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050796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已改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摘要舞蹈与武术一样起源于生产劳动,在狩猎驱赶活动中形成攻防格斗的习惯动作,都具有歌舞的性质。我认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侧重表演的就发展为歌舞,注重实用的就发展为武术,各自朝适应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功能,到了现在,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舞蹈与武术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两者相互借鉴与交叉也越来越普遍。舞蹈的美与武术的美来说明舞蹈与武术融合之美。本文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武术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舞蹈的发展情况和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舞蹈与武术的相同之处。第三部分介绍了武术与舞蹈的意境美。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关键字:武术;中国舞蹈;发展;

2、影响AbstractDance and martial arts, originated in productive labor in hunting driven activities form the habit of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combat action, has the nature of the singing and dancing. I think, in the long development process, focus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ging and da

3、nc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dapted to the law of its own, thus forming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now,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in our country, also increasingly blurred the concept of dance and mar

4、tial arts, both from each other and overlap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beauty of the beauty of dance and martial arts to illustrate the beauty of dance and martial art fusion. This paper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lain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artial arts, introdu

5、c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anc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dance and martial arts in comm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martial arts and dance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 The fourth part to summarize the full text.Key words: martial arts; Chinese dance; Development

6、; impact目录前言31选题背景32.选题意义43研究方法41.武术与舞蹈的概况51.1武术的概况51.1.1武术的概念51.1.2武术的发展历程51.1.3武术的特点61.2中国舞蹈的概况71.2.1舞蹈的概念71.2.2中国舞蹈的特点71.2.3中国舞蹈的分类72武术与舞蹈的相似之处82.1武术与舞蹈同源性82.2 武术与舞蹈的意境83.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93.1提高了中国舞蹈的水平93.2动作优美,意味悠长94结论10参考文献10前言1选题背景武术是我国历经千年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样,武术和舞蹈是人们最喜爱的两种文化形式。而这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蕴含着独

7、特的文化气息。武术与舞蹈在发展历程中互为融合互为借鉴,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独特的演练风格,使之更加具有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舞与武在古汉语上也相通,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武舞在武术起源里能够查阅到,在舞蹈起源里也能够查阅到。在陈沛菊和乔凤杰的论武术和舞蹈一文中,曾以山海经海外西经里“刑天与帝搏”和“帝舞”来说明武术和舞蹈具有同源性,尽管这种神话色彩浓厚的描述并不能作为界定武术和舞蹈的依据,但是它却将人们的思维牵引至此。在现代关于武术与舞蹈的研究中,多是谈到武术与舞蹈的融合,并且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二者同源,舞蹈表演中有着无数的成分,武术中又有舞蹈的美。二者相互融合

8、,互为影响。还有一些专家提出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舞蹈的起源到现代的发展来阐述二者的不同之处。2.选题意义舞蹈和武术在历史上经历了统一分化与统一,在展示各自的风采之时,却不能割断它们相似的本质。对此项问题或许有人会有质疑舞蹈与武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形态,有何共同可谈?诚然,今天时代赋予舞蹈与武术迥然相异的形态风格与内涵但舞蹈与武术在发展史上却有着不可置否的共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也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舞蹈与武术相互借鉴与融合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分析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研究二者的相似性以及有助于我国舞蹈的未来走向。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形成有哪些影响以及作用有哪些?本文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

9、其中的影响进行研究,以及舞蹈与武术结合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我国舞蹈的发展提供一份参考。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2.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在搜集与

10、整理资料的同时,搜索有关武术以及中国舞蹈发展的内容,总结概括出其中主要内容,分析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采用经验总结法,在进一步整理资料撰写文章的阶段,对资料进行细致的分类,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经验对论文进行撰写。1.武术与舞蹈的概况1.1武术的概况1.1.1武术的概念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竟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

11、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质击方法国棋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1.1.2武术的发展历程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

12、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的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等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发展概况:1.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56年)武舞不分,合二为一,成为武舞.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照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

13、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武术体系逐步形成.3.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六篇.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中谈到了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刀已基本取代了剑再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穿日本。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武术在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于长生不老,

14、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发展。5.隋唐时期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6.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1.1.3武术的特点武术具有许多独有的特点,首先是它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华武术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产生、发展和逐渐完善起来的,其编创原则中,有很多是受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华武术的防身制敌法受中国古代兵学的影响,其健身术受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术的影响,其表演艺术受中国古代武舞的影响等等。拳术中的太极拳就与老子“重柔主静”的思想有关,主张动作柔缓圆活,强

15、调以静制动。八卦掌以易理为拳理,主张“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强调“以动制静”。少林拳受禅学的影响,主张将禅学融入练武中,强调“禅拳一体”等。武术动作要求意、气、劲、形四者和谐统一,一动俱动,一到俱到。这种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规律反映了天人合 一的观念。武术动作的节奏与路线表现为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重先轻,欲紧先松,这种方法与老子中“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思想吻合。武术在行拳换势时要动中求静,定势时要静中求动。运动追求刚柔相济,格斗时强调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些思想既明确事物有对立的双方,又指出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表明了

