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文献综述范文.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096732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27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语言学文献综述范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英语语言学文献综述范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英语语言学文献综述范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英语语言学文献综述范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英语语言学文献综述范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语言学文献综述范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语言学文献综述范文.pdf(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献综述范文 1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可行性的探讨、 实践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在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中, 赞成 派与反对派各抒见己, 但目前已趋于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有条件的地 方应该开展教育与研究。 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初获成果,主要体现在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已有相关的文献报 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 的理论性研究方面尚属较薄弱。 关键词 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 究 不管是什么原因促使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出现,学前儿童英语教 育(特别是幼儿园英语教育 )已成为人

2、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热点。对于学 前儿童英语教育这一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众专家们对此的态度与看 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可行性方面的探讨 (一)主要的观点 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可行性问题的探讨的主要观点,可以综述为 两大阵营,一是赞成者的观点,一是反对者的观点。 1、赞成者的观点 (1)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正向功能 余珍有在其所撰的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 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43 页) 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许多例证说明了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 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外语学

3、习对幼儿语言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促 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有研究表明, 早期获得双语能够使儿童对各 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语言学习能力更强, 学习其他 语言更容易、 更有效。Anastasi和 Dc Jesus(1953) 还发现,双语儿童的 语言表达中无论句子平均长度, 还是句子结构的完整性都优于单语儿 童。Imedadze(1960) 等人认为,早期获取双语可以加速他们对语音符 号序列与语义的分离,使儿童的注意更加集中于语言的某些方面。 Vygotsky(1962)也认为,儿童能够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可使儿童 “将语言看作他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

4、个特殊系统,看 作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加拿大的 兰伯特 (W.Lambert)教授常年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外语习得的 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容易习得其他外语,尤其是语音语调。二是增强 言语交往的敏感性。 由于双语儿童在交往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交往的情 景、不同的交往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对社会情景的敏感和语 言的交际能力较单语儿童强。 外语学习对幼儿认识方面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促进对事物的概括 化、概念化能力的发展。Pear 和 Lambert(1962)研究认为,双语者的 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认知水平均高于单语者,特别表现在双语儿童对事 物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化能力比单语

5、儿童强。二是提高发散性思维水 平。Colin Baker(1988)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 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 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 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 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 料的分析表明,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 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三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观察,掌握 双语的儿童大脑两半球对于言语刺激均产生诱发电位,从而促进大脑 两半球之间的协调, 加强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 从而加速了儿童的 智力向深层次发展。 外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Lambert(1974)研究 认为,拥有双语并且

6、能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可以改变自 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标准, 他们可以在一个多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的同 时,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 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我国学者强海燕在其所主持的 “加拿大第二语言 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尝试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也 曾于 2000 年报告说,实验班的儿童性格活泼、开朗、聪明、自信等 明显超过对照班。 (2)幼儿是外语学习的最佳期 幼儿具有学习外语的生理优势。 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也 有了越来越多的科研证实。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机构在1996 年第 1 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幼儿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将外语 贮存

7、在“布罗卡斯区” ,即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年人在学习外语 时大脑已无法将外语贮存在该区, 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 忆结构。新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使用时还需要与 “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 因此成年人学外语的速度慢,掌握得远没 有幼儿牢固,也较难形成基于 “布罗卡斯区” 的语感。这一研究结果, 充分说明了儿童早期学习外语有其生理优势。 幼儿具有对第二语言语音语调学习的敏感性。余强在从第二语 言敏感期的特点,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载早期教育 2003 年 第 5 期, 第 11页) 一文中, 引用了国外学者(芒罗(Munro)和马约(Mayo) 等人)所做的两个实验的结果,

