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改造与评估分类问题探索及思考.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06304 上传时间:2020-01-2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5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罪犯改造与评估分类问题探索及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罪犯改造与评估分类问题探索及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罪犯改造与评估分类问题探索及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罪犯改造与评估分类问题探索及思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罪犯改造与评估分类问题探索及思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罪犯改造与评估分类问题探索及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罪犯改造与评估分类问题探索及思考.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1 - 罪犯改造与评估分类问题探索及思考 摘要: 围绕罪犯“改造” ,国内外的路径不同表现在,我们由“罪犯分类”入手,强调构建 制度对分类工作绝对影响力,国外更多专注做好“罪犯评估” ,突出完善针对性评估工具的重要 作用。而国内外一致认同的是,开展评估是实现分类的前提,把握罪犯分类问题,需从科学开 展评估工作入手,只有建立在科学评估基础上的罪犯分类,才能让罪犯改造有更为坚实的依托。 关键词: 罪犯改造分类问题评估工具 引 言 监狱法明确指出:监狱是对罪犯实施惩罚与改造的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刑罚法定,作为国 家刑罚执行机关,监狱无需自证是否具备对犯罪的惩戒警示效能,却需拿出令公众信服之理据,

2、证明对罪犯所具的“改造价值”,在这一点上,中外监狱不外如是,但实现路径却不同路。1991 年我们提出要实现“分押、分管、分教”,2002 年强调要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中心,2007 年部又印发罪犯教育改造纲要等,这些都是对“改造价值”问题的回应。然就现状来看, “为改造正名”之路仍面临阻碍,首当其冲便是罪犯评估。 综合各类文献,结论大抵相近。罪犯评估经历过几次理念转变。20 世纪 30-40 年代由古典 主义盛行起始,评估问题围绕医疗模式展开,以经验诊断为主的评估手段,占主导地位。同时 期,受“系统科学”发端之影响,研究者开始思考复杂行为模式背后的规律及特征。到50-70 年代,评估理念向

3、行为主义靠拢,相关研究严格遵循科学化标准,但却并不被监狱管理者所受 用,即使之后进行修正与妥协, 1仍未能回应监狱在罪犯评估问题上所持的期待。监狱管理者开 始逐渐意识到,在手段局限性与问题复杂性之间,该如何做出选择。到20 世纪 90 年代后,实 证主义将罪犯评估带入了新时期。不少评估工具应运而生,相较而言,工具向系统化发展趋势 明显,而针对结果应用等后继实践,逐渐获得重视并认同。 于实际而言,破解途径无外乎两条:其一,是沿用国外评估工具。其二,是开发独立评估 1 主要指新行为主义,修正了行为主义观点,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及影响 - 2 - 工具。理性来看,沿用国外工具的做法并不实际。相关探索也

4、证明,存在不少需解决的问题。 2 即使如David Nussbaum 教授所描绘构建的, 3第五代罪犯风险评估具有解决问题本源性的规律 及价值,但也无法改变我们身处之现实。显然,多数国内监狱意识到了这一点,将希望投向了 自主研发。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要注重评估工具科学性,同时还要关注评估对象整体 特征,并突出在对评估的渐进性修正特点,也就是要充分发挥管理作用,评估实质就是实现对 信息的科学决策。以此,罪犯评估才能真正回应监狱内部需求及社会公众期待。 课题组认为,认识问题必先于解决问题,探索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成果可靠及持续适用。故 在此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问题解构 围绕罪犯“改造

5、” ,国内外的路径不同表现在,我们由“罪犯分类”入手,强调构建制度对 分类工作绝对影响力,国外更多专注做好“罪犯评估”,突出完善针对性评估工具的重要作用。 而国内外一致认同的是,开展评估是实现分类的前提,把握罪犯分类问题,需从科学开展评估 工作入手,只有建立在科学评估基础上的罪犯分类,才能让罪犯改造有更为坚实的依托。在实 践与理念衔接方面,我们似乎致力“跨越”,而非“渐进” 。 1、历史脉络 从历史来看, 推进罪犯分类实践多源于战后关押需要。早在 1931 年,美国监狱协会便制订 了矫治机构分类纲要, 4同时成立了受刑人个别调查及分类处遇委员会。到了 1948 年, 战后 日本也制订了受刑人调

