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02678 上传时间:2020-01-26 格式:PDF 页数:197 大小:20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7页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7页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7页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7页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pdf(1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简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 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 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 1 立 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 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 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

2、、态度与价值观: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 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 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 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 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 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发 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 立方米、 1 立方分米、 1 立方厘米实际大小 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

3、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 课时 第 1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 P1、2 例 1、例 2 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 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 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 教学例 1

4、(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 看到几个面?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 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 学生和教师 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 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 并在小组里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 8 个 棱:12 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 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

5、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 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 完成练习三的第1 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 教学例 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 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 1 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 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 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6、1. 完成练习一的第2 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 完成练习一的第3 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 完成练习一的第4 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 题。 第 2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 P3例 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 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

7、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 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 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 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 你有什么

8、发现?引导学生观察 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 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一第 6 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 完成练习一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 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 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 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

9、容什么是重 点? 五、作业 1. 练习一第 5、8、9 题。 2.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第 3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P6例 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 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能正确计算 6 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面积。 2. 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

10、我们 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 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 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 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 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 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11、,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 算长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时, 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宽 高正确找出 3 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 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 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 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 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 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 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 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

12、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 都算出了它们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 个面的总面积, 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 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 说明思考的过程。 2. 做练习二第 1 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 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 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 做练习二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 来解答第( 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与正方

13、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 3、4 题。 第 4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 P7例 5 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 的 4 个或 5 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增 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4、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 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 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 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 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二第 5 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 完成练习二第 6 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

15、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 完成练习二第 8 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 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 完成练习二第 9 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 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 需要刷哪些面的面 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 5、7 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第 5 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

16、: P10-11 例 6、例 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 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 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 增强空间 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6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 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

17、导学生认识到桃子 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 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 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 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 3 个大小不同的水果, 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 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

18、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 7 1.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 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 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 完成“练一练”第1、2 题. 先做第 1 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 再做第 2 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 完成练习三第 1-4 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第 6 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 P12-1

19、3 例 8 和“练一练”,练习三第 510 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 立方厘米、 1 立方分米的 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 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 立方米、 1 立方分米、 1 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 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 1 厘米和 1 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 1 立方米演示模型 架,棱长 1 分米和 1 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 升和 5 毫升的量杯 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 个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

20、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 是容积?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 8 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 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 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 你能根据这些推 想出

21、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 立方厘米、 1 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 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 立方厘米 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 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 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 1 立方分米的体积 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 立方厘米或 1 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的概念, 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 积是 1 立方米

22、,想象 1 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 1 米的架子演示 1 立方米的大小,感受 1 立方米的空间有 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 的。 直观演示:1 立方分米就等于1 升。 由此得出 ;1 立方厘米等于 1 毫升。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一练 2. 完成练习三第 6 题. 第 7 题. 第 8、9 题. 第 10 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 5 题和思考题 第 7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 P1617 例 9、例 10,“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四 第 13 题。 教学目标

23、: 1. 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 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 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 出示例 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

24、四个不同的 长方体,并编号。 2. 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3. 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正方体的 个数 体 积 / 立 方厘米 长方体 1 长方体 2 长方体 3 长方体 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 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 出示例 10,让学生摆出例 10 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 少个小正方体? 2. 让学生动手操作, 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正方体。 3. 课件演示。 4. 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 厘米、宽

25、 4 厘米、高 3 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 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 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 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 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 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 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 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 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1 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 做“练一练”第2 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 做练习四第

26、 1 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由学生逐一评讲。 六、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 2、3 题。 第 8 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 P18 例 11 和“练一练”,练习四第48 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 础上,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 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应用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27、:小黑板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 5 米、宽 4 米、高 4 米 (2)棱长 5 厘米 2.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 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1. 出示例 11 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对照公式,问:这里的长宽和棱 长棱长分别求的是什么?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 小组讨论;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 吗?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 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 求?教师板书

28、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 完成“练一练” 第 1 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 2 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 做练习四第 5 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 做练习四第 6 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 做练习四第 7 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 4、8 题。 第 9 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 P19例 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 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 1 立方分米 =1000 立方厘

29、米, 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的道理,会 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 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 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 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 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

30、率是多 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 少? 2. 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 教学例 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 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 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 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 2. 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 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 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

