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82427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对话与发现中小学写作教育断想编者按继20XX年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当时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的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深切关注中国语文教育、关注基础教育、关注教育的精神成长的情感结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语文教育理论理性思考的学术文本。写作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地位非常,它是一杆标尺,最能衡量和检验语文教育的成效。写作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于写作教育的阐述,杂多纷繁,异彩纷呈。即使今天,写

2、作与写作教育,仍然是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持续的热点。但是,不是不承认,我们,还很少把写作教育(尤其基础教育中对少年儿童的写作教育),放在人类社会的“现代”意义上,去认识,去观照,去把握;还极少把写作教育放在“立人”的高度,去理解,去考察,去实施。时常,我们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技法,当成了一种调遣语言文字的纯粹的技术操练,它已与精神无涉。本文正是从“现代”意义,从“立人”高度,对古老而悠久的写作教育,进行重新省察。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作者提出的几个核心概念,“对话:一种生命运动”,“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写作状态与师生的生命互动”,“儿童情趣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

3、,都紧紧扣住“现代”“立人”这个四灼灼大字。这,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当今中小学写作教育理念与实践,异常活跃,确亦不乏精彩,作者非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对此的体察,还难说全面,但这是难免的。愿本文像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那样,引起语文教育内外的广泛关注。一、“对话”:一种生命运动中小学作文的训练,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训练,而中小学写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写作(语文)活动,它同时是一个教育活动,它因此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特点:这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因此,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群体的作用”,“使写作成为师生互动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

4、中小学生处于受教育的阶段,是走向人生的准备阶段,他们的写作其实是一种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学习与周I练。从以上的认识出发,我们提出了两个关于中小学生写作教育的基本概念,即“对话”与“发现”,并以此作为整个写作读本的贯穿线索。这两个概念也是针对写作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的:学生在学习写作中,老师在指导写作时,通常遇到的其实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把写作看作是外加的负担;二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三才是“怎么写”的问题。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注意的是第三个问题,作文教学变成一个简单的“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

5、学生是否愿意写、写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则似乎不在作文指导的范围内。而在我们看来,“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愿意写”,就是要变“他人”(老师,家长)“要我写”为“我要写”,并且喜欢写,渴望写,甚至欲罢不能,不写不舒服不自在,真正成为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成为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不堪承受的负担。其实这样的要求,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孩子们尤其强烈,但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开导。我们正是据此而提出了“对话”的概念。

6、我们几乎在每一个年龄段,都向学生反复强调这样一个观念:作文就是“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以至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即所谓自言自语。其实,孩子们早就本能地在进行这样的与大自然“对话”了,我们不是随时可以听见孩子和他心爱的小狗、小描,以及玩具熊说“悄悄话”吗?关键是看我们是否善于诱导他们将这样的即兴零星谈话变成自觉的写作了。在初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多与自己谈谈心”、“心中的事向谁说”这类的单元。因为正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经常萌发许多新鲜的思想,多变的念头,又极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少年初识愁滋味”,不时产生莫名的忧伤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有极强的“倾诉”(也即与他者

7、对话、交流)的欲望。但可惜的是,成年人(家长,老师们)却不理解这一点,竟然漠然置之。而作文,恰恰给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这样对学生说:“如果父母老师不愿意听你倾诉,或者你不善于口头表达,那你不妨写一封信试试看,假如你真的不信赖他们,而心中又确实需要倾诉烦恼,那就另找一个倾诉的对象”,或模拟一个对象;你还可以写“自述文”(日记就是其中的一种),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倾诉,自我辩论”。所谓“倾诉”,自然不只是倾诉烦恼、痛苦,也包括倾诉欢乐,倾诉自己的新感受,新发现,新思想在这个意义上,作文就是一种以老师为对象的倾诉,是与老师的对话。这里顺便说一点:在我们看来,“日记、“书信”(包括网上的“帖子

