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02251 上传时间:2020-01-26 格式:PDF 页数:84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 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 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 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 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 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 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七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 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

2、索中掌握两、三位数 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 除法,并能进行验算,同时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计算过程中 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2、第三单元“乘法” 。在这一单元里,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 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 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 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 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

3、千 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 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 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 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 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 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 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 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 识面积单位,会进行

4、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1、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 动经验 ,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 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 分类整理 , 感受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 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 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 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四)数学好玩 “数学好玩”分为三个课时,“小小设计师”结合欣赏与

5、绘制 图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通 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 康的审美情趣;“我们一起去游园”以租车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索 最优方案的同事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培养学生在探究 问题时的条理性;“有趣的推理”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 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 判断其结果,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数学与实际 的密切联系,能够解决有关连除、 乘除混合运算的简单情境问题。 2、能正确计算简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掌握乘法

6、笔算的 书写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从具体的图形中抽象出分数,体会分数的意义, 结合图形比 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内容,理解重量单位的意义,体会千克、克 的实际意义,学会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5、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面积并探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6、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四、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3、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

7、问题的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 除法,10 课时 二、图形的运动 ,4 课时 三、乘法 ,6 课时 四、千克、克、吨 ,4 课时 整理与复习 ,4 课时 五、面积 ,5 课时 数学好玩 ,4 课时 六、认识分数 ,5 课时 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3 课时 总复习,5 课时 第一单元: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 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

8、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 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 本单元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化;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知道 0 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 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 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

9、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结合具 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 在探索混合运算计算方法中, 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正确的试商。 、 单元课时安排: 共 11 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1 分桃子 教学目的: 1. 结合“分桃子” 的故事情境,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计算。 2.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3.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

10、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复习: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 问题。板书:分桃子 2理解图示内容, 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 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图中有多少个桃子?” “68 中的 6 表示图中的那部分? 8 呢?” 3提出问题: 68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11、 4解决问题。 (1)68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 682= (2)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5. 口算: 6. 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 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 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1)和(2) :先把 6 个十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30,就是 60 2=30;再把余下的8 根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4 根,就是 8 2=4;304=34,商 34 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 (3) :就是把

12、口算的方法简单的: “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 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 对于算式( 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计算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 3. 又来了一只猴子, 68 个桃子平均分给 3 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 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 的 实际意义是什么? 生:剩下的 2 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 师: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课堂总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13、 (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4)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2 分橘子 教学目的: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 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 确地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 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 算。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 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

14、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 5= 676= 842= 854= 96 3= (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二、导学新课 1. 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 8 个,也就是有 48 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2.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 48 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 个? 列式: 483= (1)分一分,算一算:用4 捆小棒代表 4 篮橘子,独立尝 试分一分。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 捆平均分给 3 个人,每人 1 捆,还剩下 1 捆怎么办?” 从刚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3 人先分 30 个, 每人分到 10 个; 再分余下

15、的 18 个,每人分到 6 个,每人共分到 16 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 和 48 除以 3 的不同之处。 与 482 的不同之处: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 0” 可以省略不写? 3 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 2= 52 4= 72 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 范性。 4对于下面的算式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58 7= 73 6=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16、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 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 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 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 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板书设计: 分橘子 (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 每人共分到16 个 ,303=10,表示 3 人先分掉30 个 ,4830=18,表示分掉30 个,还剩下18 个 ,183=6,表示 3 人再分剩下的18 个,每人分到6 个, 在个位上商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3 商是几位数

17、 教学目的: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 除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 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8、 1. 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8886=() 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 真倾听) 方法一: 6006=100,8006 的商肯定比 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 比 600多得多,所 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 8886,百位上的 8 比 6 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 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 数。 2. 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 600 平均分成 6 份:600

19、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 240 平均分成 6 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 48 平均分成 6 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 3. 估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5655= 4563= 7847= 算式 1:百位上 5 等于 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 2:百位上 4 大于 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 2:百位上 7 等于 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 1 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

20、被除数中没有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4 猴子的烦恼 教学目的: 1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 的除法计 算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 0”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 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2482= 8687= 8968=。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1. 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只猴子平均分 6 个桃子,

21、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 3 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 0 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问: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算式表示?这时3 个猴子还 能分到桃子吗? 03=0. 追问: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 个猴子来分,怎样列式。 100个呢?你有什么发现? 010=0. 0100=0. 结论: 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 2. 现在 3个猴子要分 306个桃子, 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有0) 列式: 3063= 口算: 竖式计算: 0 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 0;十位上的 03=0,因此商的十位 上要写 0. 3. 算一算,想

22、一想(末尾有0)如:8406=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样的问 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课堂巩固: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010=0 0除以任何非 0 数都得 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5 节约 教学目的: 1. 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 1 而在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 的除法竖式计算。 3. 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 习惯。 教学重点: 因不够商 1 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 的除法计算方法。

23、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 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用竖式算一算: 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1)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 元。 (2)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口算: 9003=300 12 3=4 300 4=304 (3) 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解决淘气的问题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 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 900 元,余下 12元,不够 30 元每个班分不到 10 元,在十位上要商

