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_菊与刀_日本文化类型_读后_庄严.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65486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_菊与刀_日本文化类型_读后_庄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_菊与刀_日本文化类型_读后_庄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_菊与刀_日本文化类型_读后_庄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_菊与刀_日本文化类型_读后_庄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_菊与刀_日本文化类型_读后_庄严.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2005年第4期 (总第91期) 黑 龙 江 社 会 科 学 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No14, 2005 General. No. 91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 菊与刀 日本文化类型 读后 庄 严 (绥化学院 ,黑龙江 绥化152061) 摘 要:文化模式是历史中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它形成之后,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起到型塑 的作用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一种“罪感文化模

2、式”,日本是一种“ 耻感文化模式” 。两类文化模 式的典型代表 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成长环境和具体行为表现,表明了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在形成根 源 、 制约机制 、 影响后果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模式;罪感文化;耻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4937 ( 2005) 04 - 0029 - 03 收稿日期: 2005 - 05 - 25 作者简介:庄严 (1962 - ) ,男,吉林白山人 ,绥化学院院长,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美国学者鲁思? 本尼迪克特所著的文化哲学名著菊与刀 日本文化类型 是研究日本人生存 方式的典型著作。与以

3、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罪感文化” 相比较 ,日本人具有一种“耻感文化” ,文 化模式的不同,导致了美国人和日本人对待相同事情的心理、 看法 、 处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总体性文明的各个层面中,以及人 的内存规定性之中,自发地左右着人的各种生存活动 1 (P10) 。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但是 一个民族,只能在这样无穷的可能性里选择其中的一些行为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就是人类 行为可能性的不同选择。 “ 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 死 、 青春期 、 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 政 治 、 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

4、俗 ,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 ,礼仪 ,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 族的文化模式。 ” 2 文化选择之初 ,有一种偶然性的因素。经过历史的传替形成文化模式之后,就对生 活于其中的个体起到型塑的作用。 “ 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存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 价值取向、 习 俗 、 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 ” 1 (P91)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模式中 ,从民族文化心理的 层面上以日本人和美国人为代表可将文化模式区分为耻感型文化模式和罪感型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 认为 :“在人类学对各种文化的研究中,区别以耻为基调的文化和以罪为基调的文化是一项重要工 作 。 ”

5、3 (P154)菊与刀 日本文化类型 这本书就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美国政府的委托,研究日 本国民性的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对日本的政策采纳了本尼迪克特的建议,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这显示了文化模式的研究和运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虽然当代社会随着经济全 球化的加剧和深入,世界各国的文化正面临着冲突和融合,“ 互联网” 的开通和运用扩大了人类社会的 交往和文化的交流,但是 ,秉承了某民族几千年历史,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强制性的特定文化模式,仍然在 该民族的心理、 思想和行为之中起着无形的支配作用。因此 ,认真区分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仍有 现实意义 。 罪感文化源自西方

6、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所提出的原罪论。此原罪论指出,在人的本性中,人人都 有缺陷 ,人人皆非完美者。因此 ,人人都需要有一种忏悔和悔悟之心。也就是说,在西方基督教传统背 景下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制于凌驾万物之上、 洞察一切的上帝,上帝迟早会对人的善恶进行审判。善 ?9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有善报 ,恶有恶报,进天堂或下地狱在于自己如何为人行事。这种观念使得个人直接面对上帝,直接体 验自己的良心感受,道德的约束是内在的。正如本尼迪

7、克特所说:“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 它发展人的良心,这种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 。 ” 3 (P154) 因此 ,在罪感文化中,人们才有向上帝“忏 悔 ” 不为人知的隐秘罪错的宗教行为。 耻感文化则强调外在的约束力。罪错暴露,才会受到他人的谴责与惩罚,社会才会把耻辱降落到这 个人头上 。假如罪错不为人知,那么也就不会有社会群体的压力。耻感文化中的个人,其所作所为首先 考虑的是他人、 社会的评价,以受人赞许为荣,以人人排斥为自己的羞耻。“在以耻为主要强制力的文 化中 ,对那些在我们看来应该是感到犯罪的行为,那里的人们则感到懊恼。这种懊恼可能非常强烈 ,以 至不能像罪感那样,可以通过忏悔、