8、”)与我们在下文将要讲到的“读书笔记”是人的自我对话、与他人的对话(包括与阅读的书的作者的对话)最基本的,也是最自由的书面形式,因此,我们在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都将其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图使学生养成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了这三大习惯,那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无穷:这是一个为学生终身学习与精神发展打基础的上作,其意义不可小看。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他们除了“倾诉”,更有了“发表”的欲望:随着自身独立性的加强,他们对自我与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着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与社会进行对话。而作文就成了对社会的模拟性的“发言”如果在报刊上发表,上就自

9、然成了公开的发言;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对这样的公开发言感到兴趣,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价值的确认,并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在高中读本中特意强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时候,他的写作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因为这意味着写作已真正成为其自身精神的需求,不仅“我要写”,而且“我喜欢写”,这就进入了一个更为自觉、主动的,自由的写作状态,而且也会主动、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写作的飞跃性的突破:如同阅读在某一时刻会产生“高峰体验”一样,写作也会出现这样的“高峰”状态,也即写作读本高中卷所提出的充满了写作激情,甚至下笔若有神的“爆发”时期。这是水到渠成、长期培育的

10、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从小学开始的作文教学,正是期待着、准备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的“时刻”发生在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这时候老师就可以悄然退出,微笑着欣赏学生的“自主、自由写作”了:这就是“教,为了不教,教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就是教师逐渐淡出的过程”,这或许正是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吧。二、“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我们的写作读本初中卷曾引述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上帝赋予每一个人多么巨大的财富!你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听,有手足可以触摸,有心灵可以感受”,但这样的天赋的生理的条件仅是一个物质基础;要真正

11、有一双能够发现、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是需要长期的培育与训练的,而这样的培育与训练,在本质上是一个生命的开发、提升的过程。我们在前文已经强调,写作应该是发自学生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现在我们要强调的是,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写作,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开发与提升。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把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以及自我内心世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贯穿从小学到高中的全过程。在我们所建立的写作体系里,又具体化为:发现大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与发现大师。(一)发现自然。在初小一年级,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师生对话师:夜是宁静的吗?生:是的,晚上我躺在床上,外面安静极了,一会儿我就睡着了

12、。师:如果竖起小耳朵再仔细听,会听到什么?生:我家住在马路边上,晚上其实还是很吵的。师:能说得具体些吗?生:有自行车的“的铃铃”的铃声,有“吱”的刹车声,有卡车开过“轰隆隆”的声音。师:很好,用了很多象声词,把各种声音都说出来了。再想想,晚上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生:放暑假我到乡下去,晚上可热闹了。有青蛙“呱呱”的叫声,有纺织娘动听的歌唱声,还有很多“嗽嗽”的叫不出名的虫子声。有时候,知了好像被吓着了,突然地叫了一声。我们还设计了“长眼睛的手”、“鼻子告诉我”、“站在窗口看风景”等单元,目的是开发学生的“五官”,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去感受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这样的训练要不断地

13、进行,并逐渐丰富。而且,不仅“倾听大自然”,更要“想象大自然”,不仅用“眼”看,更要用“心”去体会,感受。这是一个把外在的大自然逐渐内在化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如果说小学阶段,主要是一种感性的启迪,到了初中阶段,就应该作一些理性的引导,并教给学生以“发现与描写大自然”的基本手段,即让学生学会“捕风捉影”,把流动、变化中的大自然的美凝定在文字中。于是,在初中卷里,就有了这样的谈话一、“大自然的音乐到处皆是,只是你要用心去听,去想。用心,是指倾听时要静心凝神,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如

14、果心气浮躁,是听不到这些声音,也听不出这种感受的。用心,又是指善于边听边展开联想、想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描写成视而可见、摸而可触的东西。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并非信手拈来,而是以丰富恰当的联想、想象为基础的。用心,还指在聆听时要倾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希望、愿望,把自己放进去,把主观内心和客观外物协调、统一起来。丁冬的山泉,隆隆的雷声,本是大自然的声音,但你能从中听出一些别的什么?山泉的丁冬里,有没有自己童年的记忆?雷声的隆隆,有没有一种扫荡一切的正气?如果这样注入自己的情感

