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龙舟竞渡研究综述.pdf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5051125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0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龙舟竞渡研究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龙舟竞渡研究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龙舟竞渡研究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龙舟竞渡研究综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龙舟竞渡研究综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龙舟竞渡研究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龙舟竞渡研究综述.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http:/ -1- 中国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论文在线 我国龙舟竞渡研究综述我国龙舟竞渡研究综述 胡娟 1,王凯珍2 1.首都体育学院院办,北京(100088) 2.南京财经大学体育部,南京(210046) E-mail: 摘摘 要:要: 对龙舟竞渡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关于龙舟竞渡的主要研究成果可分为起源说、 文化说和现代转型说。 从不同研究视角对其起源、 社会文化价值、 现代发展趋势进行了阐释; 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多数研究涉及理论探讨尚需丰富,现状分析还需深入,综合应 用成果急需加强。 通过对已有成果的归纳整理, 为以龙舟竞渡为代表的传统民俗体育的后续 研究提供理论背景支持。

2、关键词:关键词:龙舟竞渡;民俗体育;现代转型;研究综述 0 引言引言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典型的节俗活动, 也是我国民俗体育的突出代表。 相对于民俗体育 研究的零星散布,关于龙舟竞渡的研究成果则显得相对集中和深入。早期成果多对其起源、 仪式和传说进行探究;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兴起, 龙舟竞渡等一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的社会文化价值也逐渐得到挖掘和整理,近期研究则多围绕文化功能、开展概况、传承价值 进行分述说明。现代的龙舟竞渡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均早已突破产生之初的传统民俗活动, 本研究将这一转变定义为龙舟竞渡的现代转型。 与本研究相近或相合的内容可归纳如下: 龙 舟竞渡起源说、文化说和现代转型

3、说。 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对龙舟竞渡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在掌握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指出需要 进一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 在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博士硕士论文 4 篇, 书籍 10 余本, 学术期刊论文 60 余篇。 2.2 专家访谈法专家访谈法 对国家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的有关官员、国际龙狮协会、龙舟协会的专家以及国际级、国 家级舞龙、龙舟竞赛裁判员、各队教练员等数十人进行个别访谈。 2.3 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 对研究内容进行深层梳理,找寻其内在联系,分析已有成果对后续研究的启示作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研究结果与分析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关于龙舟竞渡的研究成果可归纳如下: 龙舟竞渡起源说、文化说和现代转型说。 资助来源:资助来源:教育部 博士点基金:龙舟竞渡流变历程中的现代发展部分研究成果(20060043004) http:/ -2- 中国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论文在线 3.1 起源说起源说融传说、巫术信仰于其中融传说、巫术信仰于其中 据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一书收录,目前较有影响的说法有如下八种: 其一,龙图腾祭说。其二,祭祀水神、求雨说。其三,探亲访友说。其四,人神供牺说。其五, 祭祀人生育之神说。其六,竞渡起源于送灾说。其七,竞渡起源于夏至“飞龙在天”的天象说。 其

5、八,竞渡起源于水中技能的锻炼。1以上八种起源说法当中,除了个别显得偏颇以外,其余各 说都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可能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 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不同使然,古语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是此意。2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 尽管各种观点莫衷一是, 但对其起源由初始的娱神转为如今的娱 人这一点上多数学者已达成一致。关于竞渡之始,古时吴地以为与伍子胥有关,越以为起于 勾践,楚又另捧当地忠臣屈原。荆楚岁时记虽然说竞渡起于纪念屈原,但另举出吴越两 地相异的传说。有研究认为:“端午日的竞渡事实上是一种社会的娱乐制度,虽然理论上以 为它起于招屈, 无奈有些地方的

6、关于此事的俗传和真实的举动, 都明指竞渡的目的在于禳灾。 从武陵竞渡略到一些地方“志书”的记载,都可断定竞渡起于遣灾者,用船把一个人群里 的疵疠夭札送走之谓。而在解释遣灾变为竞渡的缘由时,则给出一个假定,就是船主人都希 望自家的船比别家的船先把不祥送走,于是竞渡之事遂起。其后送灾的本意被人忘记,而实 用主义的竞遣不祥成为娱乐主义的竞渡。”3这种观点的形成离不开典章文献的考据。 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者撰文指出:龙舟竞渡的原始蕴涵可从 5 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一, 龙舟竞渡是古代一种崇龙祭龙的仪式;其二,是初民求雨或祈晴的仪式,其三,求雨或止雨 的巫术是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龙舟竞渡又是初民祈求丰

