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5045387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在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基础上,根据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要求,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优秀IT人才、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宗旨和“制度建系、质量立系、管理强系、创新兴系”以及“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贵州省大力发展IT产业的契机,结合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状况和我系自身实

2、际,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特制定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的总结与回顾信息产业已成为贵州省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根据2005年全省年度重点需求人才预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领域所需的重点人才专业类别需求量进行排序,排出2005年度贵州省重点需求人才共八大类,共涉及六十二个专业,学科中排在前十位的就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维护与应用。2006-2020年贵州省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

3、义和谐社会、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并确定了大力推进我省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整合电子信息职教资源和相关职业技术院校优势资源,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相配套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推进数字贵州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强化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贵州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出:“到2010年使全省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60以上;中小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制造企业70以上实现数字化生产或管理;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总人数达到3万人

4、次以上;新建一批公共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培训、服务推广三大支撑体系得到完善和发展,基本能够适应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信息工程系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十一五”期间,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把“为社会培养优秀IT人才、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为己任,在学院正确领导下,在全系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办学规模有很大发展,专业建设有新的突破,综合实力与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上实现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目标。经过五年的发展,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信息工程系学生规模由建系初期的260人,增加

5、到1300人,专业数量由两个增加到目前十一个专业(含专业方向),形成了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与动漫设计等多个主要学科方向的专业群,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共投资400多万元,新建成校内实训室4个,扩建校内实训室2个,现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1个,校外实训基地20多家,基本满足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素质稳步提高。专职教师从原来的10人增加到33人,高级职称3人,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6人(研究生在读8人),专业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9人,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提出并实施“三平台,多出口”的人才

6、培养模式。“十一五”期间,构建了“三大平台为基础、五大岗位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了“层级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专业教学能力强、团队优势明显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办学,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建立整合优化的课程体系;以突出“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争创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在充分利用好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开拓发展新的实训基地,构建融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的实训基地。本专业将以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立足贵阳,面向全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能够从

7、事硬件维护、网络构建、软件开发、多媒体设计、技术服务与产品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力争成为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及专业群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示范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教师主编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一门,参编计算机多媒体创意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应用基础习题及实训指导教材五门。;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站建设综合技术、二维动画制作建设为优质核心课程,并建立相应教学资源库。网站建设综合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获得省级精品课程;二维动画制作、手机检测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工程、图形图像处理获得院级精品课程。教师团队获得“贵州省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

8、及软件技术专业说课比赛”第一名、“全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专业说课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第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赛优秀奖、2007全国职业教育计算机技能全国大赛三等奖等奖项、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计算机技能全国大赛高职组贵州区一等奖、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计算机技能全国大赛高职组优秀奖等奖项。专业教师参与完成了厅级、院级科研项目共8项。包括模拟导游教学培训及考试系统软件开发(厅级项目)、网上考试系统(院级项目)、招生就业系统(院级项目)、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改革(院级项目)四项科研项目,另有一项厅级项目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及建设研究、三项院级项目学生宿舍入住

9、人员管理系统、学院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学生缴费管理查询系统已立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拓展后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配套教材、指导材料、实训项目、网络资源、实训场地等。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加强开发能够展示职业场景、模拟真实设备操作使用方法的多媒体课件,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训练配套的教材、实训指导书、培训包等。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各专业以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教学资源能为同类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职前培训和职

10、后提升,以及其他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包括:专业标准、专业信息文献、多媒体课件、试题等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项目深度融合指学习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学中引进企业、公司真实开发项目和典型案例,采用多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和双带嵌入式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专业基本技能和素养。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深度融合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项目为主线,依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组织多个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及分工。通过企业工作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在感受企业化项目开发过程的同时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深度融合,引进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

11、优秀人员作兼职教师,他们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负责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传播企业文化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开发等专业建设任务。另外,将现有专任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到企业兼职和定期参加企业顶岗锻炼,通过兼职和顶岗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校企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化,与上海鹏达计算机系统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新朋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贵阳弘博广告有限公司、贵阳宏腾广告设计公司、贵州天马广告设计公司等10多家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改革实践得到大力推进,校企人员交流互动常态化。 学

