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44817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要求:学员针对某一章节的学习收获或感想,或某一次午间直播某一节 IP 课 某一 讲专家讲座等,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经历,写一份学习体会。 形式:提交文本学习体会( 不少于 500 字)。辅导教师可组织课堂分析讨论。 参考例文: 勿给孩子乱贴多动症的标签学习“儿童多动症问题”有感 在工作中,有的家长和老师偶尔会抱怨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讲话,认为 孩子有注意力障碍。是不是孩子只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一定是注意力障碍呢?通过儿童 发展问题咨询与辅导这门课程第三章的学习,我深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标签。 注意力障碍的很多行为表现与淘气

2、行为十分相似,但是本质不同。 如何对二者进行区 分呢?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首先是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上。淘气孩子能够专心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而多动症儿童 则多无兴趣爱好,对任何事物都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其次是行动目的性方面,淘气孩子 的好动常具有一定目的性,而多动症儿童则是比较冲动,没有章法。然后在自制力上,淘气 孩子在一定的环境下是有自控能力的,比如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在上公开课或者示范课时, 也能很好的听话和表现,而多动症儿童则在严肃的场合也会做出越轨的事情,这是很让人头 疼的。再次,在动作发展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淘气的孩子爱好运动,动作灵巧,体育表现 优异, 而多

3、动症儿童则是表现出动作笨拙,最后在智力活动方面,多动症的孩子会不切实际 估计自己的能力,马虎冲动。 淘气行为可能是因为与家长、老师关系不良所导致的。比如, 有的孩子不喜欢数学老 师,于是每当上数学课时,便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而注意力障碍儿童无论与老师关系如何, 都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其次,淘气儿童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吸引别人 的注意, 他们只有在得到别人的关注时才有满足感。而注意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则是毫无目的 和不可控的。 因此, 只要老师和家长把握好以上标准,就很容易辨别孩子到底是注意力障碍 还是淘气问题了。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以严谨审慎的态度对待儿童的调皮淘气行为,千万不要

4、以自己 的一知半解给儿童乱贴标签。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二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小组活动 / 网上主题讨论 要求:某些章不提前提供小组活动和网上主题讨论的资源,包括讨论目的、 阅读材料、 讨论话题等,学生在学习中选取某一章或某一个讨论主题,展开讨论,在论坛里发帖子,没 有网络使用条件的,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进行讨论。 形式:论坛发帖或小组讨论,辅导教师积极参加和引导,严控帖子质量。 参考主题:经典的一课、震惊全国的金华学生弑母案、行为问题儿童的成因分析 讨论主题: 1. 作为教师, 你如何看待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和幼儿园、学校对儿童的影响 有什么不用? 2. 作为教师, 你工作中

5、发现哪些常见的儿童发展问题,你觉得有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个 孩子或这些孩子的问题。 3. 你如何看待幼年时存在的发展问题与长大后的成就、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 你是如何看待存在发展问题的孩子? 请同学们在以上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踊跃在论坛帖子里发言或者在小组活动 中积极发言。 (讨论略)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三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 40 分) 1. 群体差异:依据不同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 2. 感觉运动统合: 简称感统,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 综合处理, 并且作出正确的反应决策,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

6、谐、有效地运作的过程。 3. 多动症: 也叫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 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 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4.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5. 森田疗法:要求患儿对症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而不要压抑,采取不怕、不理和不 对抗的态度,使症状逐渐从意识中淡化以至消失。该疗法对强迫(观念)症的治疗有较好的 疗效。 6. 儿童焦虑症: 是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 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

7、,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 7. 儿童恐怖症: 是一种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往往因为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 生过度的、持续的、不适宜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 8. 儿童退缩: 是儿童社交敏感性障碍,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 避行为达到异常程度,多见于5-7 岁的儿童。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 30 分) 1. 简述问题儿童和儿童发展问题两个概念的异同。 不同点: 首先定义不同: 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 陷的儿童。 儿童发展问题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其次, 只有问题行为严重, 而且很难改变的儿童才叫问题儿童,问题儿童是个别的

8、,它是一个结论性的、 终结性的概念。 而儿童发展问题是一个满怀期望与发展期待的概念。这种问题, 有被克服、 被矫正的可能性, 给教育者和社会无限期望。相同点:儿童发展问题在研究内容上与问题儿童有相同之处。 2. 简述儿童感统失调的表现。 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触觉防御障 碍。 3. 简述儿童多动症的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指帮助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多动症的性质,树立治疗信心, 加强心理承受能 力,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儿童多动症进行矫正的一种方法。家庭治疗的原则 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疾病性质,协调家庭关系;规矩应简单,要求应明确; 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

