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15篇).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81599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PDF 页数:83 大小:28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15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15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15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15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15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1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15篇).pdf(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说明文题库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 题。 (13 分) “样式雷”:他们设计了这些建筑 周 乾 中央电视台第二季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样式雷建筑 烫样是故宫拿出的三件国宝文物之一。 烫样,就是指古建筑的立体模型。这种模型一般用纸张、 秫秸、油蜡、木头等材料加工而成。纸张一般选用元书纸、 麻呈文纸、高丽纸、东昌纸。木头一般选用红松及白松。紫 禁城古建筑烫样最开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间工匠制作。在清代, 出现了制作烫样御用皇家机构,即样式房,功能犹如现在的 建筑设计院,主要负责皇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在设计的初 期阶段,需制作出建筑烫样,供皇帝参考。通过向皇帝展示 拟建造模型的烫样,可显示出建筑

2、的整体外观、内部构造、 2 装修样式,和现在的三维效果差不多。 故宫博物院现藏烫样80 余件,这些烫样涵盖圆明园、万 春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坛、清东 陵等多处的实物模型,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它们是研 究清朝建筑历史、文化及工艺的重要资料,亦是部分古建筑 修缮或复建的重要参考依据。 烫样的制作包括梁、柱、墙体、屋顶、装修等部分。其 中,梁和柱采用秫秸和木头制作;墙体主要用不同类型的纸 张用水胶粘合成纸板,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裁剪;屋顶制作时, 首先利用黄泥制成胎膜,然后将不同类型的纸用水胶粘合在 胎膜上,晾干后,成型的纸板即为屋顶形状;装修的制作方 法类似于墙体,再在上面绘

3、制图纹或彩画。一般而言,制作 好的烫样,包括很多信息:建筑造型、建筑内部构造组成、 建筑色彩、建筑材料、 建筑基本尺寸数据、 建筑装饰(装修) 、 3 建筑基础等内容。 雷姓家族先后7 代在样式房主持皇家建筑设计,极其罕 见,故被世人誉为“样式雷” 。样式雷家族对于紫禁城古建筑 保护与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样式雷家族留下来的大量烫样实物,提供了紫禁城古建 筑从设计到施工的丰富图档、画样及烫样,说明中国古代建 筑工匠不仅具有良好的建筑施工技艺,而且具有图纸设计表 达能力及立体模型表达能力。 样式雷改变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中“见物不见人”的弊 病。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

4、 统专著,其论述散见于各种文史典籍中,介绍中国建筑的伟 大成就时,很少提及建筑设计者。样式雷家族留存的烫样模 型,给人以清晰的信息,便于我们了解、研究紫禁城及圆明 园、颐和园及清帝陵等建筑实物的设计理念,更可作为古建 4 筑设计、修缮、研究参考的依据。样式雷家族7 代人主持了 清代皇家多种建筑的设计,体现出丰富的建筑思想,堪称最 牛御用设计世家,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传奇。 (选自人民日报 2018 年 12 月 12 日,有删减)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是一篇说明文,使 用顺序进行说明。(3 分) 2. 文章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 作用。 (4 分) 3. 结合文章内容

5、,简要概括样式雷对后世的影响?(6 分) 参考答案: 一、 1.(3 分)样式雷建筑烫样事理逻辑(共3 分。每空1 分) 5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分类及说明顺序。文章第1 自 然段就引出了说明对象样式雷建筑烫样,先介绍了什么是烫样,然后从整体 到部分细致地介绍了烫样的每一部分的制作原料和方法,最后介绍了样式雷烫样 及其影响。由此可知,文章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2. (4 分) 【示例一】文章第3 自然段列举出故宫所藏“烫样”的的大概数目,写 出了故宫所藏“烫样”数目之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具体; 【示例二】文章第5 自然段列举出“雷姓家族”