12、生素质教育明显提高。教学围绕“职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三大能力对学生进行培养,尽力保证了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连接”,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双证书”取得率达到了95%以上,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率也均达到98%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依据,以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为标准,结合我系实际,着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深化“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理

13、念,以内涵发展为核心,树立育人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创特色,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教育改革创新,立足贵阳、服务贵州。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 2、瞄准贵州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物流、电子技术、楼宇智能化发展方向和市场人才需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创新、制度创新。 3、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

14、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优秀IT人才。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发展目标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学生高质量对口就业为目标,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建设与系部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到2015年,将信息工程系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省内一流、具备行业内影响力、高技能型IT人才培养基地。 (二)办学规模 按照“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思路,信息工程系办学规模将在适度扩大

15、的基础上,总体保持稳定,按照现有专业设置情况,在校全日制学生总规模为1300,每年度招生500人。积极开拓社会培训服务,争取到2015年,每年培训人次不少于500人。 (三)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群,体现行业特点、地区特点,发挥校企结合的优势,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骨干专业建设,走“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创一个基地,育一批人才”的专业建设之路,使职业教育的发展紧扣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做到与时俱进。专业发展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同时向物流、应用电子技术、楼宇智能化方向渗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将根据IT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软件技术专业将软件专业与

16、特定行业应用结合,提高软件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在智能化布线、三网融合技术领域寻求发展方向;艺术类专业要增强岗位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按照“短、平、快”要求实时调整专业培养内容与方向;通信技术专业软、硬件建设并在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对口就业;物流专业要立足于市场,着眼于行业,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地方培养适用人才;全面做好应用电子技术、楼宇智能化2个新专业教学工作,在条件成熟时,根据社会发展及信息技术自身发展适当调整现有专业布局。 (四)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

17、兴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行业联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功效,开发面向岗位及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践训练项目;逐步细化模块化、标准化教学,按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模块,并根据市场对各专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在相应专业方向就业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部分课程模块,缩小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衔接。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一是要求教学环节体现实践性;二是以教育实习为中心,全方位进行示范技能训练;三是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专业引领功能;四是开展各种职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狠抓精品课和优质课建设

18、。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2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院级精品课程,每个专业重点开发建设3-4门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做到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课程建设任务,每门课程都有建设与考核标准,每门都有完善的课程教学资源。(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措施是培养、引进、聘用相结合。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目前师资队伍的现状出发,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现有教师搞好继续教育工程,努力提高技术资格、职称、学历水平;同时,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加强聘任兼职教师工作,继续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聘用行业高级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立“双师型”师资人才库。 “十二五”期间教师培养继续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

19、头人培养为重点,选择专业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实现每一个专业大类至少有1名带头人和3名骨干教师的目标。重点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积极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形成一支专兼并重、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实现实践性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讲授为主。 开展团队建设,教学团队邀请企业人士参加,实施全面开放式放学。教学团队要营造先进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推出教学改革新成果。大力加强学科团队培育与建设,将教学科研人员汇聚到创新团队和学科梯队中,实现教师人人承担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教学研究任务,人人都在一个研究团队中工作。新的人才引进

20、后能够成为信息工程系现有专业的领军人物或开发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方向。 现有教师师资进修重点转向提高实践能力,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及联合项目开发,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十二五”期间,争取所有教师企业工作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40岁以下教师硕士学位比例达到60%,新增正、副高职称3-5人。(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让企业走进学校,把学校办在企业”的思路,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需求为前提,以建设资金为保障,与专业拓展建设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基本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

21、极利用企业产品开发、设计、推广的需要及其现场实训条件,加大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将学校实验实训场所按照企业环境进行布置,同时融入企业管理要素与制度。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重点是对现有实验设备升级,到2015年,更新计算机200台,电子与通信类实验室新建与补充设备投入100万元,对现有网络实验实训室资源优化,通过扩展网络链接设备及终端数量,能做到50人同时进行网络方案设计、系统集成综合布线模拟、中小型企业网络架构、网站服务设计、管理与维护等模拟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验设备的实践和实训,具有网络项目施工及组织的能力和网络管理与安全设计的

