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 1.pdf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5024642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 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 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 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 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 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 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20) 1.pdf(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I 目录目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 1 1.1 规划背景 . 1 1.2 规划依据 . 2 1.3 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 2 1.4 规划范围 . 2 1.5 规划期限 . 2 第二章第二章 发展条件分析发展条件分析 3 2.1 基地概况 . 3 2.2 优势 5 2.3 劣势 5 2.4 机遇 5 2.5 挑战 6 第三章第三章 综合发展目标与策略综合发展目标与策略 6 3.1 总体发展目标 . 6 3.2 发展模式选择 . 6 3.3 总体发展策略 . 7 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 9 4.1 区域城市研究 . 9 4.2 区域产业分

2、析 . 9 4.3 主导产业选择 . 10 4.4 职能定位 . 10 4.5 性质确定 . 10 第五章第五章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 11 5.1 人口规模 . 11 5.2 用地规模 . 13 第六章第六章 用地条件分析用地条件分析 14 6.1 现状用地概况 . 14 6.2 工程地质条件 . 14 6.3 交通条件 . 14 6.4 基础设施条件 . 14 6.5 生态环境条件 . 15 6.6 综合评价 15 第七章第七章 空间结构与规划布局空间结构与规划布局 15 7.1 空间结构组织 . 15 7.2 功能分区组织 . 16 第八章第八章 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用地规划 16 8.1 居住

3、用地 16 8.2 公共设施用地 . 17 8.3 产业用地 17 8.4 仓储用地 18 8.5 新农村建设用地 . 18 8.6 生态农业用地 . 18 8.7 用地平衡表 . 19 第九章第九章 综合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综合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19 9.1 原则与目标 . 19 9.2 综合交通规划 . 20 9.3 道路系统规划 . 20 第十章第十章 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 21 10.1 规划原则. 21 10.2 规划目标. 21 10.3 规划布局. 21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风貌景观规划风貌景观规划 22 11.1 景观风貌特色定位 . 22 11.2 景观风貌规划结构 .

4、22 11.3 重要景观地段控制 . 23 11.4 开敞空间系统构建 . 23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岸线与水系规划岸线与水系规划 23 12.1 岸线规划. 23 12.2 水系利用规划 . 24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II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 25 13.1 环境保护规划 . 25 13.2 环境卫生规划 . 26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7 14.1 给水工程规划 . 27 14.2 排水工程规划 . 29 14.3 电力工程规划 . 31 14.4 燃气工程规划 . 31 14.5

5、邮政通信规划 . 33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 34 15.1 旅游发展定位 . 34 15.2 项目策划 . 34 15.3 旅游线路规划 . 34 15.4 旅游规划管理 . 35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35 16.1 防洪工程规划 . 35 16.2 消防规划 . 35 16.3 人防规划 . 36 16.4 抗震规划 . 36 16.5 生命线系统规划 . 37 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 38 17.1 现状与评价 . 38 17.2 建设目标 . 38 17.3 建设模式选择 . 38 17.4 政策建议 . 3

6、8 17.5 生态农庄开发模式探索 39 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40 18.1 原则 40 18.2 目标 40 18.3 策略 40 18.4 范围与规模 . 40 18.5 具体项目组织 . 40 第十九章第十九章 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42 19.1 空间管制目标 . 42 19.2 空间管制分区 . 42 19.3 禁止建设区 . 42 19.4 限制建设区 . 42 19.5 适宜建设区 . 43 第二十章第二十章 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及四线规划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及四线规划 . 43 20.1 相关强制性内容 . 43 20.2 四线管制规划 . 43

7、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1 第一章 总则 1.1 规划背景 1.1.1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要在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通过最严格的环 境管理、最经济的环境保护手段、最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加快各领域的循环 经济发展,以知识经济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生态农业和生产服务性产业等,结合合理的 科学规划布局打造现代化的产业链。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对梧桐湖新区总规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1.1.2 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规划的推进 2007 年,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

