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052464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0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脉络 李延华1 2 ,李宁3 ( 1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 0 0 0 7 1 ;2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0 5 6 0 3 8 ; 3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 5 4 0 3 5 ) 【摘要】社会主义的演进与科技革命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科技革命是社会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也是 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近代以来,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的 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背景。 【关键词】科技革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背景 【中图分类号】

2、F 0 6 2 4 ;D 0 - 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4 2 7 6 8 ( 2 0 1 0 ) 1 0 - 4 2 0 0 4 - 0 2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关于现代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与社会 主义关系问题的研究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与科技革命发展的内在历史联系,有助于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义的 未来发展趋势。 一、科学技术革命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关于现代科技革命本质、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研 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大致相似的观点。 牛先锋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 义和

3、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它的基本内容是科学技术是生产 力;它的核心是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它的落脚点是科学 技术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研 究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论是:物质成果丰 裕、精神成果丰硕、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共享、人的自由而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是2 1 世纪人类文明演进的总趋向。0 1 娄永清认为,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其蕈要 功能就是推动社会制度的革故鼎新。在近代历史上,科学技术革 命的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在未来的岁月中, 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及其革命作用的充分显示,将最终彻底否 定资本主义制度把人们引向社会主义

4、。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社 会主义是天然的盟友,二者的本性是一致的。二者的功能是相互 促进、相得益彰的;科学技术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需要科学 技术。科学技术之光最终会把人类引向否定资本主义和建立社 会主义的道路上去。这是不可抗拒的选择。1 2 1 安维复等认为,现代科技革命与计划体制的错位与悖反可 能是苏联解体的直接或间接原因。社会主义必须最大限度地发 展现代科技革命,因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与现代科技 革命兴则俱兴。毁则俱毁。 J I 陈筠泉、殷登祥认为,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共同构成推动近 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思想 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

5、导的社会主义 运动,与科技革命共同构成了推动现代历史发展的两支主要力 量。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和技术手 段。而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先进的政治社会制度,二者 的结合必然更好地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科技革命与社 会主义运动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将在 2 l 世纪重新走向高潮,2 1 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和科技革命结合胜 利”的时代。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蕈要因 素,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现代科技 革命的兴起,为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创造_ 重要的前提条件 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

6、的 价值日的是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技革命 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在相互 作用中才能充分显示各自的革命性意义和社会价值。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 指出:“就其奋斗过程而言,科学便是共产主义”;“我所预期的技 术进步,将必然意味着会带来一种根本性的经济变化。这个科学 和计算机的时代,必然是一个社会主义时代”。o 二、近代以来两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科学社会主 义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科技革命肇始于1 8 世纪6 ( ) 年代。它以蒸汽机的发 明为主要标志,有人称之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它首先从 英国开始,到1 9 世

7、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法、 德等国也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 变革。马克思曾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将资本主义划分为简单协作、 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把资 本主义从工场手。f :业阶段推进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 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建立,缔造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对 【收稿日期】2 0 0 9 - 0 9 2 8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2 0 0 9 0 3 0 0 9 ) ( i 3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第5 5 1 页。 【作者简介】李延华(

8、1 9 6 9 - ) ,女,河北邯郸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河北工程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 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李宁( 1 9 8 1 一) ,男,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 万方数据 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不仅锻造 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 人现代的个人,即无产者”。髓着科技革命和工业发展,无 产阶级逐渐壮大成熟。1 9 世纪3 0 年代至4 0 年代欧洲三大工人 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从“自在的阶级”上升为“自为的阶级”,从而为科

9、学社会主义 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正是在1 9 世纪4 0 年代科技革命所创造的时代条件下,科 学社会主义诞生,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 历史性飞跃。所以恩格斯说:“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 及由大工业带来的后果,是由于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 积累,是由于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 争。” 1 9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为基本特征的第 二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欧北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在这次科 技革命中,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通信技术、冶金技术、化 工技术、交通运输业、航空和军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各领

10、域发生巨大变 化。马克思主义也与时俱进,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由 一国发展到多国。 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走向垄 断,随着垄断资本实力加强和垄断统治范围扩大,资本的统治由 国内走向国外。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财富的增长, 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 改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与社会冲突,也推行 了一些社会改良政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 缓和。 由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新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发展面I 临新挑战。在这样 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想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分野

11、。一方 面。在当时力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首先出现 了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并且很快地蔓延开来;另一方面, 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基 础上,研究了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提出了帝 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理论,从而指导俄闲取得十月革 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 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此后,在中国和 其他十几个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 到多国。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形成 从2 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为 基础,电子信息技术

12、、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新材 料和新能源技术等六大技术蓬勃发展为标志,人类历史上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第i 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又称 “现代科技革命”或“新科技革命”。它首先从美国开始随即迅速 扩大到西欧和日本,进而席卷全世界。其规模、内容和影响远远 超过前两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 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世界社会主 义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之上 建立的,其时正值第二次科技革命之末和第i 次科技革命浪潮 兴起之际。由此,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普遍面临着完成两次科技 革命、赶超先进资