8、 证明了在 6 岁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 语音与语调的敏感期。这“敏感期”表现在学前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 言不仅在发音方面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在语音的听觉方面也具有不 可逆转的优势, 在 6 岁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 大多数儿童可以掌握地 道的正宗口音。 (3)幼儿具有学习外语的心理优势 由于幼儿不担心考试,也没有分数的压力,他们可以在宽松、愉 快的环境中,没有压力地“玩”中学,而且幼儿不怕羞,不怕错,敢 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进行语言实践。 (4)幼儿学习外语不会干扰母语的掌握,反而会促进 关于三、四岁的幼儿能够在学习和掌握母语(汉语)的同时,接受 另一门与母语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的外语吗?英语学习会影响

9、母语 的掌握吗?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分析,认为幼儿期是语言 急速发展的阶段, 这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已大大提高。幼儿期 的词汇量增长最快,大约可增长三至四倍,即三岁达八百至一千个; 四岁一千六百至二千个; 五岁二千二百至三千个; 六岁三千至四千个。 幼儿期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 母语的句子结构已经在幼儿的大脑中形 成模式,不会因为英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对母语造成混淆或冲击。而 且,从脑“用进废退”原则的观点出发,幼儿在学习英语时也开发利 用了大脑的语言中枢,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 语言的发展将促进思 维的发展。 Lambert 和 Johnson曾用两种语言测查双语儿童,发现 双语儿

10、童两种语言的得分高度相关。国内学者高一虹研究也认为, 双 语者两种语言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据有的幼儿园所开展的双语课程 研究的效果显示: 双语课程的第二语言教育并不影响儿童母语能力的 发展。实验班儿童在母语倾听、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上均 有显著的进步,尤其是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确实令人可喜。 (5)幼儿学习英语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华母婴网 2002 年 2 月 21 日文章提到“幼儿学英语的重要 性概括起来讲就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英语是一 种国际通用语, 代表世界科技前沿的知识大多是用英语来表达的。故 此,在未来社会中只懂汉语,不懂英语,在接受信息与交流方面

11、会受 到很大的限制,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 工程的起始环节,理应先行一步。 2、反对者的观点 (1)幼儿学习外语得不偿失 外国语执行副主编束定方介绍:从教育学来讲,用母语进行 教学,不但对巩固和提高学生母语有利,而且对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 力也有好处。脑科学家杨雄里院士认为:“学生应先学好母语。小孩 年纪小,认识能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母语还未学好又来学英语,两 种语言混淆在一起,结果两个都学不好。 ”(文汇报 2001 年 11 月 21 日)。杨雄里院士也曾经指出,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形成是通过母语 学习,因此过早学习外语极可能造成干扰,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缺陷。 也有人从师资

12、力量的薄弱和语言环境的缺乏,不宜对幼儿开展英语教 育,认为在中国大陆学习英语,缺乏英语环境,缺乏使用机会,如果 英语启蒙教师素质不高,带“坏”了样,学到一些“洋泾浜”英语, 对幼儿只能是“遗祸无穷” ,不利于幼儿今后外语的学习。再加上, 在教育走向市场的今天,很多幼儿园开设英语教育更多是姓“钱”, 而不是姓“教”,这种动机不纯,只能加剧“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受利益驱使而误人子弟。 (2)幼儿学习外语会增加学习负担 3-6 岁幼儿的生理、心理都远没有发育成熟,目前幼儿所学的 东西已经太多了,如果再加上一门外语,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不 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而且又会分散幼儿学习母语的精力,有碍母

13、语获 得。 (3)幼儿学习英语应慎之以慎 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赵世开认为,学前外语教育, 是件大事,要慎之又慎。根据他的个人经验,幼儿时和小学时学的外 语对他语言能力的开发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目前,幼儿园和小学 都开设外语课,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这太值得考虑了。”对于双语 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员安排中都要经过科学论证,而万万不能 一哄而上,盲目推广。 (二)达成的共识 关于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的探讨, 清楚地表明了学前儿童学习外 语既有利,也有弊。经过一番的激烈的探讨后,现对此问题关注的焦 点趋向于以下两点: 一是从可以不可以教或学的分歧,转向如何教好 或学好的研究。大多数研究

