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6.doc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096677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模拟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模拟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模拟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模拟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拟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6.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六)一、概念题1国民收入2菲利普斯曲线3总生产函数4国际收支差额5平衡预算乘数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债券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调节着投机性的货币需求?2简述通货膨胀的代价。3简述平衡财政政策思想和功能财政政策思想。4. 简述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三、计算题1设某国的经济状况可由下列等式描述:消费函数:C1000.8投资函数:I2001 000i货币需求:LYl0 000i政府购买为550美元,税收为500美元,实际货币供给为900美元。其中,i表示利息率,求:(1)IS曲线和LM曲线的表达式;(2)最初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2假设某

2、国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A(K0.5+L0.5),其中A10。劳动的总供给曲线是:L4w,w是实际工资。(1)若该国资本存量为10000,请计算充分就业产出、充分就业劳动数量以及充分就业时的实际工资。(2)因为技术进步,该国的全要素生产率A提高到15。重新计算(1)并说明技术进步的影响。3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6i,货币供给为250美元,消费为C150+0.8Y,投资I150。(1)求IS和LM方程,画出图形;(2)求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3)若货币供给增加20,而货币需求不变,收入、利率、投资和消费有什么变化?(4)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后收入不变而利率下降?4假定某国经济

3、的资本产出比率V4,消费倾向C/V0.8,而Gn6,按新古典模型,怎样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四、论述题1试论述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和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的差异。2什么是财政政策的 “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简述“挤出效应”的基本原理,并简单说明消除和削弱“挤出效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参考答案一、概念题1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收入。国民收入有广义国民收入和狭义国民收入之分。广义国民收入是一个概略的或模糊的概念,它是指用货币表示的一个经济社会(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流动总量。包括五个经济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

4、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狭义国民收入(NI)是从分配角度以货币来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按生产要素报酬或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收入总和,其计算公式为:国民收入(NI)工资利息利润地租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国民收入有名义国民收入和实际国民收入之分。名义国民收入是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实际国民收入是经过价格指数折算的国民收入。2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

5、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即认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菲利普斯曲线可用图1说明。图1 菲利普斯曲线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U2降到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W2上升到W1。这表明失

6、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进一步对此图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3总生产函数:指反映总产出量与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量的关系的函数。一般而言,是指实际用于生产的总劳动量(L)和总资本量(K)的投入与整个经济的产出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记为Y=f(L,K)。它还可以扩展到土地和技术。总生产函数反映的是与既定生产要素投入量相联系的最大产出。与微观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类似,总生产函数被分为两类: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这种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不

7、能相互替代。沿着扩展线,实际使用的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是固定不变的。连续的生产函数。这种生产函数容许资本与劳动相互替代。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典型的连续生产函数。4国际收支差额:指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用BP表示,即: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或者:。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也称为外部均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即。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还可以通过下述方式理解:个人和企业必须为其在国外的购买而支付。如果一个人的花费大于他的收入,他的赤字需要通过出售资产或借款来支持。与此相类似,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经常账户赤字,即在国外的花费比它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多,那么这一赤字就需要通过向

8、国外出售资产或从国外借款来支持。而这种资产出售或借债意味着该国出现了资本账户盈余。因此,任何经常账户赤字要由相应的资本流入来抵消。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正,即,称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如果国际收支差额为负,即,则称国际收支逆差,也称国际收支赤字。5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支出乘数与税收乘数之和。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支出的变动(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增加或减少)的倍数。税收乘数,是指政府税收的变动(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减少或增加)的倍数。当政府支出与税收达到平衡时,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政府支出靠税收维持,若实现了预算平衡,支出等于税收,政府支出的影响就等

9、于政府税收的反影响。虽然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国民产出有倍数或乘数的扩张作用,但是税收的增加对国民产出具有等量的收缩作用,其结果是二者平衡。平衡预算乘数可以作为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参考依据。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是为了扩大国民产出,就需要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在有效需求过大的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应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在这两种情况下,政府应增加或减少多少支出、增加或减少多少税收,都应根据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以及平衡预算乘数而定。平衡预算乘数等于l,其前提是纳税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政府支出接受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相等。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债券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调节着投机性的货币需

