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84925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6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寓言两则(课堂实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9. 寓言两则教案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 得再受损失。”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 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寓言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寓言? 生: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件事。 师:应该说是, 通过一件事表达一个道理, 寓:寄托,言:道理。 你们都了解哪些寓言? 生:滥竽充数 ,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是亡羊补牢。板书:亡羊补牢 师:亡什么意思

2、?牢什么意思? 生:亡是死亡的意思。 师:是这样吗?大家拿出字典查“亡”的意思。(学生查字典) 生反馈 生:失去的意思。 师:翻开书像周老师一样写在旁边。 (学生在书头批注)板书: 失去 师:写好翻开字典查“牢” 。 生反馈 生:养牲畜的圈。师板书:养牲畜的圈 师:也像老师一样写在旁边。 (学生在书头批注) 师:这两个字的意思搞清楚了,想必“亡羊补牢”的意思也明白 了吧? 生:有个人的羊被狼吃了,后来那个人把羊圈补好了,羊就再也 没有丢过了。 师:你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的,这是一种理解词语意思的 很好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失去了羊,再把羊圈补好。 师:你这是逐字理解得出的。 还

3、有什么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生:上网。 生:询问大人。 师:这些都是好办法,看来大家已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方法,大大 表扬。我们一起读课题亡羊补牢(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师:那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哪些又是写“补牢”? 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2-3 分钟) 师:潜心会文,静思默想,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先来说说哪些语句是写“亡羊”的? 生反馈: 生: (1)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 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2)他说: “羊已 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3)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 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

4、把羊叼走了。 师:你真厉害,几乎把课文中写了“亡羊”的句子都找出来了。 师:这句话很难读,你读对了,很了不起。(师出示小黑板:原 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师:我们来一起读这几个词圈、窟窿。(齐读、指名 2 人读 “窟窿”一词) 识记字形 师:窟窿“穴”字头。表示洞,再写“隆”的时候,往往下面部 分很容易写错。 师范写“隆” 师:翻开田字格描一个。 学习“叼” 师用小棒指“叼”,生齐读一遍。 师:写“叼”时要注意哪里? 生:右边不是“习”,少了个点。 师:谁来读整个句子?(指名1 生读) 师:谁再读读,读得更好。 (指名 1 生读,生读“圈” qu n) 师纠正:

5、是的,这个字一般情况下读quan,比如圆圈,围成一圈, 在这里读 ju n。 齐读 ju n刚才读错的学生重读一遍男女生轮读1 遍。 师读: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 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那只羊叼走了。第二天早上,他准备 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 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 进来,把羊叼走了。这就是“亡羊” 。 板书:发现又发现 师:哪些是写“补牢”的句子? 生反馈: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 窿,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 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师:什么叫结结实实?板书:结结实实 生读:他

6、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课文中有幅插图,就是写那个人把牢补得结结实实的。看看 这幅图,哪个是养羊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的意思表达出来。 (指名 1 人反馈) 师: 能不能说得具体些,旁边站的是街坊邻居, 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 生:你真活该 , 师:这个邻居也太凶了。 (学生笑) 生:现在羊丢了,你吃亏了吧? 师:吃亏了,当然吃亏了,已经丢了一只羊了。 师:那么这个养羊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生:, 生:, 师:是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找出课文描写邻居好言相劝 的句子,同桌扮演角色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 反馈:一组同桌扮演 师:这街坊就是指什么?请问邻居,养羊人丢了

7、羊,你替他感到 ?(口语交际) 生:我替他难受,着急。 师:听你刚才的朗读就明白你很着急。 师:请问牧羊人,你当初觉得怎样。 生:丢了就丢了呗。(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众学生笑) 再请学生分角色读 第二组同桌扮演分角色读(学生兴致很高) 师:女士优先,你先选角色。 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引读: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生接读:他去放 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如果养羊人继续不听劝告,结果会怎么样? 生:羊可能就没了。 师:损失惨重。幸好那个人补上羊圈。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 现在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说。 (指名 2

8、 人说) 师评价:你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结结实实”。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非常了不起,祝贺你。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出自何处?我给你 们讲个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 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 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 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 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 “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 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 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

9、这个人, 楚国一定要灭 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 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 样。 ”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 秦国果然派兵侵楚, 襄王被迫流亡到 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 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 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师:这个故事实际上不是讲羊真的丢了才补牢,它想告诉我们的 是? 生: “亡羊”就是失去了一样东西。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做错了更要去弥补。 师板书: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师:是啊,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还来得及,所以原句就是“亡 羊补牢,未为迟也。”板

10、书:而未为迟也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吗?可以是自己 身上发生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指名说 生 1:一个朋友养了一只小白鼠,因为小白鼠做错事,朋友决定 一个月不给它饭吃。我劝朋友给它饭吃,朋友不听了。过了几天,朋 友终于给它喂食了,小白鼠这才没有饿死。 师评价:你做了“亡羊补牢”的街坊。这个故事应该讲“亡鼠补 食” 。 (生笑) 指名另 1 生说 生 2:一开始我不认真学习, 结果考试考得不好, 后来努力学习, 考试成绩有了进步。 师:第一祝贺你取得好成绩, 第二个祝贺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 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说明你已真正掌握了。 再次指名说 生 3(略) 师

11、:总结 板书:亡羊补牢 失去养牲畜的圈 发现又发现赶快 结结实实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 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 都读了哪些? 生 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 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 3:我读过南辕北辙。 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 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

12、 你们知道吗, 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 千多 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 。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 不起了。 师: 是啊, 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 师: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 个个深刻的道理。 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 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师:我现在仅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谁愿意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 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

13、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师:好,让我们齐刷刷的打开语文书吧。注意在读故事的时候, 把你遇到的不理解的字和词勾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生自由朗读故事。教师巡视。 师:谁有问题?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 教师及时引导: 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 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车夫。 师:还有字词方面的问题吗? 生:没有。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出示“辕和辙”的生字卡片。 )谁认 识这两个字? 生齐读。师将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车字

14、旁,都跟车有关。 师:真聪明。老师这有两幅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辕和辙。(教 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 (板书:南)。而当车往北 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 (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盘缠”这个词,这两个字和另外的一个 “硬”字,我们这节课还要来写一写。先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 指名回答。 师:来,请伸出食指, 我们一起写一写。 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 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 这样整个 字看起来就稳重了。 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 又边别写成厘米的 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师请学生端端正

15、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 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师:第一遍读课文就为我们理解课文扫清了文字的障碍,现在, 再让我们仔细的读读课文, 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 整个故事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 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 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贴的对吗:是不是相反? 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

16、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 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 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师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 段对话。学生自己 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边读边想。 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 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 教师帮助叙述。 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 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 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多么固执的坐车人, 他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 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

17、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当 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学生分组辩论。 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 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 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 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 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忽视了自己所走的方向 与目的地相反, 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 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生:还是听听别人的劝告吧。 生:你的方向错了,条件再好,也到不了啊。 师:早在 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 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师生一同欣赏故事南辕北辙 ,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 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 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师提出当前学生 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 (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