6、在样式房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时 间,表明其被称为“样式雷”的原因,一目了然。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找到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并分析其作用;然后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列数字的句子,最后联系上下文分析 其作用即可。如本文中第3 自然段“ 80 余件” ,第 5 自然段“ 7 代”分别运用列数 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故宫所藏“烫样”数目之多和“雷姓家族”在样式房主持 皇家建筑设计的时间之长,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3. (6 分)样式雷家族留下来的大量烫样实物,对保护与研究紫禁城古建筑具 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样式雷改变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中“见物不见人” 的弊病。 样式雷家族留存的烫样

7、模型,便于我们了解、研究古代建筑实物的设计理念, 更可作为古建筑设计、修缮、 研究参考的依据。 (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解题时需要细读相关语段,抓住最主要的 内容加以分析和概括。文中写 “样式雷对后世的影响”的是第 57 段。通过第 5、 6 段中“样式雷家族对于紫禁城古建筑保护与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样式雷 家族留下来的大量烫样实物,提供了紫禁城古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丰富图档、画 6 样及烫样”可以概括出第一点;通过第7 段前半部分中“介绍中国建筑的伟大成 就时,很少提及建筑设计者”可以概括出第二点;通过第7 段后半部分中“给人 以清晰

8、的信息,便于我们了解、研究紫禁城及圆明园、颐和园及清帝陵等建筑实 物的设计理念,更可作为古建筑设计、修缮、研究参考的依据”可以概括出第三 点。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 题。 (13 分) 说一下泥塑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 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千至万年前的新石器 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 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千至千年前左右;河南 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 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

9、直没有间断,发展 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 7 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 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 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 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 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 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 泥塑佛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 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 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 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

10、人称赞:“道子画, 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 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具“磨 8 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 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 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 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 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 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 淮阳以及北京。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 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 些棉絮、纸、

11、蜂蜜等。 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 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 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 9 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 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 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 “底” ,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 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 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 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

12、洁,便于 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 色附着力。 (有删改) 1. 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6 分) 时间可能出现的泥塑 6 千至 7 千年前 左右 10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时期小型泥塑玩具 2泥塑可以分为“捏制”和“模制”两种,文章为什详细介 绍了“模制”而不谈“捏制”呢?(3 分) 3. 结合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简要谈谈不倒翁的制作过程。(4 分) 二、 1. ( 6 分)陶猪、陶羊、古陶井、泥猪、泥羊头陶俑、陶兽、陶马车、 陶船泥 塑佛像 11 【解析】 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第2 自然段“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泥羊头时间 约为千年前” 可概括出的答案;

13、根据文章第3 自然段 “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 要的艺术品种陶船等等”可概括出的答案;根据文章第4 自然段“两汉以 后泥塑佛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可概括出的答案。 2 (3 分) “捏制”是大家所熟悉的方法,故而作者不作为重点来写;而一般人不 明白“模制” ,所以文章详细介绍其制作程序。 3 (4 分)首先将准备好的软泥压在不倒翁上印成模子(可分成双片模),然后晒 干;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 个“底”,使不倒翁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最后卸 下模子,根据原作品的颜色给泥塑上色。这样一个不倒翁泥塑就完成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

14、成第13 题。 (13 分) 烹饪之器的演化史 苏更林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的播出,一口章丘铁锅迅 速成为 “网红”。作为烹饪之器的锅,它的进化和演变史, 浓缩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史,同时也孕生了中华民族的烹 饪文明。 最初,古人只是把猎取的动物和采摘的食物直接放到火 12 上烤熟,因此,烧烤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烹饪方法。在石器时 代,还有一种烹制食物的方法“石烹” ,利用的是烧至炽 热的石块。石烹的方法不一,既可以把食物埋到烧红的石块 底下进行烹制, 也可以把烧红的石块投入到装有水的容器内, 以加热水至沸来煮熟食物。 久负盛名的怒江石板粑粑就是古老的石烹方法的遗存。 用于烹制食物的石板都

