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46989 上传时间:2020-01-17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2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 中国现代化的追赶模式 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大体体现为四种类型一是现代化的先行者;二 是现代化的后来者;三是现代化的赶超者;四是始终未能进入现代化、处 于停滞甚至落后状态的国家。 我们发现有几个大国是属于现代化赶超类型的国家首先是美国,在上 个世纪下半叶开始加速工业化,在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迅速追赶上并超 过了英国;其次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发动工业化,特别是二次大 战以后,日本实现经济起飞,迅速追赶美国;再次是亚洲的四小龙,在60 年代开始经济起飞, 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第四是中国,从1980 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显

2、现出现代化追赶效应 或追赶模式的明显特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史专家安格 麦迪逊 ,1998 最近发表的中 国长期经济运行一书,按照实际购买力方法计算了中国1820-1995 年期 间和人均指标,中国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中国人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百分比。 根据他的计算结果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历史过程总结为如下特 点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国国 力经历了从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 1820 年中国的总量占世界总量为324,居世界首位;到1890 年降为 132,1919 年又降为 91,1952 年降为 52。 这是因为 1820-1952 年期间

3、中国年平均增长率为022 明显低于同期世 界年平均增长率为162,因而中国比重占世界比重明显下降;到 1978 年达 到 50,这是因为1952-1978 年期间,中国年平均增长率为440 大大高于 1820-1952 期间的增长率, 但是却低于世界年平均增长率为452,因而中国 占世界比重略有下降;1978 年中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到1995 年超过 11, 这是因为 1978-1995 年期间中国增长率上升为749,而世界增长率下降为 27,所以中国占世界的比重明显上升。 ; 第二,中国人均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是先拉大而后迅速缩 小。 1820 年中国人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9,1

4、890 年降为 50,1919 年降为 367,1952 年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不足14237,1820-1952 年期 间中国人均增长率呈负增长为-008,而世界人均增长率为正增长为092, 因而中国人均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明显扩大;1978 年为 223,略低 于 1952 年的水平, 1952-1978 年期间中国人均增长率为234,略低于世界 人均增长率为256,这一时期中国人均不仅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拉大,也 与世界人均水平拉大;而后迅速上升,直到1995 年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的 12 为 511,比 1978 年提高了 288 个百分点,也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 11,日本人均水

5、平的13,台湾的 20,南朝鲜的 22。 这一时期中国人均增长率为604,明显高于世界人均增长率101,中 国人均水平不仅与世界人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而且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 平的相对差距也大大缩小。 第三,在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直到1978 年以 后才日益开放,加快了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的作用可以用该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 的比重来描述,中国1890 年这一比重为17,1913 年降为 16,1978 年降 为 08。 一个国家贸易发展水平可以用该国人均出口额相对于世界人均水平 的百分比来衡量,中国1890 年为 65,1952 年为 46,197

6、8 年为 36。 这表明中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又是一个贸易小国;虽然中国从 50 年代就开始发动工业化,但是属于典型闭关锁国和自给自足国家。 1978 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有四个特点一是对外贸易呈现前所未有 的高速增长, 1978-1997 年期间中国外贸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56,其中进 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45,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67;二是贸易增长速 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指占比重不断上升,70 年代末中国贸易依存度占比重为13,是世界上最低比率的国家之一,到 1995 年这一比例猛增,占的30 以上;三是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比 重明显提高,到1995 年提

7、高到 29,成为世界第十大出口国,但这一比重 仍太小, 仅四小龙出口额就超过世界出口额比重10;四是中国人均出口额 提高了数十倍,1952 年中国人均出口额只有14 美元, 1978 年为 101 美元, 1997 年为 1228 美元,但是中国人均出口额相对于世界人均水平仍然低下, 1995 年仅为 136。 这表明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中国迅速参与国际市场、国际竞争,对世界 的贸易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无论是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还是中国人均出口额相对 于世界人均水平与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相比都是太低,因此加速 中国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中国全面对 外开

8、放的基本方向,也符合中国的国家根本利益,它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 长期好处将会远远超过短期的开放调整代价。 如果中国人均出口额接近或达到世界人均水平12, 则中国出口额占世 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至少达到110 以上。 第四,中国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人文指标的相对差距。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经济的迅速增长,人均收入 水平的幅度提高, 促进了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的明显变化,人们寿命延长了, 识字率上升,吃得更好,居住条件改善,尽管这些变化在城乡之间、地区 之间表现出不平衡特征。 从人口出生率来看, 1952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高达370 ,1978 年降为 1825,1995 年降为 1712;从