8、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中提出要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 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 通运输枢纽。这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改革探索和部署,有利于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动东中西 部地区协调发展。梧桐湖新区作为武鄂黄城市带上重要的战略节点,在承接武汉市产业转移方面具 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推进为梧桐湖新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1.1.3 周边地区发展与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

9、梧桐湖新区是联系武汉与鄂州的重要窗口,新区周边的红莲湖生态旅游新城、梁子湖风景旅游 区、武汉东湖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建设已经初步取得成效,为梧桐湖新区的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同时新区境内已有 S239 省道、在原六升公路基础上拓宽修建的区域性城乡主干道-凤凰大 道、正在施工建设连接红莲新城的区域性交通干道-红莲大道以及规划的疏港高速公路、武汉城 市圈外环快速通道、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梧桐湖新区的发展起到了 重大的带动作用。 1.1.4 上位规划的依据 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 (2008-2020) 提出将红莲湖 (梧桐湖) 新城建设成为旅游、 生态新城,

10、 规划其为鄂州市“一主三新”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中的“一新” 。 (1) 规划范围 包括庙岭镇镇域和东沟镇黄家山。 (2) 主导功能 面向华中地区,服务武汉都市圈的综合性新城,以休闲旅游、高端居住、运动健身、商务会所 和科技研发功能为主体。 (3) 发展规模 至 2020 年,总人口规模为 18.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29 平方公里,其中红莲湖新城建设用地 规模为 25 平方公里,梧桐湖新城建设用地规模 4 平方公里。 (4) 分区控制 已建区主要集中在武黄高速公路以北的庙岭镇和南部的水上运动中心、体育休闲公园等运动休 闲设施。适建区主要指规划期内重点拓展的居住、休闲旅游功能区,还包括葛华新城

11、以南、武汉高 速公路以北的远景发展组团。限建区主要包括一般农田和园地。禁建区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 基本生态控制区。 (5)空间布局 用地发展方向:红莲湖新城与梧桐湖新城呈对接式相向发展,其中红莲湖新城自身环湖均衡 发展,梧桐湖新城自身近期向北、远期向南发展。 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二心、一带、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二心”是指作为地区中心的红 莲湖、梧桐湖, “一带”是指沿红莲湖和梧桐湖的居住、研发和产业带, “多组团”指围绕红莲湖、 梧桐湖布置的多个功能组团。 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 (2008-2020)对梧桐湖新区未来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新区在城市 功能设置和空间结构安排方面应该结合红莲

12、新城做出积极的应对。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2 1.2 规划依据 1.2.1 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 1.2.2 地方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鄂州市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规划 (20082020) 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 (20082020) 梁子湖地区保

13、护与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湖北省建设厅) 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1.3 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1.3.1 指导思想 1 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把握市场经济规律, 高起点、 高标准地规划构筑新区发展蓝图, 为鄂州社会经济发展拓展战略空间。 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发展 关系,实现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集约用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合理确定新区空间发 展形态及城市用地格局。 1.3.2 规划原则 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生态优先原

14、则 4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5可持续发展原则 1.4 规划范围 此次规划范围向北以车湾港为界,向西以武汉市江夏区区界为界,向东以长港为界,向南以月 山村为界,包括东沟镇月山、六十、鲊洲、大垅四个行政村区划部分范围,规划面积约 35.6 平方 公里。 1.5 规划期限 2009-2014 年为近期建设; 2015-2020 年为远期发展。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3 第二章 发展条件分析 2.1 基地概况 (1)地理位置 地跨东经 11435东经 11437,北纬 3020北纬 3017。 (2)地形地貌 属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北为丘陵地带,中部和南部为沉积盆地,地形北高南低。 (3

15、)气候 规划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气 温 17,无霜期年平均 264 天,年平均降水量 1330 毫米,历史上年积雪最深为 0.23 米,年平均 日照时数 1810 小时,主要灾害天气有春季的“倒春寒” ,低温连雨,夏季的大暴雨和强风,盛夏初 秋季节的伏期连旱。 2.1.1 土地利用现状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 3560.1 公顷,现状地势平坦,土地资源状况良好,无不良地质灾害情况。 现状土地主要由:基本农田、一般农田、林地、园地、村镇建设用地、土地开发复垦区用地、道路 用地以及水域等构成。 表 2.1 现状土地统计表 土地利用现状构成(2008