6、查分类纲要,并正式确立了科学的分类制度。 5国外学者将罪犯分类 时期总结为七个阶段:专业前阶段、传统阶段、整合阶段、专业阶段、小组治疗阶段、功能单 元管理阶段、客观预测模式阶段, 6 这样概括颇具代表性。从当代实践来看,国外大都以实现矫 正罪犯为目标,并建立与之对应的评估分类体系。分类目的分别指向将罪犯安置于不同警戒级 别监狱、罪犯释放回社区的风险、确定社区(监狱)中适当处遇干预及必要监督程度等具体可 实现的目标之上。 我国罪犯分类实践, 同样源于对战后罪犯改造。新中国成立后, 监狱根据罪犯刑期长短、性 别、年龄进行了大致分类。 71954年,政务院公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规 2

7、 主要指版权,及信息保密等问题 3 何川 , 马皑 .罪犯危险性研究评估综述【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8 4 王林 . 当前罪犯分类工作的现状及研究【J】. 中国司法 .2004.7,43 5 王林 . 当前罪犯分类工作的现状及研究【J】. 中国司法 .2004.7,43 6 王林 . 当前罪犯分类工作的现状及研究【J】. 中国司法 .2004.7, 215-216 7 余松龄 .控制论在犯罪人分类中的应用初探【J】 .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9 - 3 - 定: “对已判决的犯人应当按照犯罪性质和罪刑轻重,分设监狱、 劳动改造管教队给以不同的

8、监 管。 ”1962年,公安部制定的劳动管教工作细则( 试行 ) 进一步规定: “监狱、劳改队应当对 各类罪犯分别编队、分别关押、区别对待,并对不同性质的罪犯分别地、有步骤地进行政治、 文化和技术教育。 8直到 1991年,我国开始将罪犯分类将之纳入“分押、分管、分教”工作中, 并明确了“横向分类、纵向分级,分级处遇、分类施教”原则。1999年以后,我国又将犯罪性 质作为分类标准,把犯罪人分为财产型、性欲型、暴力型和其他等四大类型。 9伴随法律制度的 逐渐完善,对罪犯分类工作探索,多集中于理论层面,与实践关联并不紧密。 一般认为,“分类目的、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是构成犯罪人(罪犯)分类模式的三

9、个基本 要件。其中分类标准是核心的要素。分类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犯罪人分类模式是否 科学合理。 10然而在实践中,我们更专注对“分类标准”及“分类层次”的研究,而忽视对“分 类目的”所持价值取向的判断,这也是分类实践无法指向确切目标的关键因素。 针对“分类目的” ,有两种截然不同价值取向:一是分类为更好开展教育罪犯服务,另一种 是分类为实现更高效管理罪犯效力。前者属监管分类, 后者则是改造分类。 11我们希望两者兼顾, 但现状却不如是。我们普遍采用刑种、案由分类方式,这是“客观分类”体现。由制度法律入 手固然是问题解决捷径,但在“分教”的选择性沉默,造成了制度资源倾向天平另一端聚集。

10、直面“分教”问题之痛,需要长期探索尝试,而现有制度本身,似乎并未给足这样的空间。我 们缺少足够证据,向公众证明并展现改造罪犯成果。 自 2003 年后国内各地开始出现一些成果。 12新疆等地尝试搭建“监管改造质量管理体系” , 实质是运用过程管理对罪犯改造过程实现“计划实施评价改进”。湖南等地试点了罪犯改 造质量评估的结果与罪犯的减刑假释挂钩,并尝试建立配套的对监狱工作质量评估,引导监狱 建立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中心的监狱运行机制。天津等地则引入了企业质量认证,将监狱管 理纳入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这些尝试,国内监狱逐渐开始明确探索罪犯分类目标,着力解决罪 犯“分教”问题及建立监狱工作的社会价值衡

11、量标准的重要意义。 2、受制因素 从罪犯分类实现途径上来看,“分管、分押”解决的是初次分类问题,而“分教”问题应归 属二次分类问题,这在现行法律中能找到依据。 13阻碍二次分类探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根 8 周倩,王林 . 中外罪犯分类的比较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2 9 余松龄 .控制论在犯罪人分类中的应用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9 10 陈士涵 .罪犯分类模式新探【J】.监狱学刊, 1996. 4 , 1 11 胡连菊 . 罪犯分类制度研究【D】.2009,18 12 张晶 .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12、2006.6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四章第一节,对“分押分管”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但在第五章“对罪犯的教育改 造”中并未涉及对“分教”问题的解答 - 4 - 源性的有三点: 其一,从结构上看,监狱为相对闭合的执行系统,封闭特质与稳定特征紧密相连,“底线意 识”抑制了开展分类探索的主观需求。“安全稳定是高压线” ,任何改变现状的探索与实践,都 可能会被认为带来安全风险,对此我们缺乏承担。现代“熵”理论对闭合生态系统进行过极准 确诠释,即系统不做任何改变,封闭特质仍会带来风险,并将向增长方向变化。 14因而监狱需要 通过一定形式与外界交互,来实现内部的管理风险平衡。显然秉持“监狱只要管好门”