9、人口预期寿命来看,1952 年中国人口预 期寿命为 38 岁, 1978 年达到 64 岁, 1995 年接近 70 岁;从 15 岁以上人 口受教育年限看, 1952 年中国 15 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170 年,1978 年 上升为 533 年,1995 年为 893 年麦迪逊的计算结果高于的计算结果,高于 同期印度 555 年,但比法国50 年代初期低,法国50 年代是 96 年,德国 是 104 年,美国是 113 年,英国是 108 年。 经济增长与人类生活质量改善是一个相互促进和过程,人口健康素质 越好,受教育水平越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大。 第五,改革以来,中国各类生产要素增

10、长及其配置市场化程度增强有 助于加速中国的快速增长。 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类要素指标看,按两个不同时期1952-1978 年期 间与 1978-1995 年期间相比,中国总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 由 220 下降为 137;劳动投入增长率略有提高,由257 提高到 262; 资本投入增长率略有上升,非居民投资-增长率由 757 提高到 880;农地无 增长, 由 047 下降到 0;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负变正,由-078 提高到 223。 这表明,改革以来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不断增强, 改善了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1952-1978 年期间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

11、178,1978-1995 年期间上升为474;资本生产率增长 率一直呈负增长, 1952-1978 年期间平均增长率为-295,1978-1995 年期间 为-121。 通过国际比较表明,1978-1995 年期间中国实现经济起飞的过程更类 似于日本和韩国在1952-1978 年期间经历的经济起飞情形。 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中国为13,日本为 11,韩国为 226;相对高的 劳动投入增长,中国为886,日本为 957,韩国为 849;农地无增长或负增 长, 中国为 000, 日本为 -012, 韩国为 046;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提高, 中国为 223,日本为 374,韩国为 184;出

12、口额增长率大幅度增长,中国为 135,日本为 1317,韩国为 2609;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呈高增长,但资本生 产率呈负增长,人均资本存量大幅度增长。 如果说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日本和韩国成功地追赶了美国,则 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中国成功地在追赶美国、日本和韩国。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在历史上既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又是一个人均收 入相对较高的国家,但它在全球性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大大落伍了,到本世 纪中叶已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口大国。 从 5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尽管中国已经开始发动工业化,经济增长 速度比较高,但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中国经济增长率,因而中国 占世

13、界总量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略有下降,中国人均相对于世界人均水平 也是没有上升略有下降。 1978 年以后, 改革与开放使中国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而同期世界经 济增长率又明显下降,出现了中国迅速追赶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 的新现象。 这是一个全面追赶的过程,既包括经济总量,也包括经济个量;既包 括经济发展水平,也包括社会发展水平。 上世纪美国追赶英国、本世纪二次大战之后日本追赶美国、四小龙追 赶发达国家都相继成功了。 同样,占世界人口15 的中国,正在成功地追赶上来。 迄今为止,尽管她尚未完成这一追赶过程,但是她对人类发展的推动、 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中

14、国走向21 世纪的过程,就是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 过程。 今后中国还会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迅速赶上,并在下世 纪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以下介绍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几种预测和估计。 1995 年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1995-2000 年期间中国年平均 增长率为 93-102。 2000-2010 年期间为 80-87;2010-2020 年期间为 70-78。 按底线方案预测,1994 年中国人均为2100 美元; 1994-2015 年平均 年增长率为76,预计到 2015 年左右,中国总量将超过美国,但是人均仅 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4。 按上限方案预测,

15、1994 年中国人均为2510 美元; 1994-2015 年期间 平均增长率为81,中国将于 2010 年左右总量超过美国,中国人均水平相 当于美国的 14。 1996 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1994-2015 年的长期趋势作了预测。 他们对中国人均美元值按方法计算的初始值估计过高,既1994 年为 4200 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人均水平的163;他们对未来时期中国平均增 长率估计又过低,在最好情况下仅为49。 按上述假设条件, 他们预测到 2006 年中国的总量将超过美国, 到 2010 年相当于美国总量的110,到 2015 年相当于美国总量的127,到 2000 年 中国人均相当于美国人

16、均水平的121,到 2010 年上升为 256,到 2015 年 上升为 289。 1997 年世界银行发表了2020 年的中国的报告,假设今后十年中 国国内储蓄率从40 左右逐渐减少到35,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略微下 降到每年 15。 在这些假设条件下,1995-2000 年期间,中国年平均增长率为84,而 后增长速度随时间推移将减缓,从目前的9-10,幅度减到 2020 年的 5。 世界银行专家认为有三种力量会造成今后中国增长率有所下降一是 人口因素,即总人口增长率减慢,劳动年龄人口到2020 年不再增长;二 是随着资本积累, 报酬收益递减的经济法则起作用;三是随着经济成熟化, 资源配置