16、)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图纸统计) 类别名称 面积(公顷) 占规划总用地比例() 规划总用地 3500.0 100 水域 98.56 2.76 耕地 基本农田 1223.43 34.96 一般农田 803.29 22.95 鱼塘 631.98 18.06 藕塘 612.12 17.49 园地 2.12 0.05 林地 38.50 1.10 城镇建设用地 90.00 2.57 现状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 1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现状的生产力水平仍停留在原始的农业生产水平,绝大多数土地仅仅作 为低效率地农业生产,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2 土地使用类型单一,自我修复能力较弱:由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和养殖,

17、导致现状土地存在 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的状况,复合生态系统的形成缓慢,自我修复能力不强。 3 土地经济效益未得到体现:由于长期处于较为落后的生产水平,土地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应 有的体现。 2.1.2 水环境状况 (1)水环境构成 规划区范围内的水环境主要由门前堰、月山湖、鱼塘、藕塘以及水渠构成,各类水域情况如下 表: 表 2.2 现状水系统计表 类型 面积(ha) 比例() 藕塘 612.12 45.59 鱼塘 631.98 47.07 水渠 76.29 5.68 涉及湖面 22.27 1.66 小计: 1342.66 100.00 (2)水环境总体状况 水文情势:区域内的湖泊属于浅水型,水量、

18、水温稳定;河流沟渠属于恒定均流型,无急弯 遄流。 水环境质量:村庄滨水分布,水体镶嵌于农田之中,生活废水与固体废物、农药与肥料是主 要污染物。污染源类型属于面状无组织漫流,生产生活无处理共同排放。区域内的藕塘,鱼塘及沼 泽是区域水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营管理不科学,水环境有机物的积累量大,增强了水环境热 效应。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4 水环境效应:水产养殖及农业活动是区内的主要人工活动,间歇性的灌溉对水体稳定性造成 直接干扰,水产养殖和农药肥料的使用带来水体富营养化,直接改变了水体的系统结构,降低了水 体的自净能力。 水体主要污染源分布面广,污染物种类繁多,不能集中处理

19、,造成污染程度呈“局部低,整体 高”的状况。良好的水环境微状况降低了人们对于水体污染的警觉性,水环境监测与保护不足,水 环境保护缺乏政策、技术、宣传和经济支持,无法保证人群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维持生态平衡, 水环境质量标准(包括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 标准等)无法确定。 2.1.3 现状村落分布 现状村镇建设用地布局分散,沿河流水渠分布,主要集中在凤凰大道两侧。现有四个行政村 六十村、鲊州村、大垅村、月山村,包括自然村庄 28 个,村庄规模大小不一。 表 2.3 梧桐湖新区四村土地面积基本情况 单位:公顷 村 名 国土面积(公顷) 耕地面积 人口(人

20、) 小组数(个) 自然湾数(个) 小计 水田 旱地 合 计 4533 1352 937 415 12315 58 28 大垅村 977 238 157 81 2495 20 8 鲊州村 1616 519 416 103 3467 18 6 六十村 665 315 213 102 3069 11 11 月山村 1275 280 151 129 3284 9 3 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1)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建筑以二到三层左右砖混住宅为主,建筑质量一般。 (2)社会事业不发达:农村居民点基本停留在自然经济的原始状况,村庄规模小且分散,难 以集中配公建设施和市政设施缺乏,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 (3

21、)生态环境良好:梧桐湖地区位于梁子湖风景区北岸,湖泊水体密布,气候宜人,自然植 被丰茂,动物种类繁多,人工活动强度小,生态环境得以良好的维持。 (4)民俗民风:当地民风淳朴、渔家气息浓郁、田园景观风貌良好。 2.1.4 现状道路交通状况 (1)现状道路构成 基地南面广家洲大堤河堤堤面宽 6.8 米,堤脚宽 40.7 米。河堤和基地内其他通村公路构成环 状路网,路宽 6-9 米。田间路自由发展,路面以土路为主,路面 3-5 米。 两条主干道凤凰大道和红莲大道正在建设,其中,凤凰大道红线宽 40 米;红莲大道红线宽 40 米 (2)存在的问题 1 道路等级不明确,各道路红线宽度差距大,无法对接。