13、意见并 不稳妥,反会成为制约监狱防范风险的重要阻碍。开展罪犯分类实践,意味着需要尝试新的改 变,而监狱内部对于改变本身,有着很强抵御力。理念上认同“改变也是一种风险防范”观念 的监狱内部力量,仍未达到可实现变革现状的程度。理念更新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其二,从制度上看,监狱工作运行依法依规,执法特点与制度执行之间紧密相连,“规则意 识”压缩了探索分类的实践空间。由于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罪犯分类方法及标准,因而无法即时 通过制度实现工作保障,而脱离制度保障的实践,始终摆脱不掉“零敲碎打”状态,亦难显成 果。制度规则来源于实践,而当前确又无法提供具有说服力适例,于是形成僵局。探索分类问 题,需要顶端思考

14、与设计,但更需底层实践。对监狱而言,所有涉及罪犯相关的问题,需明确 法理依据支撑。现有制度已能给予管理足够覆盖,但于教育来说,不尽之处仍多。就制度博弈 而言, 罪犯管理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 “罪犯管理为主,教育服务管理” ; 一种是“罪犯管理与教育相辅相成”;另一种是“罪犯教育为主,管理服务教育”。三种价值取 向均代表着不同发展理念,及选择实践的态度,不同态度使得探索过程方向不一,造成成果难 以显现。 其三,从理念上看,我们接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罪犯改造观,承认改造规律性同时, 将教育数据与工作绩效紧密相连,“守成意识”削弱分类创新的内部动力。当前,罪犯基础学习 占用

15、大部分罪犯教育资源,纵然罪犯考试成绩能够验证资源投入成效,但却无法明证对于预防 犯罪具有同样作用。工作绩效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个别教育上,无可否认, 在改造特定罪犯方面,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无数成功案例,且始终坚信典型个案的普遍代表性,能够帮助指导基层民警, 开展更富有成效个别教育工作,同样这也是工作成绩的重要体现。然而,监狱始终受到社会发 展转型影响,罪犯更是如此,在“多元化”与“个性化”时代特征共同作用下,个别教育正逐 渐丧失其改造本源地位。第一,个别教育是方法启示,而非实践标准。“不存在两片相同树叶”, 罪犯亦是。照搬案例方法,无疑与“科学认识罪犯”客观规律相左。第二,个别教育多源于个 体经验

16、,而非系统评估。“一叶障目” ,成功个案不代表对于罪犯的认识全面客观,案例成功也 14 封闭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一定能量交换,来维持内部能量的稳定。封闭特征并不是稳定的保证。 - 5 - 不意味着过程被旁人认同接受。由于缺乏严谨逻辑结构,造成我们无法从个体出发,形成一套 具有相对规范标准的操作标准。 理性来看,基层监狱工作大多都附于环境、制度、对象等客观要件之上,恰如“牵一发而 动全身”,要从根源上改革现有罪犯分类体系,应不只是完善顶层设计那般简单。对监狱而言, 把握问题核心,加紧探索步伐,才是关键所在。 3、问题核心 承前所述,实施分类前提是有效评估,而开展评估离不开采集罪犯评估要素。因而开发

17、评 估工具的核心,在于找到这些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评估要素。监狱将风险作为研究目标,包含三 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开展风险评估?也就是必要性。罪犯管理与教育存在博弈,要实现相辅相 成,需自改造本源中找出契合点。罪犯管理讲求规范与稳定,罪犯教育讲求标准与成效,罪犯 作为特殊管理教育对象,始终具备风险特征,因此以风险防范糅合管理与教育,能够形成双向 合力, 共为实现监狱价值服务。罪犯行为预测需要大量证据素材,而对处于监管状态中的罪犯, 监狱更易掌握预测其行为特征及规律,亦有利于评估深度开展,这也是监狱开展再犯评估的先 天优势。用一句不恰当比喻:监狱始终且必须表现的惟人性之恶,而非善与美,这由刑罚本质

