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网络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025099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高职网络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议高职网络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高职网络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高职网络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pdf(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

2、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 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合作理念:一是理论 联系实际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 应用型人才; 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 业的不同职能, 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核心是突出能力本位, 满足企业技能型、 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同时满足学校、 企业和人才三方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设程置方面应该

3、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 见, 在专业设置方面, 要把人才市场的短周期性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长远 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加强人才市场宏观预测的指导性, 使校企合作不仅 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 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满足社会需求的 变化。 而企业也必须明确认识到, 支持和积极配合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责 任和义务, 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潜在的价值。 在应用型、 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课程起着中介的催化作用。我 国现存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即 “学科为中心的模 式” 、“实践为中心的模式” 和介乎两者之间的 “探索型模式” 。校企合作 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 其核心是突出能力本位,

4、 满足企业技能 型、 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同时满足学校、 企业和人才三方可持续发展的 需要。 很显然, 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培养目标 的, 必须进行改革和发展, 而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实践中, 基于 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生产、 建设、 管 理、 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 实践技能强, 具有良好 职业道德的技能型、 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技 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以 “应用” 为主 旨和特征, 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基础理论教学

5、以应用为目的, 以 “必须、 够用” 为度, 专业课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师资队伍建设注重 “双 师型” ; 充分发挥校、 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 改革构建思路应包括如下内容: 以能力本位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开发; 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 要求上以实用、 够用为度; 课程形式实行模块化组合, 适应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多元化发 展需要; 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 满足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 课程计划应富有弹性。 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必须走双赢之路。怎样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网 络人才,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6、开放办学,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 力。作为网络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 能适应企业需求, 他们必须走向社会, 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近年来, 我 们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 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同时, 采取 “走出 去、 请进来” , 创建校企合作的网络教学模式的尝试, 为我校网络专业的 教学改革, 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并初见成效。 走出去, 就是走向社会, 了解网络行业的发展状况, 了解网络行业 的发展方向。 可以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网络企业, 了解网络企业运 转情况, 开阔学生的眼界。 请进来, 根据网络专业的特点, 采用各种方式 请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作报告

7、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现今 网络业发展的状况, 介绍网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 以及网 络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 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 更好地了解 社会, 懂得竞争之激烈, 创业之艰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努 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1明确定位, 按实用型人才要求设置课程 网络高职人才的定位, 在进行认真、 严肃的思考与讨论之后, 形成 了这样的共识: 新一代高职网络人才应该既能动脑, 又能动手, 具有较 高知识层次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即以专业为轴心, 心智较高的技能型人 才。从教育层面上讲, 它不应是本科教育的压缩, 更不是高中教育的简 单延伸;

8、 从课程设计上讲, 不应模仿本科或专科的教学模式, 不以求全 的学科知识为框架, 不以高深、 繁杂的理论为基础, 而应以该专业的职 业技能为主轴来设置课程。我们将各个不同层次的网络专业教学计划 反复研究比较, 然后以高职网络人才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技能为导向, 从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出发, 大胆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与完善, 在课 程门类上剔除了一些实用性不强的课程, 在课时分配上向专业、 技能方 面倾斜, 并适当加大了实验、 实习的比重。 2请进来, 为强化学生职业素质搭桥 教学计划制订之后,教学活动如何围绕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 来展开, 是搞好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为了让网络专业教学更

9、 加紧贴社会、 紧贴就业岗位, 杜绝课堂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闭门造车 现象, 我们打破传统教学观念, 将社会知名专家和生产实践一线的行家 请进学校、 请进课堂, 保证了网络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实践紧贴、 与 市场联动。一是将广州一些网络企业的专家领导请到学校, 聘为 “网络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 , 认真听取专家们对现代网络人才的素质与 数量要求, 以及他们对网络人才培养的建设性意见, 共同为该专业的教 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献计献策, 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与完善; 二是长期聘 请网络企业的老总或技术专家来校给学生作讲座,不定期的安排一个 半天或晚上,及时向学生介绍当今网络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网络产品

