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内容概括与名著阅读题汇编.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496232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常谈》内容概括与名著阅读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经典常谈》内容概括与名著阅读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经典常谈》内容概括与名著阅读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经典常谈》内容概括与名著阅读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经典常谈》内容概括与名著阅读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经典常谈内容概括与名著阅读题汇编经典常谈内容概括与名著阅读题汇编章节梳理经典常谈各章重点内容归纳说文解字第一仓颉造字: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仓颉造字灵感来源:兽蹄鸟爪痕迹)产生的影响: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文字不断演变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籍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L一样。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

2、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东汉和帝时,许慎,作说文解字,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

3、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周易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

4、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来源: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另一个传说却说不是他自出心裁画的。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但这因为伏羲是圣人,那时代是圣世,天才派了龙马赐给他这件圣物。所谓“河图”,便是这个。那讲五行的洪范,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只神龟背上得若的,也出于天赐。所谓“洛书”,便是那个。商民族是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发展:进到农业社会,牛骨头便没有那么容易得了。出现筮法,作为卜法

5、的辅助。筮法只用些蓍草,是一种长寿草,古人觉得这草和老年人一样,阅历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所以用它来占吉凶。筮的时候用它的秆子;方法已不能详知,大概是数的。取一把蓍草,数一下看是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也许这便可以断定吉凶。算法:八卦的基础便是一二三的数目。乾、兑、离、震、艮、坎、巽、坤,是这些卦的名字。那整画断画的排列,也许是在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儒家: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象辞和象辞: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象辞和象辞。象辞断定一卦

6、的涵义一一“象”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今”J己、O起源:商民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周朝用篮法辅助卜法,筮法里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篮纪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同易这部书。演变:战国末期,进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易传中间较有系

7、统的是象辞和象辞。象辞断定一卦的涵义-“象”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系辞是最重妥的一部易传。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地位:汉代,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简介:汉代刘向将战国时期担负外交的策士的说辞辛,编成了此书。特点:文辞绝妙。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历史价值

8、高。所记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战国的名称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史书汉记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发展历程:商代:商代的卜辞是现存的我国最早的文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骈文式导并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的成分,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南朝:南朝萧统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才叫“文”。唐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提出“语气流畅”这一标准,文体为之大变宋代:被称为“散文”明代:以八股文取士,此后八股文盛行。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极造。后胡适先后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一、说文解

9、字试题练1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

10、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1)根据原著内容和选文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的愿望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B.说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体,它对于我们辨识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帮助的。C.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11、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2)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2 .叶圣陶先生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写道:“他可真是个好向导求真而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朱自清先生也在本书自序里说:“读者能把它当做一条船,航到经典的海里,编者将自己庆幸”结合下面语段,从语言特色、写作思路、文段内容等方面,谈谈经典常谈对于传统文化“向导”的魅力。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

12、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3,阅读经典常谈过程中,同学们对造字法和字义

13、的演变很感兴趣。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字说文解字解释法I“画成其物,随体诘讪,日月是也。”(描绘万事万形物的形状来造字,比如日、月)“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纯象征符+号来造字,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象征符号来造字,比如W“比类合谊,以见指据,武信是也。”(用两个和两意个以上的表意部件组成表新意义的字,比如武、信)i“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用“表义之声形旁”和“表音之声旁”组成的字,比如江、河)小语:说文解字中“英”写作。从叫S央声。“以产即为“h”,表明“英”和草本植物有关:“央”大致表示“英”的读音。结合上表推断,“英”字采用的造字法是(1),它的本

14、义是“花”。小文:我想到桃花源记中(2)“(用课文原句填空)的“英”就是这个意思。我有个疑惑:这和“英雄”的英,又有什么关联呢?小语:我查阅了词典,“英”还有“不凡、杰出”之意。我的理解是,花是美好的象征,所以可由此引申出这类新义,如成语(3)“”(选填一项,填写字母:A.百卉含英B.英姿飒爽)中的“英”就是引申义的体现。老师:你们发现了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联,真不错。由字形推演字义,由本义联结引申义,这真是积累和梳理文言词义的好方法!4 .经典常谈既是一本普及读物,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材料一中体现的普及性和学术性。【材料一】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

