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28课_醉翁亭记_PPT幻灯片课件.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59266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册语文28课_醉翁亭记_PPT幻灯片课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二下册语文28课_醉翁亭记_PPT幻灯片课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二下册语文28课_醉翁亭记_PPT幻灯片课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二下册语文28课_醉翁亭记_PPT幻灯片课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二下册语文28课_醉翁亭记_PPT幻灯片课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下册语文28课_醉翁亭记_PPT幻灯片课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册语文28课_醉翁亭记_PPT幻灯片课件.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醉翁亭记 点此播放视频 醉翁亭 醉 翁 亭 点此播放视频 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 ”之一,北宋 古文运动领袖。字 永叔,号醉 翁,又号“ 六一居士 ”。本文 是作者被贬滁州所作。 作者简介 本文写作背景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期间,提出了十项政治 革新主张,欧阳修积极响应。革新失败后,宋 仁宗庆历五年( 1045),他上书为范仲淹等政 治革新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写于他 上任的第二年,文章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 “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同时字里行间也流 露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和娱情山水以 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 课文诵读欣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2、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宴罢归去情形 点出亭 亭外景 亭中宴 离亭归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醉 翁 亭 记 亭周环境:环滁皆山 琅玡山酿泉 有亭翼然 亭之得名:作亭者 名之者 命名之意 亭外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朝:日出 暮:云归 春花、夏木、秋风、冬石 亭中宴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离亭归 太守归 游人去 禽鸟乐 从人乐 太守乐 点出亭 乐 亦 无 穷 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 想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 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

3、寄情山 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2.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 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 作用? 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 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写禽 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3.第二段中,作者在写朝暮与四季景色时各是抓住 什么特点来写的? 作者写朝景和暮景分别扣住“明”和 “晦”的特点来写,用“日出”“云归” 写出“林开”“岩暝”的景色变化,成 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季景色抓 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泉、石, 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辍耕之垄

4、上C邻人之孀妻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 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 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 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 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 _之乐衬托游人 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 C B 禽鸟 太守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A“滁人游”

5、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 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 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 是庐陵欧阳修。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 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A、B、C 仕途失意, 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一段并没有直接写醉翁亭,而是运用移步 换景,层层缩小的写法。作者先从大处远处落 笔,写“环滁皆山也”,这是站在滁州城环视 所见。接着作者牵着读者

6、的视线“望”“林壑 尤美”的西南诸峰。然后,作者又带着你来到 “蔚然而深秀”的琅玡山,这时景物越来越清 晰,离醉翁亭的脚步也越来越近。“山行六七 里”,便到达酿泉,最后作者让读者将目光聚 焦到了醉翁亭上。这种写法既交代周围的环境, 又使得景物具有了层次感。 写作特点: 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写景、叙 事、抒情紧密结合,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句法骈散相杂,语词虚实 相间;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全篇。 本文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 情感。一方面作者借景物和民风民俗的描写抒发了与民 同乐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在行文中作者不经意地显露 出了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理解本文

7、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本文写景主要 从两方面入手:层层相因,逐步推进。第一段写醉翁 亭四周的环境和得名的原因,点明“醉翁之意”。第二、 三段分别写自然景观(山间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和人 文景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用“景 不同,乐无穷”,点明“醉翁之乐”。第四段写归时的 景象,通过禽鸟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出太守的政治理 想 与民同乐。正如前人所说醉翁亭记“句句是 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将写景、 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本文难点 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 治理想。“醉”和“乐”在本文中是辩证统 一的关系。“酒”一直是中 国古文人所崇尚的。它往往是“情感”的外 衣,只不过有的是“借酒浇愁”,有的是 “借酒助兴”,当然这还是浅层面上的;更 高的境界是“借酒言志”。本文所表现出的 “醉酒”应当属于后者,即“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这里“醉态”和“乐景”其实都是“人和” 的表现,哪来的“人和”呢?是因为我太守 “政通”。怎样达到“政通”呢?是因为我 太守有着“与民同乐”的理政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