14、者认为,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越小,最后 可能达到的程度就越高。儿童习得的成分大于学得,有天生的“语言 学习机制”。在语音方面,从小学习外语能保证儿童克服成人学习外 语的“口语”现象,儿童有可能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水平,而从成人 开始学习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二是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验, 但不 能盲目推广。南京师大余强博士认为(2003) ,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着 敏感期,在敏感期起期(6 岁前)学习第二语言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 因此,在有条件许可的地方,若能进行学前双语教育,则能使儿童第 二语言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实践性方面的研究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目前国内在幼儿园开展学前儿童英语教育

15、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 果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途径、方法及评价等 )两方面。 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的建设方面,目前市场流通的教材有 “幼儿英语”、 “儿童英语”、 “现代幼儿英语”、 “快乐儿童英语”、 “幼 儿园活动指导英语”、 “洪恩英语”、 “幼儿园英语主题教育活动” 、 “剑 桥少儿英语”、 “阶梯英语”、 “迪斯尼神奇英语”、 “马宏英语”、 “新概 念英语” 、 “维克多英语”、 “浸入式英语、” “TPR英语教材”等。每一 种教材似乎都有自己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与之相应的教法。 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方面,即对幼儿园英语活 动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目标、内容

16、和形式及组织特点等作较系统 性研究,并具有一定影响的,就目前公开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余珍有 所撰写的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载学前教育研究2000 年第 4 期),和赵琳、强海燕所撰写的儿童早期第二语言浸入式教 学与整合建构研究(载学前教育研究 2002 年第 4 期)。 余珍有在该文中详细地阐述了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 “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包括英语活动的目标、 内容和形式、 组织特点等 )” 。明确提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培养有最 初级第二语言水平的双语幼儿,应当把第二语言(专指英语 )的使用和 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应当成为教师组织英语活动的工 具,教幼儿

17、学英语应当从教幼儿学习听懂和理解他人的英语表达入 手,然后教幼儿学习琅琅上口的英语儿歌和歌曲,练习英语的发音, 逐渐学习用英语和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往和讲述故事。在具体设计和 组织幼儿园的双语教育活动时充分体现“语言工具观、 英汉经验主动 观和语言学习的听 -说-读顺序观”等观念。 文中在“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组织和实施”部分提出了,英语活 动的目标体系 (包括总目标与分目标 ),其中“总体目标”的定位是: 通过英语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兴 趣;英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选择英语活动的内容时,既考虑了 整体课程的原有安排, 同时也考虑了英语学习的系统性问题。选择的 内容涉及

18、儿歌、故事、歌曲、身体运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并以此为 基础组织了儿歌游戏和音乐游戏及体育游戏等游戏、日常生活活动、 故事学习活动三类。英语活动的组织特点:创设模拟的英语环境, 围绕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活动,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 适当放宽对幼 儿英语表达的要求, 以幼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作为评价英语学习效果 的主要标准。 而赵琳、强海燕在该文总结出“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学习方 式,并对“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性课程”作尝试性建构。 所谓的“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学习方式(其实这种提出并不 严密,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习方式之一,其两者为包涵关系,不能将之 作为并列关系来表述 ),是指第二语言的学习不用母语做

19、中介,采用 类似于习得母语的方式来让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文中还就提出 “直接 学习,类似习得”的第二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作了具体说明。 所谓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性课程模式”主要具体包括四个方 面的要素: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幼儿对英语学习兴趣, 培养英语直接思维、直接交往的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以及有效地初步习得英语和掌握粗浅的知识。” 在教育内容的选编 上,突出粗浅性、丰富性、多样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在教育活动的 设计上,采用主题活动的模式,每一主题以若干单元构成,每单元的 活动构成一个个活动网, 提供内容相对集中、 形式丰富多样的英语浸 入式教育活动。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总结

