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70793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PDF 页数:116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新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2018年新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2018年新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2018年新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2018年新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新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新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pdf(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1.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 教 学 目 标 】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2)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 重 点 难 点 】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

2、理的兴趣。教学难点:培 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c c 八年级 2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人 演示实验1:玻璃杯注满水后盖上一塑 料片,倒置,塑料片不会掉下。 演示实验2:两平面镜互成一定角度, 中间点燃几支蜡烛,可见镜中有一系列蜡 烛的像。 学生观察现象,并试着提出问题,体验物 理的趣味性。 二、认识测量 仪器 展示下面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图中的两 线是直线还是曲线。 学生判断:是曲线或是直线。 再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处用直尺比量一 下。 学生上前用直尺比量后,发现图片中两线 是平行直线。 提出问题

3、: 仅仅依靠感觉去判断事物准 确吗? 得出结论: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 很多时候都需要获得准确的数据,这就需 要测量,而测量必须依靠仪器。 引导学生认识在初中阶段将会用到的 一些测量仪器。 学生回答:不准确。 1郾让学生在实验桌上找出测量长度 的仪器,并用它们量一量手指的长度和宽 度。 2.找出测量温度的仪器:实验室温度 计、体温计等,先做简单观察,然后用手 握住温度计的液泡,观察液柱的变化情况。 3.找出测量时间的仪器,并用它来测 一测心率。 4. 出测量体积的仪器,并用它来量取50 1.学生完成粗略的测量任务。 2.学生:发现液柱会慢慢上升,手离开 后又会下降。 3.学生用一到两分钟测出

4、自己的心率, 同学间互相比较。 4.学生初步体验用量筒、量杯量取一定 体积的液体,并初步了解量杯、量筒读数的方 法。 八年级 3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二、认识测量 仪器 5.引导学生认识电学、质量、力的测量仪器。 5. 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对 电流表、电压表、天平、测力 计等仪器。同学之间交流,说 说几种仪器之间是否有相同的 地方。 三、了解科学 探究 小魔术:筷子提米。将一杯米压紧,插人一根筷子,慢 慢将其提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疑问的行为进行鼓励,指出会提出问题 其实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所有创造发明其实都是从 提出问题开始的。 学会观察生活

5、中各种现象并提出问题就是科学探究的 开始。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猜测可能原因。 有了猜想之后怎么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教师:对,做一做的过程其实就是要进行实验,进行实 验之前首先要知道实验怎么做,要用到什么器材,按什么步 骤来做,这些都要有一定的计划,这就要学会设计实验,而 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家就是这样对自然界 中的现象先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猜想可能的原因,然后设计 实验再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的。 在实验设计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在实验的过程中 要注意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测量相关的物理量,将数据记 录下来。实验数据是实验后进行分析的重要依据,因而要养 成在实验过程中准

6、确记录数据及相关现象的习惯。 教师:当我们收集了足够的数据后,下一步我们该做什 么了呢? 对,其实这就是分析数据的过程,如果找到了一定的规 律,也就是实验的结论。把结论与自己的猜想去比较就能发 现猜想是否正确了。这个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分析论 证环节。如果不正确我们应该进行新的猜想,设计新的实验 进行新的探究,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为止。 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同 学之间要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还要学会对实验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各环节中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疑 问。 是什么原因让米杯不掉下 来? 学生进行猜想: 是杯子被做了手脚? 是筷子上涂了胶水? 是米

7、将筷子吸住了? 是 筷 子 和 米 之 间 有摩 擦?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证明 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呢? 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 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与 猜想进行对比。 学生:从数据找找看有没 有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像科学家 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冶,了解科 学探究的一般环节。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三、了解科学 探究 教师:以上我们对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进行了一个初步 介绍。我们发现科学探究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有些环 节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或生活中已不知不觉的在应用了。比 如提出问题,当我们遇到奇怪的现象时我们自然就会提出自 己的疑问,这就是科学探究的开始。 当然,有些环节需要一定的知识

