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doc

上传人:yyf 文档编号:5034336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oc】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oc】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oc】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oc】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南方文物RelicsFromSouth2004年第1期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的情况及原因彭碧莲1934年10月问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壮举.然而,中央红军的长征究竟始于何Et,中央红军(8万6千余人)为何选择在于都集结休整出发长征,笔者根据所掌握的有限史料,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识者.一,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1933年1O月,国民党纠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他们以50万兵力进攻根据地,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新战略,在根据地周围修筑30

2、00个碉堡,层层包围,企图消耗红军有生力量,一举消灭红军.博古,李德在战争一开始,就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实行御放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全线出击,使红军陷入被动地位.1934年春,敌人纠集几个师的兵力向广昌进攻,博古,李德则调集5个军团组织广昌大会战,实行短促突击,同敌人打正规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红军损失很大,广昌被敌占领,中央苏区的北大门洞开.9月上甸,国民党军队占领驿前白舍和西线龙冈老营盘等地后,在蒋介石督促下加紧向中央苏区仅存的石城,宁都,兴国,会昌,长汀推进,准备会攻红都瑞金,前线战事频频告急,博古,李德这才认识到在苏区内部打破敌军围剿的希望已完全破灭,只得进行战略转移,根据当时的情形

3、并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准备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从中央苏区西南.92.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的封锁线,然后沿粤边界进到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创造新的根据地.根据行动计划做了部署:一是给各军团下达撤离战场准备转移的命令.二是确立干部走留名单,这些名单确定后,临出发前一天才通知有关人员,致使大家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三是对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突围转移后中央苏区游击斗争作了部署.四是派何长工,潘汉年与南线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和必要时互相借道等5项协议,为红军主力突围西进减轻阻力.五是开展舆论宣传,9月29Et,张闻天在红色中华报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署名社论,

4、向苏区军民说明当前形势.10月3Et,红色中华又发表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联合署名的为发展群众战争告苏区民众书,号召全苏区民众武装起来,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自由和土地,保卫苏区,这些文章暗示中央红军主力即将突围转移.二,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的情况1934年1O月7Et,中革军委先后下达命令,要红一方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陆续移交防务,隐蔽撤离战场,到于都地域集结,10月1lEt,中革军委颁布命令,将中央党政机关编成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第一野战红纵(又称红星纵队)由中革军委,红军总司部各直属机关组成,以叶剑英为司令员,第二野战纵队(又称红章纵队),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及总工会,团中央机关和卫生

5、部门,后勤部门,担架队组成,以李维汉为司令员兼政委,邓发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张宗逊任参谋长.10月10日傍晚,中央一,二野战纵队分别由瑞金梅坑,九堡,云石山等地出发,于13日先后到达于都的岭背,禾溪埠和县城东北的古田村一带集结休整,休整时间,中革军委在于都古田窑塘朱屋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会议对主力红军突围转移,各军团的调动,集结时的具体工作出严密的部署,为了保守军事秘密,封锁消息,中革军委还对军委直属纵队和各军团分别授予代号,向各部队发布一系列指令,并将各补充团正式拨给各军团.当时在于都境内休整的中央党政主要领导人有:秦邦宪,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刘少奇,王稼祥,李维汉,刘伯承,

6、叶剑英,邓小平,凯丰等.红一军团于10月6日19时30分接到中革军委电令,将防务移交五军团.7日,全军团秘密地向兴国竹坝,洪门地区转移,9日,经于都仙下贯,11日到达于都段屋,宽田地域(红15师从石城出发12日到达归建)集结休整,军团部驻在段屋铜锣湾,在此接收了江西补充第5团和于都补充第8团的兵员,还召开了各级指战员会议,学习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社论,对战略转移进行思想动员.红三军团于9月7日奉中革军委电令,将防务移交给地方红军独立第17团和红15师,撤离战场,12日晚,由石城开往宁都长胜,14日,又从宁都长胜出发,15日到达第二集结地域于都车头地区,进行休整补充,接收了江西补充第3第4团兵员.