22、凤凰大道和红莲大道均为城乡区域性交通干道, 级别较高, 而各村湾之间的出行道路仅仅为 2.5 米的水泥路。 2 道路不成体系,出行不便。 现状道路多为自然形成,没有统一的规划,路面宽度等级不一,非直线系数大,道路指向性不 明确,出行不便。 2.1.5 现状产业 现状产业以农业种植、水产养殖为主,工商业仍处在萌芽阶段 。 (1) 第一产业 以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主产水稻、油菜、莲藕、岗地茭头、黄花等作物,单位产量较低; 水产养殖以红尾鱼、黄鳝、河蟹、甲鱼、武昌鱼等养殖为主。 (2) 第二产业 基础较薄弱。除拥有少数家庭作坊外,无乡镇企业。 (3)第三产业 仅有为当地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零售商业

23、。 现状产业构成分析: 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拘囿。现状产业构成中一产占主导地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不利于能源的 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符合建设两型社会新农村的时代形式。过于脆弱的单一产业结构难 以应对市场外力的冲击,难以使地区经济稳定增长。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5 2.2 优势 2.2.1 区位优势 (1)地理区位 宏观层面,梧桐湖新区位于“中部崛起”主战场的湖北东部地带、素有“九省通衢”的武汉市 区的近郊,交通便捷。 中观层面,梧桐湖新区位于武汉城市圈内武汉市、黄石市、黄冈市、鄂州市、咸宁市五市的中 心地带。距武汉 65 公里、黄石 60 公里、咸宁 70 公里。以武

24、汉城市圈为依托,辐射大武汉及周边 部分主要城市,具有很好的交通达性和休闲旅游服务区位。 微观层面,新区位于 “武、鄂、黄、黄”城市发展带的中心位置,距离江夏升华 7.5 公里, 距离武汉科技新城 27 公里,距离鄂州城区 12 公里。北接鄂州红莲旅游生态新城、葛化科技新城, 西临武汉光谷科技新城。 (2)交通区位 项目位于鄂东城市群的中心,是我国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运输网络比较密集的地区 之一,周围 30 公里半径范围内有武汉、黄石、黄冈、大冶、咸宁、鄂州六市。 铁路运输方面:从上述六市中的任何一个客货运站均可通过京九、京广、武九铁路连通全国各 地,到站距离均在一小时车程范围内。 公路

25、运输方面:沪蓉、京珠、武黄高速公路及 316、106、107 国道从项目周边通过。 水运方面:基地紧邻长江黄金水道,通过梁子湖水道与长江相连,上游有武汉多个港口,下游 有鄂州五丈港,均可停靠 5000 吨-万吨级船舶,实现江海联运。 2.2.2 自然资源丰富 梧桐湖地区处于鄂东平原天然湖泊湿地群的东南端, 拥有长江中游典型的湿地景观和生物多样 性特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珍贵保护动物众多,国家一、二级和省级保护动物达到上十种。水 产资源也独具特色,武昌鱼、红尾鱼、螃蟹等成为全国特色名品。多年来梧桐湖地区虽然遭到一定 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但总体上仍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完整性,在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维护

26、现有生态 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2.3 劣势 2.3.1 内外交通体系不完善,制约经济发展 梧桐湖新区目前交通结构单一,除了在建的凤凰大道和红莲大道外,内部交通道路等级较低, 基础较差,改善内部交通需要较大投资。 2.3.2 基础设施配套差,建设基础薄弱 目前梧桐湖新区自然村较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基础服务设施难以配套,制约了该地区居 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2.3.3 知名度较低,属于典型陌生区域 现状武汉及鄂州普遍对该区域认知感很低,区域发展较其他镇区缓慢,配套设施档次低,武汉 以环梁子湖区域江夏段较为知名,但本规划区鲜为人知。 配套建设不完善。月山湖片区因远离市区,区域发展受