20、了“直接认知”、 “正强 化英语反应”、 “弱化汉语反应”、 “丰富环境,大量输入”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作为体现实践研究成果形式之一的教材,有“虚假繁荣”之 嫌,就市场上所流通的版本,良莠皆有之,究其原因无非是受经济利 益等功利思想的驱使。 如果使用者缺乏辨别的能力, 将“莠”作“良” , 则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对儿童英语教育如何有效地整合在幼儿园已有的课程中,既 能实现英语教育的目的, 又能不会增加幼儿在园的学习负担等方面的 研究有待深入的研究。 3、实践研究的时间短,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 究居多,更多的是在积累经验。实验研究较少,可说服的数据尚少, 可

21、推广的经验尚不多。 4、对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英语教育成效,有待于通过更进一步 的研究,拿出更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报告。 5、随着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师资建设问题已成 为制约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一个关键,对学前英语 师资的培养研究(包括学前英语师资的规格标准和培养模式的研究) 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关于理论性方面的研究 关于学前英语教育的理论研究, 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则无暇顾及、 无力应对,整体上尚属薄弱。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和反思,学前儿童 英语教育理论, 就是通过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实践进行概括,从中抽 象出构成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各要素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以指导

22、和 规范该学科教育的实践。 目前,对此领域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实践 研究层面,即依据有关理论 (如语言学、语言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等 ), 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 现象的认识与描述上, 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 尚未形成一整套揭示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这其中的原因 主要,一是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历史还非常短暂;二是在学前英语教 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通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还非 常突出,用于指导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理论认识还比较零落。 文献综述范文 2、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 含义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

23、通过对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文献回顾, 揭示教育与收入、收入分配及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政策含义。 首先说明了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然后依次概述了中国 教育收益率的基本特征、 从制度和技术角度对教育收益率估计值的解 释、计量方法的改进对估算教育收益率的影响、转型期中国教育收益 率的特点以及教育收益率的变化特征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最后做了 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教育收益率明瑟收入函数劳动力市场收入 【英文题目】Research on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China: A Review of Literatures and Implications 中国

24、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文献回顾,揭示教育 与收入、收入分配及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 自从人力资本理论以来, 对教育与收入关系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对中国的研究自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亦是如此,并有多个视角,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 个人收益率的研究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本文以下的内容首先说明了 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然后依次概述了中国教育收益率 的基本特征、 从制度和技术角度对教育收益率估计值的解释、计量方 法的改进对估算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与转型期有关的中国教育收益率 的特点以及教育收益率的变化特征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25、最后做了简 单的评述。 一、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教育收益率研究的是教育作为一项个人(以及家庭)和社会(政府公 共支出)投资的收益率的大小,可以分为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前者。自从上个世纪50、60 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以来,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就非常重要。由于人力资本理论确立了把 教育看作一项投资的基本理论模型,因而成为估算教育收益率的理论 基础。一般认为,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有如下意义: 首先,教育收益率是评价教育生产力的一个有用的指数,它试图回答 的是:社会和个体是否应该在教育上投入资源?也就是说,教育收益 率既可以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到教育中资源的判断标

26、准,提 供资源配置效率的信息, 又可以激励个人和政府投资于教育。如通过 比较教育的收益率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就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 地区在教育上投资的多寡; 再如根据大部分研究发现的教育收益率较 高的值,这样可以激励个人和政府把更多的资源投资于教育。 其次,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教育水平收益率的研究,可以判断教育 内部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包括男性和女性、农村和城镇、以及各级各 类教育上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问题。 第三,在教育上的支出作为一项投资,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而收益 的高低能够反映出教育投资对收入分配的作用、以及劳动力配置效率 的高低。因此,了解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有助于分析检讨收入政策、 教育