7、10月14日,兴国县城失守,16日军委电令独立3团从于都赶赴兴国,17日,五军团将防务交给独立3团,撤出战斗,全军团于18日傍晚,经兴国的社富,于都的仓前进至于都的罗坳地区集结休整,在休整期间接收了江西补充第5团兵员.红八军团于10月8日晚,奉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电令,撤离兴国古龙冈战场,于9日佛晓经于都的银坑,1【U下,岭背抵达于都罗坳孟口地区集结休整,并接收了于都补充第6团的兵员.红九军团9月下旬在福建长江汀南部西华山阻击东路敌人,28日,将防务交给红24师后,稍作休息,继续西进,10月ll至15日,全军团在会昌珠兰铺一带再次休整在此接收了于都补充第1团兵员,接着又转移到茶梓(于都盘古山镇).

8、三,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主力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在于都县城和东西南北乡村集结休整补充后,分别在指定地点渡过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在于都县东北部的古田村至岭背一带集结休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随同中央纵队,从于都县城东门浮桥渡过都河,经于都的黎村,上坪,畚岭等地,于20日到达安远合头,中央第二野战纵队也同时到于都县畚岭小溪地域,21日晚,前锋突破敌封锁钱后,中央纵队离开中央苏区,随军西进.红一军团:担任方面军左翼前锋的红一军团共19800余人,于10月16日至18日傍晚,从段屋乡等地出发,在梓山长口,山峰坝和花桥等地渡过于都

9、河,经磊石,禾丰到达靖石圩,仁风圩和安远的下元头等地,21日晚,全军团向新田,金鸡发起攻击,并于当晚占领新田,突破敌第一道封锁线.红三军团:担任右翼前锋的红三军团共17805人,于10月16日至18日傍晚,在于都县城西门塔脚下和罗坳的孟口等地渡过于都河,经新陂,小溪,马岭,牛岭,于21日晨抵达赣县小坌,长演坝等地,当日黄昏,三军团前锋向白石守敌发起攻击,全歼守敌.红八军团:担任方面军右翼后卫的红九军团共10920多人,在于都县城东北部和罗.93.坳地区集结休整,于l0月17日傍晚至19日傍晚,从县城南门和罗州孟口等地渡过于都河,经于都新陂,小溪,马岭到达信丰继续西进.红九军团;担任方面军左翼后

10、卫的红九军团共ll50o多人,在会昌一带休整补充后,在于都靖石渔翁埠渡河,19日到达盘古山茶梓地区,20日到达安远龙布,21日全军团随一军团之后,于22日抵达安远龙布,21日全军团随一军团之后,于22日抵达版石,当晚继续西进.红五军团:担任方面军后卫的红五军团共12160多人,于20日傍晚,从于都县城南门和罗坳的孟口,中埠等地渡过于都河,紧随总部前进,1O月21日至22日晨,中央党政机关和红一方面军红军主力86O0o余人全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离开中央苏区继续西进.十月里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陆定一这首长征歌中的第一首歌词是当年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真实写照.

11、四,中央红军出发长征集结于都的原因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集结地和出发地,于都河是红军渡过的第一条大河.这早已为世人知道,然而,中央红军为何选择集结于都出发长征.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其一,当时于都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央于1934年7月开始制定了战略转移的行动计划,并作各项准备工作.当时,中革军委确定红一方面是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将突破点选择在信丰,安远之间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上,这样重大战略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选择大部队能够隐蔽迅速调防,集结和休整,又能分散快速撤离的最佳地域,当时的于都县具备了这一先决条件.94.于都县是闽浙赣三省往来之要冲,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12、,它东连瑞金,长汀,南邻安远,信丰,北靠兴国,宁都,西北有峡山隘口和于山屏障,易守难攻.于都县城至邻县的距离处中心地域,距瑞金88公里,离兴国88公里,至宁都99公里,就南临安远信丰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抄小路仅9O公里,也处中心地域,是突破粤军防线的必经之路.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前线作战,于都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迅速集结的理想地域,也是大部队多路并进,迅速转移的重要场所.于都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位置上,也是地处中心腹地,其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开阔,又隐蔽,山水相连,村落毗邻,人烟稠密,物产丰富,历属可靠后方,有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宿营,隐蔽和撤离.其二,当时战场形势的原因.1