22、能力。调整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技能性实验,努力提高实验开出率,使之成为实习与对外服务的基地。推行专业教师进实验实训室制度,针对不同实验实训环境,开发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实训项目,重点是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综合性项目开发。按照产学一体思路,进一步建设校内的艺术设计与创作中心、软件推广维护办事处、楼宇智能化布线工程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巩固已经建设的企业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专业实习、认知实习场所的安排及顶岗实习落实,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力争再建立3-5个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要求,逐步形成教学、科研

23、、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七)产学研建设加强教研、科研队伍建设,以教师兼职为主、专兼结合方式,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开展教研、科研方面的研究,通过开展教研、科研和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建设一支素质好、水平高,具有较强教研、科研能力兼职人才队伍。 (1)积极争取科研项目。每年院级课题立项不少于2项,五年内,争取省级以上立项课题不少于3项,积极开辟与企业的合作渠道,每年完成横向课题立项与结项不少于一项,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鼓励、支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重视参与一流的国内、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

24、,5年内承办1-2次省级学术会议。加强与本科院校及兄弟高职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聘请知名高校教授担任学术指导教师,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会议。 (3)营造良好学术环境与学术氛围,现有条件下,添置必要设备,建立信息工程系发展基金,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及省级以上获奖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全系每年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 (4)完善科研奖励及考核制度。根据学校已制定的科研奖励条例,系里进一步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系教职工的积极性。对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要从事项目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减少常规教学工作量,对科研成绩突出者,给予特别奖励。系里每年汇总一次

25、科研情况,以便及时掌握教师的科研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科研任务,制定科研规划。(5) 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横向联合,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依托,争取与企业合作共建1-2个产品研发中心,发挥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将“科教兴黔”落到实处。 (八)教学改革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学改革是常抓不懈的任务。我们要根据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对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要进行深刻的再认识、再思考。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

26、重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要尽快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任务式教学方法。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九)系部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抓好学风建设,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加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协同工作机制,形成严谨、勤奋、求知、创新的学风。 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27、主体,既有主旋律又兼容多元化,既有高品位又有多层次,体现系部特色的校园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诚信自律、和谐互进的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创建教风严、学风好、团结向上、求实进取、开拓创新的文明校园。 在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密切关注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存有问题的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系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三级帮扶体制;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

28、指导教师,对被指导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规划、专业方向进行全方位指导,最终以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作为评价教师成果的唯一依据,根据考核结果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将合作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将教学场所按照真实企业环境进行布局,真正实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目标。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查和对学生择业、就业的指导,建立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巩固现有就业市场,全力开拓新的就业市场。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创造品牌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通过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信息工程系的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体制创新,与国内外教学机构、

29、企业联合办学,建立产学研基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紧跟IT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信息工程系现有的改革成果和积淀,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造品牌,为信息工程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发展规划与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落实要与“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实施目标管理,贯彻“以评促建”精神。通过实施与办学评估相结合的目标管理,建立公共管理平台和信息采集与绩效监控评估系统,开展成果推介、绩效评价工作,促进我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并取得扎实的成效。(三)制度创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工作过程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

30、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职业技术训练,构建以系为办学主体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和推行岗位聘用制度,搞活分配制度,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稳定骨干队伍,制定一系列鼓励措施,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加强学风、教风建设 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以学风促质量。在教风建设方面,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师德标兵的榜样作用,让全系教师信守师德承诺,爱岗敬

31、业,严谨执教,热爱学生,严守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教书育人,使全系教师师德水平明显提高。 在学风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落实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制,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双重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严格学生学习管理,进一步严格考风考纪,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作用,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五)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完善党

32、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民主生活会议制度、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等制度。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党员组织发展工作,党员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力争达到6%。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六)建立健全质量考核与监控机制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监控机制,量化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领导、教研室主任、青年教师听课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考核,逐步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七)确保招生与就业渠道畅通建立稳固的生源基地,保证有充足生源。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完善人才就业信息网,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巩固就业基地,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确保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在75%以上。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