18、 所决定。监狱关押对象风险程度愈高,社会风险相对愈小。监狱风险是社会风险防控的重要组 成部分。 第二,风险评估目标是什么?也就是目的性。监狱是阶级矛盾产物,是依国家制度构成。 因而在执行制度同时,监狱需要对社会矛盾进行有效回应。国外最早的监狱罪犯风险评估,可 从 18 世纪 70 年代的英美等国找得证据,主要是监狱对罪犯实施的初步分类及处置。之后随着 时代发展, 社会矛盾激增, 监狱罪犯关押量也在急剧上升,受此影响下监狱内部也在发生转变。 到 20 世纪 70 年代,罪犯再犯评估开始作为罪犯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正面回应社会 关注的有力支撑,监狱也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与科学管理相互统一的归

19、宿。与国外相比,国内 往往用“罪犯人身危险性”或者“罪犯危险性”表示罪犯风险高低,控制罪犯风险的需求大都 集中在狱内危险性方面。虽然评估狱内风险能够响应监狱内部管理需要,但却无法满足公众对 于控制现实风险诉求。 15 第三, 风险评估方法是什么?也就是适用性。我们开展重犯研究的起步较晚,国内黄兴瑞、 曾赟等都开展过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 16目前,应用时间较长的是上海等地实施的“服刑 15 重新犯罪风险对于监狱而言是未来风险,对于社会而言却是现实风险;狱内风险对于监狱而言是现实风险, 但对于社会而言关联并不紧密 16 何川,马皑 . 罪犯危险性研究评估综述【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

20、学版),2014.4 ,71 - 6 - 人员重新违法犯罪预测量表”。量表通过对出监前罪犯实施的重新犯罪预测,使社区及相关部门 掌握对象重新犯罪可能。然而量表实施多年,适用价值并未能充分展现。实践证明,评估方法 的适用原则尤为重要。在评估工具上,借鉴与开发之间并不矛盾,但究竟秉持何种理念开发评 估工具,是工具能否监狱被认同的保障。开展风险评估是一个新的探索,而方法应结合国内实 践特点,并能体现工作相对延续性。在借鉴与传承之间如何做好取舍,是工具开发过程中始终 需要注意的问题。 4、实践特点 国内外罪犯“分类目的”理念上的差异,其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罪犯评估工具上。加拿大 等地对罪犯进行再犯评估,

21、经过30 多年发展,目前体系与工具都较为完善。如“第二代”评估 工具“再犯统计信息” (Th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on Recidivism,SIR) ,开发于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和80 年代早期,源自于经验判断,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已被充分验证它的稳定 性。组成量表的条目有15 个,包括: 现行犯罪, 收押年龄, 以前判刑次数, 附条件释放的撤销, 逃跑,警戒程度分级,第一次成年判决的年龄,以前因伤害被判刑决,收押时的婚姻状况,刑 期长度,以前对性犯罪的判决,以前对非法闯入并入室(盗窃)的判决,逮捕时的就业情况。 结果最终形成具有五个不同再犯可能性的组别。

22、“第三代” 评估工具为 “服务级别目录- 修订版” (Level of Service Inventory-Revised,LSI-R) ,其由 54 个条目组成,围绕10 个领域进行排 列:犯罪历史(10) , 17教育 / 就业( 10) ,经济上( 2) ,家庭 / 婚姻( 4) ,住处( 3) ,休闲 / 消遣 (2) ,同伴( 5) ,酒精 / 毒品问题( 9) ,情感 / 私密( 5) ,态度 / 倾向性( 4)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 LSI-R预测的准确性,与第二代工具不同的是,第三代预测工具中体现了动态评估的要求,已 摆脱依赖静态指标预测的窘境。 而最新对罪犯风险开展评估的工具则

23、是“服务级别/ 个案管理目录(The Level of Service/Case Management Inventory,LS/CMI), 其整合了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实践方式,增加 了对罪犯优点的评估,课题组认为更接近我们所期望的需求评估,而对于“优点”的评估能抵 消特定范围内的风险,这较符合当前重犯预测研究实际。 此外, “台湾性罪犯静态再犯危险评估量表”(TSOSRAS-2004 ) ; 18监禁评定量表 (CRS,1994); 罪犯收押评估程序(OIA,1997) ;自动警戒分级量表(SRS,1999); 爱荷华州改造部门当事人风 险评估;成人需要评估(印第安那州);罪犯分类系统(OC