10、求?答:(1)债券和利率的含义债券是指发行人按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债券是反映发行者和投资者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凭证,它代表了一定的财产价值,但它也只是一种虚拟资本,而非真实资本。债券包含四个要素:票面价值、偿还期限、利率和发行者。债券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偿还性,债券有规定的偿还期限,债务人必须按期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流动性,债券持有人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市场的实际状况转让债券;安全性,债券持有人的收益相对固定,不随发行者经营收益的变动而变动,并且可按期收回本金;收益性,债券可以为债券人带来一定的收入。利率是指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与资本价值之间的比率

11、。利息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从对资本的需求方面来看,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从供给方面来看,利息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给成本,即资本供给者愿意以何种代价供给货币。如果货币持有者(资本供给者)愿意把手中的货币用于现期消费,他是不会按较低的代价供出货币的。所以从供给方面看,利息取决于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替代率。这样,西方经济学认为,利率的高低由资本的供求关系所决定,这种利息率是均衡利息率,它不等于市场利息率。在竞争性的借贷资本市场上,市场利息率围绕均衡利息率而波动。一般而言,债券价格和利率之间是反向变动关系,债券价格的上升伴随着利率的下降,反之,则会使利率上升。(2)债券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反

12、向变动关系调节着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凯恩斯效应是指一种由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引起的对商品需求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平下降,会使实际货币余额的数量增加,从而将有更多的货币可用于投机,结果是债券价格上升和利息率下降,而利息率的下降又将刺激投资的上升和商品需求的增加;反之,一般价格上升,会使实际货币余额的数额减少,从而将有更少的货币用于投机,结果是债券价格下降和利息率上升,而利息率的上升又将抑制投资的上升和商品需求的增加。具体说来,因为人们持有货币和债券的选择是基于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即,债券价格V与收益R方向变动,与利率r反向变动。当收益一定时,债券价格取决于利率,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利

13、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这种债券价格与利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使投机者有机可乘,从而调节着投机性货币需求。假定现在利率提高,债券价格下降,人们可能认为价格已降至正常水平以下,预计很快会回升,或者说利率已提高到正常水平以上,预计很快会回落,故及时抓住机会购进债券有利可图,这会引起投机性货币持有量减少;反之,当利率下降,价格上升时,将会引起投机性货币持有量增加。因此,债券价格和利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调节着投机性的货币需求。2简述通货膨胀的代价。答: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4、一种是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即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结果会上涨。另一种为预期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有时又被称为惯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代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代价,另一类是不能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代价。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损失较小;而预期不到的通货膨胀的损失净值也可能较小,但是预期不到的通货膨胀有可能会引起经济中重大的财富再分配。(1)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超额货币供给的管理成本: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将会导致名义利率i的提高,名义货币需求下降,从而小于名义货币供给;,这会使得往返银行的次数增多和复杂的金融交易增多,从而导致实际成本增

15、加。菜单成本:厂商为适应通货膨胀而调整其商品价格所耗费的费用。资源配置扭曲:比如,完全预期的通货膨胀,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家庭被推到更高的税收级别,个人所得边际税率提高,从而税收扭曲的成本增大。奥利维拉坦茨效应:当征税中存在显著的时滞时,通货膨胀还影响税赋的实际价值。由于税金是按某一个时点计算的,而支付却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进行的。许多国家没有任何机制维持税赋在这个时滞里的实际价值。因此,在这个时期内,通货膨胀的提高会使得税赋降低,这个现象称为奥利维拉坦茨效应。由于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会推进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会使税收收入减少,税收降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加财政赤字。(2)不能完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社

16、会成本不规则的再分配: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上升使财富由贷款者向借款者做再分配,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下降使财富按相反方向做再分配。误导供求信息:比如,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上升,单位商品的产品价格高于预期水平,而单个厂商误认为其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总供给扭曲性增加。3. 简述平衡财政政策思想和功能财政政策思想。答:(1)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思想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按其发展阶段有三种涵义:一是年平衡财政预算,这是一种量出为入的平衡思想,要求某年预算均需平衡;二是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财政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财政盈余措施,在萧条时期采

17、取预算赤字政策,以前者的盈余来弥补后者的赤字,以求整个经济周期盈亏相抵,预算盈余为零的平衡思想;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这种平衡预算思想的发展表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每年度收支相抵的思想逐步发展至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前提的平衡预算思想,在一定周期内,或某年度可有一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但是这类平衡预算思想的本质仍是机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政策思想。(2)功能财政政策是一种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或补偿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论亦称“职能财政论”或“机能财政论”,是关于国家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

