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5036676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发展的启示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已是家喻户晓,那么,就先从国家与财富的关系说起。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

2、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

3、,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学习历史上崛起的大国,更是我们难得的一笔重要财富。 纵观大国崛起中讲述的九个大国,

4、体制创新是一个大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但却沉溺于封建体制,不思进取,最终霸主地位被象征资本主义文明英国所取代。因为,英国在同一时期进行了艰辛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才打下了未来日不落帝国的体制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先进文明的代表,使得工业先声在英国奏响,世界的天平也由此向西欧的一个偏僻小岛英格兰倾斜。回顾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我们会更加清醒的意识到体制创新对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作用。19世纪是一个资本主义旋律在全世界激荡的时代。我们的邻居日本,也避免不了与我们相同的命运。黑船事件之后,日本深刻认识到了封建体制的腐朽,决心文明开化。明治维新使日本得以避免中国的厄运。

5、而此时的中国,还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醉生梦死,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华夏大地一片震惊。然而,为时已晚,中国的灾难从此以后接踵而至。西方世界里,似乎也同样上演着这一幕法德战争。今天的中国已经正在迈向更高程度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时刻谨记: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体制的僵化。美国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开创的信息化时代至今仍在时时刻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在美国出现了那么多个人奋斗成功的企业家,不仅是企业家,也是各个行业的出类拔萃的人,不是偶然现象。它是有一系列的文化和制度的环境。如今在美国商务部的大门口上还刻有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

6、加到天才之火上。”正是这些“天才”,使得美国在战后经济高速腾飞,称霸世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但必然要经历一个更加完善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还应包括我们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一系列领域的体制创新。这样十七大提出来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推进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不懈,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更需要我们靠自己在根本上实现创新,而不只是吸收他人经验。创新是一种主观能动性极强的活动,必然需要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还必须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我们不难发现重视人才的意识几乎在大国崛起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不可思议的是推动五百

7、年前的地理大发现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如果这两个王国不重用像哥伦布这样极富冒险精神的航海家,怎么可能有如此丰功伟绩?我们今天的全球化,正是得益于他们当初勇敢的开拓。 同样,在崇尚人文主义的西方社会,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四百年前,那位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竟敢在哈姆雷特这样的剧中,就有“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样的台词。但是,英国女王包容了他。正是有了这种对人才的高度包容,英国的精神文明所达到的境界至今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瞻仰。

8、英国对人才的重视,促使它建立的一整套专利的保护法。这就像一张网,把欧洲各地的人才都悄悄地吸引了过去。由此,英国赶在世界之先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整个世界由此改变。需要人才就要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反观当今中国,人口膨胀令国家领导层苦不堪言,经过漫长的努力,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靠投资,人均消费水平总是那么低下,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国家财富之多自不必说,人均GDP一算下来,确实中国乃是穷国。因而,我们不妨换种角度,把人口变成人才。中国的财富将是无可估量的。中国有十三亿的人口,而美国顶多才三亿,可见我们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但是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是需要投资的,但它的产出是丰厚的。回顾

9、德国崛起的历程,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后来,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

10、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呢?中国曾经也是世界上科技强国。但是近代以来乃至现在,我们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科技发明了。我们今天用的很多东西,看似中国制造,其实并不是中国创造。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教育太落后了。即便是现在美国最大债权人的中国,国民教育仍然十分落后。教育体制至今仍难以取得有效的突破和进展。我们不能不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大陆高校至今无法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更让我们担心的是,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计算机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国家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经济信息,乃至国防军事信息化建设,这些都可以列入国家的核心利益。可是,我们国家居然到现在都没有推出一款完全拥有知识产权的计算机产品。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如英美的手中。我们不得不拷问自己:中国的人才何在?!毋庸置疑,人才才是真正的财富,是国家与国家间较量的真正实力。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还有很多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永远充满美好的憧憬!我们的国家正因为有我们中华儿女而存在,我们就是国家的财富,我们的每一天的付出,都在为这一片大好河山锦上添花!只要我们屹立在东方,中国就永远不会倒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