8、积累才能做得更好,但 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慢慢地我们就能熟练地应用科学探究 的一般方法去探索自然界中的奥秘。 教师:请同学们用气球设计一些小游戏。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简要评价,指出同学的设计可用 于研究和力学有关的一些规律,这将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到。 请同学们再次回顾一下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有哪些。 学生: 可以往气球中吹气, 用手拍,可手挤,也有同学将 气球吹破;也有同学仿照教材 提示的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回顾实验探究的几个 环节。 四、建立自己 的家庭实验室 教师用矿泉水瓶及小药瓶演示浮沉子实验。 该实验曾有人用于魔术表演,学生非常有兴趣。 教师:向同学介绍制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回家后表演给

9、家长观看。 教师借机指出: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进行物理 实验,平时可以注意收集,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仪器,帮助进行物 理实验。 有了自己的家庭实验室,就可以方便地在家进行一些简 单的科学实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了。 学生观察实验,并邀请几 位同学上台体验。 学生:怎么制作呢?请老 师介绍方法。 五、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现在回忆一下这节课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 很好,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都有了一定的收获。 事事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能从生 活中发现很多物理奥秘。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同学们回家后,再

10、收集一些物品,看能否用它们来做做 简单的物理实验。 学生: 1.我认识了一些原来没 有见过的实验仪器。 2.我还观察到原来没有 观察过的奇妙现象。 3.我知道了科学探究的 一般方法,原来我也可以进行 科学探究。 4.我发现生活中的一些 物品也可以进行实验。 【 课 后 反 思 】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板书设计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认识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 提出问题 1 邬 猜想与假设邬 交流合作设计实验评估 邬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_分析论证 _ 三、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 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 教 学 目 标 】 1.知识与技能 (1)

11、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2)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3)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2)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 教 学 重 点 】 长度的测量方法。 【 教 学 难 点 】 如何估读;实验误

12、差的产生及减小。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 人 活动:如果没有尺子,你能用什么方法估测出教室的长 度?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做法。 学生: 1.可以数地板砖的块数, 每块地板砖长是已知的,数数共 有多少块砖,就可大概知道教室 的长度了。 2.可以用脚量,看有多少 个脚长,也可以知道教室的大概 长度。 3.我可以用我的身高量。 二、学习长 度的测量 问题提出:但我们这样测出的结果准确吗? 教师: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获得准确的 数据,比如建造房屋桥梁、加工课桌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借 助专业的测量仪器来获得准确的数据。 教师:长度测量是一

13、切测量的基础,今天我们就要来学 习长度的测量方法。 问题:同学们知道在中国长度测量的祖师是谁吗? 教师:对,他制定了中国长度测量的标准。 统一长度测量的标准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方便国际间 的交流和合作,为此,在20世纪中期,国际上制定了一套 统一的单位标准,称为国际单位制。 请同学们阅读关于“米原器”的相关介绍(多媒体展 示图片及内容)。 教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规定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 号是m。 请同学阅读教材,找出长度的其他常用单位,并记住它 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分析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规律。 多媒体展示两个相关的单位换算训练题。 教师评点。 教师:有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下面我

14、们来认识长度 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学生判断:不准确。 学生:鲁班。 学生观看阅读。 学生阅读,并书写一次各单 位之间的关系。 两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其余 学生在下面独立完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二、学习长 度的测量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三角板等仔细观察这 些从小学就伴随我们的工具,看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教师: 它们叫做刻度线。请同学们再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可以相互交流。 1.找到它们的零刻度线。 2.看它们的最大刻度值是多少。 3.观察它们的最小一格代表的长度是多少。 教师:刻度尺上最小的一格所表示的长度我们称之为分 度值;而它们测量一次所能测出的最大长度则称