13、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以中国为例,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非常重视新科技革 命的重大作用,制订了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战略,在1 9 5 6 年发 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始了全面建设现代科学技术的时 期,到“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和 显著的科研成就。但是南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封锁的客观环 境和主观上“左倾”思潮的影响,中国错过了新科技革命浪潮提 供的良好机遇,社会主义经历了2 0 年的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新科技 革命挑战的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著名论断。他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

14、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哪小平高 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多次指出,要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 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过去也好,今 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 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 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 0 世纪9 0 年代,以江泽 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启动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完善 了科教发展的各项措施。2 0 0 6 年1 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 大会卜的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 进步

15、的革命力量。”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 才强国战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2 0 0 6 年国务院 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 0 0 6 2 0 2 0 年) ,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科技 革命加速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的情况 下,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曲折与失误经验教 训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结合起 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动 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综合国力 和国际竞

16、争力显著增强。中国利用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挽 救了社会主义大船,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获得 “新生”。重新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第i 次科技革命浪 潮兴起成为中罔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背景。 四、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 新的挑战和机遇 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以迅猛之势冲击世界每 一角落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面临严峻的压力与挑战。第一,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处于弱势 地位。科技和经济实力在世界所处地位不高,与资本主义国家相 比存在时代差距。我们面临既要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要追 赶

17、新科技革命的浪潮的历史课题。因此,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 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 我国加快实现丁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第二,面临着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的压力和文化上的渗透。新科技革命的 挑战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和科技方面,而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和资 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经济科技( 下转第3 页)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 ,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第2 7 8 、2 1 l 页。 邓小平文选( 第3 卷) 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7 5 、3 7 7 3 7 8 、2 7 9 页。 胡锦涛

18、: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5 万方数据 有本能、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一面,“理性经济人”使人呈现为 片面的人、“单向度的人”。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物化结构研究,揭示了 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中人的异化本质和畸形的发展从人学的角 度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本身进行分析和批判,把人 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 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马克思所倡导的“真正的人”意味着实现 “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达到“人性整体”的圆融境界,在此境 界中,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 会、与自身各种矛

19、盾都实现了辩证的和解和内在的统一。马克思 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对历史上 始终存在的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二元对立的有效克服,全 面消除了人和自然的对立以及各种异化关系,从而真正实现了 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旨在对传统社会发展理论中 存在的“理性经济人”实行的一次深刻纠正。科学发展观中的 “人”是追求自由、解放且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它强调以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目标,把人从“非人”状态或 “异化”状态中拯救出来,扬弃人的片面性,实现人的本性的完全 复归和人的

20、真正解放。“以人为本”原则的确立既是马克思所构 想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在现阶段 的具体展现,也是人类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所获得的科学认识。科 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中的“人”绝不是传统抽象人性论中那个脱 离社会现实的抽象人,而指代的是“人民”这一特定历史范畴。从 “人民”出发理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就成 了:“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 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 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雌物史观强

21、调,历史由现实的人的活动所构成,同 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经济活动的主体及其发展的最终 推动力量必然而且只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生产实践活 动的主体,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动创造的主体,更是不断 追求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实践活动的主体。既然如此,社会主义 制度的轴心就是为人民服务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 是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 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为,经济是社会 进步的基础,是人的一切自由和发展的前提。我闲正处于并将长 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发 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如 果没有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 贫阑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 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1 2 1 与此同时,科 学发展观还要求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 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实现发展社会主义与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

23、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 大战略思想。它既体现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体现了 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是对中国目前面临的同内外种种危机和挑 战的积极回应。这种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诉求反映了我同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 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 次,它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在场方式。 【参考文献】 【1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 】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3 【2 1 1 3 1 1 4 1 1 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 2 卷) 【M 】北京:人

24、民出版社,1 9 7 9 5 1 7 1 1 1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7 1 6 1 0 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i 卷) I M l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9 】江泽民文选( 第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6 ( 责任编辑:校对:Q ) ( 上接第5 页) 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承受着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在阈际关系和政治上的压力。正如江泽民所说,在国际经济竞 争和围际关系中,我们既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科技优 势的压力,又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在这

25、种情况 下,能否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更大 的主动权,将决定我国未来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面对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亦前所 未有机遇大于挑战”。第一,新科技革命为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 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历史经验表明,新科技革命常常给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来赶超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性机遇。目 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新的发展阶段。新科技革命为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 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因此,党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 路。rm 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

26、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 理创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等一系列实现工业化又顺应新科技革命潮流的战略策略。第二, 新科技革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 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事实证明,科学社会主义需要随着不 同时期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在2 1 世纪经济全球化 迅猛发展和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形势下,中围特色社会主义 需要探索出适应新科技革命所引起的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图式,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中华民族 实现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世界社会主义再次复兴的新希望。 【参考文献】 【l 】1 牛先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新世纪人类文明之走向【J 】社会主 义研究,2 0 0 2 。( 4 ) 【2 】2 娄永清资本主义兴亡与科学技术革命【J 】广西社会科学2 0 0 2 ( 3 ) 【3 1 安维复科技革命与苏联兴亡【J 1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 0 0 0 。( I ) 【4 】4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的理论探索【J 】中华读书报,2 0 0 9 0 7 1 5 【5 1 5 李精华。张志顺科技革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思想理论教 育导刊。2 0 0 4 ,( 2 ) ( 责任编辑:L 校对:Q ) 3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业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