16、中华武术吸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其次,它突出了攻防技术。中华武术是在生产斗争与战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自然反映了生产斗争与战争实际,也进一步为生产和战争需要服务。武术动作中一招一式几乎都与攻防有关,也都含有攻防的意义,所以说攻防技术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如果失去了攻防技术,也就失去中华武术的特征。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战争武器的演变和对体育本质含意的进一步认识,现代武术的健身强身作用逐渐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武术表演作用的需要和宣传武术的需要,又增加了对武术艺术性的要求。在武术套路中常有亮相和造型动作,有人称之为“花架子”、“花法”、“套子武艺”,因此武术不仅有防身健身作用,观看一场

17、精彩的武术表演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最后,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长短武术器械有数十种之多,不同风格的拳种也有200余种,流传的套路多达2000余个。不同器械和不同拳种的练功方法,基本动作,套路形式,技击方法均有特色。男女老幼均可按各人条件选择项目练习。武术练习对场地和器械要求简单,尤其适合于在空气清新的野外、海边和山林中进行。讲究实效,很容易引起群众从事武术练习的兴趣。1.2中国舞蹈的概况1.2.1舞蹈的概念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

18、色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 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1.2.2中国舞蹈的特点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

19、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及体

20、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1.2.3中国舞蹈的分类从舞蹈功能上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自娱娱人相兼的舞蹈,以及取悦神灵、祭祀祖先的舞蹈。从发展史的角度分为:原始舞蹈、民间舞蹈、宫廷舞蹈、舞台艺术舞蹈和城市群众性舞蹈。按舞蹈类型、舞蹈门类可分为: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古典舞蹈古代流传下来,具有传统审美特征和典型性的舞蹈。2武术与舞蹈的相似之处2.1武术与舞蹈同源性舞蹈是所有艺术类型中最古老的门类,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最神秘的内在意蕴$在中国的人体文化史上,武字与舞字

21、是通用的,武舞同源。这早已被史学家们所证实。帝用舞蹈表现自己战胜刑天之喜悦心情,说明这种以武为舞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时期的武舞,常以模拟战胜对手过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并以此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炫耀自己取得的辉煌战果,如剑舞、斧舞、钺舞等,有着强烈的攻防含。到唐代,武术和舞蹈两者开始被人们有意识地界分。此后,两者的发展固然已经分道扬镳,在日后的发展中,武术走上了养生卫身之道,而舞蹈在表情,养心之路上穿行。但也并非没有了任何联系,人们并不能够严格地界定清楚。事实上,历史上许多武术高手就出在那些戏剧、舞蹈演员当中,民间有句谚语,好武师打不过赖戏子,正说明了两者的关系$史学家

22、认为,自宋以后消失了的中国古典舞,某些动作审美的积淀在武术中得到了保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王克芬在她的论文中提到。我国古代的许多舞蹈都与武术有着极为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就有健身舞“阳康氏之乐”,西周初期的伐纣舞蹈、大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手执武器的舞队,边舞边做激烈的相互刺击动作,气势雄浑,发扬蹈厉,中国历代。武舞,均执、干戚。而舞,含有浓烈的武术成分。古代武、舞同义,今日武术、舞蹈关系密切,相互渗透,彼此吸收。我国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先生在一次,武术与文学艺术研讨会,上就十分激动地说:“搞舞蹈不学中国武术,不研究中国武术是不行的。2.2 武术与舞蹈的意境中国舞蹈与

23、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自然的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舞蹈和武术作以形体为语言,对特定的意境进描写和艺术创作。舞蹈通过一段神采飞扬,婀娜多姿的表演不仅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性情,还能够让观众体会舞蹈所演绎的情节,心情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武术在通过一套技术高超、精彩传神的武术套路演练,表现出那种战斗的情境,令观赏者感受到那一刻战斗紧张和激烈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表现和传达通过舞蹈和武术套路的编排进行设计,并借助展演者的悟性、技巧来表达和实现。武术和舞蹈重视在表演的过程中,给人们营造一种意境美。这种意境来表现动作的魅力。意境美一方面来自表演者对动作含义的理解与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另一方面来自身体

24、运动的特殊形势和节奏的处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美悦境界。常言道:“形美感目,意美感心”。一套技术高超、精彩传神的武术表演,一段神采飞扬,婀娜多姿的舞蹈表演虽不表现什么具体的人物性格、情节,但从动作之中,眉宇之间,却传递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只靠学来熟练的动作是决不能产生一种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更谈不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用感情去表现心灵的东西,才能感染他人,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武术和舞蹈就是侧重于这种心灵“自我”来感染、来表现意境美。如在“高”与“低”的变化中,“高”若龙转旋风直冲云天,“低”若雄鹰俯冲而下,充分表现了醇厚的韵律;在“快”与“慢”的变化中,微风细雨,缠意绵绵,似那山涧涓