27、到限制,城镇配套建设档次低;区域不 在鄂州城区发展主方向上,与武汉或鄂州其他核心区域的城市基础配套建设相比,区域价值明显逊 色。 2.4 机遇 2.4.1 政策机遇 2007 年 12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城市圈为我国中部地区两型社会示范建设重要的战略节点,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着力推进的对于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研究, 给梧桐湖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经验 和时代契机。 2.4.2 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带来的新的发展动力 武鄂黄城市连绵带是武汉城市圈内近年来活跃的经济产业带,随着区域内武汉新港等国家重点 项目的推进,鄂州、黄冈两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等多方面与武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整个区域经济水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

28、划(2009-2020) 6 平逐年提升,给梧桐湖地区的开发建设带来新的刺激因子。 2.4.3 周边地区发展对梧桐湖地区的战略诉求 依据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规划 、 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战略布局,新区周边 的梁子湖风景旅游区、红莲湖旅游度假新城、东湖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得到了大力支持,梧 桐湖新区位于三大功能区的空间交融处,周边地区的发展对新区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诉求。 2.5 挑战 2.5.1 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博弈 城市开发建设会对梧桐湖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城市建设开发和生态环境 保护问题,采取完全保护的态度只是消极的面对,应该积极利用科技手段解决问题,使

29、城市建设从 工业文明逐步过渡到生态文明。 2.5.2 “三农”问题的凸显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农民、农业是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快速 城市化背景下,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农民社会福利建设、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城市拥挤等问 题正严重影响着城市和农村的和谐发展。妥善处理“三农”问题是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2.5.3 资源同质化的重复性竞争 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与梁子湖、红莲湖具有资源的同质化特征,在梧桐湖与梁子湖、红莲湖的 开发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功能产业的趋同,合理利用资源的同质化优势,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区 域旅游度假生态产业集群,正确处理各趋同产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使资源得

30、到最优化利用。 第三章 综合发展目标与策略 3.1 总体发展目标 3.1.1 综合发展目标 把梧桐湖新区建成面向武汉都市圈,满足休闲度假、科技研发、高端居住、生态农业等多种功 能要求的区域性综合功能新区。 3.1.2 总体目标定位 鄂州融入武汉的战略节点;武汉都市圈内的城乡统筹示范区;武鄂地区的运动休闲新地标;都 市度假生活的新典范。 3.2 发展模式选择 3.2.1 城乡发展模式的转变 表 3.1 城乡发展模式比较 城乡发展模式 城乡空间关系 发展模式描述 特点 原始城乡发展 模式 城市发展初期,受经济、交通等因素的限制, 城市规模不大,农村散落分布在城市周围。 城市乡村隔离,缺少联系 城市

31、蔓延城乡 传统发展模式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原农村 用地圈入城市,有三种发展模式:作为城市 公共绿地、建成新的城市功能区和成为环境 恶劣的城中村。 彻底改造使历史传统丢失 城中村不利于城市整体规 划与建设 村内居民失去耕地,就业 成为大问题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7 城市蔓延城乡 一体化发展模 式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将原有的农村迁移集中建设 在新农村中引入特色农业以其它特色服务 产业,打造特色新农村,使之成为城市功能 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解决三农问题 打造城市特色,建设生态 城市、两型社会 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乡村、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 个整体 3.2

32、.2 城市功能发展模式的转变 传统城市主要具备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以此在城市中布置居住、传统二产、综 合服务中心、休闲绿地公园。城市功能简单,分区明确。乡镇位于城市的外围,与城市用农田绿地 分隔。 在城乡统筹理念的城市发展中,在城市中植入现代社区建设模式、高效物流中心、现代农业产 业模式、新农村居民点、现代社区建设模式,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多样化、更具活力和吸引 力的综合性功能城市。 3.3 总体发展策略 3.3.1 区域联动策略 将临近武汉的交通区位优势与周边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结合起来,营造华中地区度假休闲、商 务会议的适宜环境,将新区发展与提高整个泛梁子湖地区乃至鄂州市的综