9、导;奖罚分明; 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发现儿童的特长和爱好。 4. 如何进行听觉理解能力的日常检测和评价? 听觉理解能力差的儿童,在平常生活中显得比较木讷,对大人发出的指令反应迟钝甚 至充耳不闻, 需要成人重复指令甚至需要成人的直接带领。这样的儿童在幼儿园里往往听不 懂教师上课的内容,教师发出指令后他们常常先看着别人怎么行动自己再动,反应较慢, 有 时还需要教师单独提醒。当教师讲故事时,这类儿童听不懂故事的大意;当被要求对两个以 上的句子进行概括时,缺乏想象力; 当回答教师关于故事内容的提问时,缺乏归纳总结的能 力。有些儿童虽然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具备了听课能力,但对教师讲课内容却听而不闻。 5.

10、 简述儿童焦虑症的辅导策略。 探寻病因, 改变环境; 采用适宜的心理治疗手段,如采用支持、 认知的心理治疗 或游戏治疗;放松训练,可以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或配合游戏或音乐疗法。 三、论述题( 15 分) 结合实际,谈谈作为老师应如何对待幼儿园中的弱听儿童? (1)平等对待:在对待弱听儿童的态度上,教师不能过多地保护他们,不能让他们 依赖教师去争取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过分的保护会引起普通儿童的反感,这会成为两类 儿童建立和谐关系的障碍。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对两者一律要求,不能因为弱听儿童的缺 陷而姑息迁就他们,要教育她们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把自己视 为集体的平等成员,积极地

11、接纳周围的每一个人,乐观,开朗一些。同时,还要发展他们的 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交往手段。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针对弱听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帮助。教师应对普通儿童进 行一定的沟通和教育,让他们平等地看待弱听儿童,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支持和帮助听障同伴 克服困难。教师要鼓励两类儿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经常与弱听儿童打 交道的人,也需要了解一些手语。( 2)座位安排:教师可以对弱听儿童的座位进行定期调 换,座位应便于他们看和听教师的讲课,最好让他们位于离教师2 3 米的距离,如果 她们的眼睛和教师的口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则最有利于看

12、话。因此,前几排靠边的位置比 较适合他们。若教室内只有一边开窗户,就只能让他们坐到靠窗户一边的位置上。另外,课 堂中分组讨论或课外活动中的分组游戏,教师可有意识地变换弱听儿童的组别。(3)培养 弱听儿童的看话能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培养弱听儿童的看话能力,只要讲课人嘴 里发出声音, 讲课人就不能背向弱听儿童。教师讲话时位置很重要,不能背对着光源跟弱听 儿童讲话,另外教师也不能边说边走动、边板书边说话,或者摇头扭头。(4)注意讲课语 言和语速: 教师应注意讲课时的语言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 这样的声音刺激能容易引起弱 听儿童的注意,而且有助于弱听儿童选择重点来听。为了方便弱听儿童看话,教师

13、说话的 速度和发音动作的幅度要视教学水平和语言材料的性质而定。对低年级的弱听儿童说话时, 语速要适当放慢, 发音时的口型要自然而清楚;对熟悉的生活常用词语,教师可以说的快些, 对于不熟悉的新教材,教师可以说的慢些,必要时适当重复。教师的语言还应简练、准确、 通俗易懂。不需大声叫喊,但关键之处需略夸张口型,以便于弱听儿童的看话。(5)多使 用直观教学法:教师应尽量多用直观教学法,尤其是教具直观(实物直观、模型直观)。教 师在教室讲到某一物体时,要指出它、走近它、触摸它或实际的操作它,充分地利用教具。 教师也要适当地把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交际手段教学。(6)预防弱听儿 童疲劳: 听力

14、问题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容易疲劳,教师要注意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内容的协 调。课内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尤其要重视书写活动和言语活动间的交替,并安排适当的课内 休息。 除此之外,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弱听儿童在听不懂时提出疑问,请求教师重复不懂的 内容。另外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四、案例分析题(15 分) 某位大班幼儿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平常在家时与家人有说有笑,行为举止正, 但是 在社交环境或集体生活中却表现异常,如见生人时害羞,不敢与人交往,不主动与其他孩子 说话、 玩耍,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回答老师问题时声音像蚊子叫,回避集体活动, 胆怯退缩, 表情淡漠。” 请问:他可能有哪种情绪问题?应该采取