7、收的表现;第四,是一种驱 邪厌胜的仪式。最后还是一种祈子仪式。并指出早期的龙舟竞渡是融宗教、祭祀、娱乐和体 育竞技于一体, 战国以前龙舟竞渡的宗教性娱神性较强; 战国以后逐渐走向民间化和世俗话, 其体育竞技性、游戏性、娱乐性、民俗性和历史性不断增强,逐渐置换和遮蔽了原初的宗教 蕴涵。”4由于古文献资料的缺乏,现在已不能完整考察清楚唐以前龙舟竞渡的具体情况,即怎 样开始,怎样结束,有哪些具体的仪式。但从竞渡起源的说法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出,竞渡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属于巫术性质的活动。如“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河,伤其所死, 并命舟楫以拯之”5。 这里所说的“命舟楫以拯之”并不是将屈原打捞出来

8、救活,而是带有招魂之 意。这种以招魂为目的的竞渡在唐代仍然如此,如“怀蛟水在县南二百步,江中流石,际有潭, 往往有蛟浮出,时伤人马。每至五月五日,乡人于此江水以船竞渡,俗云为屈原禳灾”6。“招 魂”和“禳灾疾”是古人的一种巫术活动,这也是古代夏至或五月最常见的巫术活动,竞渡作 为端节的一个活动内容,也就应该具有“招魂”和“禳灾疾”的性质。 龙舟竞渡的各种起源说存在地区、 民族、 文化和认知的差异, 众说纷纭的结果不足为奇。 而各种缘起的出现,都同当地先民的祭祀、劳动、信仰等密切相关,其产生离不开特定的自 然经济基础、社会心理基础和哲学文化基础。对龙舟竞渡起源的考察和追溯,不仅印证了这 项民间竞

9、技活动的悠久历史, 更是展现其厚重的民俗文化传统。 以往对龙舟竞渡文化含义的 揭示更多地集中在祈求风调雨顺和纪念先贤英烈,而对其所负载的民俗文化的研究始于现 1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5176. 2 韩学山.早期端午龙舟竞渡文化解读.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9,(4),p91 3闻一多端午竞渡本意考.见(我们的端午).江绍原编.长沙:岳麓书社,2004.p28 4姚正曙.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p51 5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佚文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07. 6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

10、.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影印本:470,142 http:/ -3- 中国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论文在线 代。 3.2 文化说文化说揭示了龙舟竞渡的传承要素和文化基因揭示了龙舟竞渡的传承要素和文化基因 对龙舟竞渡的文化探析,有的研究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即龙文化和竞渡文化。龙是华夏 民族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人们 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这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 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神力。龙的精神就是团结凝 聚、造福人类的精神。人们相信龙能带来绵延多多的幸福和好运。7而竞渡文化则

11、集中体现 为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舞龙和赛龙舟既显天力,也显人力。钱其琛撰写的深刻开掘和研 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文章中指出:从更为深层的意义上说,龙文化首先体现中华民族团结 合力的精神内涵龙的形象, 最初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 舞龙和赛龙舟都需要运 用集体的合力来完成,而非单个人的力量所为之,在这种集体的合作中,如果个人的力量不 能融入整个集体的节奏中去,就会失败。8 龙舟竞渡已传承千年,战国时期的铜壶上就已经出现竞渡场面的刻画, 由此可知龙舟 竞渡历经千年之载而流传至今, 没有被漫漫历史长河所淹没的唯一理由就是其承载的民俗文 化。其实,在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精