18、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勒纳于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功能财政”的预算准则。他认为,功能财政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政府的财政政策、政府的开支与税收、政府的债务收入与债务清偿、政府的新货币发行与货币收缩等等政策运用,都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对经济所产生的结果,而不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是否遵循了既定的传统学说,顾虑这些传统学说是否好听。也就是说,在勒纳看来,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不能够只是以实现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作为财政的最终目标。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税收、国家债务等财政分配工具来调节经济。为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需要经常调整总支出。当总支出太低时,增加政府支出;当总

19、支出太高时,增加税收。为获得导致最需要的投资水平的利息率,利用政府举债或债务清偿,调整社会持有的货币和公债的相对份额。同时,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印刷钞票、窖藏货币或毁掉货币。总之,“功能财政论”的意图是要政府不必局限于年度预算收支平衡,而应当保持国民经济整体的均衡。但是,功能财政理论是一个宏观静态而非宏观动态的理论,它只对短期的周期波动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而完全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而且,由于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问题是需逐渐提高投资率和储蓄率,而不仅是通过调整总支出来治愈衰退和通货膨胀,因而它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3)平衡预算财政与功能财政思想的共同点是,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设法使经济保持

20、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后者则不强调这点,而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4. 简述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答:库兹涅茨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的归纳如下:(1)知识存量的增加。库兹涅茨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而在一些中介因素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变为现实的生产力。(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库兹涅茨对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长期分析,他

21、得出的结论是,以人均产值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结构方面的变化。库兹涅茨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增长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迅速。库兹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与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这是他与丹尼森分析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一个重要贡献。三、计算题1设某国的经济状况可由下列等式描述:消费函数:C1000.8投资函数:I2001000i货币需求:LYl0000i政府购买为550美元,税收为500美元,实际货币供给为900美元。其中,i表示利息率,求:(1)IS曲线和LM曲线的表达式;(2)最初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利

22、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解:(1)Y=C+I+G,将各已知条件代入,有:即:整理得IS曲线方程为:由,可得LM曲线方程为:(2)将IS方程代入LM方程,即:整理得:再将等式代入各方程,得:(美元)2假设某国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A(K0.5+L0.5),其中A10。劳动的总供给曲线是:L4w,w是实际工资。(1)若该国资本存量为10000,请计算充分就业产出、充分就业劳动数量以及充分就业时的实际工资。(2)因为技术进步,该国的全要素生产率A提高到15。重新计算(1)并说明技术进步的影响。解:(1)由总量生产函数可得:均衡时有:由此得到劳动的总需求曲线是:由已知,劳动的总供给曲线为:,联合二者可得充

23、分就业劳动量和实际工资分别是:充分就业产出是:Y10(100000.5+7.3680.5)1027.144(2)劳动的总需求曲线是:;结合劳动的总供给曲线可以得到充分就业劳动量和实际工资分别是:L4w4(56.254)9.655;w2.414充分就业产出是Y15(100000.5+9.6550.5)1546.608;同(1)比较,技术进步提高了充分就业产出,工人实际工资和充分就业劳动量。3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6i,货币供给为250美元,消费为C150+0.8Y,投资I150。(1)求IS和LM方程,画出图形;(2)求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3)若货币供给增加20,而货

24、币需求不变,收入、利率、投资和消费有什么变化?(4)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后收入不变而利率下降?答:(1)已知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可得到LM曲线:2500.2Y6i即:Y1250+30i在两部门经济中,YC+I,代入已知条件有:Y150+0.8Y+1500.2Y300解得:Y1500(2)由IS与LM曲线的交点可求得均衡收入、利率、投资和消费:Y15001250+30i解得:i25/3从而可以求出:C150+0.8Y1350I150(3)货币供给增加20,只改变了LM曲线,而不影响IS曲线。由2700.2Y6i,可得出LM曲线为:Y1350+30iIS曲线不变:Y1500由IS与LM曲线交点求新的均

25、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Y1500135030i30i150解得:i5从而有:I150,C150+0.8Y1350(4)由于IS曲线是垂直的,也就是说利率的变化对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是完全没有影响的,因而货币供给增加虽然引起了利率的下降,但是它对投资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所以最终产出和收入也是不变的。在此情况下要想提高收入水平,只有增加投资水平,也就是使IS曲线向右移动才能达到目的(如图2所示)。图24假定某国经济的资本产出比率V4,消费倾向C/V0.8,而Gn6,按新古典模型,怎样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解:当GGW时,国民经济实现均衡增长;而当GGn时,国民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只有当G