31、的进率是多少? 4. 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 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 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出示练习四第 9 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 1012 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 出示练习四第 13 题。 学生读题, 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 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 14 题 第 10 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 P2122 练习四第 1519 题。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

32、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 (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 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 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 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1. 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 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四的第 15 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

33、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 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 做练习四的第 16、17 题。 求 “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 做练习四的第 18 题 求第 1 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的第 19 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读题后讨论:“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 平方

34、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积? 这部分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尝试解答。 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第 11 课时:整理与练习( 1) 教学内容: P23“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 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熟练 进行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 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小黑

35、板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 注意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 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 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习与应用 1.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1 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 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2 题

36、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 少?这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 3.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3 题 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 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 名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 做一个长 8 厘米,宽 5 厘米,高 4 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 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 。如果做一个棱长6 厘米的正方体呢?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5. 用一根长 48 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 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个长5 厘米,宽 4 厘米的长方体, 高应该是 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 小结

37、 三、课堂练习 1.0.23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38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200立方厘米 =()毫升=()升 5.14升=()毫升 =()立方厘米 2. 用 72 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 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46 题。 第 12 课时:整理与练习( 2) 教学内容: P2425“练习与应用”第710 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 解决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更好地

38、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来说说它们 的实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时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这几道 题中哪些知识的应用? 1.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7 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8 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 补充练习 (1)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硬纸盒,

39、棱长4.5 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 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它的容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0.5 分米,底面是边长 4 分米的正方形, 做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2.5 元,这桶汽油价值 多少元?(桶的厚度忽略不计) (3)把一个棱长 60 厘米的正方体钢材,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16 平 方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长方体钢材长多少米?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习,集体评讲。 4. 完成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 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 二面涂色?哪个地方的小正方体一面涂色? 然后再根据它们所在的位置去数一数,算一算。 二、课堂练习小结 三、课堂作业

40、 做练习与应用的第9、10 题 第 13 课时:整理与练习( 3) 教学内容: P25“探索与实践”第1113 题。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 值。 3.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练习与应用第 11 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

41、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练习与应用第12 题 出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 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 13 题及思考题。 第 14课时: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 P26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

42、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 规律。 课前准备: 27 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 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 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 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 部分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 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 块大小相

43、同的小正方 体。 (1)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 一 ) 棱长为 4 的正方体 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 ? ( 课件显示 ) 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提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 ? ( 课件显示 ) 这 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追问: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 么位置 ? 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 ? 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

44、的中间。 两种算法:64824248( 个) ,22X 2= 8( 个)。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1) 将处在顶层的 4 个顶点上的 4 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 见证“三面涂色”。 (2) 将处在非底层的 8 条棱上的 16 个小正方体取下, 让学生明确计算 方法、见证“两面涂色”。同时追问: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 哪里? (3) 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 面涂色”。 (4) 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 由 8 个小正方体 组成的棱长为 2 的正方体 ) 。 (5) 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将正方

45、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 表。 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 二)棱长为 3 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 三)棱长分别为 5 、6 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 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 四)棱长为 a 的正方体 提问:如果棱长为 n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 两面涂色、一 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 ( 五)延伸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将一个长 7 厘米、宽

46、 5 厘米、高 4 厘米的长方体 木块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 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表示的意义, 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 2、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 题思路 , 掌握解题方法。 3、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和加、 减法的混合运算 ,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 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 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 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 倒数。 二、教学重

47、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四、课时安排: 9 课时 第 1 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P2829 例 1 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5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 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 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

48、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 在,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的计算方法,大家喜欢学吗? 复习: 1.5 个 12 是多少?怎样列式? 2.+ + = + + = 学生做完 1 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 做完 2 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 + = 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 1. 教学例 1 出示例 1 教师出示图,标注出长是“1 米” 教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 出示问题:小芳做3 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学生涂色。 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随

49、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 + 教师:求 3 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 或 3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是什么数?式中的 3 是什么数?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探索 (1)学生尝试计算3。 启发: 3 的积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吗? 学生试做,启发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提问: 3= 由此你发现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书上的结语。 教师:以后计算分数乘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 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就行了。为了计算简便, 乘法计算能约分的 要先约分。 (2)解决例题的第( 2)题 出示:小芳做 5 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评点时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3)总结计算方法。 引导:比较刚才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 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 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三、练习 1. 做“练一练”第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