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5099049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341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doc(3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http:/www.gfkd.mtn/htdocs/articlelist.asp?classid=119&rootclassid=119http:/etc.gfkd.mtn/welcome/default.asphttp:/ehoo.gfkd.mtn/http:/21.90.25.201/ndulib_subpages/Db-rdbk/rdbk.htm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配套习题一、单选题1.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考点

2、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各自地位的认识。内容链接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参考书(以下简称参考书)第1页知识点一、2.哲学基本问题解析要想选对本题,考生应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几个方面内容,这些内容的地位如何。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和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在这两方面中,第一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该题应选B。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C.意识本质问题 B.世界本原

3、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掌握情况。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解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的根本标准在于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所作的回答不同,即世界的本质是否是物质的。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A.B.D三项虽然都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应予排除。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

4、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考点点拨这道题结合批判伪气功、伪科学,考查了对一种错误观点哲学本质的理解。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解析“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一种夸大心理因素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可见,D符合题意.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A项本身不正确,也不符合题意。主张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说成与物质一样的东西,是B项所述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是D项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

5、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考点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解析题干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等观点。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所以该题应选D。5.哲学的党性是指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

6、立和斗争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哲学党性的理解。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解析哲学的党性是指在世界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心主义,这里一定要把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区分开来。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映。所以,本题答案为B。6.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的掌握。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

7、知识点一、3.(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解析荀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天道有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这里荀子用客观规律性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抹掉了“天”的神秘色彩,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A.B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C项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都不合题意,因而都不是正确答案。7.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中所起作用的诠释。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页知识点二、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

8、的观点解析A.B.C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其中A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伟大发现之一;B尽管不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C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但是,马克思变革旧哲学,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使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新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是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由此可见,D选项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依据的理解。内容链接见参考书

9、第4页知识点二、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解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在于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并不断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所以选B。A项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不合题意。B.C.D三项都是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依据,但B项是根本依据,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二、不定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页知识点一、1.哲学与世界观的

10、方法论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而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中包含方法论,方法论中渗透着世界观。所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因此,本题应选ABC。而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故不选。2.下列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A. 理论和实践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D.真理和客观规律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解。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页知识点一、2.哲学基本问题解析该题涉及知识面较广,是有一定难度的选择题。题干是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即意识和物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备选答案中,生产力和生

11、产关系同属于物质范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B是错误的。所以应选ACD。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所包括的两个方面是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哲学基本问题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内容的识记。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页知识点一、2.哲学基本问题解析这是一道简单的识记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据。因此,正

12、确答案是BC。A.D虽然也是哲学中的问题但不是基本问题,故不选。4.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 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考点点拨此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确认和把握。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页知识点一、2.哲学基本问题解析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思维能认识存在,即都是可知论。而只要承认思维能认识存在,也就必须承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这是一致的。所以在回答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唯物主义都是肯定的回答,而有些唯心主义做出肯定回答,有些则不是。由于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13、,当然也就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答案是BCD。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A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B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C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D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基本问题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原因的理解。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页知识点一、2.哲学基本问题解析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考生应该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内容及其原因。6.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

14、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确认。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解析题中的备选项从形式上看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考生能够抓住每一个选项的关键词,也就不难做出选择。A.B两项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D则是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哲学中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一个重要命题,如果考生不熟悉这一命题的来源,容易误选。7.下列哪些思想是哲学党性原则的正确含义A. 哲学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B. 哲学不存在超党

15、派的“中派哲学”C. 哲学斗争就是阶级斗争D. 哲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是取决于阶级斗争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哲学党性的理解和把握。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解析一切哲学均依其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回答,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阵营),没有超然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中派”。因而,A.B正确;C则明显错误。至于D项应明确,哲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是受阶级斗争影响的,但不取决于阶级斗争。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两