8、 赎罪而得到解脱。 ” 3 (P154) 我们可以根据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含义,结合两类文化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成长环 境和具体行为表现来表述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 第一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形成根源方面的差异。各民族在起源时由于环境的不同、 生活历程的差 异和人类创造力潜能的不同发挥等因素,形成了初始的民族文化差异。开始时 ,这种民族文化差异可能 很小 ,随着几千年来在各自地域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差异变得越发明显。 罪感文化的良心根源是人与宗教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神的关系。基督教圣经 诗篇 中说 :“我是在 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 3 (P133) 良心的根源,

9、不是出生时就有完整的良心,需要社 会规范让良心内化。美国人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其宗教传统来源于西欧。美国人在宗教教育里进行道 德教育 ,行为的正当性要经过宗教信仰的检验,真正约束和管理人行为的是教会组织。美国人在良心完 全内化后向上帝祈祷就可洗清自身的罪过。这种“原罪意识” 通过教会组织和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熏 陶 ,塑造了一代代的美国人。这种“ 原罪意识” 也使美国人认为既然人人都有“原罪 ” ,那么人人都是平 等的 ,特别是对于从西欧逃难来到美洲大陆的美国缔造者来说,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形成了 个体独立感极强的个人社会。比如 ,许多美国儿童对家长讲话,恰如对自己的朋友。因而 ,美国人在

10、犯 罪错的时候,更多的是向上帝忏悔,而在与自己平等的他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羞耻感。 日本人没有这种 “ 原罪意识” 神学 ,他们没有关于人堕落的说教。对于日本人来说,良心的根源是 人与人的关系,日本人有比较紧密的家庭关系,其文化的根源是从家庭关系而来。日本人视等级制为合 法 。“ 在家庭以及人际关系中,年龄 、 辈分 、 性别 、 阶级决定着适当的行为。在政治 、 宗教 、 军队 、 产业等 各个领域中,都有十分周到的等级划分,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一逾越其特权范围,必将受惩罚。只要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得以维持,日本人就会毫无不满地生活下去。他们就感到安全。 ” 3(P66) 日本人将 自己的生

11、活分为“ 孝 ” 、 “忠 ” 、 “恩 ” 、 “情义 ” 等几个世界,在等级秩序的框架中,日本人生活的“孝 ” 、 “忠 ” 、 “恩 ” 、 “ 情义 ” 等几个世界都强调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成为至关重要的问 题 ,日本人生活在集体主义之中,生活准绳是迎合世人的“期望 ” ,避免让世人“ 失望 ” ,把自己的个人要 求埋葬在群体的 “期望 ” 中 。只有这样的人才是“ 知耻 ” 而谨慎的善人,才能为自己的门庭、 家乡和国家 增光 。日本人从小的教育中就潜移默化地渗透着这种“知耻 ” 的教育 。如在幼儿需要断奶时,“所有的 母亲都嘲弄幼儿说,如果要吃奶,那就还只是个小娃娃。

12、她们说 :看你表弟,他才是个大人哩! 他的年 纪和你一样小,却不要吃奶 ; 瞧 ! 那小孩在笑话你哩。你已经当哥哥了还要吃奶。 用这种讥笑 的办法敦促孩子早点成人,不只限于断奶。从孩子能听懂说话起,任何场合都用这些方法。例如当男孩 哭鼻子时,母亲就会说 你又不是个女孩子 ,要知道你是个男孩等等。或者说 :那个小孩就不哭 。 这种经验对培养日本成年人明显害怕嘲笑和轻蔑是一种肥沃的土壤。 ” 3 (P181 - 182) 日本人通过上述的教 育方式在具有特权的幼儿时代就已经被埋下了“ 知耻 ” 的种子 。“六七岁以后, 谨言慎行 、 知耻 ,这 类责任逐渐加在他们身上,而且背后有强大的压力;如果有