24、S亚利桑纳州) ;原始风险评估(明 17 括号中的数字表明项目设置的题量 18 研究样本1994-1996 选取了 423名样本,追踪期7-6 年。运用统计学计算犯罪特质,预测未来犯罪可能性。 量表包含了16 个与性犯罪再犯有关的因素。评估对象为15 岁以上男性,评估结构主要由心理鉴定评估组成, 其中包括了“刑前鉴定、入监后的坚定与评估、假释评估以及后续社区处遇或治疗方案”,使用人员为精神科 医师,心理师,地方观护人等 - 7 - 尼苏达州),风险的再评估(明尼苏达州),最终需求评估(明尼苏达州);风险评估与行为标准 (北达科他州) ;青少年缓刑与安置风险评估(德克萨斯州)等工具的出现,代表国

25、外各地区对 于罪犯评估问题的实践及认识。 国内罪犯风险评估工作尚处探索时期,评估工具大都表现为两种形成:一是沿用心理量表, 二是自制量表。 从心理量表来看,主要特点是:(1)评估要素多来源于长期实践,实践对象大都为特殊群 体,譬如 MMPI ,16PF等,量表本身不针对监狱罪犯;(2)通常采用自评方式,并大都设置了效 度量表,其假设前提是答题者比其他人更能够准确回应题意,即使存在说谎或掩饰,也能够通 过效度量表加以鉴别;(3)量表依据特定理论构建,一般具有多个维度,统计结果客观对应。 通过将目标分解成不同要素,而后测定每一个要素,进而以明确对象在群体中的显性程度;(4) 题量普遍较大,一般具有

26、较高预测效力的心理量表,题目数量都在300 以上, MMPI甚至达到了 550 题,研究者普遍认为题量与结果准确性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联系;(5)心理量表结果隐 性,解释专业。 由于量表测量的大都为心理特征,监狱需要专业人员对评估结果予以解释说明, 以此才能获得测量目标的可能性,这对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自制再犯量表来看,主要特点分别是:(1)评估要素主要由调查、数据、经验获得;(2) 一般采用他评方式,使用客观要素计分;( 3)量表维度一般由静态因素组成,因而信度问题主 要由评分者操作误差造成;(4)结果显性,解释根据后台统计数据形成,所有要素均指向评估 目标,评估过程实质为信息采集过

27、程。但由于主要依靠静态因素得出评估结论,因而对于监狱 管理者而言, 其结果的适用意义并不明显,监狱无法从量表中获得那些要素是可以获得改变的, 那些是固然不变的。量表与监狱罪犯管理和教育结合度不高。 就应用范围而言,心理量表用于罪犯评估的范围更广,但相对来说,针对性及结果的可应 用性较低。而自制量表在监狱基层受众较广,且具有一定针对性,但科学性略显不足。两种形 成各具特点,但都不足以应对罪犯风险评估的目标要求。 综合各地实践不难发现:一是评估理念与工具开发必须保持同步。在开发评估工具前,必 须清楚工具开发成果对现有工作是否有所促进,这是工具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保证。对于国外评 估理念及国内实践,要始

28、终抱有客观理性态度,做到去芜存菁。二是从现状来看,再犯评估工 作已然渐成为一项科学系统决策,而不仅是方法应用。国外一般根据再犯评估结果,安排矫正 项目,并进而对矫正项目进行再评估,最后验证矫正效果。国内仍在探索相应评估工具,对评 估结果应用的认识,需要结合实际开展探索。三是对评估因素的认识,更趋多元和理性,建构 在不同理论上的评估要素分析,其实质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检出那些具有显著表现可能 - 8 - 性的罪犯,由于罪犯行为的复杂性,单一理论无法适用。我们更需要通过基层经验,来发现那 些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要素,而理论的价值,则在于提炼这些犯因要素的实践意义。 经过先期摸索, 19课题组认为加

29、拿大等地的实践, 可先行作为学习借鉴之样本。比较工具实 现路径上的异同,我们能够看到,表1: 表 1 中、加监狱罪犯风险评估工具比较 加拿大 罪犯风险评估工具 中国 罪犯再犯评估工具 目 的 评估分类 社区矫正 监督等级 评估分类 减假依据 目标管理 步 骤 评估 监督 干预 评估 矫正 预防 原 则 风险 需求 对应 - 主要面向社会公共安全需要 客观化 针对性 个别化 - 主要面向监狱管理安全需要 核 心 对位矫正 社区监督管理 (矫正标识) 个别化矫正 执法管理依据 (风险标识) 加拿大等地罪犯评估工具,大都具有显著特点:譬如评估因素兼顾动态与静态两方面;评 估因素采集涉及多个领域,即犯

