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62193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57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包含政治、经济、文化)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 【记忆导图】 【思维导图 】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 封对象 , 受封者义务 服从周王的命令、,。 受封者权利 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 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大了,开发了。 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核心: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

2、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建立 “ 皇帝 ” 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 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官僚政治体制取代体制。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

3、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颁布秦律、统一法令;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 修建驰道、灵渠; 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军事: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 ; 政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思想上: 推行: “,” ,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4、设通判负责监督。 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影响: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 积贫积弱 ” 的祸根。 七、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 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 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特点:。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巩固了。是中国行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

5、变化 朝代制 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 清朝科举制 选官权逐渐由收归。加强了。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废,设六部;废行省,设。 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成祖时设立)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的经济 1.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 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不断地调整(如经济改革) 政府的重视(如重农抑商、兴修水利) 人民的辛勤劳动 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生产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西汉:耦犁 隋唐:曲辕犁(江东) 耕作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垄

6、作法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耕作制度的变化: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3.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 夏、商、西周: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 土地不能买卖和转让 春秋战国开始: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确立过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把土地制度从井田制改成封建土地私有制。 内容:包括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农民土地私有制 弊端:土地兼并,均田制和鱼鳞图册只是政府在抑制土地兼并,并不能真正阻止。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只要存在土地私有就会有土地兼并。 4、小农经济: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土地私

7、有制的确立 含义: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 农民具有,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封建王 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分散性决定了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 5. “重农抑商 ” 政策(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根本目的:。 评价:积极 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进步。 6.水利灌溉 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8、 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7.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特征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8.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程、表现和特点 历程: 夏商西周,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出现了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此后,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表现(成就) :三大部门 冶金、制瓷、丝织 冶金商周:青铜 西周:铁 两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东汉: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 制瓷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 唐朝:南青北白格局、 秘色瓷、 唐三彩 宋朝:五大名窑、 景德镇 元朝:青花瓷 明清:彩瓷、珐琅瓷 特点

9、 :官营、家庭、民营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 越细; 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手工 业生产随经济重心转移而相应变化;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9.手工业三大经营形态比较 10.手工业部门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 含义: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 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出现关系 经营形态特点产品用途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宫廷消费不投放市场 家庭手工业自给自足( “ 女织 ”

10、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投放市场 缓慢发展的原因: 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理解:因为资本主 义萌芽需要市场,而这三点原因恰好限制了市场) 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根本原因) 11.中国古代国内商业不断不断发展的表现 一般表现:先秦、秦汉、隋唐、两宋、明清 突破限制:(是在宋朝,地点:界限被打破,时间:出现夜市、晓市) 城市发展变化 (4)城市职能:城市的、职能增强。 12.中国古代对外商业/对外贸易(由政府控制,总体趋势由盛而衰。两大港口广州、泉州) 代表:郑和下西洋 明朝:贸易积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 评价消

11、极:不计较经济效益(是朝贡贸易不能持久的主因),厚往薄来 清朝:闭关锁 国 含义: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如广州十三行 根源: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后果经济:造成了对外贸易萎缩,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 科技: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使统治者更加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13.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商业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与农业、手工业密切相关,但受重农抑商影响 商业发展促使古代城市的兴起 朝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思考: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为何会赶超官营手工业?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文化一、“ 百家争鸣 ” 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2、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出现并发展(经济) (3)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政治) (3) “ 士” 的活跃和重用。(阶级关系) (4)由 “ 学在官府 ” 到“ 学者民间 ” (教育) 2、评价: “ 百家争鸣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文化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 、“” 、“” 及教育思想。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 ”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

13、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 仁” 的思想,主张实行 “ 仁政 ” ,进一步提出“” 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 性本善 ” 。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仁义 ” 和“ 王道 ” ,以德服人,并提出“” 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文化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是“ 道 ” 。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提倡、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 “ 无 为而治 ” 的政治主张。

14、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治国,利用权术驾 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 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 无为 ” 到“ 有为 ”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 无为而治 ” 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 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 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

15、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 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内:日益膨胀,严重,割据 局面正在形成。外:,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 需要。 二、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 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 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 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

16、术都应罢黜。 (2) 为了加强君权, 董仲舒宣扬 “” 。 他提出了 “ 天人合一 ” 和 “ 天人感应 ” 学说。 ( 3) 董仲舒还提出了“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 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 三、 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 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 博士 ” 。自 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17、。太学的 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 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 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 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 ” 的主张,又称 “” ,主张以儒学为 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

18、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 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 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 。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 理 学” 也称为 “ 程朱理学 ” 。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 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

19、朱熹的思想主张: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 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 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 朱子学 ” 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把“ 心”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 心” 就是 “ 理 ” 的主张;强调 “,吾心即是真理”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0、(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 心外无佛, 即心是佛 ” 思想,宣扬 “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 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 和“ 知行合一 ” 的学说。 4、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 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 并不能 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

21、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 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 为是非标准依照变化而变化,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 “ 存天理, 灭人欲 ” 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欲求。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 “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

22、后反专 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 实用价值。 (3) 影响:顾炎武以他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 思想来源: 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 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 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3、(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 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科技和艺术 【重点精讲】 1、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文化政策因

24、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 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3、文学艺术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如两宋时期多民族 国家并立,国家分裂,陆游的诗反映了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从唐代传奇到明清生活 也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4.1618 世纪中国和欧洲科技比较 比较项中国科技欧洲科技 研究领域集中

25、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集中于天文学与理论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采用实验方法,重点放在对事物发展规律 的探索上 结局未能形成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 原 因 经济 基础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狭隘性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经济 政策 封建统治者实行 “ 重农抑商 ” 和“ 闭关锁国 ” 政 策 欧洲先进国家进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 并推行重商主义 原 因 思想 条件 “ 八股取士 ” 和“ 文字狱 ” 盛行,知识分子思想受 到禁锢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面向现实,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 然成风 政治 制度 中国是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欧洲向资本

26、主义政治制度过渡 5.李约瑟难题 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 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 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 年,美国经济 学家肯尼思 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解析】 经济上: 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抵抗力和排斥力; 重农轻商政策使封建社会稳定,有利于发展农耕,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 给自足加上农民的贫困,使国内市场狭小 资金主要用于扩展土地,而不是技术革新和发 展。 小农经济下科技进步的

27、动力不足。 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强化,政治上的专制独裁和对地方牢牢的控制(郡 县制)未能给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文化上:君君臣臣的儒家思想有助于维护皇权,但使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学说难 以出现。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教育上:科举制度保证了人才集中于中央政府,有利于中央集权政权稳定。但科举考 试以四书五经内容为主,视科学技术为“ 奇淫技巧 ” 、不务正业,重人伦轻自然。这不利于 科技发展。 对外关系: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行生 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根源 ;腐朽的封建制度 【思考】:古代农耕科技(传统科技)没有及

28、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有哪些? 6、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 技重为 “ 农本 ” 思想服务的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29、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的束缚;腐朽 封建制度的制约性;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性。因此,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经 济状况、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等。 之所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具体来看: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 上的应用, 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学者形成了“ 天人合一 ” 的世界观, 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中国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 失去了应有的土壤。封建统治者实行“ 重农抑商 ” 和“ 闭关锁国 ” 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 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 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 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 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