的

16、( 此处的 “问”,是慰问之意 ) 。他们各人都带了礼物,从壶中倒出浊酒与清酒,交互递 酙,各领村农酒味。 这是此诗第一层意思,接下的八句,又是一层意思,写饮中问答,其辞包含 悲凉之情。诗之大意是说 父老们反复对杜甫说:“您别嫌弃这酒味太薄,因为黍秫地没有好好耕种; 这战乱一直没有完结, 孩子们 ( 即“儿童”,父老称壮丁之辞 ) 全被抽去东边打仗 了。” 众父老呵,杜甫我为大家唱一支歌吧 ! 谢谢父老们在这艰难境况下对我的深 情厚意。唱罢,我只是仰天叹息,而在座的人们都掩面哭泣,涕泪沾襟。 为什么出现这样情况 ? 这是因为同处于一个乱离时代,有着共同遭遇,相关命运。因此,也都具有 相似的心境

17、,共同的感情,这样,引起共鸣,是意料之中了。 在这首诗中,有几个词语 要加以细察。比如: 诗之开头的“鸡叫”,正好与首章的“雀噪”相呼应,同是为突出农村 “荒寂之景”而设的。这里的“客至”与开头的“客至”虽为两指( 即开头是指 “千里归客”的诗人自己,这里是指“邻里之客”的邻家父老),但彼此同是身 逢乱世之人,都在“遭飘荡”之中,痛痒相关,休戚与共。现在,杜甫回了家, 成了“非主之主”, 父老村民“反主为客”。 这是一种特殊的主客关系, 也正是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生还偶然遂”的内容。 这里的“为父老歌”, 不是欢乐的歌唱, 而是“长歌当哭”之歌, 是一曲 悲歌。这里的“艰难”二字,含蕴极丰:

18、既写世乱之状,又言国家之忧; 既述身 世之感,又诉生计之窘。如此种种内容,全囊括于这“艰难”一词之中。因此, 最后的“仰天叹”,正表示了世人对乱世之无可奈何之心; “泪纵横”,恰当地、 真实地表现了“乱离人”的深重苦难。这里的“泪”与首章的“泪”, 汇成了一 片汪洋的“泪海”, 激起了忧国忧民的巨浪 ( 心潮) ,使诗人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 强音。 读了羌村三首,我们清楚地看到杜诗那种“沉郁顿挫、含蓄浑厚”艺术 风格在本诗的体现。 同时,也更好地领会到前人之所以赞其诗为“诗史”、赞其 人为“诗圣”的道理所在。 诚然,杜甫的政治生涯是很短促的, 最高官职只不过 是四个月的“左拾遗”, 一个从八品的

19、皇帝身边的谏官。但是,他却是一个政治 性极强的诗人。他现存1445 首诗,极大部分都叙述着时代的苦难、国家的安危 和民众的颠沛,具有极浓的政治和社会内容,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羌村三首组诗,虽然不像“三吏”、“三别”和北征,咏怀五百 字等诗歌 那样正面地讲论时事,反映社会,是属于显而易见的“诗史”。但是,从诗 歌形象地再现杜甫当时生活片断中, 也不难看出“安史之乱”时唐代社会的一个 侧面,让人感到那个时代的脉博。诗人是极愿在国家危难之秋,为朝廷效力的, 但他却被无情地“放还”,赶出了朝廷。诗歌反映了诗人此时此刻的种种感受: 对国、对家、对往事、对今事,以及对今后之日忡忡忧心, 使人看到这位“诗圣” 的纯洁、高尚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