13、过错,家庭就会反对他。 ” 3 (P198)因而 ,日本人 在犯罪错的时候,会认为坦白忏悔只是自寻烦恼,只要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在社会上,就不必懊丧,唯恐自 己的罪错被他人知道,那样他会感到被讥笑,感到耻辱和不安。 正是由于美国人和日本人最初选择的文化类型不同,积淀成了以后不同类型的罪感文化模式和耻 感文化模式,而这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又像血脉一样融入到美国人和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塑 ?0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造了一代代的罪感

14、型的美国人和耻感型的日本人。 第二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制约机制方面的差异。罪感文化中制约人的是一种内在的制裁,耻感文 化中制约人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 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 行 。真正的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羞耻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一个人感到羞 耻 ,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 排斥 ,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 制力 。但是 ,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罪恶感则不是这样。有的民族中 ,名 誉的含义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而生活。这里 ,即使恶行未被人发觉,自己也会有罪恶感,而 且这

15、种罪恶感会因坦白忏悔而确实得到解脱。 ” 3 (P154) 第三 ,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影响后果方面的差异。本尼迪克特在其作品菊与刀 日本文化类 型 中多次表述了以罪感文化为主的美国人和以耻感文化为主的日本人对待相同境况的不同表现。日 本人“ 竞赛中失败的学生队因失败的耻辱而采取非常的行动。赛艇运动员会手握船桨扑倒在船上而大 声号啕 ;失败的垒球队员会聚成一团失声痛哭。在美国 ,我们会说这些家伙器量太小。我们的礼节是, 败者应该说对方优秀,因而获胜 。应该是败者向胜者伸手致意。不管怎么讨厌赛输,我们也看不起那种 因赛输而情绪冲动的人。 ” 3(P107)“ 美国人不应当因日本人尚礼而低估他们对诽

16、谤的敏感 。美国人随便 评论人 ,视同游戏 。我们很难理解,日本人对轻微的批评也当作大事。 ” 3 (P110) 诸如此类美国人与日本人 在对待相同事情表现大为差异的根源主要就是他们处于不同的罪感文化模式和耻感文化模式之中。 了解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 一个区域的文化模式,对我们理解他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我们 考虑在某种境遇中他们如何行动的时候,应尽量避免以“ 我 ” 为主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思考他们处于 那种境遇时将如何行动。各种文化模式都有其优缺点,相对而言,罪感文化强调内在的完善,比耻感文 化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在网络将世界各国连接成“ 地球村 ” 的时代 ,文化交流与融合日

17、益明显,各民族在独自发展中形成 的特定的文化模式日益遭到冲击和消解。我们中国人也应反思自身的文化传统,迎合世界各国文化不 断交流和融合的趋势,有意识地逐渐生成一种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模式。 参考文献: 1 衣俊卿.文化哲学 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2 鲁思 ?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 .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1988. 3. 3 鲁思 ?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日本文化类型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The D ifferences between Gu ilty Culturesand Shame Cultu

18、res OnThe Chrysan 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 apanese C ultu re ZHUANG Yan (Suihua College, Suihua152061, China) Abstract:The CulturalModelis a stableliving way in history. After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model, the cultur2 al mod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indevidual. The Uni

19、ted States,the representativeofW estern countries, is consideredGuilty Cultures, and Japan is considered Sha me Cultures .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of two cultural modelswith theaspects of growing - up situations,concrete behaviors, attitudes and customs, illus2 trate the differences of formation origination, restraint mechanis m and effects bet ween Guilty Cultures and Sha me Cultures. Key words: cultural model; guilty cultures; sha me cultures 责任编辑 :曹 默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