15、,来自自然的声音,一定有了更多的内涵。”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又设计了题为走进自然的单元,并且这样提出问题:“对于自然的无所感动,是一种现代病。治疗这种病的有效方法就是一走进自然。”因此,我们建议组织一次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教学旅行活动。我们借用作家王蒙的话,对学生说:“这是一种机会,你可以离开你熟悉的环境,夸张一点说,你离开一下自己自己的思维定势、情绪定势和知识局限,你得到一种参考,你见识一下世界,你开阔一下心胸,你得到一些平素没有得到乃至不会得到的知识和体验,你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思忖一些问题。更不要说那令人倾倒的山峰和瀑布,湖泊和海洋,森林和草原那令人神往的教堂、寺庙、博物馆、美术馆你沉

16、浸在世界的丰富与奇妙里,你面对长久的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你得到了经验也得到了诗。你得到了安慰也得到了胸襟。你得到了休息也得到了启迪。你睁大了眼睛也张开了臂膀。”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大自然背后的精神,“那无与伦比的博大气质,那些顽强生存繁衍不息的生命现象,雄伟、柔曼、清纯、绚丽等等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风貌”,并在大自然的熏陶中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获得襟怀的大度和大气。我们要求学生“不仅细致地刻画山和水的外在形象,更描摹山和水的内在精神,记录自己对山水的主观感受,记录山水对自己灵魂的影响”,我们所期待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旅行和写作,达到人(学生)与大自然两种生命的“感动与交融”。这大概也就

17、是“发现自然”的真意吧。(二)发现自我从小学到高中,有一个主题一直贯穿,这就是“我是谁”?这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发现与提升的过程。“我是谁”看起来是一个颇富哲理性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其实是人一生中的一个永恒的“追问”,因此,我们在初小阶段就把这一问题向孩子提了出来,当然是1 2 3 4 5 下一页用孩子所能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小朋友,你对自己了解吗?你从哪里来?你呱呱落地的时候是怎样的?可以讲讲当年的照片里你是什么模样吗?问问爸爸妈妈,为什么给你取这样的名字?你也给自己制作一张名片,好吗?那么,你怎样在名片里,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呢?如果你觉得在短短的名片里说不清楚,那么,你就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我

18、是怎样一个人,你还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我”这样的谈话与写作引导是要经常进行的;而学生生命成长中的某些“关键时刻”,更是要及时抓住的时机。比如,当孩子十岁的时候,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谈话与写作:“你们已经十岁了,是个小大人了。可父母们总是把你们搂在怀里,左一声宝贝,右一声乖孩子,想想看,你们怎么向大人们证明我们已经长大了?”于是,这些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纷纷写出了这样的文章:放学后,我自己走回家晚上起夜,不用大人陪了第一次走夜路我第一次代姑姑看管小表妹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妈妈说我懂事了这都是孩子们生命中的“第一次”,是他独立地面对世界的开始,鼓励学生写下来,这将是他的生命的记录,很可能成为终身难忘的最美好

19、的记忆。到了初中阶段,当孩子告别童年,进入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又有了这样的谈话与引导“整个童年,你都是爸爸妈妈精心呵护下的心肝。突然有一天,你朦朦胧胧之间产生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这个世界干什么?这实际上是困扰我们人类千万年的大问题呀!古希腊阿提农神庙上就刻着这么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当你第一次问:我是谁时,就是你人生第二次自我体现。如果第一次是肉体上的觉醒,那么这一次自我是精神上的了。我就是我!你走出了父母师长的身影,太阳底下第一次照出了自我。这是何等地伟大!就如同盘占开天辟地!拿出你的笔,记下这巨变时刻的每一个奇奇怪怪的念头,每一次无端袭来的苦闷,每一个歪歪斜斜的

20、脚印。这些都是我自己的。它们也许幼稚,也许可笑,甚至谬误,但它们都是真的,毫不掩饰,毫不做作。”初中阶段孩子的成长,不仅有明显的生理的体征,更是精神上的,“他们思考问题开始复杂,但又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暗示。他们会为一次表扬而欣喜若狂,会为一次失败而自卑,自怒,会为一个笑容而得到安慰,会为一次批语而痛哭流涕,当然也会为一次成功而踌躇满志。”我们的写作教育正应该面对这样一种思想、心理与情感状态,及时地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掘,真诚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一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与分析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并学习记叙、描写、抒情、

