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鱼我所欲也教案人教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5010514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鱼我所欲也教案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鱼我所欲也教案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鱼我所欲也教案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鱼我所欲也教案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鱼我所欲也教案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鱼我所欲也教案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精品资料18鱼我所欲也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强化朗读练习、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己翻译,疏通文意。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积累,然后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取舍,明辨是非,做一个善良的人。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第一课时初读课内理思路一、新

2、课导入同学们,很多时候你也有过取舍的经历吧,在这样的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本节课,你将找到答案。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默读课文,扫除语音障碍。宫室之美为(wi)之不屑(xi)苟(u)一箪(dn)食一豆羹(n)蹴(c)尔不为(wi)所恶(w)有甚于死者2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对照注释,同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翻译句子,了解课文。(1)字词积累得兼:能够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苟得:苟且偷生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向:从前。万钟:

3、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辩:辨别。 奉:侍奉。(2)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3)一词多义为得与而于是则(4)古今异义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古义:指示代词,此今义:判断动词万钟于我何加焉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古义:有益于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5)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名词作动词,这里是感激的意思。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6)

4、特殊句式所欲有甚于生者。点拨:这是倒装句。“于生者”为状语后置。鱼,我所欲也。点拨:这是判断句。“也”为判断句标志。乡为身死而不受。点拨:这是省略句。应为“乡为(义)身死而不受(之)”,“为”、“受”后面省略宾语。三、探究课文,把握主旨1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孟子的“义”激励着古今中外的人们而“舍生”,出现过许多为正义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的感人故事,也谱写了许多感人的诗篇。联读有关资料,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对孟子“义”的思想有更深入的感悟。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5、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他参考资料: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四、作业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第二课时深入鉴赏悟内涵一、体会语言特色文章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

6、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二、赏析说理艺术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分析文章说理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2)论点提出

7、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

8、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辩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进行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3)研究文章的论证方

9、法。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道理论证。第1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10、举例论证。第2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2读课文,归纳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小结你选择高山的时候,你就不能选择大海,你选择阳光的时候,你就不能选择黑夜。你在选择拥有的同时,你也是选择了放弃。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了选择,也就学会了做人的准则。四、板书设计五、作业1“选择”是我们人生的一大课题,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请你以“选择”为话题写一段话,谈谈你对选择的看法。最新精品语文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