33、合竞争力结合在一起。 充分研究武汉“1+8”都市圈的消费要求,挖掘其消费潜力,实施产业互补与功能互补的发展 策略,发挥区域旅游的联动优势,加快建立与周边地区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通道,以生态环境营造 为核心,突出自身特色,打造武汉都市圈内的休闲度假名牌。 3.3.2 空间发展策略 周边地区的建设开发建设给梧桐湖新区的空间布局思路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规划提出:轴线 拉伸,极点推进,两湖联动,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 结合凤凰大道和红莲大道布置新区综合功能中心,包括行政办公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 乐中心等区域级服务中心; 邻近梧桐湖南岸和梁子湖北岸的生态敏感地区,以生态湿地恢复与保护为主,结合自然

34、生态资 源进行适度的低密度建设,主要开发高端运动功能区和休闲度假旅游区; 规划保留更新基地内的大垅、鮓州、六十、月山四个行政村建制的农村居民点,并在居民点附 近设置生态农业产业区; 利用现状自然肌理条件构建新区开敞空间系统,将各个功能区以组团的形式融入当地秀美的自 然环境。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8 3.3.3 交通发展策略 以构筑“易达” 、 “通畅”的梧桐湖新区为目标,利用高速公路、快速道路、旅游干道、城际轨 道交通等多种方式,加强新城与周边联动区域的交通联系。 加强梧桐湖新区与周边城市、 湖泊旅游区的外部交通联系: 加快建设凤凰大道; 新建双湖大道, 增强梧桐湖与梁子

35、湖的联系,并与红莲新城的路网相衔接;增设新区对外出入口;预留武汉- 鄂州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用地;为停车场、交通枢纽预留足够的用地。 3.3.4 资源与环境保护策略 坚持合理的用地布局与高标准的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对梧桐湖、牛山湖、月山湖、梁子湖等水 体的污染。控制新区开发规模和人口容量;严格执行空间管制,设定禁止建设区域,保护滨水区、 湿地以及汇集雨水的水塘等生态敏感地区。在新区建设过程中,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减 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重视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构建城乡生态安 全格局。培育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3.5 旅游发展策略 依托梁子湖, 发展休闲

36、旅游项目和旅游地产, 完善配套功能, 为高端群体提供高品质居住产品。 休闲旅游项目和旅游地产集中布置在梁子湖沿岸地区,包括体育休闲、游览观光、旅游接待、社区 服务及配套项目。 3.3.6 新农村建设策略 梧桐湖新区的开发是基于武汉与鄂州的城乡结合部的广阔腹地,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正视新 “三农”问题,只有妥善的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城乡统筹的战略方针,才能从客观 实在的各个方面保证新区的开发建设的成功。 对基地内的农村居民点按照规模、发展状况和建筑质量等情况进行分类,对于规模较大、基础 较好的村落,采取就地整治规划,并预留发展用地;对于规模较小、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落,采取迁 村并点的方式

37、进行集中安置。创造更多的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农 业进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推动农村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主 的产业结构体系,使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方向发展,成为整个地区产业链中一 个重要环节。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9 第四章 城市性质 4.1 区域城市研究 4.1.1 研究范围 依据城市区位论的理论研究方法,鉴于梧桐湖新区的地理区位的特殊情况,选择武汉城市圈中 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五市及其腹地作为本次区域城市研究范围。 表 4.1 城市规模等级统计 区域城市等级 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数量 城市名称 区域

38、超级中心城市 500 万以上 1 个 武汉 区域一级中心城市 100 以上 1 个 黄石 区域二级城市 20-100 万 3 个 咸宁、黄冈、鄂州 区域三级城镇 10 万-20 万 6 个 前川、邾城、团风、华容、大冶、梁子湖 区域一般镇 3 万-10 万 8 个 葛店、燕矶、沼山等 4.1.2 城市职能划分 (1)区域中心城市 武汉市(武汉都市发展区)是城市圈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中部的中心城市。武汉作为全国重 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增长极作用,成为武汉城市圈 的综合服务中心。 (2)区域一级城市 黄石市是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 也是东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