15、选自当地特有的一种青黑色页岩,而 且最好是背阴背风山崖上的石头。选好的石材还要经过多道 工序的修整、加工、打磨、抛光和烘烤。所以,石板火烧不 坏、水浇不裂,既无油也不粘锅。 我国最早使用的烹饪之器是陶器,早期多是陶罐和陶釜。 用作炊器的陶罐一般 都是高筒且腹部较大,而陶釜的形状与 现在的烧锅差不多,可以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锅。 陶釜是用泥土焙烧而成的,窑火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 13 用。为了防止陶釜在烹饪时发生烧裂现象,古人在陶土中特 意掺入了一定比例的砂粒或谷壳、蚌壳末等。 用陶罐和陶釜烹饪食物时需要用石头块支起来。后来, 自带三条腿的炊具就诞生了,这就是鼎和鬲(l )。其中,鼎是 一种

16、三足支锅,而且三条腿都是实心的,有的鼎还有鼎耳和 鼎盖。鬲在形状上与鼎十分类似,也自带三条腿,不过腿部 是中空的,所以鬲在烹饪时受热面积要比同容量的鼎或釜大 一些,烹煮食物要快一些。 陶器在烹饪领域的应用,使得我国的烹饪文明发生了重 要变化。一些重要的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煮、焖、炖、熬、 蒸等,为我国古代饮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撑。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利用纯铜了,并有了初步 的青铜冶炼技术。 青铜器的诞生更是促进了烹饪文明的发展。 青铜炊器相较陶制炊器来说,不仅具有可塑性,不易破碎和 14 变形等特性,而且硬度更高,传热性能更好,因此逐渐取代 陶制炊器而成为了青铜时代特有的烹饪

17、器具。 青铜炊器的形状也沿袭了陶制炊器,如拥有特征的袋形 腹和三个较短中空足的青铜鬲。青铜鬲的形状特点使其具有 较大的受火面积,从而能较快地煮熟食物,但空心的足很难 清洗干净,所以到了秦汉时期,青铜鬲基本上就绝迹了。 青铜鬲和青铜甑 (z ng)可以分铸,分别使用,也可以合铸 一体,称为青铜 甗( yn)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在殷墟妇好墓 出土的青铜三联 甗,是迄今发现的一个罕见的复合炊具。这 说明,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既提 高热能的利用效率,也能增加食物品类和总量的新型青铜炊 具。 我国的冶铁业大约诞生于战国时期。大约到了秦汉时期, 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铁

18、器在生活中的应用。铁制炊 15 器的应用使我国的烹饪文明逐步进入成熟期。铁制炊器具有 传热快、耐高温的特点,并且较青铜炊器更轻便一些,因此 基于高温油熟基础上的新型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各种煎炸、 翻炒、爆炒、湿炒、干炒、煸炒、生炒、熟炒等。当然,铁 器时代的烹饪大繁荣,还得益于烹饪原料的丰裕和多种燃料 的应用和普及。 现在,铁锅已成为国人最常用的烹饪之器。传统的铁锅 坚固耐用、受热均匀,在导热方面效果很好。铁锅化学性质 稳定,不易引起化学反应。炒菜时溶出的少量铁元素,有益 于人体健康。 我国古代烹饪见证了石上燔肉、陶制炊器、青铜炊器、 铁制炊器的逐阶进步,并使得我国的烹饪文明产生了质的飞 跃,

19、同时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 16 1. (1)文章主要从、 、四个方面介绍了烹饪之器的 演化历史。 (4 分) (2)文章中最能概括古代烹饪影响的句子是“ ” 。 (2 分) 2. 文章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 用。(4 分) 3. 选文第四自然段中加点词 “一般”为什么不能删去? (3 分) 三、 (1) (4 分)石上燔肉;陶制炊器;青铜炊器;铁制炊器。 【解析】 题干已经点明答题范围在文章第112 自然段段,细读相关段落,明确 17 第 13 自然段具体说明石器时代的石上燔肉;第 47 自然段具体说明陶制炊器; 第 810 自然段

