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1.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039892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DF 页数:147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1.pdf(1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综述 姓名:贾文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史 指导教师:王景泽 20070501 摘要 封禁政策作为清朝总体战略格局的一部分,是清王朝实施与维持“分而治之”方针 的主要手段,近代以来成为许多清史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清政府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t 防止受到汉族的影响,对东北地区实行长达二百多年的封禁政策,造成东北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鸦片战争前后,在东北地区内优外患的形势下,清政 府移民实边,封禁政策终止。 为了促进清代封禁东北政策研究的深入进行,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综 述,认清已经取得的成就,找出研究中的偏颇与不

2、足,指出分歧所在,对封禁政策以期 有更为理性、科学的认识与把握。 第一章综述封禁东北政策的起止时间与原因。分二个问题:一、关于清廷封禁东北 的起止时间与范围;二、关于清廷封禁东北的原因。 第二章综述清朝开禁东北的原因及影响。分二个问题:一、清朝弛禁、开禁东北的 原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力作用两个方面。二、关于清朝封禁东北政策的影响。 第三章结合清朝边疆多元化政策综述对清朝封禁东北政策的总体评价。分二个问 题:一、从封禁东北政策看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二、从东北社会现状反观清朝封禁政 策。封禁政策造成了东北地区经济基础的薄弱,延缓了东北边疆内地化进程。 关键词:封禁政策;龙兴之地;战略格局:弛禁 A

3、 b s t r a c t A st h em a i nm e a n so fe n f o r c i n ga n dm a i n t a i n i n gg u i d e l i n eo f “ d i v i d ea n dr u l e b y M a n c h ug o v e m m e n t ,t h ep o f i c yo fb l o c k a g ew a sp a r to fi t sg e n e r a ls t r a t e g y T l l i sp o l i c yh a s b e e nt h ef o c u so fm

4、 a n yr e s e a r c h e r sw h os t u d yh i s t o r yo fC h i n gD y n a s t ys i n c em o d e r nt i m e s F o rp r o t e c t i n gM a n c h u So w nc u s t o m s ,a v o i d i n gi t sb e i n g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 M a n c h ug o v e m m e n tc a r r i e do u tt h

5、 ep o l i c yo fb l o c k a g ef o rO V e rt w oh u n d r e dy e a r si n 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 w h o s er e s u l tW a St h el a go f 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S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a n dc u l t u r e , a n dv o i do fd e f e n s e D u r i n gO p i u mW a r , c o n f r o n t i n gt

6、 h es i t u a t i o no fd o m e s t i ct r o u b l ea n d f o r e i g ni n v a s i o n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 M a n c h ug o v e r n m e n tf u m i s h e dt h ef r o n t i e rw i t h i n h a b i t a n t s ,a n dt h i sW a st h ee n do f t h ep o l i c yo f b l o c k a g e F o rp r o m o t i

7、n gt h er e s e a r c ho fM a n c h ug o v e r n m e n t Sb l o c k i n g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 t h i s 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a n d $ 1 1 岫St h ep r e s e n tf r u i t s f I m d so u tt h e i r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 d e f i c i e n c i e s ,p o i n t so u tt h e f td i f f e r e n c

8、e s ,S Oa st ou n d e r s t a n dg r a s pt h ep o l i c yo fb l o c k a g e m o r er e a s o n i n g i ya n d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 ? C h a p t e r1s u m m a r i z e st h eb e g i n n i n ga n de n dt i m eo f t h ep o l i c yo f b l o c k a g ei n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a n di t so r i g i

9、 n s I tc o n s i s t so f t w ot o p i c s :1 t h eb e g i n n i n ga n de n dt i m ea n dt h er a n g eo f M a n c h ug o v e r n m e n t Sb l o c k i n g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2 t h eo r i g i n so fM a n c h ug o v e r n m e n t S b l o c k i n g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C h a p t e r2s u

