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全套.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01548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84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全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全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全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全套.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全套.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全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人教版语文精品教案全套.pdf(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下册第一单元生活咏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 大国外交, 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 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 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 舒婷, 1952 年出生于

2、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 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 ,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 介绍到德国、 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 1979 年 7 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的第一个年头。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 ”“ 干瘪的稻穗 ”“ 失修的路基 ”“ 淤滩 上的驳船

3、 ”。“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 ”两个意象, 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 的生产力; “干瘪的稻穗 ”“ 失修的路基 ”“ 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 进一步概括了祖国 的饥馑、 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总之, 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 的负累。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明确: 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 “贫困 ”“ 悲哀 ”,这也是 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 肩脖则是悲哀。 同时又用 “ 飞天 袖

4、间 ”的“花朵 ”象征着希望。 这一节正是起着过渡的 作用, 从“贫困 ”“ 悲哀 ”过渡到希望之中。作者在此处的情感与第一节是一以贯之的,仍 旧带着深沉与悲痛,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4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赏析第三节,说说第三节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通过这 些意象,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意象:“神话的蛛网 ”“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挂着眼泪的笑涡”“ 雪白的起跑 线”“ 绯红的黎明 ”。“神话的蛛网 ” 象征束缚生产力发展,钳制思想解放的专制统治和陈 腐意识, 只有挣脱了 “ 神话的蛛网 ”才能诞生 “簇新的理想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5、”“ 挂 2 着眼泪的笑涡 ”“ 雪白的起跑线 ”“ 绯红的黎明 ”这些意象在时空上大幅度跳跃,构成了立 体交叉象征义, 象征着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上 述意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开始。作者正是用这些意象,表现着 自己的欣喜与激动。 5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比喻为什么?作者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在第四节将“祖国 ”比喻为伤痕累累的母亲。作者在此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与深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意志,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 以及自由。 6请你简要分析作者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明确: 作者在第一节中回望

6、祖国所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 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情感,虽然痛苦, 却看见了祖辈们痛苦的希望;第三节则因为看见了簇 新的理想,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作者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是激动;第四 节激动喜悦进一步得到升华,表明了要为祖国献身一切的愿望。 7探究:这首诗读来情感强烈,除了体现在意象使用上,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作为抒情主体,作者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即用“ 我是 ” 的句 式,让物化的自我形象,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浓烈。(2)诗的每一节, 都用 “祖国啊 ”作为结尾, 这是反复手法的运用,而这种运用又使每一节的抒情呈现了

7、不同 的效果。 第一节的 “祖国啊 ”是深沉的感叹, 表达出作者难以言状的悲哀;第二节的 “祖国 啊” 是痛苦的呼唤, 包含着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的 “祖国啊 ” 是欣喜的呼唤, 流 露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第四节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 身祖国的热望。 四个 “祖国啊 ”,反复吟咏, 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营造了回肠荡气的咏 叹气氛。 目标导学三:解读,深度把握诗歌内容 1“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你是如何理解“飞天”这个意象的? 明确: “飞天 ”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看起来只是

8、表 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因而叫人痛苦; 但是它又说明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曾经有过光辉 灿烂的文化, 有过极盛的世纪,有着追求理想的光荣传统。这种意象的大幅度跳跃开拓了诗 意的空间,引起了我们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迫使我们去追寻那实现希望的途径与答案。 2你如何理解“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明确: 从个体上说, “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 ”。但从 “我 ”的使命来说, “我” 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 因而是 “ 九 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目标导学四:深情朗读,体味诗歌 在反

9、复朗读诗歌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和语调。 内容感情语调 第一小节贫困、落后的祖国深沉、悲痛舒缓、低沉 第二小节痛苦、追求的祖国痛苦、希望舒缓 第三小节新生、希望的祖国希望、欣喜高昂 第四小节养育、献身的祖国深情、强烈高昂 三、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贫困落后 深沉悲痛 痛苦追求 悲怆祈愿 3 新生希望 欣喜亢奋 富饶自由 自豪献身 可取之处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把握诗歌意象为主,从意 象的把握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强 调朗读的作用,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所蕴含的 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 由于课时有限,对整首诗歌的艺术特征未做过多分析, 反复、比喻等

10、修辞也未单独挑出做具体解释,而是在把握 意象的过程中简要提及。同时,诗歌写作背景具有大环境, 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学生了解不多,可能难以体会诗 歌的思想感情,于此两点,应做相应改进。 2梅岭三章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 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 苏区突围, 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

11、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 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 多天。考 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 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 朗读。 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

12、“绝命诗 ” 表 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 第一首:回首征程 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 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 将来 4 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 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 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 望未来。 展望未来, 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 神。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13、明确: 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 利的坚定信念。 5再读课文,说说三首诗有什么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此绝境,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 理想。 目标导学二:精读诗歌,分析重点词句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 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 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2捷报飞来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 明确:不能;“飞”字

14、显得轻快, 欢欣,联翩而至, 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 , 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 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 角度赏析 ) 明确: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 ”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 “自由花 ”借喻革命成功、 人民解放;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 “舍生取义 ”“ 杀身成仁 ”,指作者为真理、 为 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目标导学三

15、:再读诗歌,体会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 明确: 现实、 想象、 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 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 ”“ 招旧 部”“ 斩阎罗 ”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 第三首想象 “捷报飞来当纸钱”“ 人间遍 种自由花 ”,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 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 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 ” 是旧时所说的地狱 之王, 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 “旌旗 ”,原是旗帜