15、之为 量程。 那么请同学们介绍你的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 多少? 教师出示演示刻度尺、卷尺等请同学们继续分辨它们的 量程及分度值。 教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教师:对,我们选择测量仪器时就要根据需要选择有合 适的量程和分度值的工具来进行测量。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学习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师演示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分使 用 前和使用时。 1.重点示范刻度尺的测量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 2.示例如何估读。 3.示例如何记录数据( 数值+单位)。 学生:它们上面都刻有一 条条的细线。 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相互交 流。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有若干位同学介绍自己刻 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16、 学生:它们的量程和分度 值都不尽相同。 学生完成测量任务,并记 录下相关数据。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二、学习长 度的测量 任务:请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自己的物理课本的宽 度。 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几个学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 提出问题或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对,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并且还有了重要的发 现, 那么同学们觉得引起这种差别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呢?请 同学讨论。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实 验探究的评估过程。从中我们也可发现,测量出来的数值由 于测量工具及测量者等原因,总是与物体的真实长度存在一 定的差异,物

17、理学里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 差。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怎样可以使测量值更精确(减小 误差的方法)。 教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也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减小 误差的方法。下面举例说明。 教师借助实际事例来说明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并说明误 差只可减小不可消灭,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学生:尽管测量的是同一物 体的长度,可是不同的同学的测 量结果还是有细微的 差别。 学生讨论。 学生介绍讨论结果: 1.可能是估读时引人的。 2.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同学 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引起 的。 3.也可能是尺子的放置方 法不同引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可用更精确的刻度尺。 二、测量相 关活动请同学们互相用

18、皮尺、卷尺等测量身高、腰围、 臂 长等。 1.请参照教材设计好数据记录表格。 2.开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3.注意单位。 请同学们分享测量数据。 教师:思考讨论在哪个环节容易产生误差。 学生相互测量。学生展示 测量数据。 【 课 后 反 思 】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三、测量相 关活动 教师:下面来练习秒表的使用(指出也可用自己的电子 表等进行时间的测量)怎样测量一次脉搏时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评价,肯定或提示。 教师:这样的测量方法有什么好处? 学生: 可以测出50次脉 搏 的总时间,再除以50。 学生活动:用秒表测出一 次脉搏的时间。 学生:可以减小误差。 四、课堂小

19、结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作为对这节课的小结: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什么,常用的单位又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2.正确使用刻度尺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针对学生的小结再进行点评归纳。 学生讨论回答: 1.可安排学生板演,其他 学生在则在下面完成。 2.刻度尺使用分使用前和 使用时, 板书设计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一、长度的单位 二、认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三、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看、放、读、记 四、误差与错误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 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1.3活动:降落伞比赛 【 教 学 目 标 】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

20、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2)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体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2)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 意识。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 教 学 重 点 】 学会正确的选择测量工具并进行简单的调整。 【 教 学 难 点 】 控

21、制变量法的理解和应用。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引 人 教师:同学们,下面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花样降落伞表演 的视频。(播放视频) 视频播放完毕,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观看表演的同 时是否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呢?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跳伞运动员所使用的降 落伞结构相对还是比较复杂的。他们可以通过控制伞面张开 面积的大小及角度来控制降落速度及方向。今天我们也准备 了制作降落伞的材料,自己动手来制作降落伞,并比一比谁 的降落伞降落得更慢。 同学们一定想要一试身手了吧?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我发现那些降落伞的 降落速度甚至方向都是可以控制 的。我想知道

22、他们是怎么做到 的? 学生很感兴趣,跃跃欲试。 二、控制 变量法 教师:可是想要赢取比赛得要动点脑筋才行哦。我们得 首先研究一下影响降落伞下落速度的原因有哪些,才能 帮助 我们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影响降落伞降落速度的可能因 素有哪些呢?请做出猜想。 教师: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提出了那么多可能的因素。 但这些因素是否真的会影响降落伞降落的快慢呢?我 们要怎样检验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没错,可是有那么多可能的因素,我们能不能在一个实 验中研究全部因素,大家觉得一次研究多少个因素最好? 学生讨论。 讨论结束后若干同学做出猜 想: 1.降落伞的面积。 2.降落伞的形状。 3.