20、具体说明青铜炊器;第 11、 12 自然段具体说明铁制炊器烹饪文明, 最后按要求进行合理概括即可。 (2) (2 分)使得我国的烹饪文明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 明进步。 【解析】 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文章中最能概括”,再根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使 得我国的烹饪文明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答即 可。 2. (4 分)列举了久负盛名的怒江石板粑粑的石板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石烹方 法用于烹制食物的石板的选用,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3. (3 分) “一般”是指通常情况下,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的存在,如果删去就太 过绝对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21、严密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 题。 (13 分) 神奇的植物血型 如果有人说植物同人类一样也具有血型,很可能会被人 斥之为信口雌黄。然而,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日本专家 山本茂就发现了植物生理学方面的这一奇特现象。 山本茂是日本警察科学研究所的一名法医,他研究植物 血型纯属偶然。一天,有个名叫大岛川冈的人驱车经过千叶 18 县城郊时,不慎撞伤了一名儿童。几天之后,警察追踪到他 的车。经检查,汽车的前轮上不仅粘有那名儿童的O 型血, 而且还带有 B型、AB型两种血迹。于是,警局指控大岛川冈 撞过三个人。但面对证据,大岛川冈只肯承认撞伤过一名儿 童,对另两项指控坚决予以否认。因警方不

22、能提供确凿证据, 法院一时难以裁决。与此案相隔不久,一名妇女夜间死于床 头。法医化验她的血迹为O型,而枕头上的血型却是AB型, 于是被疑为他杀。除此之外,并无凶手作案的任何证据。此 时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莫非枕头内的荞麦皮属AB型?” 从那以后,山本茂一直潜心于植物血型的研究。据他对 150种蔬菜、水果及 500 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种子的化验 测定,证实了“植物也有血型”这一结论的普遍性。例如, 桃叶等 19 种植物为 A型血型;苹果、草莓、西瓜、海带等77 种植物为 O型血型;枝状水藻等 54 种植物为 B型血型;李子、 19 桃子等 400 种植物属于 AB型血型。据目前的研究可以肯定

23、, 植物血型与人类血型是类同的。 植物本无血液,何以有血型之分呢?根据现代分子生物 学的基础理论可知,人类血型指的是血液中红血球细胞膜表 面分子结构的类型。而植物体内相应存在一类带有糖基的蛋 白质或多糖链,或称凝集素。有的植物的糖基恰好同人类体 内的血型糖基相似; 如果以人体抗血清进行鉴定血型的反应, 植物体内的糖基也会跟人体抗血清发生反应,从而显示出植 物糖基有相似于人的血型。为了弄清血型植物的基本作用, 科学家对植物界作了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植物糖 基合成达到一定的长度,在它的尖端就会形成血型物质,然 后合成就停止了。血型物质的黏性大,似乎还担负着保护植 物体的作用。 科学家指出,

24、植物血型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其复杂 20 程度绝不亚于动物血型,而且它很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天 然血库。换句话说,科学家研究植物血型的最终目标,就是 要让植物为人类提供血源,使自然界繁茂的植物成为浩瀚的 天然血库。 (有删改) 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 (4 分) 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大岛川冈撞人及妇女离奇之死,看起来 与文章题目无关,其作用是什么?(2 分) 3文章第三自然段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 分析其作用。(4 分) 21 4植物原本与人不同,它没有血液,却又与人相似,它有血 型,请根据文意解释其中的原因。 (3 分) 四、 1. (4 分)事物动物血型 2. (

25、2 分)引出说明对象植物的血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 (4 分)文中第3 自然段具体列举山本茂对植物血型的研究,并列举植物的不 同血型代表,具体到植物血型代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植物也有血型”的特点。 【解析】 仔细阅读文中第3 自然段,根据“山本茂一直潜心于植物血型的研究” “150、500、19”等数字,在结合“证实了植物也有血型这一结论的普遍性” 来谈即可。 4. (3 分)植物体内存在一类带有糖基的蛋白质或多糖链,或称凝集素,有的植 物的糖基恰好同人体内的血型糖基相似。会跟人体内抗血清发生反应,从而显示 出植物体内糖基有相似于人的血型。 【解析】 通读全文,找到文中与题干意思相似