10、m m a l q z e sr e a s o n $ a n di n f l u e n c e so fM a n c h u Sl i f t i n gt h eb l o c k a g ei n 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I tc o n s i s t so f t w ot o p i c s :1 t h er e a s o n so fM a n c h u Sl i f t i n gt h eb l o c k a g ei n 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 w h i c hc o m p r i s e

11、sw i t h i na n dw i t h o u tc a u s e s ;2 t h ei n f l u e n c e so fC h i n g D y n a s t y Sp o l i c yo f b l o c k a g e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C h a p t e r3e s t i m a t e sC l l i n gD y n a s t y Sp o l i c yo f b l o c k a g e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a c c o r d i n g t o i t s

12、p o l i c yo f p l u r a l i s t i cf r o n t i e r I tc o n s i s t so f t w ot o p i c s :1 e s t i m a t i n gC h i n gD y n a s t y Sp o l i c y o ff r o n t i e rn a t i o n a l i t ya c c o r d i n gt oi t sp o l i c yo fb l o c k a g e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2 r e f l e c t i n g C h i

13、 n gD y n a s t y Sp o l i c yo fb l o c k a g e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c t u a l 畸o f 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n 他p o l i c yo fb l o c k a g e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l e dt ot h ew e a k n e s so f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Se c o

14、n o m y , d e f e r r e dt h ec o u r s eo ff r o n t i e r sb e c o m i n g h i n e r l a n d K e y w o r d :t h ep o l i c yo f b l o c k a g e ,t h eg r o u n do f d r a g o nr i s i n g ,s t r a t e g i cs t r u c t u r e ,l i f t i n g t h eb l o c k a g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15、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童主笙日期:迭! z = 三:!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

16、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整至笙 指导教师签名: 迸:疆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影矿笙指导教师签名:璺杰蕴 日 期:出q :三:! ? 日期:岜诳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序论 清朝在入关后,为恢复“龙兴之地”东北地区残破的经济,于顺治十年( 1 6 5 3 年) 颁布辽东招民授官条例,积极鼓励汉族民人出关开垦土地。山东、河北等地的民人 大量流入东北,促进了东北地区土地的开发。康熙六年( 1 6 6 7 年) 清廷宣布废止辽东 招民授官条例。乾隆五年( 1 7 4 0 年) 清廷发布封禁令,禁

17、止汉族人民移入东北。清政 府对东北地区实行长达二百多年的封禁政策,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深远影响。作为清朝 总体战路格局的组成部分,封禁政策引起了清史研究者的关注,对封禁东北政策实施的 起止时间、动机,土地开发及流民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数量 颇丰的研究成果构建成一个坚实研究平台,为本文的操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封禁东北政策学术研究史 ( 一) 封禁政策定义 清代封禁政策是清朝统治者为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日本学 者稻叶岩吉认为“究其实际,殆不过如其字义之解释,将满洲之疆界,加以封锁,对外 人及外人之势力,加以防压而已”。佟冬主编的中国东北史对封禁政策做了如

18、下定 义:“所谓封禁,主要是针对汉人而言,即控制汉人进入东北,禁止汉人在东北定居和 垦荒,限制汉人在东北私自从事采参、捕貂等活动。”。清政府在东北各地实行封禁的时 阃先后不同,具体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有:( 1 ) 、除前来贸易、佣工外,严禁其他内地 汉族流民进入东北地区。( 2 ) 、迁居东北已久且立有产业的汉族流民准其入籍,编设保 甲,严加管理,其余流民限期回其原籍。( 3 ) 、严禁汉人在东北地区开荒,一切可耕荒 地均保留给予旗人。( 4 ) 、严禁汉人在东北私自从事挖参、捕貂、采珠等活动。简言之, 封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把东北绝大部分未垦地定为官荒,划作禁山、牧场、围场等, 严禁人民移居