16、种主要形态的唯心主义的特点的理解。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解析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项中的“存在”是个多义词,既可以指物质存在,也可以指精神存在;既可以是客观精神的存在,也可以是主观精神的存在,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个观点各种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故A项也不能选。C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观点,D项是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选CD。9.唯心主义和宗教在当代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来越主观唯心主义化,下列哪些命题表明了这一趋势A.跟着感觉走B.上帝就在我心中C.上帝代表爱D.人的意志、欲望、直觉决定一切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7、相区别的特点的把握。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解析客观唯心主义是一种把世界本原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个人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的哲学学说,如A项“上帝是实体性的存在”;而主观唯心主义则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个人的主观感觉或意识,选项A.B.C.D都表明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发展趋势,所以为正确答案。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C.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得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科学,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

18、和历史观的统一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二、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解析马克思主义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我们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A项不正确,应选BCD。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以下哪几个选项的统一A.实践性B.革命性C.科学性D.阶级性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页二、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解析该题四个

19、选项全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但是只有A.B.C三个选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有的考生可能选革命性和科学性,有的可能选革命性和实践性,但这不能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1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D.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考点点拨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页知识点二、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析

20、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这是 2004年新大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描述,所以A.B.C是正确的选项。而D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2004年考纲新增但未考的知识点。所以通过本题,考生要注意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与根本特征。13.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

21、学技术革命的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页知识点三、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解析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说,现代科技革命证实、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课题,并要求其进一步发展,ABCD为正确答案。14.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A.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B.反对人本主义,赞同科学主义C.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D.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考点点拨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西

22、方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态度。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页知识点三、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解析现代西方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此对待现代西方哲学不能采取支持一种思潮,反对另一种思潮的方法,而应该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因素。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为A.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B.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中国哲学D.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考点点拨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体现。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页知识点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等于用中国哲学代替马克思主义,也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

23、就是中国哲学。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影响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C.与唯心主义结合的辩证法是不科学的辩证法D.与形而上学结合的唯物主义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之间的正确关系。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页知识点二、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解析哲学上除了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之外,还伴随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斗争,但

24、后者从属于并影响着前者,A项正确。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与形而上学相结合则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故B.D两项也正确。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则不是科学的辩证法,如黑格尔的哲学,B项正确。所以,ABCD四个选项全部正确。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页知识点一、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要点(1)此观点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它把哲学当成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理论体系,这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

25、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它的作用是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科学之科学”,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包罗万象的科学,必然导致用哲学原则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用主观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联系,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上的根本变革。2.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考点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哲学功能的理解和掌握。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页知识点一、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要点(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26、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3.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以及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内容链接见参考

27、书第1页知识点一、2.哲学基本问题;第2页知识点一、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第2页知识点一、3.(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答案要点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说,都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因此,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不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1)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引进到认识中来,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认识论发展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8、。(3)旧唯物主义的认识满足对于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4.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答案要点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9、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考点点拨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3页知识点二、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答案要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各持一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正确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活动的物质性和辩证运动揭示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物质性和辩证性,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它以实践为基础,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

30、的现实的历史过程,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由此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四、分析题1.剖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说明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是如何广为散播,蒙蔽群众的。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的把握。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一、3.(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答案要点(1)唯心主义的产生有其认识根源。主要是因为:第一,人类实践有其局限性,在实践和科学发展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存在不少不足。第二,尤其是人类直到今天还被大自然的许多未解之谜所困扰;第三,过去长期受到社会压迫,面对剥削、奴役、战祸等种种社会困难,人们无法从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的社会关

31、系的主人,这也极易于产生社会生活受超世俗力量支配的思想。这些,都是唯心主义得以存在的重要条件。第四,科学发展到今天,尚不能充分阐明人类意识、思维的某些特征,留下了地盘。第五,更重要的是,历来的没落阶级、剥削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有目的地鼓吹唯心主义,使唯心主义往往作为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奴役和政治蒙骗的手段广为传播。(2)李洪志所宣扬的“法轮大法”正是利用了人们在认识上的某些误区,利用了当前哲学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薄弱环节来蒙蔽群众并试图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因此,与唯心主义及各种歪理邪说的思想斗争仍将是长期的、艰巨的,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更是我们实际工作中不容