17、效率提高,结构变革为增长所提供的动力日益减小,包括农业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配置收益越来越小。 该报告预测中国与其他国家缩小了技术差距,其技术进步的势头将趋 于减慢。 中国的在 2020 年大大超过美国。 根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995 年人均的估计为290 美元,到 2020 年中国 的人均将接近现葡萄牙的人均水平,相当于美国现在人均水平的一半。 此外该报告还预测到2020 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第二大进口国和出口 国;其居民购买力可能会超过整个欧洲;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作为资本的 提供者和使用者,中国可以和大多数工业国家竞争。 1997 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的 崛起的亚洲 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作了三种

18、可能的估计一是乐观方案,中国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生产力和 资本形成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1995-2025 年期间,中国人均增长率 为 66;二是悲观方案, 中国未进行必要的改革,行业瓶颈将制约整个经济 增长, 1995-2025 年期间中国人均增长率为44;三是基本方案,假设中国 仍保持1995 年自然和政治条件不变,1995-2025 年期间中国人均增长率 605,大大高于东亚地区人均增长率28,略高于东南亚地区人均增长率为 45。 在这一持续性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人均相对于美国人均水平迅速缩 小,由 1965 年的 32,提高到 1995 年的 108,到 2025 年又上升为 382

19、。 1998 年麦迪逊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自认为相当保守的估计。 他基本假设条件如下第一,劳动投入增长相对缓慢,劳动年龄人口的 比例有所下降,妇女的劳动 参与率也有所下降;第二,教育水平增长速度有所放慢;第三,人均 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不会超过5;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也会有所放 慢。 在上述假设情况下,他预测1995-2010 年期间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率由 1978-1995 年期间的 75 下降为 55,人均增长率大约由604 下降为 45。 既使在这种假设条件下预测,按法计算,到2015 年中国的总量将会 超过美国,约占世界总量的17,比 1995 年提高了近 6 个百分点;由于中 国总人口

20、规模大,那时人均的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均仅 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5,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大,将 在世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无论那一种长期预测都表明,如果中国不出现社会动乱、国家分裂和 重大经济决策失误,在下世纪初期的10-20 年间中国总量将超过美国应当 是可预期的发展结果。 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仅经历了20 年的改革开放, 就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 如果我们再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长趋势的话,20 年后中国总量将达到美 国经济总量的水平,中国的贸易总量将略低于美国贸易总量,中国的迅速 崛起和空前发展将成为跨世纪的世界性重大事件

21、,并将对世界的发展与和 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 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 迅速发展,各国在贸易、 直接投资、金融等方面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深化, 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一个国家产生的危机会改变本地区其他国 家的宏观经济条件,特别是通过货币危机传导;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会减 少其他国家的出口需求;一个国家的币值贬值会增加其他国家在世界市场 上的竞争力。 亚洲金融危机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金融交易、债权债务关系和国 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产生愈来愈大的 负面影响。 第一东亚和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直到2000 年

22、以后才能有 所复苏。 据世界银行1998 年 10 月报告, 1991-1997 年期间,世界经济增长率 为 23,1997 年为 32,1998 年下降为 18,比上年下降了24 个百分点,预 计 1999 年为 19,2000 年为 27;东亚和太平洋地区1991-1997 年期间经济 增长率为 99,1997 年为 71,1998 年降为 -18,而后将逐渐恢复。 其中 1998 年该地区 13 个国家和地区中, 有 7 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负增 长,从 -04 至-150,而中国经济增长最高,为78,但是明显低于前几年的 记录。 引起 1998 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日本

23、和东亚 危机国为负贡献,分别为-04 和-03,合计使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07 个百 分点;二是美国、中国和拉丁美洲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呈现正贡献,但均 下降了 01,合计使世界经济增长率比上年下降03 个百分点。 预计 1999 年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比上年又下降04 个百分点, 拉丁美洲也下降01 个百分点,日本和东亚危机国开始复苏,其贡献率为 零,即中性作用,而中国的贡献可提01 个百分点,为03。 第二通过恶性竞争和大幅度贬值产出影响。 东亚地区各国的出口依赖程度明显高于与世界出口市场的程度,这表 明,在本地区各国之间的竞争性要高于各国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竞争性。 从 1997 年 6 月

