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语文文言文译读试题及答案解析-鞭长莫及尔虞我诈2.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017444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语文文言文译读试题及答案解析-鞭长莫及尔虞我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品】高考语文文言文译读试题及答案解析-鞭长莫及尔虞我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品】高考语文文言文译读试题及答案解析-鞭长莫及尔虞我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品】高考语文文言文译读试题及答案解析-鞭长莫及尔虞我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语文文言文译读试题及答案解析-鞭长莫及尔虞我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语文文言文译读试题及答案解析-鞭长莫及尔虞我诈2.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鞭长莫及尔虞我诈春秋左丘明阅读引导左传是先秦历史文学中的一部著名的作品。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根据孔子的春秋加以阐明的著作。经过宋代以来的考证,这个传说动摇了。现代人一般都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年(公元前五世纪)魏国史官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这部著作,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二百五十五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写作技巧上,叙述战争和复杂的事件有条不紊,繁简适当,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其它的细节中描绘形象,突出性格,因此它的艺术价值较高,为后人所推崇,对后代撰

2、写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有较大影响。对译注释十五年春,宋 人使乐婴齐 告急于晋。晋侯 欲 救之。 伯宗曰:“不可。十五年春,宋国人派乐婴齐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要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有言曰:虽鞭之 长, 不及马腹。 天方 授 楚, 未可与 争。 古人说过:鞭子即使很长,达不到马肚子上。上天正在保佑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晋之强, 能违 天乎?谚 曰高 下 在心。 川 泽 纳污, 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河流湖泊能容纳污泥浊水,山 薮 藏 疾, 瑾瑜 匿 瑕。 国君 含垢, 天之道也,君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玉中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这是上天

3、的常规。君 其 待之。” 乃 止。 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使解扬如宋, 使 无 降楚, 曰:“晋 师 悉 起,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向楚国投降,并告诉他们说:“晋国的军队已全部出 将 至 矣。” 郑 人囚 而 献诸楚, 楚子 厚发,快要到宋国了。”(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解扬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庄王用重赂 之,使 反其言, 不许, 三而 许 之。 礼收买他,让他对宋国人说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楚王再三劝诱,他才答应了。楚王让解 登诸楼车,使 呼宋人而 告之。 遂 致 其君 命。扬登上楼车,叫他对宋人喊话说晋国不来救宋国,解扬借机传达了晋君要宋人坚守待援的命 楚子

4、将杀之, 使与之言曰:“尔既 许 不榖, 不榖():不善。古 而令。楚庄王要杀解扬,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 代王侯自称的谦词。却 反 之, 何 故? 非 我无 信, 女则弃 之,速 即 尔 刑。”又违背诺言,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 对 曰:“臣 闻之: 君能制 命 为义,臣 能承 命 吧!”解扬回答说:“臣下听说过,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就叫义,臣子能奉行国君命令就为信,信 载 义而 行之为利。谋 不失 利, 以 卫社稷, 民之主也。 叫信,信承载着义而推行就叫利。谋划不丢掉利益,以此捍卫国家,这才是百姓的主人。合 义无 二 信, 信无 二

5、 命。 君之赂 臣, 不知 乎道义不能有两种诚信,讲求诚信不能接受两种命令。君王收买臣下,就是不懂得“不能接 命也。 受 命以出,有 死 无 霣, 霣:同“陨”坠落,受两种命令的道理。我接受君命出使,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使命, 引申为丢掉。又 可 赂 乎?臣之 许 君, 以 成 命也。 死 而 成难道可以用财物收买吗?我之所以答应君王,是为了借机会完成我的使命。我死了而能完成 命, 臣之禄也。寡 君有 信 臣, 下臣 获 考死 考死:善 又 使命,这是我的福分。我们国君有诚信的臣下,臣下又能完成使命而死, 终。还有何 求?” 楚子 舍 之 以 归。 什么可求的呢?”楚庄王放了解扬,让他回国。夏

6、五月,楚 师 将去 宋。 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 曰:“毋畏毋畏:申犀夏历五月,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说:“无畏 之父。 知 死 而不敢废 王 命。 王 弃 言焉。” 王不能 答。 申叔时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诺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 仆, 曰:“筑 室, 反耕 者, 宋 必 听 命。”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房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 从之。 宋人惧, 使华元 夜 入楚师,登 子反之床,起之, 楚王按他的话去做了。宋人害怕起来,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上了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曰:“寡 君使元 以 病 告, 曰:敝

7、邑 易 子而 食,析 说:“我们国君派我来把宋国的困难告诉你,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骸而爨。 虽 然, 城下 之盟, 有以 国 毙, 不能从也。 骨烧火做饭。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去我 三十里,唯命是 听!” 子反 惧, 与之 盟 而 告 王。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子反很害怕,就与华元定了盟誓,并报告了楚庄王。 退 三十里。宋 及楚 平, 华元为 质。盟 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华元当了人质。盟誓上说:“我不欺你,你不骗我。”鉴赏评点节选部分有两个成语故事。其一是“鞭长莫及”,伯宗在晋侯

8、想救援宋国时引用了古语、古谚,同时又运用了比喻来劝晋侯按兵不动,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们游说特色。而解扬则表现出了一位忠君之臣的应有品格,他坚决不受楚王的收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表面答应说反话,实则趁机传达晋侯的命令。在楚王打算杀死自己的情况下,解扬慷慨陈辞:“死而成命,臣之福也。”使得楚王赦免了自己。其二是“尔虞我诈”,宋国和楚国表面上最终讲和修好了,但实际上双方都是一次无可奈何的暂时妥协,并非真要守信不变。而成语“尔虞我诈”与原话“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相反,是“你骗我,我骗你,互相欺骗”的意思。练习检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郑人囚而献诸楚。A登诸楼车,使呼

9、宋人而告之。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B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郑人囚而献诸楚。C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虽晋之强,能违天乎?D臣之许君,以成命也。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薮藏疾 山薮:山林草莽之中。B使解扬如宋 如:往,去。C楚师将去宋 去:往,到。D析骸而爨 爨:烧水煮饭。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译文:即使鞭子很长,也达不到马肚子。B原文:遂致其君命。译文:于是便传达了楚王的命令。C原文:死而成命,臣之禄也。译文:死了能完成使命,这是下臣的福气。D原文: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文:我不骗你,你不欺我。4不属于楚宋最终讲

10、和原因的一组是( )晋国军队已全部出动,即将到来。解扬不惧威逼利诱,不辱君命。楚王听信了申叔时的劝告。华元夜入楚师,说服了子反。宋人宁可亡国也不愿签城下之盟。A B C D5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宣公十五年楚国围攻宋国,无功而返与宋订立盟约的过程。B本文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C本文关于楚宋战和过程的描写简练有序,主要是通过对话揭示双方战和的原因。D几位策士的描写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战国策高超的记事写人艺术。参考答案1.D/A分别是兼词“之于”和代词“那”;B分别是名词“话”和动词“说”;均为介词,分别表顺承关系和并列关系。2.C/离开。3.B/传达的是晋侯的命令。4.A。5.D/所写人物并非策士,根据人物和语言可以判断是出自左传。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商业贸易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