30、罪历史,教育就业,家庭婚姻等等;对评估结果的应用,设置 “例外原则” , 20允许专业判断超过风险需求结果,以使结果更符合实践特征;再犯风险评估与 罪犯管理实践关系紧密,评估结果贯穿监狱罪犯矫正工作始终等,这些可作为我们探索罪犯再 犯风险评估工作的经验与财富。 二、探索过程 将研究焦点集中于罪犯再犯风险,着力探索对应评估工具的出发点:一是科学认识罪犯是 改造罪犯前提,而有效开展罪犯再犯风险评估是科学认识罪犯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开展其它 评估的基础。二是系统研究开展罪犯风险评估,不仅有助完善监狱风险防控体系,也为监狱科 学改造罪犯,提供有力印证。三是监狱安全与社会安宁密不可分,对罪犯开展科学评估

31、,是构 建社会风险防范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 1、研究假设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 “风险 - 需求 - 相应”模式对于罪犯再犯风险评估工作有着重要指导作 19 指监狱 2012 年课题“分类改造与个案管理量表(LS/CMI)之罪犯一般风险需求评估量表(中文版)” 20 例外原则,即指职业处理权限。职业人员应适当行使处理权限,而且可以不采纳评估。但是,此类不采纳行 为应当是例外作出的,应该受到制度的监督,目的在于提高该领域内的知识基点地位 - 9 - 用。 21其中核心支撑来源于安德鲁斯和邦塔教授对构成罪犯再犯因素的理论。22此外,实践中我 们赞同心理甄别等标准的介入,将罪犯人格与认知等因素,同时

32、作为考量依据。 在某监狱 LS/CMI 试用基础上, 课题组对维度及条目进行调整。调整依据主要来源于四个部 分: (1)国内外同类研究中与再犯相关因素;(2)近十年本地区罪犯重新犯罪情况调查报告; (3)社会专家学者意见; (4)基层民警访谈及座谈意见;(5)专职民警近五年罪犯心理辅导及 评估案例等。 2、实施步骤 在充分学习国外最新罪犯再犯评估工具及流程基础上,强化对所有参与研究民警的专业培 训指导,以本土实践经验及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两年多时间,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罪犯再犯 风险调查表。探索过程,大致分成三部分: 第一步,学习借鉴,探索路径。通过解构国外最新再犯风险评估工具,理解吸收方法技术

33、, 结合本土评估需求,尝试制作再犯风险评估调查工具。依托部局专业资源优势,结合基层实践 资源,全面收集、整理、分析全国范围类的罪犯评估资料,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研究, 归纳形成罪犯风险因子。在先期个别监狱试点基础上,布置开展全局范围样本统计,制作并完 善调查表 。 第二步、完善工具,规范机构。试点建立“罪犯风险评估中心”,进一步探索监狱罪犯风险 分类标准,同时为下一步开发矫正项目,做好准备。评估中心通过工具识别、控制高、中、低 风险度罪犯,提供对罪犯采用分押、分管、分教的依据,以实现监狱整体风险控制的专业化和 集约化,同时也可为高戒备度监狱(监区)的日常管理和罪犯矫治,提供有益探索及支持。

34、 第三步、科学管理,开发项目。在对罪犯风险评估因素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加大对评估 工具及罪犯矫治项目的深度开发及应用。在实现评估科学化基础上,不断开发针对风险因素的 矫正项目,初步实现对罪犯矫正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及过程管理。在不断提高评估工具科学性的 基础上,计划通过2-3 年时间,逐步形成一批推广性好、有效性高、针对性强的矫正项目。 目前,罪犯再犯风险因素调查表初步制作完成,并且完成了试点单位的结果分析,并形成 了某监狱再犯风险评估量表。 23相关工作得到了司法部犯罪研究所专家, 上海市监狱局管理局监 狱学会及局教育改造处的肯定。下一阶段, 拟在 5000 例罪犯样本统计分析基础上,制作第一版