19、垦植。就封禁政策的某些内容而言,历史上早已存在,封禁不是从清代开 始施行的。自古以来,封禁与弛禁旨令史不绝书,如隋书、皇朝续文献通考、元 史等书都有所记载。后金时代,努尔哈赤曾与明辽东官员订约立碑,以辽东边墙为界, 禁止辽东汉族居民进入女真地区从事农耕、开矿、采捕等活动。清朝建立后,为保卫自 己的龙兴之地,进一步地推行这项具有维护本民族利益,强化对其他各族统治的政策。 ( - - ) 研究动态 清代封禁东北政策是清代土地开垦史研究中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研究 课题,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学者们对清代封禁 东北政策的背景、影响及流民问题等均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20、,有关成果无论在量上还是 在质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科学性。 徐景学的浅论清代东北边疆的管理( 学习与探索1 9 8 0 年l 期) 、李普国的清 。稻叶岩吉:满洲发达史,杨成能汉译本,奉天东理印刷株式会杜奉天支店印,1 9 4 0 年。第2 7 7 页 。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4 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8 年,1 5 5 9 页。 1 代东北的封禁与开发( 吉林大学学报1 9 6 2 年1 期) 、刘智文清代东北封禁政策刍 议( 学习与探索2 0 0 3 年6 期) 刁书仁的论乾隆朝清廷对东北的封禁政策( 吉林 大学学报2 0 0 2 年1 1 期) 、王传江的试论

21、清代乾隆朝东北封禁政策( 长白学圃8 期) 等均对封禁东北政策作了比较全面地探讨,对封禁的时间、动机、影响等作了具体 论述。马平安在清末封禁政策转变与东北地区的移民实边、衣保中试论清前期东 北垦荒政策的演变( 长白学圃第1 0 期) 、李洪锡试论1 9 世纪6 0 一7 0 年代东疆地 区封禁政策的危机( 延边大学学报2 0 0 2 年9 期) 则将重点放在对封禁政策失败原因 的探讨。赵毅、王景泽对清前期( 1 6 4 4 - - 1 8 4 0 ) 开发东北经济的检讨( 中国社会经 济史研究1 9 9 9 年1 期) 、王景泽对清代东北封禁政策的再认识( 东北师大学报 1 9 9 7 年2

22、期) 重点分析了封禁东北政策的战略失误及造成的严重后果。 张杰的清前期汉民出关开发三辽述论( 辽宁大学学报1 9 9 2 年3 期) 、孙占文 清初、中期黑龙江省的土地开发( 北方论丛1 9 8 1 年】期) 、朱诚如清王朝的封 禁政策及流民对辽东的开发( 管窥集一明清史散论紫禁城出版社2 0 0 2 年) 、李兴盛 著东北流人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 都深入探讨了关内流民冲破封禁令艰难 进入东北的历程及在开发边疆中所做的重要贡献。 研究者对封禁政策深层次的剖析,构架了坚实的研究平台,促进清代土地开垦史研 究纵深方向的发展。 二、关于“东北”的界定 “东北”,顾名思义是指今

23、中国的东北部。这一地理概念,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至 清代这一地区还称关外、边外,而不是称为东北。正如王景泽在东北边疆史序言中 所言,“东北”本是个方位词,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用以指中国的东北部地区,久而久 之,相沿成习。被称为关外的东北在古代并没有个严格的区域界限,是依各个具体 时代的历史疆域、行政划分、各族居地的变动而有所改变。方德修在东方地方沿革及 民族中写道:“东北”二字的范围有的说是指满洲( 即辽宁、吉林、黑龙江) ,有的说 是指“满蒙”( 即热河、辽宁、吉林、黑龙江) ;但若根据地理学上的地理单位而言,热 河、辽宁、吉林、黑龙江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她的地形好比是一个顶宽底狭的 四边形