23、降落伞绳的长短。 4.降落的高度。 5.伞面的材料。 6.悬挂物的轻重。 学生:当然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啊。 学生:不能,我觉得一次可 以研究两个。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二、控制 变量法 教师:对,一次只能研究一个因素,那其他因素怎么办? 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其实就是物 理研究中非常重要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研究方法之一,我们 把它叫做“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物理实验中当有多个影响因素 时,只改变要研究的因素,而其他暂不研究的因素设法控制 使其不变的方法。 举例说明:如果现在我们想研究降落伞的面积是否会影 响降落的快慢,则控制绳的长短、降落的高度、降落伞的

24、材 料、形状、悬挂物的轻重等因素相同。 控制变量法在今后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为了更好地 理解这个方法,老师在这里教给同学们一个小口诀:研究谁 谁就变,暂不研究的则不变。 学生: 不,我觉得一次只能 研究一个因素。 学生:其他因素就要想办 法让它们一样。 三、测量工 具的选择及 使用 教师:有了正确的研究方法,要想顺利地开展实验,我 们还必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同学们想一想,在今天的实 验中我们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呢? 教师:同学们请讨论要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才好? 教师:同学们的说法都有道理,但选择测量工具最主要 还是要根据需要来确定。 展示不同量程的刻度尺,让学生观察,注意它们有什么 特点

25、? 教师:一般来说,量程较大的刻度尺分度值也较大,其 测量精度也相对较低。所以选择测量仪器主要是根据需要来 定,并不是越精确就越好。比如, 裁剪衣服时要精确到毫米, 而测量跳远成绩时一般精确到厘米就可以了。 教师:在我们今天的实验中应选什么样的刻度尺呢? 学生:要用到直尺。 学生: 要记录时间,所以 还 要用到秒表。 学生讨论: 学生:我觉得要选量程大 的。 学生:我觉得要选精确度 高。 学生:我觉得要根据需要 来定。 学生观察后:不同量程的 刻度尺其分度值也往往不同。 学生:分度值为1 mm就 可 以了。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三、测量工 具的选择及 使用 教师:同学们考虑得真周

26、到,对,在测量绳长时我们要 用毫米刻度尺,而测量高度时要求不那么精确,则可以用量 程较大,分度值也较大的皮尺。 教师:同学们可能注意到,刻度尺有零刻度线,其他的 测量工具也往往有零刻度线,有的还有指针,使用刻度尺前 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被磨损,有指针的则要观察指 针是否指零,否则要进行调整,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这一 步骤叫做“调零”。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测量工具,机械式尝试调整 机械式秒表的指针位置,最后使之指零。如果是电子秒表也 要学习一下如何使之归零,请同学们开始。 教师此时可适当引导。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形状不规则的伞 面面积如何测量? 教师:同学们,看来,制

27、作降落伞的前期工作我们已经 准备到位了,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制作降落伞,各位同学要分 工协助,相互配合,如有问题还可再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 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可安排学生从教学楼的一楼阳台 进行比赛,但要注意秩序,注意安全,为不影响其他班级的 正常教学,比赛可安排在课间操期间进行。并要求比赛完后 要进行小结。 学生:我觉得测量降落高度 时用分度值为1 cm的皮尺就行 了。 学生观察手中的刻度尺及秒 表,并练习相关操作。 学生学习体验特殊测量方 法。 学生分组制作降落伞。 学生进行比赛。 下一节课用5分钟时间由几 位学生谈谈感受。 四、课堂小 结 多媒体展示本节的主要内容: 1.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