27、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得失。 第四,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还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Psacharopoulos 等,2002) 。这一领域的研究可用于指导教育体制和财政改革的宏观 政策制定,这方面的例子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此 外,具有创新的应用领域是用来评估一些特殊的项目。这方面的例子 如印度尼西亚的“学校建设”项目、印度的“黑板”项目、以及埃塞 俄比亚的“主要部门投资”项目。同时,根据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政 府在公共政策设计上即要激励个体提高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又要注意 保证和资助低收入家庭的投资。 最后,研究教育收益率对于象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又有着特殊的意 义。众多的研究者将教育收益率作为

28、判断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经济 转型程度的一个指标。如Appleton 等(2002)通过对不同群体的教 育收益率的比较以判断中国城镇地区是否已形成了竞争性的劳动力 市场;赖德胜( 2001)认为用教育收益率可以判断劳动力市场体制分 割状况; Zhao %26amp; Zhou(2001)则认为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提供 了考察转型期间资源配置以及认识社会制度改革程度的一个工具。 对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依赖微观数据。根据已有的文献, 研究教育 收益 率的 方法 主要 有 两种: 明 瑟 收入 函 数( Mincerian earnings equation,称为明瑟收益率)和基于精确法(Elabora

29、te Method)的内 部收益率。此外, 根据农村家庭的特点,研究农村教育收益率的学者 又发展了一种方法:生产函数法(Jamison %26amp; Gaag, 1987 ) 。由 于精确法的应用依赖于教育成本与收益的准确数据,而现实中这些数 据又难以获得或难以估算, 此外,生产函数法是应用于以家庭为生产 单位的农村地区的特殊方法, 因而,应用精确法和生产函数法研究中 国教育收益率的文献还很有限,绝大部分研究应用了明瑟收入函数。 本文以下的内容也以这种方法的介绍和文献研究为主。 明瑟收入函数是由经济学家明瑟(Mincer, 1974)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推导出的研究收入决定的函数,该模型包括两

30、个基本的变量: 教育和 工作经历及其平方, 实证模型中教育变量的系数就是教育的个人收益 率(明瑟收益率),其含义为多接受一年教育(不考虑教育水平)可 引起的收入增加的比率。 如果把基本收入函数中的连续变量学校 教育年限( S)分成一系列教育水平虚拟变量,就可以根据这些虚拟 变量系数的比较确定不同水平教育的收益率。由此可见,明瑟收入函 数其实是一个研究收入决定的模型,因而,研究者通常根据自己的研 究目的,在模型中加入其他变量,如性别、地区、部门等。该函数包 含了两个基本的经济概念:(1)它是一个劳动力定价模型或享乐主义 (hedonic)工资方程, 揭示了教育和工作经历这些具有生产力特性的要 素

31、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报酬; (2)它代表了教育的收益率,可以与市场 利率进行比较,从而决定人力资本的最佳投资水平(Heckman, et al, 2003) 。 对明瑟函数有众多的评论,如Psacharopoulos, 1994; Schultz, 1988; Strauss %26amp; Thomas, 1995; Card, 1999;赖德胜,2001;Heckman, et al, 2003;等等。虽然后来的学者对此种方法多有批评,然而,由 于这种方法简单容易,成为研究者使用最多的方法(Psacharopoulos, 1994) 。 二、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基本特征 从所能看到的文献来看,

32、最早的对中国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应该是 Jamison %26amp; Gaag在 1987 年发表的文章。初期的研究样本数量 及所覆盖的区域都很有限, 往往仅是某个城市或县的样本。而且在这 些模型中,往往假设样本是同质的, 模型比较简单。在后来的研究中, 样本量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全国性的样本,模型中也加入了更多的 控制变量,并且考虑了样本的异质性, 如按样本的不同属性分别计算 了其收益率,并进行比较。这些属性除去性别外, 还包括了不同时间、 地区、城镇样本工作单位属性、就业属性、时间、年龄等。下面概况 了研究的主要结果。 1. 城镇与农村的比较 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明显的二元体制,对教育收益率的

