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等的中位值、幅度和级差.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31775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1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薪等的中位值、幅度和级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薪等的中位值、幅度和级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薪等的中位值、幅度和级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薪等的中位值、幅度和级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薪等的中位值、幅度和级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薪等的中位值、幅度和级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薪等的中位值、幅度和级差.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 如何确定薪等的中位值、幅度和级差 一个合理的薪酬制度, 必须能够反映不同岗位的薪酬差别,而薪 酬差别通过岗位等级和薪酬等级体现出来,薪酬等级往往与岗位等级 相对应。薪酬的等级是指根据工作的复杂程度和责任大小,将员工薪 酬进行等级划分, 不同的等级应体现出工作要求的差异。薪酬等级是 在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将岗位价值相近的岗 位归入同一个薪酬等级, 并采取一致的管理方法处理该等级内的薪酬 管理问题。等级越多,薪酬管理制度和规范要求越明确,但容易导致 机械化;等级越少,相应的灵活性也越高,但容易使薪酬管理失去控 制。具体来说, 薪酬等级一般有两种类型:分层式薪酬等级类型和

2、宽 泛式薪酬等级类型: 分层式:特点是企业包括的薪酬等级比较多, 呈金字塔形排列, 员工薪酬水平的提高是随着个人岗位级别向上发展而提高的。 这种等级类型在成熟的、等级型的企业中比较常见。 宽泛式:特点是企业包括的薪酬等级少,呈平行型,员工的薪 酬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是因为个人岗位级别向上发展而提高的, 也可以是因为横向工作调整而提高的。这种类型在不成熟的、 业务灵活性强的企业中比较常见。 这种薪酬等级类型体现了一 种新的薪酬策略, 它可以让员工认识到, 借助各种不同的岗位 去发展自己比职位升迁更重要, 企业是对人而不是对岗位提供 薪酬。 . . 不论是哪一类薪酬等级,一个薪酬结构的模型都如图1 所

3、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薪酬结构包括这样几项内容: 一是薪酬的等级数量; 二是同一薪酬等级内部的薪酬变动范围(最高 值、中值以及最低值) ;三是相邻两个薪酬等级之间的交叉与重叠关 系。 (一)薪酬变动范围 在划分了薪等之后, 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薪酬变动范围。薪酬变 动范围又称为薪酬区间、 薪幅,是指薪酬标准中同一薪酬等级上下限 (最高薪酬与最低薪酬 )之间的跨度。如果设薪酬区间为Z,该区间最 高薪酬为 max,最低薪酬为 min。则: Z =max- min。 等级1 2 3 4 5 涵盖的职位AB CDEF GHIJK LMN OP 工 资 ( 美 元 ) 最大值 中位线 最小值

4、 工资政策线 图 1 . . 在应用中,可以根据情况对薪酬区间进行适当调整: 1. 根据公司薪资战略调整各等级区间, 体现公司对于不同层级员 工的不同要求和晋升战略; 2. 综合考虑区间序列的增长情况, 尽量保持由低等到高等的逐渐 增长趋势; 3. 根据目前在职者的薪资水平调整区间, 以使同等级内的薪资差 距能够符合现实变动需要; 4. 估算公司全部薪资成本。 如果不能承受, 则应适当减少区间以 减低同等级内高薪水平。 与薪酬区间相关的另一概念是薪酬变动比率,它通常是指同一薪 酬等级内部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与最低值之间的比率。通常情况下, 薪酬变动比率的大小取决于特定职位所需的技能与能力等因素

5、。薪酬 变动范围与薪酬的等级数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等级越多, 各 等级幅度越小;等级越少,则各等级幅度越大。 有时候,为了使用方便,也会计算以中值为基础的薪酬变动比率。 如果设某一薪酬等级的中值为m ;薪酬变动比率为r;最高薪酬为 max;最低薪酬为 min。则: m =(max + min)/2 ,r=(max- min)/min 。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薪酬等级的变动比率不一定一致。企业进行 薪酬结构决策时, 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别确定不同薪酬等级的 薪酬变动比率,不同薪酬等级的薪酬变动比率通常可以在10%-150% 之间浮动。通常情况下, 薪酬变动比率的大小取决于特定值为所需技

6、. . 能水平等综合因素。 所需技能水平较低的职位所在的薪酬等级的变动 比率要小一些,而所需技能水平高的职位所在的薪酬等级的变动比率 要大一些。其原因在于, 较低的职位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对企业的贡献 是有限的,它所要求的技能员工也很快就能学会,所以如果在这些薪 酬等级上确定比较大的薪酬变动比率,一方面不利于企业控制成本, 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这些职位对企业的世纪贡献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 上的平均薪酬水平状况。 然而,由于从事这些职位的员工通常在组织 中还会有较大的晋升空间, 因此,如果员工希望获得超过这些薪酬等 级上限的薪酬水平, 他们可以通过谋求获得晋升或者技能的提高来进 入更高一层的薪酬等级。 而