26、GWGn时,国民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因为APC0.8,所以:APS0.2GWS/V20%/45%,Gn6%大于GW根据新古典模型,自然增长率大于均衡增长率时,储畜不足引起利率上升,厂商使用资本的成本增加,促使厂商调整资本产出比率,这种调整过程一直持续到V为:V时,GW6Gn国民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四、论述题1试论述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和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的差异。答: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和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的差异主要在于:(1)李嘉图财政政策观点的支持者假设当人们作出选择把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和多少收入用于储蓄这类决策时是理性的。当政府借款为现期支出支付时,理性消费者提前看到要求有未

27、来税收支持这种债务。因此,李嘉图的观点认为:人们具有相当的知识和远见。而对传统减税观点的可能支持是人们目光短浅,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理解政府预算赤字的含义。也可能是当一些人选择储蓄多少时他们遵循一种简单而并非完全理性的拇指规则。例如,假设一个人按未来税收将与现在税收相同的假设行事。这个人并没有考虑到现期政府政策所要求的未来税收变动。债务筹资的减税将使这个人认为自己的一生收入增加了,尽管情况并非如此。因此,减税将会增加消费并减少国民储蓄。(2)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假设消费者的支出不仅根据现期收入,而且还根据其一生收入,一生收入既包括现期收入又包括预期的未来收入。根据李嘉图的观点,债务筹资减税

28、增加了现期收入,但并没有改变一生收入或消费。传统政府债务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对那些面临借贷限制约束的消费者来说,现期收入比一生收入更重要。借贷限制是对个人能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到多少钱的限制。(3)传统政府债务支持者的观点还提出了消费者预期隐含的未来税收不会落在他们身上,而要落在子孙后代身上。例如,假设政府现在减税,发行30年期的债券为预算赤字筹资,然后在30年中增加税收以偿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债券代表财富从下一代纳税人(他们面临税收增加)向这一代纳税人(他们得到了减税)的转移。这种转移增加了这一代人的一生资源,因此增加了消费。从本质上说,债务筹资的减税刺激了消费是因为它以下一代人的代价

29、给了这一代人以消费的机会。综上所述,传统与李嘉图政府债务观点之间的争论最终是关于消费者如何行为的争论。消费者是理性的还是目光短浅的?他们遇到了借贷限制的约束吗?他们在经济上是通过利他主义的遗产与子孙后代发生联系吗?经济学家关于政府债务的观点取决于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答案。2什么是财政政策的 “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简述“挤出效应”的基本原理,并简单说明消除和削弱“挤出效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答:(1)“挤出效应”的含义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策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了。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

30、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即)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在政府支出增加而引起价格上涨时,如果工人由于存在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例如,物价上涨了,名义工资虽未变,但实际工资下降了,工人如仍像物价未变时一样提供劳动,就是只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因而可被称为患上了货币幻觉的毛病,或

31、受工资合同约束等原因未能与价格上涨同步调整工资,那么,在短期内,由于企业对劳动需求增加,因此,就业和产量将会增加。然而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增加政府支出就会完全地挤占私人的投资和消费支出。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推行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样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但一般说来,不可能对私人投资支出产生完全的“挤出”,因而这种政策多少能使生产和就业增加一些。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是因为政府支出增加使总需求水平提高,产出水平相应提高,从而使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了,但货币名义供给量未变),因而利率会上升,并导致投资

32、水平下降。(2)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虽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在图形中IS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大)。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即k的大小,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需求的增加也越多,因而使利率上升越多,从而对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IS曲线一定时,LM越陡挤出效应越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的大小,如h较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

33、占”越多。相反,如h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利率系数d的大小。如d越大,则一定量的利率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IS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大),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挤出效应”为零,而在古典主义情况下,“挤出效应”无限大。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是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也被认为比较稳定。因此“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及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在凯恩斯主义

34、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即政府支出增加多少,私人投资支出就被挤了多少,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可见,在ISLM模型中,政府支出增加时,LM曲线越陡,IS曲线越平缓,则“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这是因为,第一,LM越陡,货币需求利率系数越小。因此,同样一笔政府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实际货币需求的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第二,IS越平缓,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从而利率上升所导致的投资减少就越多,从而使“挤出效应”更大些。(3)“挤出效应”的基本原理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政府支出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挤出效应的基本原理分为两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