32、忽视的重大问题。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高度统一的科学。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的理解和掌握。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页知识点二、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答案要点(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它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论证了实践在认识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理论要付诸实践,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体现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的科学性,又规定了它的彻底的革命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具有理论体系

33、的完整性和彻底性,它以实践为核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重要特征的、彻底完备的哲学理论;其次还表现为它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还表现为它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阶级基础和保证。(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一致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和一致。无产阶级的

34、根本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一致,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正确、越科学,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就越能使它的革命性得以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越反映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发挥它的革命作用,就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越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就越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并能保证它的科学性;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能更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3.分析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页知识点三、3.马克思主义哲学

35、的中国化答案要点(1)“七一”重要讲话论证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变革旧中国的需要;而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根本前提。(2)“七一”重要讲话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根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其正确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根据。(3)“七一”重要讲话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在新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

36、题,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4)“七一”重要讲话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既要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更要概括和总结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成为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规律的理论。(5)“七一”重要讲话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

37、理论成果。总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4.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本题为新增知识点对应试题)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本知识点为新增知识点,希望大家要有足够的重视。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页知识点二、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

38、的历史观统一起来,为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能够为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提供人生观的启迪和价值观的支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开阔人的胸襟,增加人的智慧,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能够指导我们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人不能脱离客观世界,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我们不仅要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而且要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矛盾、个人与社会矛盾的思路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有

39、导向作用。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也指导我们正确地把握自我、规范人生。它告诉我们,虽然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但单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任何人都必须同其他社会成员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劳动,以解决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因此,不能离开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而孤立地片面地讲人生观问题。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明确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价值观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问题。作为哲学的世界观不仅要把握世界的本质和

40、规律,而且包含对对象意义的理解和评价。人生观也是如此,人生观包含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评价。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价值观,决定人对对象和人自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价值观的问题,要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理解价值观念的更新,使价值观念的更新同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相一致,从而自觉地投身于社会全面发展中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本章历届真题考查统计表1995年以来本章知识点命题情况统计与分析如下:年份题型 1995年1996年 1997年

41、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单项选择题3252 1 1 211不定项选择题41 2 1 1 2辨析题2161101论述题材料题命题总结与探究 本章的内容往往也是以出选择题为考核的主要题型。物质的本质,其唯一特性要真正理解。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要提起注意,另外对于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把握。 本章大纲新增知识点本章无大纲新增知识点 本章配套习题一、单选题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

42、物主义观点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认识。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知识点一、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解析如果考生知道题干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时的一个观点的话,此题很容易做出正确选择。唯心主义往往夸大实践活动中精神因素的能动方面,把实践归结为精神的活动,所以A.B两项不正确。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而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从现实生活中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中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因此应排

43、除D,而选C。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列宁唯物主义科学物质范畴的定义的理解。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页知识点一、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解析列宁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中揭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客观性和实在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将二者区别开来;又从二者的统一中界定物质,揭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具有可认知性,表明物质与意识是紧密联系的,是统一的。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3.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

44、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能动作用问题的理解。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是他长期观察,对竹子有透彻了解的结果,这说明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

45、动反映。所以应选C。而A项是说意识的起源,B项是说意识的本质,D项是物质的特性,均不符合题意。4.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表明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历史性活动C.社会性活动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特点。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1页知识点二、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解析本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实践的特点,但题干中由“打制粗糙的石器”到“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一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即随工具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只能表明实践是能动的不断

46、发展的活动。因此选D。选项A.B.C虽然表述正确,但不最符合题意,故不选。5.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特点。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及能动作用解析由于先天素质、生理过程的原因和后天实践的经验、社会环境、群体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个体意识的差别,也就造成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主体,因时间、地点和利益的不同,对同一对象也可能形成不同的反映,产生意识的不同反映,这都说明了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因此选C。A.B两项是唯心主义观点,D项表述不正确,意识的形成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无论导致意识的主观差异有多大都有其客观根源,这是正确无疑的。6.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考点点拨本题用生活中的简单事例来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4页知识点三、1.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绩效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