26、的段落,根据文章第4 自然段“人 类血型指的是从而显示出植物糖基有相似于人的血型”概括即可。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 题。 (13 分) 树木正在集体“搬家” 22 当灾难来临时,动物会逃跑,人类会发明各种技术减少 损害,那么,不会“走”也不会“跑”的树木,会怎么做呢? 2017 年,美国普渡大学的生态学家们借助美国林务局的 数据资料,研究了在19801995 年和 20132015 年之间, 美国境内 86种树的分布情况。他们想看看气候或者环境变化, 是否会影响树木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 里,大部分树种竟然在“搬家” 。 那么,为什么树木会搬家呢? 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

27、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树木来说, 热量过多同缺水一样,是致命的。为了光合作用,树叶上的 微小毛孔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随后光合作用 会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这是叶子和树干的营养 成分。在这个过程中,树木自身的一小部分水分会通过其气 孔蒸发,产生负压,这一负压有利于树木将从土壤中吸入的 23 水分经过树干输送到树冠,供应整个树木的光合作用。 但是,温度增加后,树木自身水汽蒸发速度也会加快, 最终蒸发速度大于树木从环境中吸收水分的速度。在这种情 况下,树木会关闭树叶上的气孔,来避免水汽快速流失,但 这样做也意味着没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其细胞会因失去营 养供应而死亡。即使不死亡,自身水分损失

28、后,防御害虫的 毒性汁液会变干,防御力下降,害虫可以通过气味,灵敏地 检测到这一变化,堂而皇之地来侵蚀树木。 这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美国冷杉、云杉与松树等 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它们早已适应了寒冷的气候,当 所处的环境变得更温暖,它们只能往北移动。类似的情况全 球各地都在发生。由于北极变暖的速度大约是世界其他地区 的两倍,研究者预测到2100年,随着北极区域的冰层融化, 现在生长在北极圈的树种会再向北迁徙500 千米远,届时, 24 从西伯利亚到加拿大的一半北极苔原可能会消失,而被森林 覆盖。 然而,全球气候变暖也许只能解释一部分原因。在这次 研究中,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们同样发现树木在

29、向西部移 动,这一速度快于树木向北部移动的速度。这又该如何解释 呢? 尽管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了,但它也显著 地改变了当地的降雨量。自1980年以来,美国东部地区的年 降水量已经增加了许多。虽然美国西部地区的降水量也有所 增加,但比起东部,西部年均降水量依然更少,为什么比较 喜欢雨水的被子植物,比如落叶乔木、阔叶林会从东部向西 部迁徙呢? 研究者猜测美国东部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 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 25 响。然而,现在还没有人弄清楚为什么树木还会向西部迁徙。 不过,即便树木们在通过“搬家”的方式减少群体灭绝 的风险,为了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

30、度的增加,一些树木还 会提高用水效率,但如果气候变暖、干旱加剧,那么全球森 林实际上总体上还是会大面积减少。 (有删改) 1第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分) 2.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 分) (1) 计算结果表明, 在过去的 30 年里,大部分树种竟然在 “搬家” 。( “搬家”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6 (2) 在这个过程中,树木自身的一小部分水分会通过其气 孔蒸发,产生负压。 (“这个过程”在文中指代什么?) 3. 阅读全文,说说树木集体“搬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 概括。(3 分) 4.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森 林资源? (4 分) 五、

31、 1.(2分) 从人类谈到树木,以疑问句开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 说明对象。 2.(4分)(1) (2 分)植物因为环境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迁徙。 (2) (2 分)树叶上的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 化为碳水化合物。 27 3.(2分) 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 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 4.(2分) 低碳生活,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缓全球空气进一步变暖;封 山育林和人工栽培相结合,扩大森林资源;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知道保护森林 的重要性;适度开采森林资源,合理开发森林资源。( 任意两点即可) 六、阅

32、读下面文章,完成14 题。 (13 分) 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纺织工艺 什么是纺织?纺织的原意是“纺纱”与“织布”。中国的 纺织行业起源于养蚕缫丝。 据 说我国先民在采集食物的时候, 发现蚕茧是一道相当美味的食物,放于口中反复咀嚼之后, 蚕茧就只剩下了一团团的丝线。这恐怕就是最早的“缫丝” 过程了。 我们已知的纺织工具最早起源于1930年中国考古队在旧 石器的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 纺轮的发明使得冶丝更为便捷。世界上最早的纺轮出现在河 北磁山文化遗址中,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纺轮是 28 纺锤上的小轮,圆形,中心有一小孔。孔中插以两端尖削的 直杆,即成为纺锤。