15、哪些对应的辅导策略? 1、他可能属于儿童退缩。儿童退缩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得过分胆怯、 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等。2、可采取的辅导策略有以下几种: (1)注意教育和改善环境。满足儿童心理需要。教师对幼儿应富有爱心,帮助他们适应 新环境,注意满足他们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改善教育机构环境。首先,教师要观察和 了解退缩儿童的生活习性及家庭背景,以找出儿童退缩的原因。其次,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退 缩儿童,鼓励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再次,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换意见,适时指出教 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已有行为退缩表现的儿童,家长及教师应耐心引导,鼓励他们与 同伴交往、游

16、戏。家庭、幼儿园和学校相互配合。例如,上述案例中的儿童在家行为举止 正常,那可以考虑退缩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是教师方面的问题,这时,也应通过家长会等形式, 认真听取家长建议,不断改进幼儿园的工作,以缓解退缩儿童的压力。(2 )模仿法。可以 通过图片、录像等来帮助儿童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还可以实际参与社交活动。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四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 40 分) 1. 隔离法: 是惩罚法的一种,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暂停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将 儿童从受到强化的环境带到一个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并让儿童在那里待上特定的时间,以 此来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 2.

17、 网络成瘾: 是一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征”,有时也简称为“网 瘾”或“网痴”。 简单地说, 就是对以网络为载体的内容及形式发生过度迷恋而超出一般尺 度,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状态。 3. 成就动机: 是由成就需要转化而来的一种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 愿意去做,而且能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4. 性别角色: 又叫性角色, 是指按照人类文化传统,作为一个男性或女性应当表现出来的行 为和特征,以及对其他人所展示的男性气概或女性特征。 5. 性别标志:是指直接与两性差异相联系的体格、服饰特质、 性格、语言和外显行为等表现 特征。 6. 晕轮效

18、应: 又称为成见效应,是社会知觉的另一种偏见,是指人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 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 7.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下位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认知、情感、行 为等方面。 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知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 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 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8. 处境不利:是指个体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 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困难和 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 30 分) 1. 简述儿童期的三个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 2-3 岁很难对付:这个年

19、龄段的儿童无论什么事情都用“不”来反抗, 许多事情要自己来做,很难“对付”,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也易发生争吵。其实这是一 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儿童的正常表现。第二反抗期:8 岁左右跟大人顶嘴:这个时期 儿童的反抗常常是以跟大人“顶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并且显得理由十足。这表明, 儿童 的“自我意识”正在顺利发展,并开始具有批评大人的能力。第三反抗期: 青春期情绪摇摆 不定: 这是儿童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也称为儿童精神上的“断乳期”。这个时期儿童的情 绪常常“左右摇摆”,是心理上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2. 简述对儿童攻击与破坏行为的辅导策略。 道德观念的培养。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对儿童日常环境

20、进行适当控制。控 制愤怒的训练。行为后果的处理。具体分析隔离法惩罚法与强化法。 3. 简述预防儿童说谎的策略。 (1)老师和家长要做出榜样,减少孩子效仿的机会。(2)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 氛围,使其养成说真话的习惯。(3)善于用多种方法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 4. 简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1)外部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他们本身对事物缺 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成人的需求,为了获得获奖和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自己可以获 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 2)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逐渐 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向内在规则

21、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 3)自 我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再需要外界压力,她们已经形成内在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 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来克服 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适宜行为。 5. 简述学前儿童手淫行为的辅导策略。 (1)正确看待儿童自慰行为并查明原因,排除不良刺激,矫正行为。(2)积极关 注儿童的情感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抚和关怀。(3)不要嘲笑和训斥儿童。(4)培养儿 童多方面的兴趣,转移注意力。(5)养成规律作息的生活习惯。 三、论述题( 15 分)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儿童行为自控问题进行辅导? (1)以身作则:教会儿童行为控制,

22、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向儿童展示自控。生活中儿 童最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自控力的表现会影响儿童自控力的发展。所以,一个冲动的、 行动缺少自制的父母,必须先教育自己增强自制力,才能帮助儿童克服自制力不足。( 2) 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首先,要有规矩。成人应为儿童架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儿童不准 做那些他们无法控制事情。在儿童入学前就为他们设限,等于是为他们一生的自制力奠下根 基。其次, 让儿童学会自己负责。成人可用自行负责和违者受罚的方式管教儿童,并且让他 们自己选择这两种纠正方式,儿童经由这些选择,便会知道哪些行为会让自己尝到负面的结 果。最后,有适当的惩罚。儿童若不尽责,就限制他们的自主权。不