33、研究区分了农 村与城镇。对这两类样本是根据户口属性来定义的,而不管其在城镇 还是农村工作。从计算的结果看, 在城镇地区,最低的值为 0.75% (邵 利玲, 1994) ,最高值为 11.5%(Zhang %26amp; Zhao, 2002) ,应用 1995 年以前数据的绝大部分研究计算的收益率在6以下;在农村, 最 低 值 为0.7%( Gregory %26amp; Meng, 1995; Li %26amp; Urmanbetova, 2002 ) ,最高值为 6.4%(Brauw, et al, 2002) ,绝大部分 研究的收益率在 5以下。 可以看出,农村个体的教育收益率要明显

34、的低于城镇居民,这从同时 含有农村和城镇居民样本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出这一点。如李 实和李文彬( 1994)用 1988 年全国数据的估计表明,城市个体收益 率比农村个体高出近2 个百分点,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李春玲, 2003) ,2001 年两者的差距达到了7 个百分点,说明这一差距有随时 间逐渐扩大的趋势。 城镇和农村的教育收益率差异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教育和工作经历这 两个变量对收入决定的解释力上,农村的模型要明显低于城镇模型。 大部分的研究发现农村雇佣劳动者总收入差异中不足10是由教育 和工作经历这两个因素造成的,而城镇样本大多在20以上。这一 结果再次验证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

35、体制特征,以及农村劳动力市 场的发育程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劳动力市场。 2. 收益递减还是递增?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投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教育投资也应表现出 相似的特点。事实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规律 (Psacharopoulos, 1994) ,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收益率表现 出下降的趋势。 然而,对中国的研究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一个证据是, 众多研究发现教育收益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 教育(李实和李文彬,1994;Wei, et al, 1999; 邵利玲, 1994; Xie %26amp; Hannum, 1996;等) 。另一个证据是把样本按某一

36、教育 程度作为分界点,分别估计在这一点之上和之下个体的教育收益率, 结 果 发 现分 界 点 之上 的 个 体的 收 益 率要 高 于 之下的 个 体。 如 Brauw %26amp; Rozelle(2002)以及Maurer-Fazio %26amp; Dinh (2002)的研究都发现, 小学或高中以上个体的教育年数的系数都高 于小学或高中以下个体的系数;诸建芳等(1995)的研究表明,代表 着中低等教育的基础教育收益率为1.8,代表着中高等教育的专业 教育的收益率为3.0;Li(2003)的研究也发现,中国的教育收益 率尽管平均水平比较低, 然而大学教育的收益却要高于高中以前教育 的收

37、益率。 Benjamin 等人(2000)认为,在中国,教育收益率之所以 出现递增,是由接受高层次教育 (高等教育)的个体比例较少造成的, 其后果是,由于高层次的教育仅有少数人获得, 而教育收益率又递增, 这样会加大收入差距。 同时,收益递增的原因可能与中国政府在高层 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对个人的大量补贴有关。 3.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在 城 镇 地区 , 教 育收 益 率 随 时间 表 现出 明 显 提高 的 趋 势。 如 Zhao %26amp; Zhou(2001) 的研究估算的 1978 年的收益率为 2.8%, 相 应的应用 80 年代中后期的数据计算的值达到4,而 90 年代后

38、的研 究到 5以上; Zhang %26amp; Zhao(2002)应用了 19881999 年 各年的全国数据更明显的表现出这一规律,如 1988、1994 和 1999 年 这三年的收益率分别为4.7%、7.8%和 11.5%。此外,城镇教育收益 率随时间的增长还表现为这样一个特点:在199394 年是变化最大 的时期, 93 年以前的教育收益率缓慢增长,到94年迅速提高,之后 又缓慢增长。在农村地区, 由于收益率的值较低,随时间的提高趋势 比较平缓,变化程度远远低于城镇地区。 4. 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 在众多的研究中,男性的教育收益率要低于女性,唯一的例外是 Maurer-Fazio