21、议论等基本表现手段。我们围绕这一中心作了许多作文设计。例如、我们用一位作家的话,对学生说,“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优点,而是因为他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写我很矮,但是我很能干这样的作文,在克服自卑感的过程中,逐渐正确地认识、把握与有意识地发展自我的特点,并向他人和社会进行“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独立个性;我们还向学生介绍著名作家哈代的一个观点,“大凡人生中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酸苦”,并作了这样的作文提示:“又要开学了,但我的学费还没有凑齐,这几天爸爸妈妈一直愁眉苦脸。爸爸甚至说,一个乡下女孩子识几个字就可以了,上什么初中?我听了难过极了。写一篇文章,说说你心中的苦闷。或换一个

22、角度,说说苦困难中看到的希望。”这自然只是二个“举例”,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视自己(与社会)真实的痛苦,不幸,烦恼并把它们转化为写作与精神的资源,并使学生通过这类的写作实践,逐渐懂得写作并不神秘,它是与自己的生活与精神紧密相连,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我们还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并建议他们把自己生活中精彩的故事写下来。可以想见,孩子们在写“自己的故事”时,一定是非常愉快的。如果学生觉得这些故事还不够精彩,或者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可以启发学生,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虚构,写成“自传体小说”,这是一种更具有创造性的写作,是更能够吸

23、引孩子的。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走向“独立”。干是,就有了这样的谈话“童年和少年时代渐渐远你而去,不知不觉之间,周围的人们不再把你当作一个孩子,你的师长们开始重视你的话,你对世界开始变得敏感,在注意别人的目光时,你学会了了解他们的思想;你懂得了一个人的自尊,也开始知道了要尊重每一个人虽然,你只是个中学生,但是因为你有了独立的思想,你就是一个站起来的人!”因此,高中卷的老师们一直在提倡“一个站直了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见王栋生:换种思路写作文),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自主的写作”。干是,老师们一再地对学生说:要“学会说我认为”,并且有了这样的师生对话师:不少同学在学习上比较习惯于“接受”。师长说

24、的一切,书本上的一切,他总认为是正确的。这在人的幼年时代是正常的。不妨回忆一下,你还记得什么时候第一次说出“我认为”的?你说出“我认为”时,别人的反应如何?生:我第一次说“我认为”时,父母都很惊讶,我记得他们当时愣了一下便大笑起来。师:是的,几乎每一个孩子,当他第一次说出“我认为”时,都会让成年人感到有趣,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几乎只能是成人的语言。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人的生命区别于动植物最根本的特点。因此,当一个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思想,向世界大声说“我认为”时,就意味着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人的精神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其实,随着自身的成

25、长,你们对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你们却不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为什么呢?生:我总是担心人微言轻,别人不重视我,我的认识对别人没有价值,所以写文章总喜欢引用,不但引用思想家、文学家的,也引用歌星的歌词。老师,你是不是觉得可笑?师:适当地引用名家名言,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你引用的目的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见解,还是取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是“以我为主”,还是使自己成为鹦鹉学舌的“他人之奴”。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是否相信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应该有这样的自信,这也是作为人的一个基本自信,“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可以说,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他的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像人那

26、样独立思考;也就是说,一切独立思考的成果,都是有价值的,即使幼稚,因为是属于你自己的,也就具有了他人的思考不能替代的独立价值。同学们,作为“思想者”,你和一切成年人,包括你们的父母、师长,都是平等的,你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高声说出:“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对“思想者”的自我及其价值的发现,也许是更为重要与根本的。(三)发现社会在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根本上说,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或者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存在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引导学生感悟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相连与沟通,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样