13、034年8,9月间,各路敌军开始向中央苏区中心区域全面进攻,东线,敌东路军威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东方门户一福建长汀,北线,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渐推进至兴国,宁都,石城一线,处在敌重兵直接威胁之下,形势十分紧急,于我方不利,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县份集结.南线,我军与粤军陈济棠举行过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借道协议,我军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而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这样,红一方面军撤离各战场后,在邻近南线的于都集结,就有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然而更主要的是于都县城距离信丰,安远间的第一道封锁线较近,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乘敌不备突破敌在信丰,安远间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跳出敌人的包围

14、圈,向西转移.其三,于都的经济政治条件的原因.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之所以集结于都,这与于都的政治,物质条件密切相关.于都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和中心腹地,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从物质条件看,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期间,于都始终为战争的后方,当时正值丰收季节,于都米裕充足,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给红军主力以足量的补充,据史料记载:无论是扩红运动,借谷运动,还是筹粮筹款,购买公债,于都县都是受中央表彰的县,红军主力在于都境内集结,吃饭就是一件特大事,将近9万人的大部队,一天就需粮食上千担和大量的蔬菜及柴草,在于都还专门设立粮食转运站.事实证明,中央机关

15、和红军各军团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的物资补充,除一部队来自中央政府原有的储备之外,大部分是靠赣南各县特别是于都县人民的无私奉献.从政治条件看,早在1928年间,于都的桥头就是赣南群众的斗争代表,为江西红军第四团之根据地,1929年4月红四军游击赣南时建立了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红军在于都集结期间,军民出色的保密工作,足以体现于都所具备的良好政治条件,8万余人的大兵团,能够隐蔽地从各个战场上撤下来休整,代之以地方部队,在于都境内集结休整达十天之久,直至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国民党蒋介石及其谍报机关都未能察觉红军主力的去向和真实意图,这些都与于都的政治

16、基础与群众觉悟高是分不开的.第四,无私奉献,于都人民大力支援红军长征.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和安全突围,1934年1O月15日,中共赣南省委,省苏政府在于都县城谢家祠召开省,县,区三级干部大会,研究和部署了配合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各项工作,毛泽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指示.根据中革军委的统一部署,组织武装配合红军,牵制和阻击敌人,封锁消息,为中央红军集结转移提供安全保障.胜利县(现属于都县)地方武装协同独立3团和赣南军区独立营,教导大队从于都开赴兴国战场,监视西线敌人活动,登贤,于都县的武装,监视南线粤军动向0.热情慰问红军.红军集结于都后,当地群众把最好,最干净的房子腾给红军作营房,组

17、织慰问队带着鸡蛋,猪肉,1O万双布鞋,草鞋等物品慰问红军,组织洗衣队帮助红军洗衣服.架设浮桥,于都河是主力红军长征必须渡过的第一条大河,为保证红军顺利渡河,1934年1O月14日起,赣南省委,省苏政府,于都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动员沿河两岸群众将自己家里所有可用的材料都贡献出来,有的还拆门板,床板和店铺板帮助架设浮桥,沿河民船全部停运,应召全部调入各渡口地点,有的用作架浮桥,有的作为渡船,至17日仅4天时间,就在梓山山峰坝到罗坳孟口之间6O华里的河段口架起了5座浮桥,同时还在跃州,鲤鱼小河口,中埠,三门等处用竹杆插上渡河标记.有位年逾古稀的大爷,将家里的全部木材献完后,还将自己的一副寿材也搬到架