39、 %26amp; Dinh(2002)的研究结果。而且两者的差异随着 时间的推移有扩大的趋势,如于学军(2000)的研究发现, 1986 年 男女收益率的差异为2 个百分点,而到1994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 个 百分点以上。 Zhang %26amp; Zhao (2002)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 推移,男女教育收益率的差距先是略有减小,后又在逐渐扩大,这一 差异从 1988 年的 2.9%,到 1992 最低的 2.4%,再到 1999 年差距最 大的 5.8%。女性较高的收益率为倾向于女性教育投资的政策提供了 一定的依据。 文献中对教育收益率性别差异的解释有多种,一种解释认为女性职工 上学的

40、机会成本低于男性, 从而只考虑机会成本而不考虑直接成本的 明瑟收益率会使女性比男性高(赖德胜,2001) 。另一种解释则基于 两者劳动时间参与上的差距, 即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要低于男性,而在 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的能力要高于呆在家庭中的女性,而男性就没有 表现这一特征,从计量方法上讲,在估计明瑟收益率时,忽略能力因 素会高估教育收益率(见下文的解释),因而女性的收益率会高于男 性(Zhang %26amp; Zhao, 2002 ) 。还有一种解释是女性样本中高一级 教育水平的个体收入与低一级教育水平的之间的相对差距要高于男 性(杜育红、孙志军, 2003) 。 5. 不同部门的教育收益率 在现实

41、中,不同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中收入的决定因素不同,这会造 成教育收益率的差异。 几乎所有的研究发现, 在不同所有制结构部门 中,一般是国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教育收益率都要低于私人部门。由 于国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要低于私人 部门,因而,市场化程度高的部门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市场化程度低 的部门。这反映了不同部门中对教育回报的差异,也反映了教育的生 产力效应发挥的程度上的差异(杜育红、孙志军,2003) 。 6. 个体的其他属性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 文献中关注的个体属性除去上面提到的性别外,还有年龄、工龄、户 口、找到工作的方式、就业属性等。研究发现,年青人和工龄较短的 个体的收

42、益率高于年长者和工龄较长的个体(Maurer-Fazio, 1999; Li %26amp; Luo, 2002; Zhang %26amp; Zhao, 2002 ) ,通过竞争的方式 (市场)找到工作的个体教育收益率高于通过(政府)“安排”的方 式的个体(Meng,1995;Maurer-Fazio %26amp; Dinh, 2002) 。若按户 口和就业经历划分,那些一直有工作(未“下岗”)的个体的收益率 最高,其次是下岗后又找到工作的个体,最低的是下岗后仍未有正式 工作的个体;城镇居民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城镇中农民工的收益率, 另外,下过岗又找到工作的个体现在的收益率高于下岗前的收益率

43、 (Maurer-Fazio %26amp; Dinh, 2002;Appleton, et al. 2002) 。对于户 口因素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也有相反的例证,如 Appleton 等人 (2002) 根据对 1999 年全国的城市中的数据研究发现,城市中两类群体(城 镇居民和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已经相差不大(前者为6,后者为 5.6%) , 并由此判断中国城市的已经初步形成了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 7. 地区差异 中国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距也比较明显,有的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教 育收益率最低,而西部的最高,也有的研究发现中部地区的最高。但 是总体的特点是西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起码不低于东部地区,

44、这为加 强向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的政策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8. 国际比较 中 国 的 教 育 收 益 率 在 世 界 处 于 一 个 什 么 样 的 位 置 ? 根 据 Psacharopoulos等人(2002)的研究, 90 年代中后期世界平均的明瑟教 育收益率为 9.7%,其中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为9.9%,OECD 国家为 7.5%。以此比较来看,中国城镇地区的教育收益率在90 年代中后期 以前的要低于世界及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时间越 往前,收益率越低;到2000 年前后,这一数值开始接近并超过了世 界及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 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收益率则一直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