12、英和经典文化虽然 发达, 却始终未能扩展成为整个社会文化自觉接受的意识和行为准则, 而作为传统文明的真 正强大的载舆群体, 却是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质朴近乎原始散漫却发挥实际功效的民间文化 系统9。龙舟竞渡这一传统活动正是在民俗文化系统的调控下,成为端午节这一民俗节日活 动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民俗节日, 是对民俗文化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民俗式的记录和解读。 而端午节作为重 要的民俗节日, 与龙舟竞渡这一民俗事象相联系, 借助仪式化的竞渡活动进而对既定文化的 价值观给予鲜明的再现和强调。 尽管端午节并不缘起于纪念某一历史任务或事件, 但却以龙 舟竞渡这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在现实中表现着历史的某个片断

13、或侧影。“在端午节食用的粽 子因为纪念屈原这一传说的流传, 折射着一段屈原沉江的历史; 赛龙舟也不仅仅作为体育竞 技活动, 还表达了对屈原个人悲剧性历史命运的纪念和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 扬。群众在端午节中以民俗活动的形式演绎着消逝的历史。”10也有学者指出:、农业丰收, 这是龙舟竞渡中人们重要的一种心理形态和情感指向。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龙舟上“龙” 的“神”性渐次消退,龙主要成为一种装饰,一种象征。但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仍以“龙的传 人”而自豪。这一方面反映了龙舟竞渡本身折射着民族的精神风貌,积淀着不同地域、不同 民族的审美情趣, 浓缩着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思; 另一方面反映了龙舟竞渡

14、被赋予的纪念屈原 爱国精神的深刻文化内涵。11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家、爱国的精神气概和强烈的民族认 同感。这种民族认同感是龙舟竞渡流行至今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以上关于龙舟竞渡社会文化意蕴的阐释,均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 顺的理论架构中,在质朴的民族情感基调上对龙舟文化正面的肯定和赞扬,但是时移事异, 在传统龙舟竞渡向现代龙舟运动逐步转型的过程中传统龙舟文化是否会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7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592. 8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9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

15、倪依克.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3):p24 11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http:/ -4- 中国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论文在线 而发生改变?民众对龙舟文化和品格及这项运动本身的认同程度究竟如何?尽管目前有些 研究中对上述问题有只言片语的涉及,但还缺乏支持其理论观点的实证研究。 3.3 现代转型说现代转型说 关于龙舟运动的现代转型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倪依克在其博士论文 论中华民族传 统体育的发展中对龙舟运动的转型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现代龙舟运动已突破了纯粹的 传统民俗活动形式”,而之所以会发生转型,是因为

16、“龙舟运动已具备了与现代社会接轨的基 本条件”,并且指出接轨的基本条件是龙舟比赛实际上是对社会实践的模拟。给予人类一个 自然的环境,在规定的技术、战术、规则、方法的严格要求下,潜移默化地锻造人们竞争的 品格,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对现实世界中技能和机遇方面的竞争,龙舟运动为培植广大 社会成员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提供了机会。”12早在 1984 年原国家体委就做出了 决定,把龙舟竞渡列为国家正式水上比赛项目,并于同年 10 月在广东佛山举行了全国首届 屈原杯龙舟赛。1985 年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正式成立。一时间各省、市、县相继成立 了专业和业余的龙舟竞渡队伍。2003 年国家体育总局批

17、准同意将屈原故乡湖北秭归确定为 全国唯一的龙舟基地, 这一决定预示着龙舟竞赛这一民间习俗真正走出地域化的局限性, 变 为国家正规比赛项目。 现代转型包括活动本身从传统民俗发展为传统体育和现代竞技并存的局面; 也包括文化 层面的转型,从最初的祈福消灾的精神信仰转为现代节庆的纪念、娱乐和狂欢。当赛龙舟成 为各族人民固定的节庆活动后,人们便在端午节前后举行声势浩大的划龙舟比赛,或家家户 户挂钟馗像和艾叶;或吃粽子和龙舟饭;或“饮雄黄酒,佩香囊,备牲醴”;或“招魂,采青、抢 红、点睛”等等,形成了节庆为核心的火爆热烈的民俗文化活动。13近年来,为突出“节庆搭 台、经贸唱戏”的活动主题,一些地区多以端午