35、 罪犯再犯风险评估工具,同时形成工具使用手册。 21 即 RNR模式,从 80 年代逐渐发展1990 年成熟定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估模式和原则 22 指八大风险因素,包括犯罪历史、反社会人格模式、亲社会态度、同伴关系、物质滥用、家庭婚姻关系、教 育就业、休闲娱乐 23 具体数据分析部分,详见青浦监狱罪犯重新犯罪评估量表开发研究一文 - 10 - 3、 调查表分析 综合前期探索,我们扩大了再犯风险维度内涵,综合分析各种资源,对维度进行进一步调 整,并形成了罪犯再犯风险评估调查表(下简称调查表),见表2: 表 2 调查表维度题量说明 分量表含义 题 量 S1:犯罪历史( Crimi

36、nal History)对个人行为历史特别是犯罪历史的评估9 S2:早期社会化( Early Socialization)对产生消极影响的早期社会化问题的评估3 S3:家庭婚姻( Family/Marital)对夫妻、父母、亲戚关系评估3 S4:教育就业( Education/Employment )对工作、技能状况和学业情况评估10 S5:同伴交往( Companions)对其相识的人或朋友的评估2 S6:兴趣爱好( Hobbies/Interests)对空闲时间、娱乐方式评估3 S7:再社会化预期( Re-socialization Anticipation)对重新社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

37、的评估4 S8:成瘾问题( Addiction )对酗酒、吸毒和赌博历史、结果评估7 S9:犯罪助长( Crime Encouragement )对经济、社会地位、社区影响的评估4 S10:亲犯罪态度( Procriminal Attitude)对犯罪态度、价值观及监管态度的评估4 S11:行为模式( Behavioral Pattern)对反社会行为相关的行为模式的评估3 S12:人格特点( Personalities)对反社会行为相关的人格特点的评估3 调查表 含条目 77 题, 分 12 个维度,其采用评分制,并分两种情形:一种为“是”(计 1 分),或“否”(计0分)。另一种为评级,答

38、案分“1”、“ 2”、“ 3”、“ 4”,其中“ 1” 表示情况非常差,急需改进;“2”表示情况较差,需要改进;“3”表示情况较好,可以改进; “4”表示情况非常好,无需改进。 统计数据分析采用二分法,“1”、 “2”答案计为1 分, “3”、 “4”答案计为0 分。调查表最后部分为“其他需要补充的因子”,采用主观方式回答。 (1)区分度检验 经过大量数据统计,我们对调查表高低分组的区分度、各题与总分相关等进行了缜密 分析。 24结果发现 , “4、曾在监禁场所内再次犯罪”、“ 6、曾在缓刑或假释期间再次犯罪”、 “11、此次有2 项及以上罪名”、“13、待识别的犯罪身份”、“20、与子女关系

39、状况差”、 “21、35 岁以下且未婚”、“77、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经历”等条目在高低分组间差异不显 著。在与总分同质性检验中,发现“27、有一些犯罪特殊相关技能”结果同样不显著。 在各条目与维度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方面,我们发现除“13、待识别的犯罪身份”与“犯罪 历史”维度相关性稍弱(0.01P0.05 )外 , 其余各题均与各自维度相关程度较高。 25 24 表格数据篇幅过大,详见青浦监狱罪犯重新犯罪评估量表开发研究一文 25 数据部分详见青浦监狱罪犯在犯风险评估量表开发研究 - 11 - (2)内部一致性检验 内部一致性方面,采用克伦巴赫系数作为分析指标,用以评定调查表各维度内部一 致性

40、,得出调查表总分的系数为 0.9098 ,大于 0.9 ,表明调查表总体信度较好,各 维度的 系数在 0.3625 0.7515 之间,详见表3: 26 表 3 调查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结果 维度项目克伦巴赫 系数 S1:犯罪历史( Criminal History)13 .5441 S2:早期社会化( Early Socialization)4 .5248 S3:家庭婚姻( Family/Marital)6 .3625 S4:教育就业( Education/Employment )12 .6884 S5:同伴交往( Companions)3 .5011 S6:兴趣爱好( Hobbies/In

41、terests)3 .5843 S7:再社会化预期(Re-socialization Anticipation)7 .7461 S8:成瘾问题( Addiction)8 .7515 S9:犯罪助长( Crime Encouragement )8 .5743 S10:亲犯罪态度( Procriminal Attitude)6 .7272 S11:行为模式( Behavioral Pattern)3 .6193 S12:人格特点( Personalities)4 .6321 调查表总分77 .9096 与前人研究相较, 27发现在 “家庭婚姻” 维度上, 内部一致性程度普遍不高, 在“伙伴关系”