45、。 三、对较低的教育收益率的解释:制度因素与生产技术条件 如上述,应用90 年代中后期以前的数据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都得到 了比较低的值, 尤其在农村更是如此, 甚至有研究认为教育在中国农 村中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Zhao, 1997 ) 。我们还不能怀疑数据的可靠 性,因为,大部分研究使用了国家统计局协助下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的抽样调查数据。 这些结果的一个隐含的政策意义就是,中国以往的 教育投资的低水平是合理的, 而且维持这样低水平的投资水平也是合 理的,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收益率更高的部门去。事实真是如此 吗? 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两个视角专门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一个 视角是基于对

46、劳动力市场的一些制度特征的分析,另一个是从计量方 法上做出的解释。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前者。 制度因素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分配体制和劳动力市 场分割体制。劳动分配效率的低下和由于体制分割造成的劳动力市场 的非竞争性和非流动性都会对劳动者的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这样, 受过教育的个体的生产力无法充分发挥,或者是其所得报酬低于所创 造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必然会降低教育的收益率。 从这一角度出发, 早期的一些研究侧重于从理论上的解释,并没有实 证检验。如 Knight %26amp; Song(1991)认为较低的教育私人收益 率与刚性的工资体制有关。李实和李文彬(1994)把较低的收益率归 结

47、为城市的工资体制。邬剑军和潘春燕(1998)的理论分析也认为, 中国城镇的企业工资体制是基本不反映劳动者教育程度的差别的,这 是中国个人教育投资回报率严重偏低的主要原因。赖德胜(2001)的 研究强调的是劳动力市场分割体制造成的诸多问题。他认为,劳动力 初始配置的行政化和非竞争性、 劳动力的非流动性都会抑制配置能力 和生产能力的发挥,从而都会造成教育收益率的低下。 另 外 的 一 些 研 究 则 对 制 度 因 素 的 影 响 进 行 了 实 证 检 验 。 Fleisher %26amp; Wang(2002) 通过比较中国企业中的生产工人和技术 管理人员的边际产品价值与实际所得报酬,发现技

48、术管理人员的边际 产品价值要远远高于生产工人,而两者的实际所得报酬则相差不大, 由于技术管理人员的教育水平较高,而生产工人的较低,这样,较高 教育水平与较低教育水平的个体的边际产品价值之间的比例要高于 两者所得报酬或收入的比例, 同时,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着体制分割 与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这些都解释了较低的教育收益率。 如前述,文献中对中国农村教育收益率的估计值更低,这引起了更多 的研究者的兴趣。 Zhao (1997)认为,传统的估计方法由于忽视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 (即由政府政策造成的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这一体制因素, 因而低 估了教育的收益率, 特别是由于中国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持久的收入差

49、 距,如果教育有助于农村个体克服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在明 瑟收入函数中就不会捕捉到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的这一影响。以此为 出发点, Zhao 通过把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引入到模型中,研究了在 农业就业和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并估计了教育的收益率 (称为“迁移”收益率),结果发现, 1979 年的教育的迁移收益率为 8.3%, 而 1985 年的为 4.3%, 这一结果要远远高于同期其他研究结果。 李实和李文彬( 1994)从农村要素市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 由于农民几乎无法自主决定在大部分土地上种什么作物甚至种几样 作物,多数出售的产品以低于市场出清的价格,通过国家控制的销售 系统进入市场, 土地、化肥和劳动力投入通常是由行政手段而不是由 市场决定的, 所以,正式教育在确定投入产出最佳结合方面作用不 大。 关于教育在农村中的作用,Schultz(1964)早就指出,在传统农业中, 农民没有应用技术的经济激励,许多农业技术会丢失, 对农村劳动者 的 教 育 水 平 就 没 有 什 么 要 求 , 教 育 的 作 用 是 微 乎 其 微 的 。 Rosenzweig(1995) 进一步指出,教育投资并不是万能的,其收益率依 赖于技术革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