33、人们利用其自重和连续旋转原理来纺纱。 虽然这种纺纱方法既原始,又吃力,而且产量还不高,但是 极大推动了人类纺织工艺的发展。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缫车、纺车和织机的相继出现, 使得纺织行业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么,起初的这些纺 织工具究竟是什么样子?考古发掘并没有留下什么重要依 据, 所以目前很难判断其具体形制。 其实想要了解也不难,诗 经卫风氓中“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和诗经曹风鸤 鸠里的“淑人君子,其带伊丝”这些句子就间接告诉了后 人,西周时期的人们已经在用优良的工具冶丝织锦了。而且, 从礼记祭义中“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 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 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

34、f ? f )文章。”这句话可以了解到当时完整纺织工序。 29 西汉时期,出现了提花织机。2012 年 7 月至 2013 年 8 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西汉的古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4 台提花织机模型。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 “提花技术的 核心就是编织提花程序,把它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 相连接的综线上,来重复控制提花机的动作,可以说是电报、 计算机等近代科技的先声。 ”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原料 一般都为毛、麻、棉三中短纤维,而中国人在使用这三种短 纤维的基础上还大量利用了长纤维蚕丝,再利用提花织机 编织成精美的丝绸。那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丝绸之路不 正就是以中国的精美丝绸作为主

35、要的贸易手段来打开贸易之 门的吗? 元末明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又在原有的纺织基础 上对纺织工艺进行了新的改革,使更加先进的纺织工具和纺 织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后来,明人宋应星也在天 30 工开物中对古时先进的纺织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纺织工艺已经成 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而今,传统的纺织技术 已经被新型的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编制技术以及现代经典 纳米技术等取而代之了。1953 年,经国家批准,在西安的郭 家滩先后起建了国棉三、四、五、六厂,由此逐步形成了以 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现今,这些工业基地也逐步消失 了,再一次让轻纺工业淡出人们

36、的视线。但是流淌在一丝一 缕、一针一线、一经一纬中,五彩斑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却通过“纺织非遗”这个新鲜的名词,让中国的四大名绣和 三大名锦走出了国门,同时也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到了 后人无法超越的纺织工艺在中国的悠久历史。 1. 纺织技术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 括。 (4 分) 31 2.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3 分) 3. 文中第四自然段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 用?( 2 分) 4. 请结合下列材料,说说如何更好地有效地传承纺织非遗。 (3 分) 作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丝 绸文化。这几年,他把我国丝绸、织造、印染

37、、刺绣等相关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本身的传承、各种工艺与产品及今 天的发展都收入了他主编的中华锦绣系列丛书。“另外,我们 32 还收集到上万件古代的丝绸,把里面的纹样提取出来进行再 造、再设计,出版了十本图案全集。这些非常精美的丝绸图 案,可以作为很好的IP(知识产权)进行开发,对非遗的传 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丰说。 六、 1. ( 4分)最早起源于1930 年旧石器的山顶洞人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骨针,到 了新石器时代,纺轮的发明使得冶丝更为便捷;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缫车、 纺车和织机的相继出现;西汉时期,出现了提花织机;元末明初,黄道婆在原有 的纺织基础上对纺织工艺进行了新的改革;而

38、今,新型的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 编制技术以及现代经典纳米技术代替了传统的纺织技术。 2. (3 分)时间顺序;使文章脉络清晰,也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到了“纺织工艺” 的发展变化过程。 3. (3 分)作比较;通过世界各国和中国在纺织原料选择上的对比,突出强调了 中国人在纺织原料选择上的独到眼光。 4. (3 分)示例:在现代纺织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传统的纺织工艺,比如“手工 编织、手工刺绣等”将“纺织非遗”编入教科书中,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了解 到纺织非遗。开设专门的“传统纺织工艺”工厂,使更多热爱传统纺织工艺的 33 人们加入学习、制作,以便传统手艺得到更好的推广。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 题。