28、法:控制变量法。 2.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及秒表,学会调零。 4.面积的特殊测量方法。 板书设计 活动:降落伞比赛 一、控制变量法:研究谁谁就变 二、根据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三、刻度尺及秒表的正确使用调零 四、不规则物体面积的测量方法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2.1 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

29、)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 对微观世界运动的认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指宏观运动和微观运动两大方面。 一、宏观物体的运动: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观察画面(或者动画)。画面上 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 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 步, 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

30、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 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 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1、 板书:“ 1.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微观世界的运用: 我们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等,物质是怎样构成的呢? 早在公元前希腊科学家德漠克利特当他看见鱼在水里可以游动时,提出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 组成的,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实际上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鱼可以在水中游动,就好像 人的手可插进米缸里来回移动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 代的显微镜也看不到。由于分子很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的,

32、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 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1、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大量分子在物质里处于什么样状态呢?我们在教室前面喷香水,为什么后面的同学也会闻到香味?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器材: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如右图。 抽去玻璃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注意: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 于空气。) 播放录像, 观看硫酸铜扩散实验。 指导学生看彩图, 硫酸铜溶 液的扩散,开始, 10 天后, 20 天后, 10 天后的情形。 指出固体之间也会发生

33、扩散现象。总结归纳如下: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不停地运动,结果使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这种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不仅表明 分子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 为什么分子不会散开, 反而聚合在一起呢?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 器材: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 实验现象:用力将两个纯净的铅块挤压在一起。下面可吊上一重物。 实验表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同学进行小实验, 将一根粉笔扳成两节后, 再用力将两根粉笔头紧压在一起, 可以看到, 用手拿住上面的半节,下面的半节粉

34、笔可以不掉下来。 分子之间有引力, 而且分子之间为什么还会有间隙, 而固体、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呢? (分子间不仅有引力还有斥力作用)总结归纳如下: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板书:“2、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 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们都在不停 地运动。” 【课后反思】 2.2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5、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建立参照物的概念和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参照物的概念和速度的概念 一、创设情 景发现并提 出问题: 二、总结归 纳机械运动 及参照物概 念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1 并提出问 题:你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 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教师提 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 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 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 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 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 的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2 并

36、提出问 题:窗外的树木真的向后退了吗? 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张 开伞后运动员真的上升了吗?以上 的现象怎样解释呢?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 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 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 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 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 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 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 照物 观看录像1(或动画)画面 上的内容有:公路上有停着汽车和 行驶的汽车;码头上有停着的轮船 和正在航行的轮船;飞机场上有停 着的飞机和正在起飞的飞机 学生:1、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 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 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

37、参照物位 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2、相对于 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 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 静止的 3、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 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 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 机是静止的, 观看录像2(或动画)画面 上的内容有: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 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 电掣般的向后运动; 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跳伞运动员脱离 飞机后自由下落,越来越快,当突 然把降落伞张开时,看到张开的伞 带着运动员上升 学生:1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 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 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 的列车窗口而言的;2小竹排江中 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38、巍巍青山两 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3. 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上升, 是相对于没张开伞下落的摄像机而 言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 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 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 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 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 物而言的 三、机械运 动分类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3 并提出问 题: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 以分成哪几类? 教师概括总结:物体从一个位 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 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 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 动 观看录像3(或动画)画面 上的内容有:汽车的直线行驶、拐 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 行;飞机

39、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 演等 四、布置实 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 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 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 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 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 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 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 小报告 小结通过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1、 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知道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知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 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课后作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40 页:

40、1、2、3 【课后反思】 2.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2.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 3.经历建立图像分析实验数据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 实验探究、对比、讨论; (2)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重点难点】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并引入新课 通过 PPT展示问题,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 2、速度的定义和公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地球上一切的物