18、桥工地.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得知此事后,深为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扩充红军队伍.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经过一年的欲血奋战,伤亡严重,由13万人减至6万多人.亟需补充兵员,于都在扩红工作方面卓有成效.全县各乡都设置了拥护红军委员,就1932年红五月扩红运动,于都原计划扩红1900名,实际完成4700名,红色中华发表文章表扬:在赣南,于都县顶呱呱的.在=F都休整结集时,于都县委遵照中共军委的命令,将刚加入红军的7000名战士,编为8个补充团,补充到主力军团踏上长征路.红军8.6万人中,中央机关有1万多人,在7万多名红军战士中,于都籍战士1/10.据不完全统计,于都仅二战时期,于都有

19、名有姓的就有16200多名烈士,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都参加红军的人数计达67709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多.95.安置保护红军伤病员及红军家属.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将士伤亡极重,当时安置在于都境内的伤病员约60o0名,红军主力长征后,仍有7000名重伤员留中中央苏区治疗休养.于都等县的党政组织将安置60010多名伤病员任务落实到户,禾丰区各家各户都安置12名伤病员,最多的一户安置了7名伤病员,伤员到户,群众待如亲人,给以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为使这批红军病员早日康复,群众把粮食留给伤病员,还亲自采草药精心护理治疗.此外,红军长征后,当地群众还义不容辞地收养和保护了一批红军指战员的家属及

20、其后代,不少于都群众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组织运输队随军出征.红军搬离时,由时采取的是搬家方式,负担极其沉重,于都组织了1o000多民工组成运输队,担架队支前跟随红军运送物资器材和伤病员,他们中的一部分,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奉命回乡,有的却一直随军长征到达陕北,如长征抬当时仅有的一台发报机的谢宝金,段九长,挑弹药的谢贤锦和担架队长曾熊辉等,而绝大部分民(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综上所述,中央最高决策机关是基于于都具备了地理环境,战场形势,政治经济等诸多综合有利条件,经过认真研究才确定中央红军及中央党政机关8万余人从各战场和驻地撤离下来,到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补充兵员,武器,弹

21、药和粮款,并在于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顺利地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所以出发时间应该是1934年10月16日至21日.因为此时整个方面军几乎全部到了于都地区(只有少许部队即(九军团)在瑞金与于都,于都与安远交界地域),至于史学界说法不一的瑞金,兴国,长汀长征出发地说,笔者认为,那应该是各军团及党政机关在根据.96.地内部的移动调防(他们代表的只有一个军团或党政机关),均属长征突围前的准备行动,而红军主力在信丰,安远间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应是长征出发途中的第一次战斗.注释: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的长征(中共党史研究室).(窆)致一三五八九军团中府电台六局朱关

22、于各补充团正式拨给各兵团管辖并各负责训练的指示(1934年1O月13日).朱对一军团所住区域及其注意保守住地秘密办法的指示(1934年1O月7日).朱关于五军团转移到于都等地域并调独三,十三两团到兴国阻周敌南下的部署(1934年1O月18日).朱对八军团移动秩序及军事秘密的指示(1934年1O月9日).杨成武别了,于都河(中国老区报1996年5月3日),聂荣臻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战士出版社),陈伯钧告别苏区(人民政协报1986年1O月21日),彭加伦别(江西人民出版社),吴吉清在毛泽东身边的日子里(江西人民出版社),童小鹏(军中日记摘抄),伍云甫长征日记摘抄.赣南人民斗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于都人民革命斗争史.朱德关于赣南军区地方部队配合野战军突围战役致项主席电(1934年1O月2O日).王耀南长征路上第一桥(战士出版社),军王中仁为红军转移搭浮桥(江西党史资料第l1期),黄健民夜架长征第一桥(将星璀灿一书节录).刘英长征前夕赣南省扩红工作(江西党史资料第l1期).注意收容拦阻伤病逃亡人员的办法(1934年1O月2O日).老干部叶天放的回忆,于都革命斗争史:)仲泉,新生,杨青赣南党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12002年第5期,阎景堂,阮家新中央红军的长征究竟始于何日(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