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委副书记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自我剖析材料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本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如下:一、存在问题通过学习中央和省、市、县相关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上级领导讲话内涵,我对照自身,深刻剖析、对标整改,共找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3个问题。一是对全县脱贫攻坚政策理解不够透彻。在平时工作中,尽管及时学习了上级关于脱贫工作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做到了对全县脱贫攻坚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经常指导,但缺乏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解决具体脱贫攻坚问题时,对群众交流时提出的个别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存在解释不够到位的现象,政策理论学习还应进一步加强。二是对分包镇村的情况了解不够精细。作为县委副书记,县脱贫攻坚领导小
2、组常务副组长,由于今年以来,我县信访形势严峻,压力较大,我对分管的信访稳定、政法等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多,对脱贫攻坚工作,则投入时间相对不足。尽管也指导参与了分包扶贫村的脱贫工作相关事项,但总体上调研次数还不多,对分包镇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了解还不够透彻,对乡镇主要领导和脱贫攻坚分管领导比较熟悉,和脱贫一线干部接触不够多,交流不够深,掌握一手资料不够充分具体。群众观念还不强,思想重视不足。自认为在多个岗位工作多年,对群众工作也比较熟悉,经常下基层走访调研,在思想上重视还是不够高,认为脱贫攻坚和一般的群众工作没太大区别,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长远的认识。平时疲于应付事务工作
3、深入分包扶贫村调研脱贫攻坚次数还不多,和贫困户联系往往还不够,有时还存在通过驻村工作队了解联系的现象。尽管对帮扶贫困户进行了春节慰问和日常性关怀,但总体联系次数不多,平时关心关爱力度不大,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创新措施力度不够,脱贫途径还较为单一。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习近平同志的扶贫开发思想,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
4、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立场,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指引。 从统筹 两个大局的高度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紧迫性 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实施扶贫开发战略,消除贫困与不公,促进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
5、有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从我国发展实践看,无论从 1949 年到 1978 年对减贫开发道路的不懈探索,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范围广泛实施的扶贫开发战略,都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史也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创造史。实践证明,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二、扶贫开发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且一路披荆斩棘、流血牺牲,百折不挠地为之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更加强 烈的为民造福情怀,践行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追
6、求,完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古话,就是要告诉人们,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一部分人、少数人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最紧迫、最艰难的任务就是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刚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旨与要义,既在 “小康 ”,又在 “全面 ”。 “小康 ”追求的是发展水平与质量, “全面 ”追求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
7、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最突出的短板,想方设法补齐短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将全面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任务,紧紧抓住扶贫开发这一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发展理念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 定决心。 中国扶贫开发对国际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消除贫困、共享幸福,是全人类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当前,尽管各国为实现减贫目标进行了不懈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难民潮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广大发
8、展中国家挥之不去的 “梦魇 ”和阻碍全人类发展进步的 “祸根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 性整体贫困。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还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作为有着 13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既让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全面小康之路,又对国际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不仅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9、文化自信,而且将提供扶贫开发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力量,推动全人类的发展进步。 不断深化对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扶贫先要扶志。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过去一些地方扶贫帮困过 于注重物质层面,忽略精神层面的帮扶,影响了扶贫成效。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 “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实践表明,贫困户树立志气、更新观念,对于找寻致富办法、增添致富干劲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把理念的更新和思路的转变作为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与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这一科学观点是对当代
10、中国扶贫开发一系列问题的准确号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战役已经打响,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 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关键在于精准。习近平同志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他提出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强调按照 “四个切实 ”“六个精准 ”“四个一批 ”的要求,努力 “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精准扶贫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不仅强调扶贫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更强调坚持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与工作作风。习近平同
11、志指 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秉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 “精准 ”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对路的政策、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扎实的行动量身定做、靶向治疗、对症下药,出实招、求实效,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政府帮扶是必要的,但脱贫解困根本上还得靠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习近平
12、同志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些重要论述,对于现阶段扶贫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三、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最大限度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变 “要我发展 ”为 “我要发展 ”。只有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脱贫才有基础,发展才可持续。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能不能收获成效,成效能不能得到巩固, “关键 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对此作出了精辟阐述。在业绩考核方面,提出 “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
13、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弱化过去 “以英雄 ”的做法,强化能够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相关考核指标 ;在驻村帮扶方面,强调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并配套以激励惩戒办法,使帮扶考评长期化、制度化 ;在资金投入方面,强调在逐步加大政府财政扶贫投入的基础上动员和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同时要求政府强化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管和绩效考评等制度建设,确保把有限资金高 效地使用好 ;在聚集合力方面,强调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述精神,要求我们努力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禁锢,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更加符合我国扶贫开发实际,能够及时识贫、精准帮扶、快速脱贫并有效巩固扶贫成果的一系列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