24、至 1998 年 8 月 28 日,印度尼西亚币值贬值了76,南 韩贬值了 34,马来西亚贬值40,菲律宾贬值了40,泰国贬值 43,俄罗斯 贬值了 52。 这些周边国家币值大幅度贬值,而中国人民币不仅没有贬值却有所升 值,这势必影响今后中国出口竞争力;同时其它周边国家由于币值贬值, 按美元计算的资产价格下降,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比中国具有较强竞 争优势。 例如,到 1998 年 8 月美国在亚洲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80 亿美元,相 当于上年同期的2 倍之多。 第三通过贸易产生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全球进出口贸易增长,对危机爆发国家影响最 大,也对与这些国家贸易的国家产生间接影响。 据世

25、界贸易组织估计, 1998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仅为4-5, 大大低于 1997 年的 95。 据世界银行估计,世界出口额88 下降为 58。 这次金融危机使东亚地区内需停滞,进口大幅度减少,东亚地区危机 国家进口额增长率由1997 年的 30,下降为 1998 年的 -170,日本由 17 下 降为 -75。 为了应付危机,东亚地区政府都采取了控制需求的措施,企业因巨额 债务负担而缩小开支,银行因危机中发生混乱难以开设进口信用,不良债 权庞大也阻碍了内需扩大,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对东亚地区的出口增 长均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美国出口额增长率由1997 年的 154 下降为 1998 年的 23,欧盟

26、 15 国由 96 下降为 63,日本由 118 下降为 -15。 1997 年中国出口额增长率为205,净出口对增长率的贡献率约在15。 1998 年年初政府提出实现10 的出口增长目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 击影响估计不足。 当年 1-11 月份出口增长率下降至02,近几个月来出口额连续出现负 增长,其中 10 月份为 -172,主要是因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大幅度下降所致, 1-11 月份的亚洲地区出口额增长率为-96。 据世界银行预计, 1999 年世界出口增长率为53,2000 年为 63,世界 进口增长率分别为58 和 64。 在这一国际贸易环境下,1999 年中国出口额增长可能会出现负增

27、长。 从国内需求增长率看,实际上从1998 年下半年已呈扩张趋势,1999 年会比上年有所提高,担受出口需求下降的负面影响,使实际增长率下降 约 1 个百分点左右;与此同时也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经济效益,间接影响就 业增长。 第四通过外国直接投资产生影响。 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报告,1997 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 直接投资从流入亚洲地区转向欧洲和美国,全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总 额约 1400 亿美元,其中私人资本的流量下降了71,仅对亚洲新兴市场的 流入就下降了14 左右。 预计今后还会有所下降。 此外占中国外资比重较高的来自东南亚、东亚和香港等地的外商直接 投资额大幅度下降。 199

28、8 年合同投资额比上年下降了134,实际利用投资额比上年下降了 927,预计今年还会继续下降。 第五通过全球性通货紧缩产生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深化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减速,而且使国际市场各类 非能源产品、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 据世界银行统计, 非能源产品价格指数增长率由1997 年 22 变为 1998 年的 -157,其中农产品由26 变为-165,金属和矿产品由 -105 进一步下降为 -241,化肥由 12 变为 -154;能源产品由 -69,进一步下降为 -285。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1997 年为每桶 20 美元左右,现已降至12 年来最 低点,跌破每桶10 美元大关。 东亚地区是

29、原油和农矿原料最大进口区 ,其经济严重衰退,需求疲软是使农矿产品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 自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经济学家商品价格指数下降了 30。 从深层次看,全球许多工业面临生产能力过剩,同存有严重问题的银 行一样,大概是亚洲危机的根源。 全球性通货紧缩从外部环境使1997 年开始出现的持续的国内通货紧 缩雪上加霜,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国内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有 色工业以及农业部门,影响了中国初级产品出口的增长。 从今后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危机作为外部冲击对 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 这些不容忽视的潜在或显性因素,做出现

30、最坏情形的打算为好 国内形势面临的挑战 从 1993 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控制 高通胀率,由 1994 年 214 的高通胀率下降为1997年的 08, 接近零通胀率, 首次成功实现了宏观经济软着陆,但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各种 长期积累矛盾的作用,从1997 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已低于潜在产出水平。 从经济学看,产出缺口指实际产出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差距。 自然经济增长率又称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通货膨胀度等于常数 既不趋于加速、也不趋于减速的情况下的真实经济增长率。 从历史数据看, 80 年代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为