23、过方法要积极,让儿 童仍抱有希望。 儿童若不能控制自己,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态度代表了队他们的 期望、信任和爱。 (3)以理服人,巧用激励。被积极的强化刺激后的行为更能重复出现。 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 容易完成和保持。另外,成人在激励儿童时,也要讲究语言艺术。(4 )延迟满足:要让儿 童在学习时间观念中学会等待。当儿童有些不能立即满足的欲望,过一段时间得到实现后, 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想得到的东西,等些时候会有的,于是就形成了等待的习惯。例如,一 个孩子想要一个他喜欢的玩具,父母并没有立即答应满足他,而是让他克服吃手的毛病,或

24、提出一些额外条件。若这个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了,父母便会及时兑现自己的诺言。 四、案例分析题(15 分) 姜,男, 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他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7岁时,父母离婚,孩 子判给父亲抚养。父亲挣钱多,对儿子的教育不上心,但花钱的要求几乎都能满足。久而久 之,儿子花起钱来“出手不凡”,然而在学业上却一塌糊涂。母亲看不过,通过法院判决, 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母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重新变得像从前一样天真、活泼、 可爱。 然而,事情不是像她希望的那样。儿子向母亲念叨父亲好。母亲于是便每天给孩子两 三元钱零花,这点钱在胃口己经很大的儿子那里简直就像杯水车薪。儿子的欲望满足不了, 他开始

25、想办法“自谋财路”。他把眼睛盯在母亲的钱包上,甚至偷走了母亲的金戒指。 请根据材料分析姜产生以上行为的原因,该如何进行辅导? 姜的行为是偷窃行为,但偷窃的对象仅限于父母或亲戚,尚未发展到公共场所,应 当说,这时进行咨询矫治还较为有利。姜的偷窃行为十分复杂。它既说明了家庭离异对 于子女行为的不良影响也反映出重物质满足、轻心灵培育的家教方式对孩子发展所带来的 危害。如果不是孩子的母亲及时从生父那里争得抚育权,孩子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于恐怕是不 堪设想的。 辅导策略:第一, 动之以情, 好好向孩子谈谈母亲目前的处境和工资收入,激发孩子 对母亲的同情心和亲近感。第二, 采用行为契约法帮助孩子矫正偷窃行为。

26、可让孩子写一份 书面保证, 从今以后不再偷钱花,放在孩子可以经常看到的地方。定期要孩子汇报执行情况 ( 三日一次或一周一次)。及时予以鼓励强化,必要时可设计考核情境(有意将钱款放在孩子 可以找到的地方,观察其反应) ,对孩子的履约情况进行检查。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 要将孩子的偷窃行为向外宣扬,有关行为契约的情况也要替孩子保密。第三, 继续给孩子一 定的零花钱, 但为其建立储蓄箱和小帐本,鼓励孩子省下零花钱存入储蓄箱并将零花钱的 开销记在小帐本上(可简单记 )。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逐步控制其消费欲望。 第四, 星期天多带孩子到娱乐场所游玩,密切母子感情, 陶冶孩子的情感,增加

27、积极的情绪 体验,逐渐弱化和消退不良行为。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五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个案研究报告(100 分) 要求:学生联系课程相关内容(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业问题、社会能力问题等方面), 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或本人实际,写一份儿童发展问题辅导或矫治的个案研究报告。 形式: 可参考课程平台上范例的格式( 瑶瑶入园记 、 选择性缄默症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 撰写研究报告,具体包括案例介绍、案例分析、辅导矫治方法、辅导效果等内容。(不少于 800 字) 参考格式: 题目(根据个案研究内容自拟) 一、案例描述 简单介绍个案儿童的现状、存在问题或问题发生的经过。 二、案例分析 对个

28、案的发展问题进行判断。 对个案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可从儿童自身、家庭、机构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 面进行分析。 三、辅导策略 针对个案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教育或矫治计划。 四、辅导效果(案例启示) 描述辅导后达到的目的,儿童改善的情况等,也可针对本案例,总结一些可供同行借鉴的方 法、教育思路等。 参考例文:瑶瑶入园记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他们来说, 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父母及 长辈, 来到幼儿园,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 的渡过初入园的焦虑期,愉快的上幼儿园,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面临的课题。 一、案例描述。 瑶瑶, 女,2006 年6