24、,东边为长白山系,北边有黑龙江,西边是大兴安岭山脉,南边滨渤海和黄海, 都属天然的屏障。且东北一词的指此区域已有其极悠久的历史,辽史兵卫志有东北路统 军司元一统志: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侵鲸川之海,三京故都,五国故城,亦东 北一都会也;都可证“东北”早成了个专名词。民国十八年一月,国民政府特任张学良 氏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后成立东北政务委员会,抗战胜利后,更有东北行营的设置; 凡此皆足以确定此一区域应以东北为其总称。o 今天所言的“东北”概念有广义与狭义 之分。狭义上,一般是指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三省,主要是从行政区域划分角度而 言;广义的东北除上述三省外,还包括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25、一盟三市:兴安盟、 。王景泽:中国东北边疆史序言,东北史地,2 0 0 5 年第3 期,第2 9 页。 。方德修:东北地方沿革及其民族,台湾开明书店,民国五十八年,第1 - 2 页。 2 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 及河北省的东北部地区,这主要是从自然区域角度划分。 本文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东北范围,包括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的一盟三市( 兴安盟、 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 。 三、学术价值 清代东北的封禁政策,是清廷对东北地区进行统治的一种特殊政策,它是有清一代 对东北政策的核心。目前在东北史研究热潮中,封禁东北政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封禁政策起止时间及动机、影响等问题,众说纷纭,褒贬

26、不一。通过对封禁政策研 究状况的调查、分析,我认为封禁政策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完 善之处。回顾、总结封禁政策的研究历程,及时发现偏颇与不足,调整研究角度与方向, 使清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 。 此外,清代东北封禁政策的研究,是清代东北土地开垦史研究中的一部分,是清代 边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清代东北封禁政策进行阶段性、系统性的归纳与总结,可以 对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现象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把握,对今天东北地 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加强国防建设与边疆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一章封禁东北政策研究述评( 一) 一、关于清廷封禁东北的起止时间与范围

27、 ( 一) 起止时间的界定 1 关于封禁东北时间的探讨 在清廷何时开始封禁东北的探讨中,主要存在着四种不同意见: 其一,柳条边的修筑是清政府封禁东北的开端。 国内较早持此观点者首属杨树森,他认为:“顺治八年即修筑了辽河流域西段的柳 条边,对东北实行封禁”。李自然的试论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也认为, “1 6 4 4 年,清军进关后,便开始对东北实行封禁,着手设立边墙。由于边墙为土堤,上 植柳条,故而又称柳条边。根据修筑时间的先后又分成老边与新边。”国这里的“老边” 于顺治年间分段修筑。据柳边纪略记载:“( 老边) 西起自长城,东到船厂,北自威 远堡,南至凤凰山止。设边1 “ 3 - -

28、 十一座每门设苏喇章京一员,笔贴式一员,披甲十 名。” 此后,清为保护龙兴之地,又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修筑了新边。它是盛京与 宁古塔,以及盛京、宁古塔与蒙古东三盟之间行政区域的分界线,是清统治者设置的禁 止各族越界而居及保护满族统治者对边外土地与山林资源独占权益的一道隔离线。薛洪 波在再析清代封禁东北之目的一文中认为封禁的实施与封禁政策的提出是不同的概 念,封禁政策作为清朝的基本国策,开始于柳条边。柳条边是东北封禁的开始,东北封 禁是柳条边作用的延续和地理位置上的扩张。 纪实在柳条边的历史和苏修的谎言 一文在谈到柳条边修筑的目的时明确指出:“柳条边的修筑既是保护边内的发祥重地, 同时也是为了

29、保护边外禁区包括皇族的围场在内的一条封禁界限。” 在满族统治者看 来,辽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区是其“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的“龙兴重地” ,他们为了 维护这一地区的特殊性,便把其划为特殊地带,严禁其他各族人民尤其是汉族人入内。 同时,在清入关之初,关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满族贵族统治集团为了保护“龙兴重地”以巩固其“根本”,便 修筑了柳条边,严禁关内汉人或其他民族的成员迁入柳条边内垦种和放牧。 其二,辽东招垦条例的废除标志着封禁东北的开始。 清朝初年,近百万的八旗劲旅入关,东北地区处于“土旷人稀,生计凋敝”。局面。 为此,顺治十年( 1 6 5