10、的 流行趋势。 使学生深切体会网络潮流和把握时代脉搏, 培养学生有敏锐 洞察力的专业意识和品质,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的求学作 风。还聘请了本地区高校的教授为网络客座教授, 并举行学术讲座。对 现代网络人才教育教学、 网络师资的培养与开发, 网络科研的筹划等进 行现场指导。 通过这些活动, 使网络专业教育教学真正做到了与社会接 轨、 与岗位挂钩。 3走出去, 为学生专业实践与就业铺路 网络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怎样使学生尽早接触、 了解 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 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 果显得十分重要。 要做到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后所需知识的一致,首先必

11、须从观 念上有所突破, 要打破多年来网络教育领域沿袭的 “三段” 式教育模式。 为了认真有序地开展学生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我们根据学生入校后 各个不同的阶段, 制订和开展了如下卓有成效的活动: 一是结合 计算 机组装与维护 教学, 组织学生到广州百脑汇电脑城实训基地的电脑产 品陈列室, 现场听取技术人员的讲解, 亲眼目睹各种电脑产品, 把该门 课程的实验课搬到电脑城, 让学生身临其境, 因而印象深刻。二是当课 程进行到 网络设备与互连 、网络管理 等几门主课时, 我们将十余项 专业课程实验改在网络实训室进行,并请该企业的专家与我们老师一 道为学生带教, 使学生所学更加贴近实际。 三是组织学生参

12、加每年的各 种技能大赛。接二连三的丰富活动, 形式多样的教学安排, 使同学们既 兴奋又激动,使他们一直处于一种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渴求知识 状态, 真正让同学们从心底里了解网络、 热爱网络, 进而喜欢上网络, 这 样就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网络这个大熔炉里面, 学习的兴趣浓了, 积 极性高了, 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 主动学习的欲望, 为了自身发展需要 而学习。 我们深切体会到, 要为社会培养用得上、 留得住、 有发展潜力的 网络人才, 必须依托社会, 走向社会。 为了给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就业铺好路,我们先后到十余家省内知 名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洽谈。 一方面了解网络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为学生开

13、拓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寻求他们对网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 支持与配合, 均收到了好的成效。不但与广州百脑汇电脑城、 深圳 T C L 数码等一批企业和单位正式签约成为我院网络专 浅议高职网络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 广州天河小新塘私立华联学院崔英敏 摘要 为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由之路。职业 教育发展的过程, 也是课程不断改革的过程。 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真正的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能否真正实现人才供需的零距离, 课程 改革是关键。本文针对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 明确了思路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网络专业校企合作

14、教学改革 (下转第 2 1 3 页 ) 职教与成教 2 1 0 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

15、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 业实践教学基地,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网络已 基本形成。 更可喜的是, 绝大多数企业对我校网络专业的学生素质十分 满意。 与企业开展合作, 为我校开辟了多种办学途径, 使高职学校教育和 职业社会培训相辅相成地同时蓬勃发展。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 社会需

16、求, 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促进特色课程和 教材的完善, 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 学历教育的系统 性和规范性, 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 使学生不仅掌握 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二者进入良性的循 环, 能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总之, 网络作为我校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 其巨大的市场需求 对我们来讲既是机遇, 更是压力, 我们深知要真正为社会培养一代新型 实用型网络人才,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有效地打 破了教育的自我封闭、 脱离社会的局面, 加强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 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效率、 高

17、质量地推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对 许多新的课题, 我们将本着学校提出的 “以人才为根本, 以市场为导向” 的方针, 继续努力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 教育分会主编. 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 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3 (上接第 2 1 0 页 ) M e s s a g e P r o d u c e r J M S C l i e n t P u b l i s h M

18、 e s s a g e T I B COE n t e r p r i s e f o r J M S S e r v e r M e s s a g e C o n s u m e r J M S C l i e n t D e l i v e r M e s s a g e A c k n o w l e d g e ( i f n e c e s s a r y ) S u b s c r i b e t o T o p i c T o p i c 3 . E S B传递模型 点对点方式 图给出了使用非排他队列的点对点消息传递示意。每个消息使用 者从队列中取出消息并发送确认收到的消息,

19、这条消息就被从队列中 移去, 其它的消息使用者就不能再从队列里面收到这条消息, 这是 J M S Q U E U E方式的 T I B C O实现。 发布 / 订阅方式 图给出了发布 / 订阅示意图。每个消息使用者订阅了主题, 当有这 个主题的消息发布出来时, 所有的订阅者都会接收到这个消息。 具体实 现了 J M S 的发布 / 订阅方式。 4 . 结束语 本文通过使用 T I B C OE M S 描述了如何搭建基于消息的 E S B平台。 为企业或用户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J e f fG a r l a n dR i c h a r dA n t h o n y . 叶俊民