24、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 除以 3,不够商 1,需要十位与个位 上的数合起来,用12 再除以 3,结果等于 4,所以十位上要商0。 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 学校用买废品的钱买了522 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 个 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5224=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组织学生交流。 问:522 支笔分给 4 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130 支,还剩 2 支, 不够每个班再分1 支,所以各位商 0,余数是 2。 即: 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 除以 4,不够商 1,要商 0,余数是 2. 3淘气在计算除法竖式时, 出现了下面的问题,快去发现其中的 错误吧,出示

25、课本的主题图。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被除数中间有0,所以商的中间用0 补上。 估算:2002=100,502 比 200 大的多,商肯定超过 100,26 不对。 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商肯定是一个三位数,得26 不对。 好了,第二个算式商补上0 了,对吗? 生:对的 , (犹豫) 师:我们不妨用乘法来验证一下第二个算式吧。你是怎样来验算 的,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各出结果。 验算: 2062=412 验算完了不对,需要重新再算一次,这一次课一定要细心呢? 师:同学们,竖式除法笔算的计算程序是正确计算的核心,验算 则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课堂巩固: 学生理解题

26、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 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6 集邮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 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计算并验算: 7342= 6122= 5255= 二、新课练

27、习 1同学们,你们都收集国邮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集邮中 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 问: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笑笑有邮票285张。 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 张。 (真棒)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 生:每页放 5 页,285 张邮票大约需要放多少页? 2. 每页放 5 张,估一估,大约放多少页? 3. 算一算,能放多少页? 列式: 2855= (1)被除数百位上的“ 2”比除数的“ 5”小怎么办? 百位上不够商 1,就商 0,商中百位上的0 可以不写出来。 (2)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 285,应当在十位上写商“ 5” (3)完整的写出除法

28、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 规律: 被除数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首次商写在十位 上,商是两位数。 4. 如果每页放 8 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2858=(), () (1)估计商是几位数? 生:8100=800,商是 2 位数 生:百位上的“ 2”比除数“ 8”小,商是 2 位数 (2)商“ 3”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十位上。 (3)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 (4)你会验算吗? 追问: 358 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 呢? 生:每页放 8 张, 35 页放多少张。放满35 页,还剩 5 张,所以 要加上 5. 课堂巩固: 1

29、.课本练一练第 1 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 课本练一练第 2 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集邮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7 买新书 教学目的: 1. 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 式。 2.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 能够正确运算。 3.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用竖式算一算: 8

30、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题 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 层? 问: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之间交流, 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 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 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 :2002=100(本) 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2)20024 =1004 =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 =2008 =25(本)

31、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 :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 :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 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 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 =2008 =1004 =25(本) =25(本) . 从左向右先算小括号里面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8 讲故

32、事 教学目的: 1.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1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 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 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 超过 3 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 分,淘气没有气馁,反 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33、 问题:淘气3 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 吗?赶紧试一试吧。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 (肯定) 2. 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 (1) :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 1 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 分钟讲多少个字。 (2) :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 少? 3. 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 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 个。她也 想 3 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

34、 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 题。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教学反思: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感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 认识轴对称图形;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 一半;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单元教学目标: 1. 借助

35、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 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 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 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 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 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单元教学措施: 1.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在活动中建立学生对测量

36、单位的理解。 3.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1 对称轴(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 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生 1:天安门 生 2: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

37、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 师: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 1,3,4,5 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 个图形的上下 两边是一样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 1 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 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 第 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第 2 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

38、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 题,折一折。 2. 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 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观察活动,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对称轴(一) 第 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第 2 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2 对称轴(二) 教学目的: 1. 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 图形特点的体会。 2.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 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

39、象 能力。 教学重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 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 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 它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导学新课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 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 (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 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 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

40、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 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 3. 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 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 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 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 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 题。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板书设计: 对称轴(二)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教学反思 : 教学内容:2.3 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的: 1. 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

41、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 体会它们的特点。 2.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 程。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对称轴?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 6 幅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 针在转动。 小黑板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 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 心旋转的。 2. 认

42、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就是平移。 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 转的。 就是旋转。 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3. 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 特点。大家来判断。 4.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 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 4. 观察下图 (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4 格,描下来。 (2)把铅笔向右平移3 格,描下来。 (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

43、 格,描下来。 (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 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3 的位置? 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 格,再向下平移 2 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 格再想右平移 5 格。 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 格,再向上平移 2 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2 格,再想右平移 3 格。 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 格。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 教学反思

44、 :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教材分析: 1、 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 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基本的计 算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 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 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 探索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并能交流计算 (含估算)过程。 3、 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

45、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单元教学课时: 8 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3.1 找规律 教学目的: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 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 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 因数末尾

46、有 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2、揭示新课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乘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找规律”。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 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 乘两位数,还有待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 (学生回答算式结果, 教师添上得数。 交流3

47、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 )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 )学生讨论,交流。 3 )小组发言。 4 )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 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 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 143=42; 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即14030=4200。 巩固练习: 课本第30页“的第 2题。 先由学生

48、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课堂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的乘法, 然后在所得 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 0 前面数字的乘法, 然后在所得 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3.2 找规律练习课 教学目的: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 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 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练习导入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 3080= 2430= 1550= 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