30、3 年) 诏令“山海关外荒地甚多,民人愿出垦者,令山海关道造册 。杨树森:清代柳条边,辽宁人民出版杜,1 9 7 8 年版,第9 9 页。 。李自然:试论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旅生计之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6 期,第5 2 页 。( 清) 杨宾:柳边纪略卷1 ,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o 薛洪波: 再析清代封禁东北之目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l O l 页。 。纪实;柳条边的历史和苏修的谎言,历史研究,1 9 7 5 年第3 期第8 7 页。 。( 清) 阿桂等:盛京通志,卷8 1 9 ,辽海出版社,1 9 9 7 年。 o 徐世昌:东三

31、省政略( 长白丛书本) ,卷六,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8 9 年,第4 5 页 4 报部,分地居住”。地少入稠的关内入口大量涌向东北。但至康熙七年( 1 6 6 8 年) ,清 政府下令取消辽东招民授官条例,有学者认为这一事件实际上是清代封禁东北的开 始。如牛淑萍的清代山东移民东北述论认为,为维持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 1 6 6 8 年) 政府下令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乾隆时尤为严厉,直到嘉庆八年( 1 8 0 3 年) ,封禁才有所缓和。镭李普国的清代东北的封禁与开发指出,当清初社会经济有 所恢复之后,统治者就对东北实行反动的封禁政策,不准关内人民流入开发。其标志性 事件

32、便是康熙七年( 1 6 6 8 年) 辽东招民授官条例的废除。 据康熙年间成书的柳边 纪略记载,当时人民出入山海关,已须验票放行。到乾隆五年( 1 7 4 0 年) 制定民人 出关办法八款后,封禁就更为严厉了。朱诚如的清王朝的封禁政策及流民对辽东的开 发认为,清初积极的招徕政策,吸引了大量流民的踵至,使清政府产生了新的忧虑。 一方面,盛京是。国朝开创大业之地”。大量汉民的流入,“关系满洲风俗之地”;另一 方面,盛京地区汉人的剧增使清统治者感到龙兴之地的安全受到威胁。为了保持满族的 “纯朴风俗”和。国语骑射”,以及巩固对祖宗发祥之地的统治,自康熙七年( 1 6 6 8 年) , 实行了对盛京和东

33、北地区的封禁政策,取消了,辽东招民授官条例,禁止汉民流入盛 京及东北地区垦荒种地。 “山海关、喜峰口及九处边门,皆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 禁阻,庶此后流民出口,可以杜绝”。 但由于此后前往东北的流民禁而不止,乾隆朝借 口“于旗人生计有益”,进一步厉行封禁政策。另外,台港清史研究文摘o 及鞠殿义 的清代流民在反封建斗争中对吉林乌拉、伯都纳和长春等地的农业开发中均指出, 随着辽东招民授官条例的废止,清政府开始封禁东北。鞠殿义指出“为了笼络蒙古 王公和维护旗人生计,为了保持清语骑射的满洲风俗,在从康熙初年废辽东招垦令 起直到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失败止的一百七十余年间,对吉林乃至整个东北采取了一系列 的封

34、禁政策。”。此后,演政府下发了一系列封禁令,起封堆、设卡伦,在柳条边设门置 吏,“有犯禁者,必置重典。”。 其三是将乾隆五年作为封禁东北的起点。 王振科的清代东北封禁政策初探中指出,清代对东北实行封禁,从法律上完善 应是在乾隆朝。他反对将清政府废止招垦条例作为封禁的开始。认为招垦条例废止后, 广大汉民仍可通过起票、记档过关等办法,拥进东北。画如杨宾到宁古塔探望父亲杨越, 较详细地记载了出关起票情况,“凡出关者,旗人须本旗固山额真送牌子至兵部起满文 票,汉人则呈请兵部或随便印官衙起汉文票。至关,旗人赴和敦大北衙记档放行,汉人 m 清朝文献遥考h 卷1 ,第i 册,浙扛古藉出版社,2 0 0 0