27、的引导,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身边的“小社会”逐渐引向“大社会”的过程。我们从初小开始,就要唤起孩子对“周围的人”的感觉:“你有没有发现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在妈妈抚摸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有没有觉得奶奶的唠叨里包含着对我们的希望?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爸爸沉默的时候比发火更可怕?你又能从爸爸的沉默里读出什么?表弟表妹虽然不会说话,但你能从他们咿咿呀呀的比划中明白他们一举一动的意思吗”孩子正是从这样的感觉中体味到一种爱,一种与他人息息相关的生命意识。由此出发,我们又引导学生以同样的爱去回报关爱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以感谢为题的单元设计:“今天,老师祝贺你们,因为你们

28、十岁了。在十年的生命旅程中,是否有许多值得你说一声谢谢的人?是父母?是老师?是朋友?是同学?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不久我们将组织一个十岁生日的庆典,请你们的家人、老师、亲朋好友出席。希望你在这个庆典上,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你心中的这份感激,好吗?”初中阶段的孩子是最敏感的,但也容易陷入自恋自怜;这时候就特别需要引导他们关注更广大的世界,扩大他们的胸襟;这时候的作文教育,也应该引导他们扩大写作视野,从写自己,写学校、家庭“小社会”,逐渐扩展到对“大社会”的关注。于是,就有了一次关于“风声雨声”的谈话“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你过早就参与的时代,它只需要你按照它的规矩读好你的书就行

29、了,学而优就能上重点中学、大学。于是,你的父母把你关进了这一间不能推开窗子的屋子,闭门读书不问窗外事。这样生活了十几年,你还以为小屋里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于是,在你的作文里,你睁大眼睛也只看见自己的影子,你竖起耳朵,也只听见自己逐渐失真的声音,你的情感走不出一己的世界,你的作文就始终大不起来。请你推开窗子,把头伸出窗外,听听外面的风声雨声你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唤声吗?你听到了一片森林毁灭的痛苦的呻吟声吗?你听到了一片农田被侵占的沉重叹息吗?你听到了一幢大厦拔地而起的声音吗?你听到了一条铁路向前延伸的欢笑吗?你听到了社会变革的呐喊吗?请在你的笔下倾注你的热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30、事事关心。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你是社会的一分子,你就有对社会表达你的见解的权利。这里没有禁区,没有红牌,你可以大胆地自由地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老师不一定同意你的观点,但一定会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要学会并善于表达:要有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要言之成理,有材料印证自己的观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有较好的表现形式,抒情,叙述,描写,议论,说明,皆因需要而行。我们期待你的指点江山的大气文章。”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学的问题:如前文所说,我们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强调要说自己的话,发出自己的真的声音(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还会论及),这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

31、,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只要说出自己的话,就解决了一切问题吗?不,还有一个是怎样的“自己”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还有一个对学生的自我生命境界的提升的问题。鲁迅曾批评某些作家,说他们“所感觉的范围却颇为狭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在这样的作家的作品里,往往“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不能说鲁迅批评的这些作者没有发出自己的真的声音,但由于他们“自己”的眼界和精神境界都过于“狭窄”,这样,他们发出的声音,就变成了“顾影自怜”。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警戒:在强调言说主体的独立自主时,不能陷

32、入对自我的迷恋,那将是另一个精神误区。而如前所说,中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点,本来就很容易陷入自恋自怜,如果我们引导不当,也会陷入教育误区。这就提醒我们,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立人”,真正的“独立自主写作”,绝不意味着仅仅回到所谓“自然人性”的自然流露,还需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视野高远,境界阔大,内心世界丰富的真正的人,这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到了高中阶段,我们更是鼓励学生“想大事,立大志,说大话”,即所谓“少年意气,慷慨文章”。在我们看来,喜欢思考“太”问题,包括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这正是青少年思维的一个特点。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事都敢想,什么话都敢说。正像当年青年毛泽东所说:“天下者,我

33、们的天下,我们不说谁说?”“此时不狂,更待何时?”少年的可贵就在没有成见,能以新颖、独特视角来观察与思考,因而常会有超出常规的独特发现。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不可解的难题,没有不可探讨的奥秘,这种自信,这番志向,这样的探索与创造激情,是极其可贵,极应该加以保护的。从青少年起,就有一个高远的眼光与胸襟,培育一种大气度,一股沛然之气,这就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一个高起点,这无疑是意义重大而深远的。我们因此设计了关于“少年意气”,关于“思考大问题”,关于“崇高的境界”,关于“仁爱之心”的话题。我们这样引导学生:要追求生命与写作的崇高境界,那是一种完美的人性的回归,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完满结合,是充满高