29、月出生, 2009 年9月1 日开始在其他幼儿园入学, 9月14 日家长要求转入我园。家长在报名时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孩子从小由爷爷带大,在 家活泼开朗,但也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同时怕见陌生人,在外面非常胆怯。也说了要 求转园的原因: 自从上幼儿园这两周,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在幼儿园哭,眼睛皮都揉 破了,晚上回家也哭哭啼啼,非常缠人,可能是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总是哭的缘故,老 师说一整天上百遍地念叨着同一句话“我要找我爷爷,”年轻老师缺乏了耐心,吓唬了孩 子,可能还让孩子罚站了,所以现在孩子怎么也不愿意上幼儿园。 个案主要事件: 9月14 日晚上,班级老师对瑶瑶进行了家访,了解了瑶瑶的生

30、活习惯及兴趣 爱好, 并针对瑶瑶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建议:为减轻孩子入园焦虑心理,和家长约定先由 家长陪同一起上幼儿园,再过渡到缩短孩子在园的时间,并用相机记录孩子在园的情况。(9 月15 日 18 日)第一天一早, 瑶瑶爷爷带着瑶瑶来了,一上午孩子小手没有和爷爷松开过, 她背的小书包也不肯拿下来。小朋友们唱歌、游戏她只是低着头,老师试图接近她,想拉瑶 瑶的手,但她立即要哭,老师只好放弃。可能是换了环境也可能是有爷爷陪在身边,尽管孩 子一步不肯离开爷爷,但没有大哭大闹,家里人非常满意了。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吃午饭, 家长、老师都没有强求。第二天,她的情绪比以前有了好转,一整天都没有哭,只是表情还

31、 很忧郁、无助,不肯和其他小朋友玩。其间我们想尽办法转移她注意,可不管怎样她的视 线总是未曾离开过爷爷。爷爷的陪读虽然让瑶瑶停止了哭声,但她对爷爷更加依恋,为此我 们协商改换妈妈来陪读。妈妈一来我们就对瑶瑶说:“妈妈只能坐在后面看,你要认真听 老师上课, 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这样妈妈才愿意来陪你。”瑶瑶点点头。在接下来的两天 里,我们把半日活动内容安排的丰富有趣,我们发现, 孩子能够和小朋友一起喝水、如厕了, 眼光敢正视前面了,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她也敢抬头看了,并且愿意在幼儿园吃午饭了。在 手工课上, 瑶瑶看见孩子们在用彩色纸做“糖果”,她也愿意尝试做,老师立刻教她怎样搓 纸、怎样“包糖”,利

32、用一切机会接近她,对于她的进步给她贴了贴画“小红花”。我们 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的心情放松了好多。 (9月21 日 25 日)周末, 家长打电话给老师, 说孩子在家对爷爷说,这是老师送的小红花!看到孩子的点滴变化,家长、老师都非常高兴。 因此, 从这周起我们协商让瑶瑶的妈妈尝试离开并且上全天,但要求家长下午早点来接。这 周第一天,妈妈送瑶瑶来园,陪了她一会,说:“瑶瑶,今天妈妈要到单位请假,一会儿 就回来。”在妈妈离开的时候,瑶瑶还是哭了,但老师哄了一会就好了,只是背上的小书包 一直不肯拿下来,吃饭、睡觉一直抱着她的小书包。虽然嘴里不停的问;妈妈怎么还不来? 但始终没有哭。 下午一起床妈妈就

33、来接了。接下来的几天里,瑶瑶一天天都在进步,尽管上 课、游戏、吃饭、睡觉都背着或抱着她的小书包,但她的心情放松了好多,生动有趣的游 戏也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当欣赏好听的故事或玩好玩的游戏时,也会十分投入, 而不显得那 么焦虑了,由此可见瑶瑶已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二、个案分析 1心理发展原因。瑶瑶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 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 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这就是依恋。心理学家对婴儿依恋的研究结果表明,70 的婴幼儿 对母亲的依恋属于安全依恋,他们在妈妈在场时能与陌生人一起玩。这说明大部分幼儿在 家长的