35、年,第4 8 5 8 页。 9 牛淑萍:清代山东移民东北述论,烟台师范学院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3 期,第5 7 页。 。李普国:清代东北的封禁与开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6 2 年第1 期,第4 0 页。 9 ( 清) 杨宾: 柳边纪略,卷1 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5 页。 9 朱诚如:清王朝的封禁政策及流民对辽东的开发管窥集明清史散论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紫禁城出版 社,2 0 0 2 年,第2 1 8 页。 9 大清会典事例,卷1 3 4 ,辽宁省社科院1 9 9 0 年影印再版。 9 台港涛史研究文摘:辽宁人民出敝社,1 9 8 8 年

36、,第4 2 9 页, 鞠殿义:清代流民在反封建斗争中对吉林乌拉、伯都纳和长春等地的农业开发,社会科学战线,1 9 8 0 年第2 期,第1 9 7 页。 9 ( 清) 高士奇撰;扈从东巡日录上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 9 8 6 年,第1 0 7 “ 页。 王振科:清代东北封禁政策初探,四平师院学报,1 9 8 2 年第3 期,第4 3 页。 5 赴通判南衙记档验放。或有汉人附满洲起票者,冒苦独力等辈,至北衙亦放行矣。进关 者如出时,记有档案,搜验参、貂之后,查销放进”o 。持乾隆五年为封禁东北起点的 学者也反对将清朝在东北修筑柳条边和实行印票制度作为封禁东北的开端,认为柳条边 的修筑与辽东拓垦

37、是同时进行的历史事实,且清朝颁布的三次招民出关条例也取得了显 著成效。即使辽东招民授官条例被取消也只是由于招民大量出关,清政府实行的招民优 惠政策已变得没有必要,而非封禁的开始。乾隆五年( 1 7 4 0 年) 四月,为加强旗人在东 北地区的独占与垄断地位,首先由乾隆皇帝面谕兵部侍郎舒赫德:“盛京为满洲根本之 地,所关甚重,今彼处聚集民人甚多,悉将地亩占种。盛京地方粮米充足,并非专恃民 人耕种而食也,与其徒令伊等占种,孰若令旗人耕种乎! 即旗人不行耕种,将地亩空闲, 以备操兵围猎,亦无不可。”o 清廷正式发出了封禁东北的信号。舒赫德等大臣秉承乾隆 皇帝旨意,提出封禁东北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

38、 、“山海出入之人必宜严禁”,除“在 奉天贸易及孤身佣工者”外,“凡携眷移居者,无论远近,仍照旧例不准放出”。2 、禁 止内地商船携带多人至奉天各港,以绝流民自海上进入奉天地区之路。3 、“稽查保甲宜 严”,已在奉天“安居年久”之内地民人,设立保甲,编入档册,否则“即逐回原籍”。 4 、“奉天空闲田地宜专令旗人垦种”,“百姓人等禁其开垦”。5 、“严禁凿山,以余地利”, 禁止内地流民在奉天开矿谋生。6 、“重治偷挖人参”者。7 、“宗室,觉罗风俗宜整”。8 、 “出关旗人给与凭记,以便查察”。舒赫德的八条措施得到清政府的批准,此后清政府 先后制定了清理奉天流民、封禁吉林与黑龙江的具体措施。如乾

39、隆十五年( 1 7 5 0 年) , 下禁令:“奉天流民归籍之期,已满十年,其不愿入籍而未经回籍者,令查出速行遣回, 并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拨兵役稽查,不许内地人民私自出口,山海关喜峰口及九边门 亦令一体严禁”。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年) ,规定“吉林、宁古塔、伯都讷、阿勒楚喀、 拉林等地方,不准住无籍流民前往私垦,责成边门官严行查禁。”。乾隆四十一年( 1 7 7 6 年) ,“谕军机大臣等,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 吉林原不与汉地相连,不便令流民居住,今闻流寓渐多,著传谕傅森( 吉林将军) ,查 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勿许入境”。o 而东三盟蒙古