39、 (13 分) 5600万年前地球为何突发高烧 大约在 5600万年前,全球气温曾一度急速攀升,暴涨了 58 摄氏度,并一直保持这一温度达17 万年之久,这就是科 学家们一直在探寻成因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其中, “海底甲烷引发地球高热”是备受科学家推崇的版 本。 上世纪 80 年代,地质学家在对南极洲的沉积物的研究论 文中称,在大约 5600万年前的泥淖中的微型浮游生物的化石 壳中,测得氧同位素偏负,即壳体中16O 的相对含量增加, 而 18O 的相对含量则降低 , 说明这里曾经历过气温的急速攀 升。此外,这些浮游生物的壳中的12C的含量也相应增加, 这说明海洋突然间吸收大量的12C

40、,这通常是由于含碳丰富的 温室气体,向大气中大规模喷发所造成的。换言之,此次“极 34 热事件”的成因就是温室气体。 而中国科学院博士陈祚伶等人和荷兰博士团队的研究也 表明,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发生之前,全球存 在一个缓慢的增温过程,暗示该事件可能是响应于前期增温 的一个正反馈过程,“最有可能的机制是,事件前期增温达到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的分解阈值,大量富含轻碳 的水合物分解释放,注入到海洋和大气系统,导致大气二氧 化碳浓度增加,全球快速增温,最终诱发了该事件的发生。” 陈祚伶解释说 , 海底存在大量富含轻碳的天然气水合物, 这些水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但是

41、 随着温度的升高,当达到其分解阈值时,大量水合物分解释 放到外生碳库中,可导致全球快速增温。 另外,鉴于二氧化碳最多能在大气中存留1000年,要想 实现高达 8 摄氏度的升温,“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时 35 期的大部分温室气体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排放到大气中, 而火山喷发很符合这种“突增”的特征。 来自挪威海的岩心和地震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巨大的 火山口曾经在海底星罗棋布般排列,这意味着这些地区曾经 历了火山爆发的巨变、其规模足以让人类历史中的任何纪录 相形见绌。这些火山口同时分布在包含有大量甲烷的地区。 火山口的岩浆加热了上层的沉积物,从而释放出大量甲烷气 体。这些甲烷随后进入地球大气层,

42、最终形成了一个持续时 间近 20 万年的强大的温室效应。 “极热事件”对地球环境和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科学家发现,当时在怀俄明州,植物范围随着 气温的升高,向北推移了数百公里。针叶林已经基本上从怀 俄明州消失殆尽了,直到气温回落,针叶林才又重现。也有 研究显示,现代灵长类动物以及包括马的祖先在内的奇蹄类 36 动物,是在这次“极热事件”伊始阶段出现,并传播开来的。 “极热事件”后,从海洋到陆地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是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极 大地影响着地球的生存环境。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3 分) 选文先介绍了“古新世始新

43、世极热事件”成因中受 推崇的两种说法 :、 火山爆发造成地球急速升温, 再介绍了的影响,运用了的 说明顺序。 2. 文章第七自然段加点的词语“近”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这些甲烷随后进人地球大气层,最终形成了一个持续时 间近 20 万年的强大的温室效应。 37 3.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海底甲烷引发地球高热”的成因。(3 分) 4. 选文结尾说“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是温室气体”, 而现在我们的地球正在缓慢升温,冰川在萎缩,请说说你的 感悟。 (4 分) 七、 1. ( 3 分)海底甲烷引发地球高热极热事件逻辑顺序 【解析 】 文章第 2 段首先引出“古新世 始新世极热事件”第一个“备

44、受科学 家推崇的版本”是“海底甲烷引发地球高热”,第 35 段进行了具体阐释,第6、 7 段介绍第二个说法: “火山爆发造成地球急速升温”并进行阐释, 第 8 段由“ 极 热事件对地球环境和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知主要介绍了 “极热事件”的影响,因此文章从“古新世 始新世极热事件”的成因到“极 热事件”的影响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38 2. (3 分)不能。如删去“近” ,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温室效应所持续时间的实 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解析 】解答此题需结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进行说明,“最终形成了一个持 续时间近20 万年的强大的温室效应”中的“