7、对那些所需技能水平高的员工,较大的薪 酬变动比率有利于对绩效不同的员工支付不同的薪酬,从而鼓励他们 工作。 (二)薪等中位值与级差 薪酬等级中的中位值或者薪酬区间中值是指对应薪资等级中处 于中间位的薪资值, 它通常代表了该薪酬等级中的职位在外部劳动力 市场上的平均薪酬水平。 与薪酬区间中值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薪酬比较 比率,通常被用来表示员工实际获得的基本薪酬与相应薪酬等级的中 值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之间的关系: 薪酬比较比率 =实际所得薪酬 /区间中值。 薪酬比较比率既可用于员工个人也可用于员工群体或整个组织。 . . 薪酬比较比用于员工群体或整个组织时,指某一薪酬等级的中值与市 场平均薪酬的比值

8、。 它反映了员工群体或组织的薪酬在劳动力市场上 的状况,组织的薪酬比较比率低于100时,说明其提供的薪酬低于 市场平均水平, 不利于吸引人才。 所以大多数的组织会尽量将薪酬比 较比率控制在 100左右,既有利于控制薪酬成本又不会使自己在劳 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 当薪酬区间的比较比率用于员工个人时,指某 位员工实际获得的薪酬与相应的薪酬等级的中值的比值,它反映了该 员工在相应的薪酬区间的地位,当比较比率等于100时,说明该员 工的薪酬为相应的薪酬等级的中值。员工个人的薪酬比较比率取决于 员工的资历、技能、经验和绩效。任职时间较长、技能等级较高、绩 效比较好的员工比较比率常常高于100;新员工的薪

9、酬比较比率较 低。 在实际应用中,同样地,也要根据情况对中位值进行适当调整: 1. 适当调整每等级中位值为最接近的整数以适应实际日常发放 的需要; 2. 根据公司薪资战略及内部文化调整个别层级数据,以保证公司 整体薪资趋势符合要求(建议仍以市场数据为基础,不宜改变 过大以保证市场化水平 ); 3. 估算公司全部薪资成本。 如果不能承受, 则应适当下调部分层 级中位数值。 若差距过大, 则应考虑调低公司薪资在市场上的 定位。 薪酬区间中值级差是指两个相邻薪酬等级之间的中位值变动百分 . . 比。在最高薪酬等级的中值和最低薪酬等级的中值一定的情况下,各 薪酬等级中位值之间的级差越大则薪酬结构中的级

10、别数越少。反过来, 各薪酬等级中值之间的级差越小,薪酬结构中的等级数量就越多。在 制定中位值级差时有两个考虑因素: 1、 中位值级差过大:员工晋升的付薪成本较高; 2、 中位值级差较小:级别差异过小,使晋升员工不能得到相应 激励。 假设最高薪酬等级 (或除最低薪酬等级之外的其他任何一个薪酬 等级)的区间中值和最低薪酬等级的区间中值以及准备划定的薪酬等 级数量都已经确定, 就可以运用现值公式计算出一个恒定的中值级差, 公式如下: PV=FV/(1+i)n 式中,PV 表示现值, 在这里是最低薪酬等级的区间中值;FV 表 示未来值,在这里可以是最高薪酬等级的区间中值,也可以是最高和 最低薪酬等级之

11、间的其他任何一个薪酬等级的区间中值;n 表示未来 值和现值之间的等级数量, 在这里是所要计算的两个薪酬等级之间的 薪酬等级数量; i 表示级差。 我们应确定调整后的中位值级差: 1. 不能过低(相邻岗位级差小于10%) 许多岗位在一条近似值的线上 有必要重新评估 2. 不能过高(低等岗位相邻级差大于25%) . . 一般来说,在设计级差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是职等越高级差也就越 大,在这里给出市场薪酬级差的一般原则,在设计级差时,可以将其 作为参考的标准: 应当指出的是: 近年来随着薪资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宽带薪酬 开始被部分企业所接受, 在压缩薪酬等级后级差的设计原则也受到了 很大影响并发生了变化

12、。 (三)薪等的交叉与重叠 在实践中, 企业倾向于将薪酬结构设计成有交叉重叠的,尤其是 对于中层以下的职位。 如果相邻两个薪酬等级之间没有交叉重叠或交 叉重叠很少, 意味着相邻两个薪酬等级的区间薪酬水平差异过大,当 某人获取晋升后, 在工作能力没有很大程度改变的情况下,薪酬水平 会比原来高出许多。 一方面引起了原来与其处于同一薪酬等级的员工 的不满;另一方面,会使员工的注意力过多地关注在晋升方面,导致 员工间内部竞争的加剧。 因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相邻两个薪酬等级之 间有一定的交叉重叠部分。它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或矛盾的产生。 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晋升机会不足而导致的未被晋升者的薪酬增长受 . .