41、体都是运动着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对某些物体的运动经行测量,如汽车的速度、 跑步的速度等。所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进行新课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 下面我们首先选取一个简单的直线运动经行研究。 1. 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 通过阅读书27 页完成导学案自主探究1 的 1、2、3 题,并根据实验步骤及需要经行小组内部分组,并 预作实验,找出实验的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经行明确分工,了解实验原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开始进行分组实验, 并将数据填入表格,并算出速度。 学生完成后,教师展示成果,并请学生说出气泡运动的规律, 学生回答:在相同

42、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几乎相等。 为了更直观的来了解物理过程,并找出规律,我们学会用图像来记录数据,学生阅读教材28 页,完成 导学案自主探究1 的 4、5 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的画法,让学生将自己所得到的数据画在教材29 页图上, 学生完成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画法。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误差会影响图像,让学生明白前一段 时间和后面数据不同是因为在加速。 画好后要求学生回答教材29 页的问题,并得出气泡的运动规律,多媒体展示。 像这样的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8 页倒数三个自然地, 并将导学案自主 学习 3 完成。 2、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导学案自学,学生回

43、答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v St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吗? 学生回答:无关 一物体以5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第3s 速度是多少?运动1km后速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多媒体展示。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生活中的运动一般速度是变的还是不变的呢? 学生回答:变得 2、变速直线运动 请你们看看教材29 页图 2-3-5 ,观察这位同学的跑步情况,他在各个阶段的速度

44、是一样的吗?请同学 们计算一下这位同学在各个阶段的速度,比较他们速度的大小? 学生计算后,教师提问,他的各段的速度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速度是在变化着的, 那这样的运动叫做什么运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教材29 页,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3. 学生阅读后回答: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那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回答: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用符号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回答:v 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平均速度的公式: vS总t总。 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路程中的运动情况平均快慢程度。并且平 均速度不

45、是速度的平均值 (2)求平均速度时,中途停止的时间都要计算在内。 (3)计算平均速度前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 或哪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 讨论交流教材29 汽车的速度 学生回答 小结 同学们今天都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 现在来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请完成到学案练一练。 【课后反思 】 2.4 能量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1)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形式的能量。 ( 2)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联系生活现象、观察教科书图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能量形式。 ( 2)通过观

46、察、讨论分析,初步了解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能从能量运动高度来 认识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现象,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 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重点难点】 知道经常应用的能量;能量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什么是能量?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插播汽车运动具有机械能的视频文件)。然后指出:能量 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 运动,化学运动,原子核运动和

47、基本粒子的运动等。所以能量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我们经常应 用的能量都有哪些呢? 二、讲授新课: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思考一下,看看你能说出几种能量? 师生讨论,交流,然后一起归纳总结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 1基本能量形式: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2能量的转化: 自然界中的能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当物质运动形式发生转变时能量的形式也同时发生转变。 如:太阳辐射使大气运动,太阳能转化为风能。(多媒体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多媒体) 蒸汽机车,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多媒体) 电炉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电风扇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 小结:

48、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一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 3能量的利用: 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的加以转化的过程。如: 利用各种能量发电 火力发电厂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多媒体) 水电站把水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多媒体) 太阳能电池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多媒体) 电能的利用 电车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多媒体) 电弧炉把电能转变成内能。(多媒体) 电灯照明把电能转变成光能。(多媒体) 内能的利用 利用内能来加热:烧水做饭、取暖等。 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蒸汽机车,火箭等。 大自然提供的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量是有限的,而且,这些能源的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污 染,

49、导致气候和生态变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正在开发和利用新的环保能源,如:太阳能,风 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核能。 如:利用风能发电。(多媒体) 利用核能发电。(大亚湾核电站) 【板书设计】 【 课 后 反 思 】 第四节能量 1、基本能量形式: 光能,机械能,内能, 电能,化学能,核能。 2能量的转化 3能量的利用 第三章声 3.1认识声现象 【 教 学 目 标 】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知道声具有能量。 (4)人的发声和听声范围。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真空铃”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理想实验法”。 (3)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 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使学生初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