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71042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PDF 页数:105 大小:86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pdf(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22议论文阅读 【北京市】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 题。 (共 7 分)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 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万丈高楼平地起” ,大楼要一 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 一日所读 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 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

2、 家华罗庚也说:“ 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 慢了。 ” 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 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 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 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 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 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

3、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 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 ,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 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 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 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 在 空中起跳 ” ,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22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2 个字以内)( 2 分) 23阅读全文,判断下列

4、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2 分) 【甲】第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 第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 再用朱熹的言行 做证明。 24下面是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 说明理由。( 3 分)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22读书需要循序渐进 23乙 24示例一: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 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

5、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这一观点与文 章中心论点 “ 读书需要循序渐进” 相符合, 温习旧知识的过程屮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 加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吏加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原文论点表意一致, 所以我认为第一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 示例二:我认为第二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意思 是孔子说: “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 得。 ” 这一观点与文章中心论点“ 读书需要循序渐进” 相符合,在循序渐进的阅读的过程中才 可以达成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不断思考所学习的內容,也就保证了我们的阅读是有收获的,反 之

6、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就公囫囵吞枣, 导致阅读没有收获,所以我认为第二句更有 助于理解文章 【甘肃省天水市】 五、课外阅读与理解(15 分) 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 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明代学者 王阳明也说: “ 夫学,莫先于立志。” 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 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 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 纯凭个人志趣, 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 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 的需

7、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 既有利于社会进 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 被林则徐 誉为 “ 绝世奇才 ” 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 名落孙山,直到40 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 后来被人誉为 “ 天才军事领袖” 。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 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 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 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

8、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 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 今人所谓 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 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 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 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 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 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 辉榜样。他

9、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 习上废寝忘食, 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 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 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 多里,历 时一个多月, 走访了长沙、 宁乡、 安化、 益阳、 沅江五县农村, 访贫问苦, 倾听村民的呼声。 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 年至 1920 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 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 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

10、依靠工 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 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 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2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26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27第段与第段能不能调换?为什么?(3 分) 28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古代学者程颢

11、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9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 立志 ” 的理解。(3 分) 25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2 分) 2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 分)具体突出地论证了“ 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 出过重要责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 的观点。(2 分) 27不能调换( 1 分)因为第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段论 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我们

12、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第 5 段第一句是过度句,承接了第 段内容,引出了第段的论述。(2 分) 28C(3 分) 29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 分) 【广东省深圳市】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 题。 (10 分) 涵养几分静气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 他出去后, 儿子悄悄进屋, 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 儿子则回答: 我就安静地坐着, 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就是 “ 心静 ” 的力量。 “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 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

13、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 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 静” 的重要,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 “ 静心功夫 ” 从何处得来?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 地方读书, 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 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 静坐 ” 的“ 日课 ” ,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 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

14、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 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 书舟中作字 记载, 一次乘船途中, 滩险舟危, 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 “ 作字不少衰 ” 。 这份从容盖因其“ 更变亦多矣 ” ,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 急事、 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 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 闲、沉着冷静,抵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 ” ,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 波 ,心会

15、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 “ 既忍且耐 ” 的智慧。身 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 山重水复 ” 也终将迎来 “ 柳暗花明 ” ;得意之时, 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 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 此心安处 ” 。 古人云: “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 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 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 ” 的功夫,助人眼界开

16、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 /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 月 16 日 04 版) 10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 涵养静气 ” 。 (2 分) 11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12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3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 涵养静气 ” 的方法。(2 分) 10遇到事情, 不去苦恼抱怨, 不去烦躁惊慌, 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 凝神细思, 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11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

17、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 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12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网的地方读书、某人为戒除 浮躁而每日静坐两个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13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緒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听歌,让自己出一身 汗,回来之后我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广西贺州市】 (一) ( 79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6 分) 人生立志须趁早 赵九如 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 成名要趁早 ” ,其 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