39、, 是武汉城市圈的冶金、 建材、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中游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规划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商贸流通等服务业, 建成辐射鄂东、赣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2)区域二级城市 鄂州是武汉城市圈的钢铁、生物医药、建材产业、能源产业、电子信息、光机电产业、服装、 食品工业基地,长江中游的生态旅游城市; 黄冈是武汉城市圈以纺织服装、食品、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为支柱产业的轻工业城市,城 市圈的次级物流中心、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咸宁是武汉城市圈的工业、贸易、旅游城市,规划建成武汉市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鄂南地区的门户城市。 (3) 区域三级城镇 多为县级市、县城和郊区城关,为县域

40、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2 区域产业分析 4.2.1 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选定梧桐湖周边的武汉、黄冈、鄂州、黄石、咸宁五市部分区域。 4.2.2 产业特点 (1)区域产业发展以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开发为重点,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自我转型能力不强。 武汉市区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有钢铁、汽车、机电、新技术产业等;黄冈、鄂州、 黄冈、咸宁等周边地区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如食品、纺织、建材等。虽 然农产品资源丰富、特色明显,但由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足,具有区域特色、高附加值的食 品加工产品缺乏。 (2)从产业布局来看,武汉市的产业领域基本覆盖了周边地区的主要产业,如武鄂

41、黄三市的 冶金、 建材产业结构趋同, 重工业产业档次没有拉开, 周边城市之间产业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 4.2.3 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规划 依据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规划的统筹安排,以武汉为中心的向东辐射形成产业空间聚集带 以青山冶金工业区、北湖新城、阳逻新城和武汉科技新城为主要辐射极,建设武汉鄂黄黄石 大冶产业空间聚集带。 规划布局区域内产业链布局如下: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链,以武汉阳逻、青山、江夏,黄石、鄂 州、孝感汉川为重点;通信产业链,以武汉东湖开发区、葛店开发区为重点;消费电子产业链,以 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开发区为重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以武汉东湖开发区为重点。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

42、(2009-2020) 10 区域内的产业集群有:装备制造产业群,以武汉、黄石、鄂州、黄冈为重点;软件及服务外包 产业群,以武汉东湖开发区、葛店开发区为重点;生物产业群,以武汉东湖开发区、江夏庙山、葛 店开发区为重点。 4.3 主导产业选择 梧桐湖新区位于武汉与鄂州走廊腹地,周边有沿江产业带、武汉高新区等重要产业功能节点, 新区的产业类型选择应顺应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布局安排,结合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走出具有自 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1依托梁子湖, 发展休闲旅游及相关服务业。 项目南靠梁子湖, 沿湖岸线蜿蜒曲折, 滩涂广阔, 适宜发展休闲旅游项目和旅游地产并配套相关服务设施。 2依托武汉发展轻工电

43、子产业,主要作为承接武汉地区产业转移,配套武汉产业发展的平台, 着重考虑高科技研发及其孵化等对环境不造成破坏的现代研发产业。 3实现优势互补,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与武汉形成优势互补,缓解武汉地区仓储物流瓶颈,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 4城乡统筹发展,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庄等以特色农业生产为基 础的产业类型。 4.4 职能定位 通过与周边城市的职能比较分析(见下表) ,得出梧桐湖新区自身的潜力职能。 表 4.2 潜力职能挖掘比较 城市名称 现有主要职能 梧桐湖新区的潜力职能 武汉 制造业工业基地、科教基地、交通信息枢纽

44、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科技研发产业、生态农业 黄石 重工业基地、港口物流、商贸 运动休闲、旅游度假 鄂州 加工业基地、生态旅游 商业服务、物流仓储、职业教育、生态农业 黄冈 轻工业基地、物流中心、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基地 商业服务、旅游度假、科技研发 咸宁 工业、贸易、旅游 科技研发、物流仓储 综合上述分析, 梧桐湖新区的主要潜力职能有: 高端居住服务、 运动休闲度假、 科技研发孵化、 生态农业生产。 4.5 性质确定 梧桐湖新区的城市性质为: 中部地区知名的以运动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服务、生态农业生产、科技孵化研发为主导产业的 宜居新城。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11 第五