42、维度上,结果也具有显著差异。调查表其余各维度与前人研究结论相似。 (3)评分者信度检验 评分者信度方面,由两位评估小组成员分别对随机抽选的55 名被试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见表 4: 表 4 调查表评分者信度检验结果 评分者 1 评分者 2 评分者 1 Pearson Correlation 1 .842(*) Sig. (2-tailed) . .000 N 55 55 评分者 2 Pearson Correlation .842(*) 1 Sig. (2-tailed) .000 . N 55 55 26 调查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并不理想,但总分内部一致性结果较好。表明现行条目与维度之间,仍

43、可进一步探 讨,可对维度进行深度整合,归并统计发现并不显著之条目,以提高内部一致性,在调查表阶段仅需关注 结果内部一致性问题。待最后大样本数据形成后,会对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结果作进一步检验 27 青浦监狱课题组分类改造与个案管理量表本土化研究一文,表3-1“总表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中研究 1a研究 5 数据 - 12 - 两位评分员调查表之间总分相关系数为0.842 ,p0.001 ,表明调查表具有高评分者信度。 (4)重测信度检验 重测信度方面, 由评估小组中一名成员对随机抽选53 名罪犯样本, 先后进行两次评估,时 间间隔为5 周。结果如表5: 表 5 调查表重测信度检验结果 前测后

44、测 前测Pearson Correlation 1 .983(*) Sig. (2-tailed) . .000 N 53 53 后测Pearson Correlation .983(*) 1 Sig. (2-tailed) .000 . N 53 53 两次评估所得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983 ,p0.001 ,表明调查表具有高的重测信度。 28 (5)结构效度检验 结构效度方面,调查表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教育就业”、 “再社会化预期”维度相关程度最高,“家庭婚姻”维度与总分正相关最小为0.351 ,但仍在 p0.001 水平上呈现显著,见表6: 表 6 调查表结构效

45、度检验 S1:犯罪历史( Criminal History)Pearson Correlation 0.62583* S2:早期社会化( Early Socialization)Pearson Correlation 0.405684* S3:家庭婚姻( Family/Marital)Pearson Correlation 0.351678* S4:教育就业( Education/Employment )Pearson Correlation 0.807751* S5:同伴交往( Companions)Pearson Correlation 0.498004* S6:兴趣爱好( Hobbies

46、/Interests)Pearson Correlation 0.676945* S7:再社会化预期( Re-socialization Anticipation)Pearson Correlation 0.738923* S8:成瘾问题( Addic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0.625024* S9:犯罪助长( Crime Encouragement )Pearson Correlation 0.705631* S10:亲犯罪态度( Procriminal Attitude)Pearson Correlation 0.719535* S11:行为模式( Behavi

47、oral Pattern)Pearson Correlation 0.676054* S12:人格特点( Personalities)Pearson Correlation 0.492965* (6)预测效度检验 在预测效度方面,根据监狱实际, 我们采用前溯预测方法, 29即将问卷犯罪历史维度中的前 2 个题目“此前有未成年前科劣迹或成年前科劣迹”和“曾因定罪而被处监禁”去掉,然后将 28 评分者信度与重测信度较高,主要由于监狱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动态因素不易发生改变,此外调查表静 态因素占比较高,评估结果相对稳定 29 短期内难以搜集样本罪犯出狱后是否重新犯罪状况,因而采用区分此次犯罪前科、劣

48、迹方法予以检验 - 13 - 问卷分为初次犯罪的罪犯和累犯, 30其中初犯 222 名,累犯189 名,结果见表7: 表 7 调查表预测效度检验 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 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预测维度F Sig. t df Sig. (2-tailed) 犯罪经历Equal variances assumed 33.973 .000 -28.884 409 .000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28.028 321.138 .000 早期社会化Equal variances

49、assumed 23.856 .000 -3.211 410 .001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3.148 354.222 .002 家庭婚姻Equal variances assumed 6.165 .013 .384 410 .701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380 377.205 .704 教育就业Equal variances assumed 1.197 .275 -7.637 410 .000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7.589 387.335 .000 同伴交往Equal variances assumed .396 .530 -5.008 410 .000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5.019 402.358 .000 兴趣爱好Equal variances assumed 1.890 .170 -5.773 410 .000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5.747 391.156 .000 再社会化预期Equal variances a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