40、地区宣布全面封禁的时间略晚一 些,乾隆2 3 年( 1 7 5 8 年) ,清政府要求蒙古地方官员“将所属民人逐一稽考数目”,“其 托名佣工之外来民人一概逐回”。 其四,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清廷封禁东北有一个循序演进的发展过程,认为清廷的 封禁缘起于天命或崇德年间,酝酿于顺治,形成于康熙,厉行于乾隆。 持此观点的较有代表性文章是张璇如的清初封禁与招民开垦。、刘智文清代 东北封禁政策刍议o 。刘智文指出,封禁最早始于努尔哈赤天命年间( 1 6 1 6 - - - 1 6 2 6 ) , 范围在威远堡边门之外、鸭绿江以西、长白山西南一带。认为时值明清战争之际,清与 。杨宾:柳边纪略,卷1 吉林文史出

41、版杜1 9 9 3 年版,第5 页。 o 清高宗实录,卷1 1 5 ,乾隆五年四月甲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 9 8 5 年。 o 清朝文献通考,卷1 9 ,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o 清朝文献通考,卷1 9 ,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第5 0 3 2 页 o ( 清) :蒋良骐撰:东华录卷3 2 ,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o 张璇如:清初封禁与招民开垦社会科学战线。1 9 8 3 年第l 期,第1 8 2 页。 o 刘智文;清代东北封禁政策刍议,学习与探索,2 0 0 3 年第6 期,第1 3 3 页。 6 朝鲜的关系趋于紧张,为防范朝鲜人逾越边界,设置

42、围场、参山和松子官山。至崇德年 间,为进一步防范朝鲜人,在原明代辽东边墙东段与鸭绿江之间设置了一条空旷地带, 其东边外闲荒,作为封禁区。顺治时,封禁进一步酝酿发展。清沿明代辽东边墙旧址, 修筑周长九百余华里的“柳条边”,其内为边内,其外为边外,边内人民不得自由进入 边外。康熙时期,逐渐对各类封禁地进行封禁。康熙六年( 1 6 7 7 年) 玄烨派人将发祥圣 长白山周围的千里林海和参山珠河划为封禁区。如史记载:“且将盛京以东,伊通州以 南,图们江以北,悉行封禁。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 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康熙十九年( 1 6 8 0 年) ,又在柳条边内划定旗界

43、和民界,将民 人全部迁出旗界,禁止旗民混居。基于上述史实,康熙朝时虽不是对整个东北地区进行 封禁,但已形成为具有严格意义的封禁政策。到乾隆、嘉庆时,清政府对东北地区采取 了全面封禁政策,即厉行封禁时期( 1 7 3 6 一一1 8 4 0 ) 。清政府正式下令禁止关内流民出关 出口,乾隆十五年( 1 7 5 0 年) 下令:“奉天沿海地方多拨官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登岸。 并行山东、江、浙、闽、广五省督抚,严禁商船夹带闲人。山海关、喜峰口及九处边门, 皆令守边旗员和沿边州县严行禁阻。”。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年) ,清廷正式颁布“宁古 塔等处地方禁止流民例”,驱除流民。至嘉庆时封禁更严

44、,关外土地尽在封禁之列。姜 龙范的清代东北的封禁政策与朝鲜流民认为清代东北的封禁政策起白天聪年间。指 出,早在“1 6 2 8 年( 清太宗天聪2 年) ,皇太极在鸭绿江下游,从榄盘经凤凰城至瑷阳 门,碱厂门到旺清门一线筑起长栅设防,此即柳条边墙。后金统治者将墙外广阔地区定 为封禁地区,严禁其他民族入内。这是清代封禁政策的嚆矢,也是封禁政策的早期阶段, 其范围也局限于鸭绿江流域。封禁的对象则主要是朝鲜北部流民。” 进入乾隆朝, 清廷加大了对东北封禁的力度。 2 关于解禁时间的观点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特殊利益颁行了封禁令,但历史的发展总是和统治者的主观 愿望背道而驰。全面考察一下封禁政策的推行