18、节为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学术 研讨活动及经贸活动。 如上所述,龙舟竞渡如已具备了现代转型的条件,其社会化程度究竟如何呢?事实上, “龙舟竞渡这一活动在全国尚不普及,在我国仅有湖北秭归、四川乐山和广东东莞等少数地 方长期开展这项运动;竞赛活动少,地方性的龙舟竞赛主要集中在“五一”和“十一”期间,且 发展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份和静水水域丰富的地方, 广大的西部地区开展这项运 动非常困难; 竞赛市场管理欠规范; 竞技水平不高, 作为一种观赏性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 ” 由此可见,龙舟竞渡的现代化转型道路也并非一马平川,总结可知,关于转型的研究成 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转型事实的描述

19、,即龙舟竞渡已经突破纯粹的传统民俗活动形式, 发展成为竞技龙舟;二是转型后的发展隐忧,即竞技水平不高,开展不普及。已有研究成果 在意识情感上对于龙舟竞渡的现代化转型的肯定以及在发展隐忧问题上的剖析, 均是出于现 代体育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却忽略了进行龙舟竞渡这项发轫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体育活动的 民俗主体和活动情境, 忽略了民俗体育最该与之接轨的全民健身活动。 如果龙舟竞渡的参与 主体已不再是“俗民之民”,如果龙舟竞渡这一活动不再蕴涵“民俗之俗”,在完成了与世界竞 技运动接轨的整齐划一的竞赛规则和技术动作之后, 仅靠龙头舟和舟上的锣和鼓, 龙舟竞渡 的民俗文化本义其实已是名存实亡。转型的结果,实

20、际仍然是一项民俗事象的消失,而一项 新的竞技项目随即宣告诞生。 12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13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6 http:/ -5- 中国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论文在线 3.4 作为民俗体育的龙舟竞渡作为民俗体育的龙舟竞渡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均将龙舟竞渡作为民俗体育的典型代表,以点带面,描述民俗体育 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现状和传承价值。 对民俗体育的内容的界定、 文化特征和传承规律的探 讨也在中观层面上揭示了龙舟竞渡的若干特征。 体育科学词典 将民俗体育界定为: 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 的

21、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14涂 传飞等人在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将其内涵确定为“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依托民俗节日 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认为:民俗 体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全民性的,有悠久传统历史、民族色彩和民俗文化气息浓厚的传统体 育项目;各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经过民族交流传入,通过 消化和吸收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 指“某一民族或某些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 展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15并由此可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实际 上是特指在某一民族或某些民

22、族开展的民俗体育,可看成是民俗体育的子系统。”王念龙在 从台湾民俗体育看闽台传统文化渊源中指出:台湾学者将民俗体育的定义界定为“是一 个民族所慢慢共同形成与传承延续的一种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认为民 俗体育具有乡土性、情感性、娱乐性,甚至宗教性的特征。16 中国民间体育文化思索 一文指出: 民间体育的本质属性既不是由它的缘起空间所决 定的, 也不能看它的活动群体是官方还是平民这些表层因素。 民间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 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 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 这些竞技或娱乐活动当初首先是一种谋 生手段,后来演化为民俗活动,再后来又从民俗活动中分离出去。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民

23、间体 育是由特定的经济模式、民俗精神决定的。17该文作者同时承认更加倾向于用民俗体育来 称呼民间体育也许更为确切些。由于该文并不旨在提出一个新名词,而是继续沿用“民间体 育”这个概念,探询一下中国民间体育深层的民俗文化含义。该文认为,民间体育具有文化 团块性、天人合一性、区域民族性、心意情感性、表演趣味性和民间规约性等文化特性,并 阐释了民间体育具有承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健全身心纠正偏差等功能。 同时,民间的许多体育活动都与民俗节日有着必然的联系,反映出了特有的体育文化。 18“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和节日娱乐活动的紧密结合,使活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大型化和 表演化的趋势,这对近现代

24、的节俗游戏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 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 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 文化现象。”19人们在民俗节日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民俗体育活动,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能 够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增强民族凝聚力、 弘扬 民族文化的作用。20国内外对民俗体育的界定,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界定民俗体育的核心 特征,即对民俗文化的体现。 纵观民俗体育的发展研究成果, 可知多数学者以文化为取向研究民俗体育, 并且采用事 14中国体育科