34、尚的激情并具有震撼力的生命运动,因而是照亮心灵深处的明灯,是虽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的”;“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并把这种感情上升到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比如,战乱和灾难笼罩着非洲,那种遍地哀鸿,民不聊生的图景会使你想到什么?当你看到饥饿的儿童伸出干枯的手时,你能无动于衷么?”俄国诗人爱罗先柯说,“看见别个捉去被杀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杀更苦恼”,要有这样的大慈悲的博爱精神: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处在不自由、被奴役和贫困状态,就不能说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自由与幸福的。我们因此建议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注意你身边的贫弱的人,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写一篇调查报告,和同学交流;读几

35、本反映中国底层社会真实情况的书(例如,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黄河边上的中国等),结合你所看到或听到的中国社会情况,写一篇读书报告;搜集资料,编写本年度“世界灾荒灾难大事记”。同时告诉学生,“当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你们以同情和慈悲之心去写作时,不要忘记平等,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应该特别懂得,即使是处在最困难的境地,人仍然有自尊,要尊重并保护那些贫弱的人们的尊严”;“还要提醒的是,你们所做的一切,应该出于无私的动机,就像是为亲人,为兄弟姐妹,这就没有必要炫耀,任何美好的情感一旦含有功利的目的,其实已经被玷污了一要珍惜自己的美好的感情与心灵。”(四)发现“大师”这实际上是一个写作

36、教育与阅读教育的结合的问题。关于“走进大师”的问题,我们已经谈得不少。这里要强调的是,大师对于正在学习中的中小学生,当然首先是一个精神的引导人,但同时也是学习写作的典范。这里也有一个教育学的问题:这些年我们比较强调创新,并有“创新作文”的提倡,这是针对当下写作中的人云亦云的平庸状态提出的启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作文创新应该是一个最终的目的或最后的结果,要达到创新,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不能忽略“模仿”与“积累”这样的环节,这一点对于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是尤其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写作应该从模仿开始,这就好像学写字要从“描红”开始,年龄越小的孩子的写作教育越要重视模仿,从初小入学到

37、高中毕业,是一个以模仿为主到逐渐摆脱模仿,走向独立的创新写作的过程。这些年不断有高考作文中的模仿问题的争论;在我看来,高考作文某种程度上是学生在学校里所受语文教育训练的一个总结,一个最终体现,因此,它必须是学生的独立创造,这当然也有借鉴、影响,但已经经过了消化,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了,因此高考作文中的直接搬用应该是不允许的。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否认作文训练中的模仿:片面地强调创新,而否认模仿与积累,也同样会陷入教育的误区,这是我们要警戒的。尽管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一直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愿意写”,以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怎样写”的问题,对于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怎样写”的

38、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这里也有一个如何教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除了必要的写作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应的讪陈(造句,谋篇,为使学生掌握某种表现手段而进行的专门性练习,等等)之外,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揣摩范文的写法,从中学习“可以怎样写”。因此,我们在全书体例的设置上,规定:每一个单元的“个案”(虚拟情境中的相对完整的教学实录)里,要有范例解说与习作点评,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参考范文或书目”,在“拓展性的写作”提示里,也可以有相应的阅读建议。总之,在整个写作的指导中,范文借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环节。所谓“范文”,首先或主要是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包括当代具有可

39、示范性的佳作。学生(本校与外校)的习作也不可缺,它们往往因更适合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实际而发挥经典不能代替的启示作用。这里还有一种发挥学生写作集体的作用的意义,推荐学生作文中的佳作对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效果,有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它往往构成我们所说的学生青少年时代的“神圣记忆”的一个灿烂的瞬间,这是我们每一个“过来人”都会有的经验。除了“应该怎么写”之外,还有一个“不应该那么写”的问题,按鲁迅的说法,这或许是更重要的。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不很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

