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经世致用》教案.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027370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经世致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经世致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经世致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经世致用》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经世致用》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经世致用》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经世致用》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学案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131682),昆山人,字甯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亭林先生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於世,与同裏归玄恭(庄)为友,时称“顾奇归怪”。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简述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

2、世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是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4、人们为了表达立誓报效祖国的心情时,常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两句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课文分析(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1.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明道、纪政事、察民情、乐道人之善。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

3、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二)第二则“著书之难”3.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明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4.作者命名“著书之难”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三)第三则“文人之多”5.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明确:作者要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6.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

4、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三、学以致用7.怎样调和以下两种观点? :读书人应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读书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8.解释下列重点词语剿袭( )怪力乱神( )( )庶乎其传也与( )舛漏( )菑畲( ) 潢潦( )提奖(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器识( )9.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之所不可无 B 庶乎其传也与 宋刘挚之训子孙 而予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马牛而襟裾 D 士

5、当以器识为先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10.翻译下面的句子。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我校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

6、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但金华学派对朱陆理学的争执却采取了调和折衷的态度。而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7、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的批评。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

8、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边疆、地理、人情、风俗、自然科学等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

9、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 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的康有为。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从先秦至清 近代常用于清末的历史背景下.属于一种主张,或者价值观.当时的清王朝积贫积弱,外夷入侵,要何去何从有大致两派,一派坚持旧的传统,抵抗便宜好用的洋货,

10、痛恨洋务派,却无法抵抗洋货的蔓延.另一派属于洋务派,即所谓新派,讲究师夷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东西,包括技术,经营模式,科学文教等等.洋务派的观点就是要经世致用,要实际操作,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不管是否颠覆传统,反正要实际. 以下是一些引用: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 在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以王者之师自居,试图通过“格君心之非”来塑造理想君主,并从而重新建立统一的社会价值系统。.“经世致用”主要是建构一种合理化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形式.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

11、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 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国象的压迫,也由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渗透,康有为等所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才又重新张扬“经世致用”的口号,而观其政治理想,则已与传统儒家有了极大差别。这时的“经世致用”实质上是试图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寻找一条救国自强之路。导入 引入课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

12、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学习目标 v 1、学习日知录三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 、“著述贵独创” 等思想。 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

13、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就在这年的五月 ,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 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 兄弟五人,炎武 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 顾炎武从小 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 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 性情耿介,很有志向, 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

14、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 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 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 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 :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

15、经六十八岁了。 他漂泊北方25年 ,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 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 算的上好学的人。 如潘耒写道:“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他是个给他的当代以及后代留下了多方面深刻影响的人,他的书也是如此,不仅是为了当代,而且

16、为了千秋万代的利益。 3、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 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宋代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 程颐),他们发挥了孔子的论述, 主张 “穷经

17、,将以致用”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这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里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三、研读课文 (二)基础知识: 文言知识一: (见课件学案) (三)诵读课文: 2、分组朗读竞赛: (四)感悟课文: 1、文须有益于天下 在这段文字里,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文人, 他讲“天下”,讲“将来”, 不为剥削阶层立论,而为天下后世立论。他说而

18、阐明为政理论的文 章,记录记录为政事迹的报导,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 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 而 “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资料,抄袭别人的观点,和阿谀奉承的文章,这四类文章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这种文章,越少越好。 简述“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v 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 v “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 v “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 v “察民隐”是体察民心, v “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文章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列举无益之文弊端。 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无益之文

19、:“怪力乱神&rdquo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 之说; 谀佞之文 乱,指悖乱之事,如臣弑君、子弑父之类;神,指鬼神之事。 顾炎武首先把写“怪、力、乱、神”之事的文章斥为“无益”,表明了他正统的儒家思想。 “剿袭” 之事。 他鄙弃抄袭古书,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今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岂不两失?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现在,人们仍然常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 v “谀佞之文”,是指多溢美之辞的书序铭状等。 指出时人著书,为了博得名声,请人写序多至两

20、序、三序甚至四序,由此,顾炎武模仿孔子的口吻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作用 正反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小结 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著书之难 在这一段里,顾炎武讲的是著作的价值和永久性问题。他说,先秦诸子之书,多能各具价值,各垂永久,那是因为这诸子都能独立思考自成体系的原故。到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就是综合别人的,虽名曰子,但已经历了变化。司马光、马端临都是竭尽平生精力去写成通鉴和通考的,故而这两部书是不可无、垂永久的著作。虽小有失误,亦不害大事。那什么样的著作才是有

21、永久性的呢?是过去的人不曾说过、不曾涉及到、而将来的人又不可缺少的内容,才可以流传下来。而顾炎武本人毕生著书,正是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原则。、 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他提出的这个标准是两条,一条是前人没有来得及做或者没有想到要做,一条是后人需要这样一本书 v 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的原因: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 古人著述,富独创性的,为“著”,因袭多的,则“撰”,泾渭分明。而今的有些人,又哪里管顾那许多?日前,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李树喜与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打起

22、了抄袭官司。这年头,抄袭很常见,抄袭官司比比皆是,但像这样国内两大权威出版社的领军人物因抄袭而对簿公堂,其“规格”之高却堪称前无古人。 李树喜称被告黄书元所著察贤辩才一书一共16.8万字,其中14.4万字均来自自己所著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抄袭量占83.6%。 如果察贤辩才一书83.6%的抄袭量属实,肯定无法像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抄袭事件那样,用“过度引用”来解释了。 察贤辩才一书素材来源于国史镜鉴一书,李树喜也参与了国史镜鉴的编写,最后证明:国史镜鉴、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察贤辩才三本书的素材基本相同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同样的素材、相似的内容,为何却要反复出书?尤其察贤辩才还是所谓“党政

23、干部科学发展观文化读本”,着实是令人大跌眼镜, 这种“新瓶装旧酒”是否也属于当前出版领域的“潜规则”之一?如果不是两位社长对簿公堂,普通读者谁能想象得出竟然还有这样出书的! 现在出版领域抄风日盛,越来越多有身份、有地位甚至“德高望重”的人物卷入其中。看来我们该考虑专门制定反抄袭法来严打某些“潜规则”的时候了吗!这标准是太高了,如果每个作者都按照这个标准来写书,书店里的那些货架也就摆不满了。顾炎武说的是传世之作的标准,做不到这一点就难得流传下去。如果作者所追求的只是眼前的功利, 弄点稿费, 上个职称评个奖项,不过让它起个敲门砖的作用,并无意于经营他的名山事业,但求速成,不怕速朽。顾炎武提出的标准当然用不上了。 小结 v 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四)辩论: :读书人应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读书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五、课堂延伸: 1、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谈谈你对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 以“文须有益于天下”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育星教育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商业贸易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