25、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57 15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p8-9 16王念龙.从台湾民俗体育看闽台传统文化渊源.体育文化导刊,2005,3:p36 17邵荣.中国民间体育文化思索.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p42 18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9张晓欣.我国岁时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p38 http:/ -6- 中国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论文在线 象研究的方法,把民俗体育的发生过程和情境抽象处理,把民俗主体悬置起来,专门研究体

26、 现民俗模式的事象,也就是记录的文本。无论是专著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中对不同民族 和地区流行的各种游戏的分门别类,21还是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22、中国民 俗学(乌丙安著)23等民俗学经典读本中关于民间竞技和游戏的介绍,虽然内容详略不 一, 但均属于对各种民俗事象进行的描述性研究, 当然这也可理解为民俗体育作为民俗活动 的表现内容之一, 并不是民俗学理论研究的主旨所在, 但却是群众体育活动研究的关注重点。 在对可查阅的期刊文章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不难发现, 所呈现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还多为简 单概述性分析, 对民俗体育活动本身文化意蕴的揭示也并不多见, 多是从多元文化和谐共存 的角度谈保护民俗体

27、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民俗体育流变的专题研究目前还没出现,具体到龙舟竞渡而言,仅江立中的龙舟 运动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一文指出:“龙舟竞赛作为一种水上运动,经历了功利型、纪念 型、竞技型三种基本形态。功利型的龙舟竞赛是指原始萌生阶段的竞渡,时间大致在先秦。 纪念型的龙舟竞赛以纪念屈原为主题,形成于汉魏六朝,延续至今。竞技型的龙舟竞赛形成 于本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正处在向全球性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竞赛项目接轨的发展之 中。”24该文是从文化内涵上对龙舟竞渡进行了时间段上的区隔,尽管对三种形态的界定目 前还没有迹象显示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但仍可算作对龙舟竞渡的流变历程进行解读的

28、一次积极尝试。 4 启示启示 (1)龙舟竞渡作为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至今仍然具备研究关注的价值。已有研究所进 行的理论揭示, 多停留在源起和精神文化价值的概述分析层面上, 缺乏从社会变迁尤其是民 俗文化变迁的视角, 对其变迁原因和变迁之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前瞻性研究的成 果。 (2)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抽离了对民俗主体和民俗情境的研究。对龙舟竞渡活动形式 变迁的关注并没有包括活动参与主体、开展环境改变等内容。可见,民俗生活整体研究方法 在民俗体育的研究中还不多见。由此表明:关于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有待深入,需要 结合实证调查,对民俗体育的流变图式和规律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赵

29、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5176. 2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592. 3闻一多.端午考M闻一多全集(第五集).楚辞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4赵东玉.端午龙舟竞渡节俗的文化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陈久金.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101. 6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佚文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07. 7江绍原.端午本意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12,1 8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30、994.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10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20王其慧.试论中华传统体育的特性.体育文史,1990,(4);p30-34 21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 22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2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24江立中.龙舟运动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6):p97-98 http:/ -7- 中国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论文在线 1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

31、版社, 1998. 1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13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 (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4闻一多.端午竞渡本意考.见(我们的端午).江绍原编.长沙:岳麓书社,2004. 15韩养民.中国风俗文化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p8 16胡小明.民族体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1 17赵静东.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8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79 19陈勤健.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0何培金.中国龙

32、舟文化.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 21约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2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6. 23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p8-9 24邵荣.中国民间体育文化思索.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p42 25张晓欣.我国岁时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p38 26王其慧.试论中华传统体育的特性.体育文史,1990,(4);p30-34 27姚正曙.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p51 28倪依克.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

33、品格.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3):p24 29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30江立中.龙舟运动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6):p97-98 Study survey about Dragon boat races in China Wang Kaizhen1, Hu Juan2 1.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 2.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34、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46)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y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Dragon boat race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at the resul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that is the origin theory、folk culture theory an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theory. Those Studies put resea

35、rch on the origins, social cultural values and modern development trend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 study need to enrich the theory and go on exploring the status analysis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study .the author hop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ckground for the following study of traditional folk sports . Key words: Dragon boat races; folk sports; Modern Transformation; study survey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胡娟(1979 ),女,湖北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 王凯珍(1959 ),女,江苏泰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业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