18、 夫志,气之帅也” 。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宰相之杰 ” 张居正写下 “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 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 抗击英军、 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 做到了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注重立志,善养“ 浩然之气 ” ,就能涵养从容内 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 岁 时自题对联以明志:“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 诫自己的孩子 “ 志患不立,尤患不坚”“

19、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 。纵观左宗棠的 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 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 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 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 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 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事实证明, 一个人的志向如何,

20、直接影响着成 就的取得, 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 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立志当胸怀 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 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 春秋战国时期, 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 山水、 盛行清谈, 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 垮掉的一代 ” 发人深省。 今天,为了 “ 能被知识的

21、亮光照到” ,四川凉山州 “ 悬崖村 ” 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 的身影; 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 悬崖天路 ” 那些看 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哲人有言,“ 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 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 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 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选自 2017 年 8 月 25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7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A人生须立志B人生立志须趁早 C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D人生应该立怎么样的

22、志 8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段只用了事实论据。 B“ 孔融让梨 ” 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C第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D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段提出问题,第段是分析问题,第段是解决 问题。 B第段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 C第段的画线句子,引用名言,运用排比句式,告诉我们要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 丰富文章内涵,使表达的情感更加真挚细腻。 D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

23、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有了坚定的理想 信念,人生就不容易迷航。 7B 8C 9D 【广西柳州市】 (一) (共 6 分,每小题2 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 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 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 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 ” ,逐渐替代以往细嚼 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 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 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24、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上世纪 70 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的约 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 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 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 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 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 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

25、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今天想来, 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 所以也没有 预设的阅读期待, 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 量,这重量打击你,让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 重” ,有时却在于它的“ 轻” 。这 “ 轻” ,不是轻浮,而是一种 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今天, 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 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 书海已经 “ 茫茫 ” 。各取所需的阅读已 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

26、想强调的是,“ 无用 ” 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 绵密、恒久的渗透。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 无用 ” 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 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改动) 7下列对 “ 有重量的 ” 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时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

27、,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 重感。 B“ 无用 ” 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 身的价值。 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段的“ 疾风暴 雨之势 ”“细嚼慢咽似的 ” 等。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 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 楚明了。 9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 “ 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吧吃进的草料再加 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 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血

28、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 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 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 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7D 8C(“ 疾风暴雨之势 ”“细嚼慢咽似的” 等是比喻修辞,不是比喻论证。) 9A(强调反复, 、细嚼慢咽的阅读) 【广西玉林市】 五、 (14 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7 题。 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 心被虔诚塞

29、得满满。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 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 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 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导仁政,反对战 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缕缕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 以天下,忧以天下”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0 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 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

30、一个激情的孟子。那 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 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 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 人民,善待民生。听:“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 保民 而王,莫之能御也。”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 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 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著,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 五 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31、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 每当读到孟子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 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 气节超然, 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 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 ,“ 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 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的做人,影响着我们的做事。“ 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

32、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 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 常常想到这样四个 字:浩然正气。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 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 五十步笑百步” ,“ 权,然 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 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这是一个自信

33、的孟子,他说: “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 亚圣 ” ,儒家文化亦被称为“ 孔孟之道 ” 。孟子 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 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 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 引发后人思考。 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 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 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

34、历史告诉未来。 1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60 个字内)(5 分) 16孟子作为我们的文化宝藏是一个丰富的多面体,你最喜欢文中所介绍的哪一个孟 子?为什么?(含标点限120 个字内)(5 分) 17文中说: “ 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 请你引用在课本中学习过 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的相关语句作为这句话的论据并作简要的分析论证,(含标点限 120 个字内)(4 分) 15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16示例一:我喜欢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因为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 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

35、,善待民生。 示例地二: 我喜欢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孟子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 财富,让我们的民众拥有高贵的精神,让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7示例:孟子崇尚正气,他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是浩然正气的重要表现,孟子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这是 孟子的义之所在,为此,他奔走天下,游走列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作出了巨大的 牺牲。 【贵州省安顺市】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226 题。( 18 分) 让人,乃众妙之门 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