15、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

16、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节选自说文解字第一)【材料二】朱自清的介绍完全是用一种接近日常生活的语言,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

17、经典听上去有了一定的趣味性。他的散文式的语言使得经典常谈生动活泼,读之酣畅。在写经典常谈的时候,朱自清虽着眼于普及性,但也没有放弃学术性。介于作者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融入普及读物的撰写中,我们可以称其中的篇章为“学者散文”或“学术散文”。二、周易试题练5 .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受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易传。(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请阅读

18、以上文段,说说(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6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入卦那种东西。八封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言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封及阴阳行和我们非常熟习,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教这些道理支配着。(选自周易第二)(1)经典常谈的作者是,全书共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括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19、2)作者从人家门头上和小孩的帽饰上的八卦说起,有什么作用?三、尚书试题练7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书”原是纪录的意思;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1)请说说尚书中内容的由来。(2)尚书记言也记事,记言和记事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8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

20、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地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尚书中,除了“誓”“诰L还有“命”“谟请你根据选段所在篇章的内容,把这四种名称准确地填入下面横线上。一般号令叫“”,军事号令叫“Z君告臣的话多称为“”,臣告君的话有的称为“四、诗经试题练9,阅读诗经第四这一章节内容,请你简要解说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10.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这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的经典做了梳理与讲解。本期班刊以“走近诗经”为主题,请你参与完成下面

21、任务。(1)【任务一:辨析正误】下面对经典常谈.诗经第四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OA.“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B.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C.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之上。D.毛传只在有比的地方标出,不标赋、兴;想来赋义是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比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相比更重要些,所以便特别标出了。(2)【任务二:理解运用】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诗经名句与理解相符。诗经名句出自理解桃之

22、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0)_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A.以雎鸠的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B.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好。C.现在化作成语“投桃报李”,用来比喻互相赠答,礼尚往来。D.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18.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原句原义教育意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锂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

23、将玉比人。做学问要精益求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2)19.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的片段,完成下面任务。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排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

24、写的诗了。纪录的人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为“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其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改动)(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2)“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三种表现手法。五、三礼试题练阅读下面名著选文,回答问题。三礼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

25、做礼治主义。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儒家信仰“报本返始”,但这里不单是怀德,还有

26、畏威的成分,儒家却只从感恩一面加以说明,看作礼的一部分。但这种礼教人恭敬,恭敬便是畏威的遗迹了。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却因思谊的亲疏,又定出等等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居丧一面是宗教仪式,一面是普通人事。普通人事包括一切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按着尊卑的分际,各守各的道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才算能做人;人人能做人,天下便治了。就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份儿。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有些因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

27、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这四件是互为因果的。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吴公子季礼到鲁国观乐,乐工奏哪一国的乐,他就知道是哪一国的;他是从乐歌里所表现的政治气象而知道的。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也是分不开的。孔子教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那时要养成一个人才,必需学习这些

28、节选经典常谈,有删改)20 .“不学礼,无以立。”选文段分层阐述了儒家“礼”的内容,包括政治制度,等;选文第段划线句,论述了观点。21 .结合整本书阅读,说说作者创作这本书的思想目的。六、春秋三传试题练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

29、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

30、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

31、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

32、意思。(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2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O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23 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2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O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

33、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2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O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26 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七、四书试题练25.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本来呢,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

34、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囱囹吞枣地念,囱囹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种种出身或资格,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d&i,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yu4n故。(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私塾囱冏_吞枣作好作dai(4)yuan故(2)下列词语中与“背诵”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A.领域B.美丽C.大约D.推掇(3)以上文段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四书”第七,“四书”指的是中

35、庸论语。(4)“四书”第七中提到,论语中蕴含着“君子,“仁,“时习“择善,等可以让读者终身受用的学习做人或做学问的道理。请结合论语中的一个句子,谈谈你对其中蕴含的做学问或做人的道理的体会。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选段一】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节选自说文解字第一)【选段二】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

36、理。所教的都是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节选自四书第七)【选段三】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