25、涓细水,潺潺缓流,把人带进大自然那秀丽如画的田园风光之中。武术、舞蹈的动作具以“神”相配合,“神”就是眼神。神随形转,形随意动,通过眼神与面部肌肉表现内心的意向,体现出气不馁、韵不断、味无穷的美感魅力。3.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3.1提高了中国舞蹈的水平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也日趋多元化。舞蹈与武术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也越来越来越频繁和普遍。在全民健身时代来临以后,舞蹈与武术为了迎合大众化健身的需要,相互借鉴了彼此的健身功能,出现了像功夫扇、太极健身舞等健身舞蹈。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借鉴武术招式和套路的功夫舞蹈也在涌现。为了满足人们观赏的需求,武术的技击性也在弱化,而是借

26、鉴舞蹈的元素,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武术套路演示为主的各类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发展。以少林功夫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舞台剧更借鉴了舞蹈的审美、叙事、情感表达等要素将武术与舞蹈的融通与借鉴发挥得淋漓尽致,风中少林更是摘取了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金奖。舞蹈与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印记,新的时代赋予了舞蹈与武术更多的内涵,舞蹈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要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也将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在魅力焕发的同时获得前进的动力。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武术的发扬光大,并且武术与舞蹈的相互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舞蹈的整体水平,增加了动作的样式,提高了动作的力量性,刚柔并具,展

27、现舞蹈的特点。3.2动作优美,意味悠长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分明的运动特色。虽然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是以格斗为基础,但经过提炼,进行有机、合理的组合后,演练中除了体现它的攻防含义,套路中意识、呼吸、动作的有机配合,使得它动则快速有力,静则稳如磐石,动静有韵味。同时武术的,精、气、神,也体现出英武、阳刚之美,使人感到一种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武术和舞蹈都要求有骨感,虽然它们在叫法上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在武术演练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营造着一种意境美,通过这种意境来表现动作的魅力、意境美一方面来自表演者对动作含义的理解与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另一方面来

28、自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势和节奏的处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美悦境界。常言道: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武术和舞蹈就是侧重于这种心灵自我,来,来表现意境美。正是武术和舞蹈在形美和意美等诸多方面的共性,为舞蹈向武术吸取养分创造了条件。从新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看,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样式成为古典舞体系的主要养料来源,古典舞成功地吸收改造了拳术#剑术中的身法、步法、剑法等元素,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古典舞蹈的民族文化精神,成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4结论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变化发展和人们精神追求的日新月异,使价值取向更加多元,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艺术贵在创新,只有

29、创新才具有新的生命力和长久的艺术魅力,舞蹈亦是如此。创新促使当代中国舞蹈与武术的融合,体现了创新的民族精神。舞蹈与武术融合这种创新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弘扬#更新既有的民族精神,使得民族精神能够与时俱进更上层楼,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民族舞蹈文化和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开辟更为广阔的舞蹈与武术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1王岗.同源与殊途:武术与舞蹈的文化之路.搏击武术科学,2007(6).2王军平.论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搏击武术科学,2005(3).3李延峰,杨雷.浅析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搏击武术科学,2008(10).4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上海

30、:上海人民出社,2007(1):254.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97(1):164,.6谢春.试论舞蹈的“形”与“神”.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5).7王海英.图说舞台平面与舞蹈构图的点、线、面.舞蹈,2001(6).8龚剑.浅谈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几点认识.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9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体育文化导刊,2007(2).10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传统审美的文化归属.体育文化导刊,2007(5).11张吉祥.论武术套路的“舞”性.搏击武术科学,2007(11).12马莉.舞蹈的审美特征.大众文艺

31、(理论),2009(11).13赵文波.关于中国舞蹈与中华武术的共性探讨.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2).14张云涯,杨中平.论武术与舞蹈的同源性、交融性、影响性.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8).15罗梦春.心之舞舞蹈表演与生活体验关系初探.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16李曾辉.从生活出发,把握舞蹈创作形象.文教资料,2008(22).致谢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

32、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 终身教育 B. 普通教育 C. 职业教育 D. 义务教育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5.( )是教师最为

33、常用的研究方法。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A. 视角 B. 视敏度 C. 视野 D. 明适应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 常模参照测验 B. 标准参照测验 C. 目标参照测验 D. 团体参照测验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

34、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措施 D. 教育内容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2.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

35、效能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 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16.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17.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18.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19.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20. 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21.

36、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2. 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23.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24.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5. 教学26. 学校课程27. 有意注意28. 社会抑制29. 学习策略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0.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32. 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33.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34.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

37、要的学习律。六、论述题(11分)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七、教育写作题(16分)36.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

38、艺术”。3.D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4.D解析 略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

39、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10. 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11. 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2. 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

40、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13. 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二、填空题14. 民主化 15. 康德 16. 能动的 17. 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 监督调节19.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 认知内驱力 21. 态度情感三、辨析题22.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2

41、3.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24.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

42、的被动性。四、名词解释25.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6.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7.

43、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8.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29.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五、简答题30. 答案要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

44、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31. 答案要点(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32. 答案要点(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4)逻

45、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33. 答案要点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34. 答案要点(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

46、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六、论述题35. 答案要点(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业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