20、等译. 大型软件体系结构 使用 U M L 实践指南 M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 0 0 4 . 3 2 D a v i dS . L i n t h i c u m . A d d i s o nWe s l e y . E n t e r p r i s eA p p l i c a t i o nI n t e - g r a t i o nM . 1 9 9 9 - 1 1 3 J a m e s M c G o v e r n . P r e n t i c eH a l l P T R . AP r a c t i c a l G u i d et oE n t e r -

21、p r i s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M . 2 0 0 4 - 6 M e s s a g e P r o d u c e r T I B COE n t e r p r i s e f o r J M S S e r v e r M e s s a g e C o n s u m e r J M S C l i e n t J M S C l i e n t S e n d M e s s a g e R e c e i v e M e s s a g e A c k n o w l e d g e Q u e u e (上接第 2 1 1 页 ) 化等手段的支

22、配; 教学内容也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产物, 并随生活的 发展变化而变化发展。 2 、 教学不同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超越生活 教学不等同于生活,指的是从教学的存在价值和教学自身的特殊 性来看, 教学与生活不是一回事。从教学的存在价值上看, 人们对教学 有着特殊的需要, 即人们寄希望于教学能高质高效地培养社会所需人 才。 教学高于生活、 超越生活指教学是从生活中自觉剥离出来的一种有 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 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抽象, 并正因如此, 教学才有 存在的必要。 三、 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生活的 “回归” 本质上是为解决人自 身的问题, 是向人自身的回归, 是向

23、 “人的现实” 或 “现实的人” 的回归, 是由 “抽象的人” 向 “生成的人” 的回归, 是一种人本主义, 是人的观念的 一次根本改变。 相应的, 教学向生活的回归, 意味着对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 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是向人的生命意义与质量的回归, 提升人的主体 性生活、 主体性经验和主体性活动的能力与意义。 生活世界具有重要的 教学论意义, 具体表现在: 1 、 对学生观的启示 学生是有待于发展的完人,是在现实性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整体 的人。 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欣赏学生; 教师应该相信, 每 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有相当强的潜在和显在的学习能力, 都有其 自身不可

24、限量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和表现独立学习能力 的欲望, 只有各具特点的学生, 而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教学的作用就 是在于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立性、 主体性, 帮助学生采取一切可 能的形式得到充分发展, 不断地实现他自己, 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 通过现实走向理想的道路。 2 、 对知识观的启示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只有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自我体验和理解, 才能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知识是学生学会的, 而不是教师教会的, 是学生主动建构的结果。教学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学生创造性的尊 重和保护, 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

25、 3 、 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 互动, 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 互理解、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 考、 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观念与理念, 丰富教学内容, 进行真实 的人格与精神的相遇相融,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 共享、 共进, 实 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 、 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启示 教学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通过体验、 感悟和理解才能整体把握, 才 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精神生活, 学生才能能动地建构知识, 在个人经验的 基础上发展生成问题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判断,学会理性地思考和批 判。 总之, 正是

26、作为主体的 “人” 这根纽带把生活和教学内在地联系在 了一起。生活是作为主体的 “人” 的生活, 教学是作为主体的 “人” 的教 学。回归不是 “回到原地” 的回归, 不是回到原始的荒蛮。回归的主旨是 “人” 的回归, 是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美) 约翰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 9 0 . 2 郭华. 评教学 “回归生活世界”J . 教育学报, 2 0 0 5(1 ) . 3 黄甫全, 王本陆. 现代教学论学程 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 9 9 8 . 4 孔棣华. 陶行知教育名著选讲 M . 广东: 广东高教出版社, 1 9 9 1 . 5 李文阁. 回归现实生活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 J . 学习与探 索, 2 0 0 1 ( 1 ) .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学会生存: 教育世 界的今天和明天 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 9 9 6 . 7 潘艳. 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 J . 继续教 育教学与研究, 2 0 0 6 ( 2 ) . 8 张廷国. 胡塞尔的 “生活世界” 理论及其意义 J . 华中科技大学 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2 0 0 2(5 ) . 职教与成教 2 1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商业贸易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