45、过程,可以明显看到在汉族流民洪流的冲 击下,封禁政策从实行初期起便潜伏着不稳定因素。在历史形势的变化中,清政府迫于 统治危机放弃了保护龙兴之地的封禁东北战略。在探讨清廷解禁东北的时间上,研究者 大多都把着眼点放在了外力对封禁政策的冲击。 其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解禁东北的起点。 李普国在清代东北的封禁与开发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东北弛禁开放过程, 可以1 8 9 5 年为分界线;其前为部分开放时期,其后直至辛亥革命为全面开放时期。”。文 章指出,鸦片战争后,外国大量的鸦片、商品输入中国,中国固有的自然经济基础陷于 瓦解,致使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较战前大大增加。清政府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46、不得不改变统治东北的办法,放宽人民出边的限制。但在甲午战争前,封禁藩篱并未完 全撤废。甲午战后,清政府面对外债及战争赔款出现了财政困难,与其坐令广大东北沃 o 海龙县志,卷2 ,1 9 3 7 年铅印本。见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学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9 年。 o 清高宗宴录,卷3 5 6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 9 8 5 年。 。姜龙范: 清代东北的封禁政簧与朝鲜流民,朝鲜学韩国学论丛( 5 ) ,延边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敝,第1 2 3 页。 。李普国:清代东北的封禁与开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6 2 年第1 期,第4 6 页。 7 土落入外人

47、之手,不如全面弛禁放荒,还可捞一笔浮财,以弥补财政亏空,于是,封禁 藩篱全面撤除。程墨秀的清代山东移民开发东北农业述略文中也谈到,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痛感边疆危机和财政因窘,且百余年的封禁收效不大,决定开禁放垦,以达到移 民实边抵御沙俄侵略和依靠民垦收入度过财政难关的目的。咸丰、同治年间仅是部分开 禁。光绪政府以减免船价、宽限起课、发给牛、种等优惠条件招民垦荒。o 其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即1 8 6 0 年前后是弛禁东北的开始。 以1 8 6 0 年前后作为弛禁东北开始时间的看法是目前多数封禁政策研究者认同的观 点。马平安的清末清廷封禁政策转变与东北地区的移民实边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 到咸丰十一

48、年( 1 8 6 1 年) ,清廷在关内人1 :3 移向东北这一问题上开始有了根本性的政策 变化,开始逐渐地在东北部分地区开禁放垦,允许移民进入。圆衣保中的弛禁放荒与 东北地区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沙俄乘机鲸 吞我国东北地区领土1 0 0 余万平方公里,面对如此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政府被迫放松封 禁政策,逐渐对东北实行了土地开放政策。徐景学的浅论清代东北边疆的管理一 文中也明确指出,清廷在封禁东北后,一直到同治年间(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始行 开禁。o 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为弛禁东北开始的看法,虽在具体年限上略有不同,但是都 认为封禁的开放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实行的。如陈桦的清代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特点 认为,道咸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边疆危机的加深,清政府不得不 采取加强边务,开禁实边的政策,逐步取消对东北土地的封禁,准许民人开垦。道光元 年,准许民人代耕伯都讷旗她,咸丰十年( 1 8 6 0 年) ,又将阿勒楚客、双城堡等处土地 招民开垦。o 其三、对上述两种观点,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清代弛禁东北的时间要早些。 张杰的清前期汉民出关开发三辽述论指出,早在乾隆五十七年( 1 7 9 2 年) ,直 隶南部发生大旱,清统治者令直隶地方官员晓示饥民到关东盛京及土默特等丰稔地方, 佣工觅食。又特别指示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