36、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 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 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 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 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 颇争地位, 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 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 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

37、人之量,有让 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 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 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让人, 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 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 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 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 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

38、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 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 走卒, 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 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 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 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 顺利。不信,你试试! 2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

39、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3选文第段中加线的“ 这种美德 ” 具体指什么?(3 分) 24选文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4 分) 25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4 分) 26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 22 (3 分)B 23 (3 分)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4 (4 分) (学生能写出其中任意两种论证方法给2 分,能简单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 的作用给2 分) 举例论证, 以沈从文不能写小说后大度忍让转而潜心研究服饰史为例,证明“让人对 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 对比论证,假设“不退让,

40、事业可能会就此终结;让人,事业就会焕发新的生机”正 反对比,证明本段论点。 比喻论证, 用“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时焕发生机”比喻事业在遭遇挫折后又有了新的 发展,说理具体形象。 道理论证,分析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懂得让人可以在困难中有所发展的道理, 证明本段论点。 事实论证, 用沈从文事业发展受挫后懂得退让而发展新的事业的事实材料证明本段论 点。 25 (4 分) (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避免了议论文的枯燥,开头有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沈从文的事例同时也是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开头从沈

41、从文的故事写起,与第四段再举沈从文的事例相互呼应,构成文章重要的事 实论据,有力的证明了本文观点。 26 (4 分) 本文首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自然引出文章中心论点“让人, 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 途径” ;接着从“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 问的关系更加和谐” 、 “让人, 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三个方面分别论证本文中心论 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 【贵州省遵义市】 (二)磨( 12 分) 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 “ 香料皇后 ” ,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 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

42、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 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 圆润; 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 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 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 才会有本草纲目 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 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 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 扬州八怪

43、 ” 之首席。 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 应是一位行者, 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 重敦实。 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 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 终兵败滑铁卢, 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 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 胜不骄 ” 也是一种磨。 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 必为失败而抱怨,也

44、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 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 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 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怡, 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泰戈尔曾说:“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 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正如司马迁所述“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 。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

45、如人意的事并不多, 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 龙涎香 ” 。 ( 青年文摘2018 第 11 期,有删改) 12请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3 分) 13第段画线句子除用了例证法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 分) 14文章第段和第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本分析理由。(3 分) 15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12承受磨难,我们才能更好。磨,会把我们变得更好。只有经历磨难,我们才 会取得成功。 (答出以上其中一句3 分,意思与以上其中一句相符也可) 13 对比论证 (1 分) , 用莫言和拿破仑的经历作对比,证明了 “ 欢乐和盛誉也是一种磨难” 这一分

46、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2 分) 14 不能。理由因为第段和第之间有递进(逻辑)关系(1 分) ,困难和苦难是人生 的一种磨难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一种磨砺(他们之间存在层次的上递进关系)( 2分) 。 15引用了名言作为道理论据,再次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加了权威性和说服力;再次 总结中心论点,提出希望与建议;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答出 1 点 2 分,答出 2 点 3 分。 ) 【海南省】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21 题。 (11 分) 朱万曙 林语堂曾说,“ 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可 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

47、“ 开茅塞,除鄙见” ,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 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 养性灵 ” ,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 养成知识丰富、 道德高尚、 情趣健康的性灵, 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 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 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 又来了, 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 认可、推崇。 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 经典,

48、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 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 又如,马克思、恩 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品读马克思、 恩格斯的经典著作, 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 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 灵。 品读经典, 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 感受古人的风采。B 史 记中荆轲刺秦王, 一番悲壮, 一幕惊险。 从史记

49、中可以看出, 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 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 本纪 ” ,为匈奴作列传, 还专辟 货殖列传 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 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人美景也美;“ 七八个星 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 历史人物长廊: 刘兰芝、 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 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 三 吏”“三别 ” ,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