45、近”是限制修饰词,是接近的意思, 用在此处表示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如果删去句子变为 “最终形成了一个持续时间20 万年的强大的温室效应”与原文表意不符, 不能体 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3 分)示例:海底存在大量富含轻碳的天然气水合物,随着温度的升高,在 达到分解阈值时,大量水合物分解释放到外生碳库中,形成大量的温室气体,导 致全球快速增温。 【解析 】 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文,将答案锁定在第35 段。提炼关键词: “温 室气体” “大量富含轻碳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阈值”等,再根据文意进行表述, 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4. (4 分)温室气体是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罪

46、魁祸首。现在地球的温室效应还在 进一步恶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中 学生的我们应该从节能小事做起,为低碳生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解析 】 解答此题需定位到文章第9 段“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是温室气 体,温室效应极大地影响着地球的生存环境”,再联系平常所学,如今温室效应还 在进一步恶化,而控制其恶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再联系中学 生自身所能做的事情,由此总结概括即可。 39 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 题。 (13 分) 壁画之用,以美育人 中国传统壁画存世量(包括遗失海外部分)为世界之最, 成为世界和人类文明的共有财富,为人类的艺术创造

47、和文化 交流作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 中国传统壁画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期便诞生了洞窟 和摩崖壁画。内蒙古阴山岩画是我国最早的壁画之一,亦是 中国壁画萌芽时期的代表之作。至魏晋以后,汉代北方墓葬 壁画逐渐风行, 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墓室壁画。 20 世纪 70 年代 发掘的“章怀太子墓”和2014年 3 月西安南郊发现的唐代合 葬墓“韩休墓”等系列墓室壁画,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形制 规模,都集墓葬壁画之大成,代表了传统墓葬类壁画的艺术 高峰。 古丝绸之路孕育了中国传统壁画,形成了“一带一路” 40 沿线壁画艺术的交流与繁荣。古代最早的公共壁画艺术多见 于洞窟和寺庙、宫殿、衙署和厅堂以及墓室。早于敦煌

48、莫高 窟 200 至 300 年,龟兹地区克孜尔石窟壁画就已诞生,它是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窟壁画。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 之一,是丝绸之路上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和汉唐文明在 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敦煌, 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和谐吉祥,遂萌发开凿之心,敦煌莫高 窟由此诞生。莫高窟是集古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艺术 宝库,尤以精妙绝伦的壁画闻名于世。莫高窟虽历经岁月侵 蚀和早期人为破坏,至今仍保存历代壁画4.5 万多平方米, 堪称世界壁画之最。中国文化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自古有之, 而汉代西域古丝绸之路交通的发达,进一步拓展了中西文化 交流的维度。 中国传统壁画自古就

49、注重精神和美育的功能,内蒙古阴 41 山岩画可谓早期典范:在生命信念和朦胧理想的感召下,古 代的芸芸众生怀着虔诚的遐想和生命的悲情,在长达一万年 左右的时间里创作了许多有关想象和理想的神奇图像,这些 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衍变幻化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 公里的绚丽画廊。这是人类史上何等壮观的公众艺术。 中国传统壁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 华美学特质的艺术品格和风貌。民族美学特质中的“天人合 一” “迁想妙得”“解衣般礴”“乘物游心”“含道映物”“澄怀 味象” “大象无形”学说,无不外化于整个传统壁画的作品序 列中。而传统中国画中“以线造型” “以型写神”“散点透视” 及至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 “气韵生动”“经营位置”“传 移摹写” “应物象形”等审美追求和程式规范,都悄然融会贯 通于传统壁画的艺术语汇之中,而传统壁画的程式与语言又 渗透和影响了中国画的丰富与发展。二者互为影响,呈现出 42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繁荣共生局面。 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了中国传统壁画的内涵丰富 与外延拓展,为本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敦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