34、陪伴下见到陌生的教师会有安全感。家长的陪同可以使幼儿与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 往中建立信任关系。2环境及教养方式原因。每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他 们大部分被过分照顾与保护,生活自理能力差,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孩子就会感到孤独无 助。瑶瑶也不例外的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爷爷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 爱抚程度很强,使孩子形成了过分的依恋关系,所以瑶瑶很容易表现出依赖性强、缺乏独 立性,依恋家人(爷爷、妈妈)或依恋某样东西(她的小书包),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行为习 惯和性格特征。 三、指导策略 1提前家访,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家访是幼儿园教师做好工作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 而对于

35、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项工作又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在瑶瑶入园前进行 了家访,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了瑶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 方法, 为了瑶瑶尽快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家长给予了指导与帮助,提出 的建议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建议瑶瑶的家长缩短孩子在园时间,和家长约定先由家长陪 同一起上幼儿园)家访的过程中,老师也和孩子建立了最初的感情,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 陌生感。这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孩子与家长共同体验幼儿园的活动。 基于幼儿心理的需要,我们对瑶瑶采取以下入园适应步骤:第一步, 家长陪同瑶瑶一起参与 教师组织的活动,共同体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幼

36、儿园精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但是又不包 办代替,鼓励幼儿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喝水、大小便。第二步,在瑶瑶过份依 恋爷爷的情况下,我们让瑶瑶爷爷换成了妈妈,并对瑶瑶提出要求,让妈妈坐在后面,瑶瑶 与小朋友在一起上课、游戏。 第三步, 在瑶瑶愿意与小朋友坐在一起上课以及愿意与教师交 往的基础上, 通过家长适当或短时间退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瑶瑶逐渐熟悉并且喜欢 老师。第四步,家长逐步退出。我们告诉瑶瑶妈妈要去单位请假,离开一小段时间,但会 按时回来, 让她有所期望。 同时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及活动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孩子感到幼儿 园有小伙伴共同游戏的快乐。第五步,在孩子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能独

37、立上幼儿园时,及 时给予鼓励、 赞许。 这样做便于幼儿愉快地度过新入园的适应期。3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 帮助幼儿尽快喜欢这个集体新奇的事物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能为幼 儿提供发展的空间, 因此,活动室墙面的布置以及活动室各区域的设置,应为幼儿创设安全、 丰富、多彩、幼儿感兴趣。宽松的精神环境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 作,一句话,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以真诚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 而不能够因为孩子不停的哭闹而采取恐吓或变相体罚(如罚站) 等方式。 要在和孩子的交往 中,逐渐建立感情,让孩子对我们老师产生依恋,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38、 4记录孩子在园的几个“第一”我们老师还用相机记录下每个孩子的“第一”,第一次 独立的如厕、第一次独立的喝水、第一次独立的吃饭、第一次独立的午睡、第一次独立上课 专心的样子等等,通过网络, 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及同伴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家长由衷的 放心幼儿园。 5家长为孩子入园做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准备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幼儿的自信 心与自理能力越强,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越少。分离焦虑的产生有时也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 力差、 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关。因此, 我们在家访时对瑶瑶妈妈提出了一些配合幼儿园 教育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随意走动,不看电视;培养孩子独立 午睡的习惯,建立良好的

39、作息制度;培养孩子主动表达大小便需要的习惯,并尝试自己脱、 穿裤子,便后洗手。这样好习惯的养成,也能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四、案例启示 1教师付出真诚、亲切、自然的爱,真正做到“老师像妈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 依恋,多给予孩子抚慰、多亲近他们,用真情唤起幼儿的心声,让孩子生活在温暖、平等、 宽松的环境中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2争取家长配合,建立家园共育的桥梁。家长与幼 儿园双方需共同努力, 在沟通中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才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评语。 本文选取了入园初期明显存在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的一个小女孩为案例。在个案 研究中,

40、老师通过家庭访问,制定了“家长陪同上幼儿园,缩短孩子在园时间,相机记录在 园情况, 老师重点关注”的基本策略。通过一段时间家园的共同努力,个案逐渐适应了幼儿 园生活。 该案例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是一线教师 应尤其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一步,针对该问题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也 非常恰当。 案例描述生动,分析比较恰当,行文顺畅,指导策略及案例启示对一线的幼儿园 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推广性。不足之处: 对个案的分析显得比较单薄,仅从儿童依恋心 理、家庭教养环境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入园适应问题,和幼儿的性格、气质、情绪情 感等心理各方面;家庭环境、 父母教养方式; 幼儿园物质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等多方面都有直 接或间接关系。 如果在分析时做到更加全面细致,并且以此为基础再提出指导策略,会更加 饱满和有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