31、95,90 年代上半期上升 为 109,但是 90 年代下半期这一增长趋势有所下降,在8-9 之间。 从 1997 年一季度增长率为96 到 1998 年一季度下降为72,第二季度 又进一步降为68,直到第三季度才提高为76,第四季度又上升为90,其 意味着改革以来第四次经济周期长达八年的结束,开始进入了第五次经济 周期的扩张期。 从年度数据看, 1997 年增长率为88,1998 年为 78,产出缺口由正变 负,略低于这一时期的增长趋势。 从 1978 年以来,中国经历了长达近20 年的前所未有的高增长过程, 现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和调整期。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增长率相对下降,呈

32、现结构调整特征,即 从总量扩张导向增长转向结构调整导向增长,从供给要素推动增长转向需 求要素拉动增长,从以工业主导带动增长转向由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增 长,从投资主导刺激增长转向投资和消费共同刺激增长。 相对于世界和其他国家同期增长纪录,其增长率仍居世界前列,仍呈 现高速增长特征,中国仍保持较高的国内储蓄率,投资增长趋缓,但仍是 世界第二大吸引国,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增长的动力,具有大国优势,有 助于扩大国内需求。 因此, 1999 年和 2000 年中国增长率虽难以获得1991-1995 年期间的 两位数增长率,但也不会出现周边国家那样的负增长或低增长,预计有望 达到 7-8 的增长率。 如果

33、出口额呈正增长,则增长率可能为8 或以上;如果出口额呈负增 长,增长率可能为7 或以下;如果出口额增长率为百分之零左右,可能在 75 左右。 中国政府 1999 年经济增长率目标在7 左右,但这已不是指令性计划 指标,而是一个指导性指标。 1998 年投资对增长率的贡献率大于消费的贡献率。 1997 年 88 增长率中, 投资增长为 22,消费增长为 49,净出口增长为 17,它们对增长贡献率投资占252,消费占 555,净出口占 191。 1998 年 78 增长率中, 投资增长率为47,消费增长率为31,它们对增 长率的贡献率分别为60 和 40,净出口几乎无贡献。 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动

34、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5,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增长率为20, 今明年两年还会有所上升。 当前国内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费不足。 从 1994 年以来,各类消费增长率都在大幅度下降,按现价计算,到 1997 年农村消费额增长率由33 下降到 65,城镇消费额增长率由374 下降 到 112,政府消费额增长率由330 下降至 102。 消费增长率下降已成为制约增长的主要因素。 扩大和满足消费需求既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今后看,中国应从投资拉动为主转向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共同拉动 经济增长。 由于消费额占比重近60,因此只有有效地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35、、特 别是扩大和刺激9 亿多农民消费需求,应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长久之计。 第二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趋势越来越明 显。 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空前提高。 按不变价格计算,1978-1997 年期间工业附加值增长了76 倍; 1978 年时中国工业部门净资产为2000 多亿元,到 1997 年上升为 4 万亿元。 国际先驱论坛报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生产能力过剩的排行 榜上居首位,几乎主要的商品供应都大大超过了需求。 而生产能力过剩同样对中国经济和贸易构成新的威胁。 根据中国国内贸易局商业统计信息管理办公室对全国600多种主要商 品的市场供求分析,1998 年初调查约有25

36、 的商口供过于求,5 月份调查 约有 274 的商品供过于求, 1999 年初约有 23 的商品供过于求,例如,纺 织品、日用百货商品供过于求的比例为100,电器、交电商品、化工商品 供过于求超过90, 此外农副特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过于求的比重也明显 上升 ,其余 13 的商品是供求平衡,只有一种粮油商品供不应求。 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是多年来这些行业过度投资、重复建设、恶性 竞争的后果。 它反映出中国经济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结构性竞争日益突出, 而现存的经济结构既不适应国内市场需求,也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挑战。 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零售业、餐饮业之外的大部分服务行业仍然 保留排队现象

37、,国有经济部门高度垄断的格局没有打破,特别是银行业、 电信服务业、高等教育、医疗保健、电视与电影、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等。 这既人为地压抑了居民消费,又减小了这些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 第三通货紧缩越来越明显,严重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从经济学看,产出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方向。 当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为正时,通货膨胀一般呈加速上升; 当产出缺口为负时,即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则通货膨胀呈加速下降。 从 1997 年 10 月以后, 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一直持续负增长, 到 1998 年为 -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为-08,其中食品消费价格指数 上涨率为 -32,交