37、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节选自四书第七)32 .下列选项关于经典常谈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OA.论语是孔子所著的,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B.周易变成道家经典是在春秋末期,同时有了新的解释,便是易传C.选段一中说的“小学”是指研究文字的形音义,而选段二中的“小学,是学童学习的初始阶段。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春秋初年到春秋末期的诗歌300篇,因此也叫诗三百。33 .请你根据【选段三】以及所读经典常谈文集,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八、战国策试题练34 .请阅读经典常谈相关内容,完成小题。小相想收

38、集关于“苏秦”“张仪”的故事,他应该阅读OA.史记B.诗经C.战国策D.尚书35 .小海看见阅览桌上放着上一位读者未放回书架的几本古代典籍,打算按不同体例进行分类放还,请选择。A左传B史记C战国策(1)编年体:(2)国别体:(3)纪传体:36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39、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1)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朱自清指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2)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说明。天汉二年,李陵奉了贰师 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 兵,出塞打匈奴。匈奴八万人 围着他们;他们杀伤了匈奴一 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 大半。箭完了,又没吃的,耗 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 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 来招

40、降。李陵想着回去也没有 脸,就降了。(选自经典常 谈史记汉书第九)读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崇德实验学校八年级文学社成员就自己喜欢的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朱自清版史记版天汉二年秋,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土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至L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50 .结合以上材料和经典常谈探究朱自清为什么要改写经典作品?专题二:我向

41、大家介绍经典51 .桃天是诗经中的一首经典诗歌,文学社成员在此次谈探究活动中进行了介绍:桃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藁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释】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之子:这位姑娘。于归:指姑娘出嫁。宜:和顺、亲善。(fe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藁藁(Zhe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形容桃叶茂盛。小语:诗的源头是(1),它的节奏最主要靠重叠,重叠可以说是它的生命,节奏便建立在上头。小文:经典常谈中介绍“可分为徒歌和乐歌”,书上也提到“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42、些。”那桃天是徒歌还是乐歌呢?小语:(2)小文:桃天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诗中用“灼灼”的桃花起兴,开了后世以鲜花比拟女子的先河。你知道这样的起兴好在哪里吗?小语:这你可难不倒我,(3)o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52 .结合经典常谈与活动体验,说说阅读经典的意义。十、诸子试题练53 .综合性学习:班里举行主题探究学习:初识“诸子百家”,请你查阅有关资料后作答。(1)请你列举出“诸子百家”中的除儒家之外的任意两家。(2) “诸子百家”中的成语很多,像:哀而不伤(论语)、杞人忧天(列子)、兵不厌诈(孙子),你还搜集到了哪些,请写出另外的1个,并注明出处。阅读经典常谈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孔子开了私

43、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私家的著作。第一种私家著作是论语,却不是孔子自作而是他的弟子们记的他的说话。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自作的极少。论语以记言为主,所记的多是很简单的。孔子主张“慎言”,痛恨“巧言”和“利口”;他向弟子们说话,大概是很质直的,弟子们体念他的意思,也只简单的记出。到了墨子和孟子,可就铺排得多。墨子大约也是弟子们所记。孟子据说是孟子晚年和他的弟子公孙丑、万章等编定的,可也是弟子们记言的体制。那时是个“好辩”的时代。墨子虽不好辩,却也脱不了时代影响。孟子本是个好辩的人。记言体制的恢张,也是自然的趋势。这种记言是直接的对话。由对话而发展为独白,便是“论”。初期的论,言意

44、浑括,老子可为代表;后来的墨经韩非子储说的经,管子的经言,都是这种体制。再进一步,便是恢张的论,庄子齐物论等篇以及荀子韩非子管子的一部分都是的。群经诸子书里常常夹着一些韵句,大概是为了强调。后世的文也偶尔有这种例子。中国的有韵文和无韵文的界限,是并不怎样严格的。(选自经典常谈)54 .文中的私家著作可分为哪两种体制?55 .结合划线部分回答:论语的语言表达有的特点。墨子和孟子的语言表达有和的特点。阅读经典常谈.诸子第十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

45、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土”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

46、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56 .阅读选段内容,请简要概括孔子做了哪些开创性的事迹。57 .阅读选段内容,为什么说孔子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61 .我们有时因为看到一本书的推荐语,就会迫切地想读一本书。这就是推荐语的妙义所在。请为经典常谈写一段推荐语。【甲】他觉着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选自“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乙】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