13、限,另一方面又因为给被晋升者提供了更大的薪酬增长空间而对被晋 升者提供了激励。但是,交叉重叠的区间如果太大,会使不同薪酬等 级之间的中值差异减少, 削弱不同的薪酬等级反映不同职位价值的作 用。 举例来说,如果 AB 是两个相邻的薪酬等级, B 在较高的等级中, 交叉程度为: (A 所在等级的上限 -B 所在等级的下限) /(A 所在等级的上限 -A 所 在等级的下限)x100% 例如,A 等级的上限 4050元,下限 2950元,B 等级的上限 4470 元,下限3260 元。则( 4050-3260) /(4050-2950) x100%=790/1100x100%=71.82% 交叉造成什

14、么差别呢?看一下图2 所示的两个极端的例子。图a 中等级交叉的幅度较大, 中点之间的差距较小, 这表明相邻两个等级 中值的差别较小。这种结构中,晋职(职位名称改变)不会引起薪酬 发生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图 b 中,等级较少和浮动幅度较小,不同等级中点的 差距较大,相邻等级之间的交叉较小, 这有利于管理人员强调晋职 (晋 升到一个新的等级),从而使薪酬大幅度提高。有时,差距必须足够 大,以引导员工去寻求、接受提升或接受所需的必要培训。 . . 因而,薪酬区间的叠幅的设计对薪酬结构的设计而言,非常重要。 如图所示:设最低的薪酬等级的中值为m 1; 薪酬变动比率为 r1; 最高薪酬为 max1;最

15、低薪酬为 min1;与其相邻的薪酬等级的中值为 m2;薪酬变动比率为r2;最高薪酬为 max2;最低薪酬为 min2 ;重 叠区间设为 O。则: o=max1- min1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max1= (2* m1+2* m1*r1 ) /(2+r1)*min2=2*m 2/( 2+r2) 代入,可知 o=(2*m1+2*m1*r1)/( 2+r1)-2*m2/(2+r2) 通过推导,可以得知薪酬区间的叠幅取决于薪酬等级的中值和薪 酬变动比率。 如果 r1 = r 2 = r, 那么 o=(2*m 1+2*m1*r)/( 2+r)-2*m 2/(2+r) = (2*m1*r)/( 2+r)-

16、2*(m2-m1) /(2+r) 因而,相邻的薪酬等级的中值近,变动比率越大,则薪酬区间的 A B C D A B C D 工资等级a 工资等级b 图 2 . . 叠幅就越大。反之,薪酬等级的区间中值级差越大,同一薪酬区间的 变动比率越小,薪酬区间的重叠区域就越小。 薪酬结构反映了企业所强调的职位或技能等级的数量、不同职位 或技能等级的差距以及确定这种差距的标准。与薪酬结构设计相关的 因素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其中薪酬区间中值和薪酬变动比率是薪酬结 构设计的最基本的因素。 综上所述,薪酬结构的设计是个性化的过程, 只有立足于自身特点来设计, 才会促进组织的发展。 薪酬结构设计是 内部一致性和外部

17、竞争性相平衡的结果,酬结构应与组织相适应, 支 持工作完成的方式,适应组织的经营战略,这样的组织才会成功;这 样的薪酬结构将会激励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 . 参考文献: 1黄任民,张燕,薪酬制度与薪酬管理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社,2006.8 2杨东涛、朱武生,激励性薪酬体系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1.7 3曾庆学,某民营企业薪酬体系设计咨询实例J,人才资源开发, 2006.6 4王黎杰,徐岜,浅析薪酬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式J,中 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22 5姜农娟,邓冬,中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3.2 6杨睿娟 ,谈影响薪酬

18、结构设计的相关因素J,商业时代, 2007.4 7王予康,王天平,薪酬结构策略的理论分析J,管理 ABC,2009.8 8 刘昕,薪酬管理(第三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9 康世勇,薪酬设计与薪酬管理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10 方少华,薪酬管理咨询 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4 11郭美丽,薪酬设计相关方法J,企业导报, 2010.2 12于满,企业薪酬设计程序和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2.12 13 A. Charnes, W. W. Cooper, R. O. Ferguson, Optimal Estimation of Execut

19、ive Compensation by Linear ProgrammingJ, Management Science V ol. 1, No. 2 (Jan., 1955) (pp. 138-151) . . 14 Lazear, Edward P. and Matthew o. Jackson, “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J, JAI Press, Inc, 1991 15 Mintzberg H (1994),“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 ” J,Prentice Hall, USA 16.Milkovhic, Newman, CompensationM ,6th edition, McGraw-Hill Co.1999 17 Jean Marie Angelo, Rachel Drucker, Design salary surveyJ, Special Sourcebook Issue,19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