45、章 城市规模 5.1 人口规模 5.1.1 现状人口 梧桐湖新区内现有行政村 4 个,自然村 28 个,常住人口 12315 人。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普遍较 小,并且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分散,分别位于基地周边地区。 表 5.1 现状人口统计 村名 国土面积(公顷) 人口(人) 小组数(个) 自然村(个) 大垅村 977 2495 20 8 鲊州村 1616 3467 18 6 六十村 665 3069 11 11 月山村 1275 3284 9 3 合计 4533 12315 58 28 5.1.2 环境人口容量测算 (1)计算方法 国内生态适宜度评价常采用景观生态学的叠图法,简而言之就是将用地的生态

46、因子分类;再对 生态因子进行分析,进而分级;进而针对实际情况确定生态单因子权重;最后根据公式(如下)评 价每个单元的生态因子得分,进行统一分级后得出每个生态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公式:地块=CiPj=C1P1+C2P2+ ,其中 Ci 为各类评价因子得分;Pj:对应评价因子 权重值。 (2)用地适宜性评价 梧桐湖新区紧邻梧桐湖和梁子湖,内部又有众多的水体和农田,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因此,在 开发的时候要将围绕怎样保护好当地的水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新区的首要任务, 将基地分 为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引导建设区、协调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五个部分。 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主要是梧桐湖岸线以内

47、 50 米范围,月山湖周边地区,市政管线防护区,另外还包括基地东北 区域。总面积为 820 公顷,占总用地的 23%。禁止建设区可以被当作生态环境绝对保护区,除一些 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禁止其他一切开发建设活动。 控制建设区:控制建设区: 主要是由梧桐湖内部两条水系构成的楔型绿带和农田保护区。总面积为 928 公顷,占总用地的 26.2%。控制建设区是保持梧桐湖休闲度假区原生态风貌特色的重点区域,这一区域的控制指标参 照城市公共绿地的指标,容许少量的以观光旅游为目的的建设。 引导建设区:引导建设区: 主要分布广家州大堤两侧,包含伸入水中的半岛,以及梧桐湖岸线 501000 米的区域。总面 积

48、为 512 公顷, 占总用地的 14.3%。 引导建设区是梧桐湖区域旅游功能集中, 景观最为突出的区域, 容许一定的开发建设。 协调建设区:协调建设区: 主要分布在凤凰大道两侧,结合现有居民点比较集中的地区。总面积为 170 公顷,占总用地的 4.77%。 协调建设区的主要的功能是为搬迁的农民提供居住和就业的场所, 并配套大型的居住设施, 满足居民的需要。 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 为以上其他区域和水面之外的用地,总面积为 1130 公顷,占总用地的 31.8%。适宜建设区主要 是进行行政办公区域建设、综合服务区域建设、休闲度假区域建设、精品地产开发建设,其用地开 发强度控制指标应界于城市一类

49、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之间,但偏向一类居住用地。 (3)结论 综上述生态适宜度分析,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规划范围内适最大可建设用地大约 为 18 平方公里,按照人均 100 平方米/人的标准,可容纳人口为 18 万人。 5.1.3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适度人口规模 (1)根据国家对城市绿地占建设用地比例和人均绿地的规定进行计算 我国规定绿地占城建用地比例为 8% -15%,人均绿地9m,其中公共绿地7m。根据此标准, 可以得到新型城市适度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的计算公式: Cm=(100QLgm) /Gm 梧桐湖新区总体规划(2009-2020) 12 式中: gm绿地占城建用地的适当比例,单位:%; Gm适当人均绿地,单位:m; QL建设用地总面积,单位 m 根据用地分析的结果, 以建设用地总面积 18km计算, 取人均 9km, 绿地占城建用地 15%计算, 生态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为 30 万。 (2)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进行计算 国家规定 2010 年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商业贸易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