40、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鲁迅还引述了一位苏联作家的意见:“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从作者的“修改”中去学习写作,这是一个很有启示性的做法。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抓住“修改”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己改,也可以采取学生相互改,特别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修改,一边改,一边议论“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是一种最容易见效的“不应该怎样写”与“应该怎样写”的教育。

41、而这背后,也还隐含着一个教育理念,即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的批评的精神,要告诉学生:所有的文章(包括范文)都是有缺憾,是可以而且应该不断修改的,因而是可以质疑、批评的;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与批评,不要把自己的思考、认识与表达凝固化,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校正与发展自己的思考与表达。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中小学的阅读教育是写作教育的基础,是为写作教育打底的。而写读书笔记则是二者的一个结合。因此,在我们的体系里,从小学到高中,都把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作为写作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应该让学生养成这样的“喜欢读,并且每读必写”的习惯。我们主张“开卷有益”,提倡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

42、随便翻翻”式的自主的自由阅读,因此,读书笔记的写法也是随意而自由,是由简单到复杂,更准确地说,是时而简单,时而复杂的;可以是佳句的摘录,书的内容提要,可以是零星的感想,由此而引发出的自由联想;可以因共鸣而写心得,借题发挥,也可以因意见不同而与作者辩驳;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长篇大论,写成鉴赏式的或研究性的文章,等等。因此,读书笔记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一种自由心灵的交流与抒写,其意义不只在写作本身,在“发现大师”的同时,也在发现与发展自己。关于“发现”这一关键词,我们已经谈得够多了;但最后还要说一点:“发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重新发现”的概念,

43、提倡“同题重写”,这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生命发展的阶梯上(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对一些基本的生命现象、命题(例如对于大自然,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不断地进行新的观察,新的思考,以求有新的发现与表达;或者以一种新的眼光去重新观察一些看来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获得一种新的发现的喜悦与写作冲动。这里,同样也隐含着一种教育的理念,即是要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发现”的状态中。在我们看来,永远保持“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才会不断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和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的学习、研究与劳动的原动力。我们引用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与诗人林庚先生的话:“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

44、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并且对学生这样说一、“这里所说的婴儿状态,就是要保持婴儿那样的第一次看世界的新奇感,用初次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即使是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同学们不妨作一次试验:明天早上起来美国作家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里说,人在休息了一天以后,人的灵魂,或者说人的感官吧,每天都重新精力弥漫一次。因此,早晨醒来,都会有一种黎明的感觉,驱使人去重新发现与追求一种崇高的生活;那么,你就怀着这样的黎明的感觉走在上学的路上,尽管你已经走了千百次,对路上的一切早已麻木得失去了感觉,那么,这一次,你试着用新的眼光再看一看,你会因突

45、然的发现而产生新的感动,把这种美好的新鲜感写下来,你甚至会觉得你的似乎已经厌倦了的重复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如果你每天都这样重新看一切,你就会有古人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也就是进入了生命的新生状态。长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人们所说的赤子之心,人类最具有创造性的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其实都是一些赤子,永远的赤子。”这样说来,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的“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写作,也为其终身精神发展打好了一个“底”。三、“写作状态”与师生的生命互动使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写作状态中,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谓良好的写作状态,就是学生不仅感觉到有许多东西(感觉,感

46、悟,故事,景观,形象,思想,看法)要表达,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而且打开了表达的思路,对如何表达有了或者明确,或者朦陇的感觉,处在这样一种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中,写出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用文学的语言说,是“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而不是被动地“逼”出来的。但,学生一般不能自发地进入这样的状态,是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引导的。当然,引导也是为了最终的不引导。这就涉及教师在学生的写作中发挥什么作用,师生之间处于什么关系的问题。常见的作文教学模式是:老师出题,学生应命作文,老师批改判分。在这样的模式里,学生自然是被动的,写作对于他当然谈不上是一个自觉的生命运动。而我们要强调的是,老师同样也是被动的:他仅仅是一个“考官”,学生写作与他自我的生命运动是毫无关系的。师生都处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