38、通、通讯工具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为-42。 改革以来,中国始终面临着高通胀威胁,而今却第一次面临通货紧缩 的威胁。 如果说通货膨胀直接损害广大消费者利益的话,那么通货紧缩则直接 打击生产者。 从大多数消费者角度看,物价下跌是一个好现象,但商品和服务价格 持续性下跌迫使企业被迫削减开支,减少供给,过度竞争,降价倾消,调 低工资,增加失业,而且形成恶性循环,生产能力愈是 过剩,商品价格下跌幅度就越大,工资收入提高越慢,下岗人员明显 增多,这反过来又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在供过于求和价格下跌的情况下,抑制通货紧缩的主要办法是关闭效 率低下、质量低下、商品过时、污染严重、持续亏损的企业。 例如,

39、1998 年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累计亏损37 亿元,亏损面达81,予 计 1999 年下岗职工240 万人,关闭各类小煤矿258 万处,压产 25 亿吨, 煤炭生产比 1996 年将减少近 3 亿吨。 1998 年纺织业淘汰512 万棉纺绽,分流安置66 万名下岗职工, 1999 年准备计划压绽438 万,减员 110 万人。 此外,冶金、森工、军工、石油等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亦将大量裁 减工人,进一步压缩生产产量。 第四城镇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创建国以来最高记录。 首先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迅速上升,由1993 年的 420 万人升至 1998 年的 620 万,增长 476;其次是下岗职工大幅度增加

40、由,1993 年的 300 万 人,升至 1997 年的 1435 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929 万人,估计 1998 年将在 1700-1800 万人之间,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200 万人;下 岗失业人员由1993 年的 120-180 万人,上升至1998 年 860-960 万人,其 中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约610 万人;1998 年农民工进入城镇的失业人口 约 80 万人,估计其失业率为15; 1993 年中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为540-600 万人,1997 年上升为 1300-1500 万人,真实失业率为68-78;估计 1998 年 全国城镇失业人口约为1540-1640

41、万人,真实失业率约79-85,成为建国 以来规模最大的突发性失业高峰。 年代以来,农业部门就业增长下降了10,第二产业增加了20, 服务业增加了55,成为中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渠道;城镇就业增长了216, 其中城镇集体经济下降近20,国有经济是先上升、而后有所下降,而其它 经济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则增长了130,成为中国城镇就业 增长的渠道。 高失业不仅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成为各地 区最突出的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 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口规模最多的地区是辽宁,为960 万人,其次是 黑龙江为 810 万人,河南为 728 万人,湖南为 769 万人, 湖北为 6

42、71 万人, 山东为 668 万人,四川为646 万人;重庆在四个直辖市中实际失业人数最 多,为 266 万人,而北京只有65 万人,天津为92 万人,这是因为这两个 市上报的下岗未就业人员数太低所致。 中西部地区城镇真实失业率普遍高于沿海地区的水平。 青海城镇失业率居全国首位, 为 115, 其次是陕西为 114, 贵州为 105, 吉林为 93,湖南为 90。 福建为 40,广东为 48,上海为 49,北京为 14,天津为 28,最高地区 与最低地区相差近10 个百分点。 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为人均水平与增长率差异甚 大,而且各地真实失业率水平差异甚大。 中国进入高失业阶段

43、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中西部地区处于高失业 率水平。 第五国有企业改革越来越困难,亏损额愈来愈大,利润额愈来愈高 少,并出现了巨额净亏损。 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既不适应国内市场竞争,也不适应国际竞 争,这是多年积累的深层资机制性矛盾,并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问 题。 1994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额达483亿元, 利润额为 829亿元, 净利润额 365 亿元。 1997 年亏损总额上升了一倍,为831 亿元,而利润额却下降了一半, 为 428 亿元,净亏损额为403 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58 万家国有企业亏损额合计为近千亿元,比上年 同期增长 27,其中大中型企业增长304。

44、若考虑到利润额逐年下降,估计1998 年净亏损额约700 亿元。 国有企业投资利润率大幅度下降。 1990 年国有企业资金利润率为32,到 1997 年下降为 09;1990 年国 有企业资金利率为投资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各种经济类型劳动生产率增长指数看,按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 1991-1997 年期间,国有工业企业增长了59,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 增长了 114;从各种经济类型比较劳动生产率看,1985 年其他经济与国有 企业之比为 151,1991 年为 211,1997 年为 281。 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已无法与外资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企业 竞争,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过程。 因此,能否在三年内实现国企改革的目标中国中央政府的政治承诺是 令人怀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