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人教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5010426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19鱼我所欲也【导学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3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其中有“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代价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二者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

2、就得想好了要放弃一些东西,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1)不为(wi)苟得也(2)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3)使人之所恶(w)莫甚于死者(4)使识穷乏者得我与(y)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吗。)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2)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

3、词,吗。)蹴尔而与之(给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用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学法指导:针对步骤一中的2.(2)一词多义【“为”的用法】1wi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是。出师表:“官中府中,俱为一体。”

4、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2wi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为故不为苟得也(wi,动词,做。)为宫室之美(wi,介词,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由是由是感激(因此。)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这些手段。)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苟苛富贵,无相忘(如果。)故不为苟得也(苟且。)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人皆

5、有之(代词。)宫室之美(的。)3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辩士奔走,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是孔子以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言障碍。2点名朗读并点评。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循序渐进。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交流点拨】(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句子翻译。(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交流点拨】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交流点拨】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交流点拨】(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4)此之谓失其本心。【交流点拨】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交流点拨】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

7、的“本心”。2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交流点拨】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由“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结论。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再从反面来申述。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交流点拨】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

8、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味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交流点拨】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

9、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交流点拨】生甲:运用了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

10、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用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生乙:运用了事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生丙:运用了比喻论证,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交流点拨】“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

11、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步骤四赏析语言把握特点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交流点拨】1.运用了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2运用了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

12、的权贵们。3运用了排比。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交流点拨】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2拓展延伸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

13、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交流点拨】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意义,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在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附: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正面生、欲甚于生不为苟得死、恶甚于死不避祸患反面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恶莫甚于死何不为义重于生正面: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反面:不辩礼义受万钟失本心人应保其本心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最新精品语文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