16、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 队或武装力量; “烽烟 ”, 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取义成仁 ” 是“ 舍生取义 ”“ 杀身成仁 ”的缩写,前者引自 孟子 告子上, 后者引自 论语 卫灵公。 这些修辞的运用, 形象贴切, 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 的坚定信念。 三、板书设计 时间内容精神 梅岭三章第一首:过去回首征程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5 第二首:现在勉励战友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将来展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现实、想 象、理想 相结合 可取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之 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无限

17、忠于革 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 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不足之处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 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 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 3短诗五首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 1 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 1917 年 2 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 白话诗作不断涌出, 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 正是因这首

18、诗的存在, 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 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 (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 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 年,正是近代中国 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 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 境下, 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 “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 “ 科 学” 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

19、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 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 是没有 “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 的(除了屈原 ), 只有在新诗中,“ 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 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6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 不倚的 “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 不是对

20、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 解。 明确:象征意象: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 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 的某种社会相。“树 ”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 着” 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 ”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 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 ”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 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 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 (1

2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 年 4 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 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 ”之誉。 1941 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 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 (19111942),原名张 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 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 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 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 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 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

22、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 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 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 ”,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 。 明确: “六小时 ”说明时间之长, “长途 ”说明距离之远, 强调 “六小时 ”和“长途 ” , 是写实, 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 ”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 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 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 不说 “墓畔 ”而说 “头边 ”,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

23、仍然活着,幻想 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 着,长夜漫漫。 明确:“ 长夜漫漫 ”,写出这种 “ 等待 ”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 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 卧听着海涛闲话 。 明确: “却”字, 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 海涛闲话 ”,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 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 7 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 :意境美 萧

24、红墓畔口占 :情感美 第 2 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 “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 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 ,写于 1935 年 10 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 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请你找出来。 明确: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

25、楼上看风景的 人”“ 桥”“ 楼”“ 明月 ”“ 窗子 ”“ 别人 ”“ 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 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 ”“ 楼 上” 这两个地点,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 “看风景 ”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 画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 ”与“梦 ”互不相关, 却在 “装饰 ”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 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

26、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 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 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 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 首 诗 虽 然 只 有 短 短 六 行 , 画 面 感 却 很 强 , 请 结 合 诗 中 一 些 有 特 征 的 词 , 如 “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

27、描绘。 明确: “风”“ 雨 ”从大地 “卷来 ”“ 奔来 ”,气势十足, 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 涛起伏的海面, 大地上的 “ 房舍 ”, 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 “大地的海 ” ,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 果? 明确: “卷”“ 奔 ”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 “大地 ”的动荡、 不安定和被裹挟 8 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28、?“大地”又有 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 “年轻 ”没有人生阅历与 生活经验的 “舵手 ”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这里遭受 “风雨 ” 侵袭的 “大地 ” 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 “风雨 ” 又 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 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 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

29、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 关系, “多”与“一” 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 表现了 “统一 ”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 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认为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 写到了叶, 然而花、 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 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 命传

30、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 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 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 多为统一, 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 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 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 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

31、风雨吟中的“来”“ 海”。 在语言上: 以白话写诗, 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 语法, 并吸收国外新语法, 如“霜风呼呼的吹着”“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 语言散文化。 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 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 断章 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 象征:风雨大地“我” 统一 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可取之处 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 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 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9 不足之处 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

32、阅读,受限于 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 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见解, 收效不大。 4海燕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2反复诵读,感悟海燕的形象特征。 3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海燕的图片) 你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海鸟吗? 师: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 为“ 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 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33、海燕这 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高尔基 (18681936), 苏联无产阶级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906 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 年后完成自传体 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背景资料:二十世纪初, 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 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利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 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 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人, 他们勇敢

34、地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了不 屈不挠的斗争,成了革命运动的先驱。海燕是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生动地 反映了俄国革命高潮到来之前革命者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几 段,做一些朗读标记,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教学提示】 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文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以收到震撼人心、掷地 有声的效果。 2思考:暴风雨来临之前,乌云和大海有什么变化? 明确: 乌云:狂风卷集着乌云 乌云越来越暗, 越来越低, 向海面直压下来 一堆 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

35、,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泛起白沫的大海 波浪在愤怒的飞 沫中呼叫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 3探究: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先后描绘了哪三个 10 画面?在这三个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 明确: 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画面的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 鲜明:第一幅,风卷云集,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暴 风雨迫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暴风雨即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 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4阅读全文,品析“海燕”形象,并用“我从文中_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_ 的海燕”的句式来描述海燕的形象。 (1)我从文

36、中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中读出 了一只高傲的海燕。(2)我从文中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 叫喊着 ” 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勇敢的海燕。(3)我从文中 “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乐观的海燕。(4)我从文中 “这个 敏感的精灵,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 的,遮不住的 ”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自信的海燕。 海燕形象总结:高傲、勇敢、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 目标导学三: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 本文很好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请联系全文和时

37、代背景,指出下面物象的象征意义。 海燕: 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大海: 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2除海燕外,文中还写到了“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文中为什么要写这些 海鸟呢?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 喊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力地衬托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坚强的战斗形象。同时,也借此 鞭挞 “海鸥 ”“ 海鸭 ”“ 企鹅 ”式的形形色色自私、 怯懦的不革命者, 表

38、现了作者抑恶扬善、 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3本文语言热情洋溢,意蕴深刻,请反复诵读,品味下面语句的深刻含义。 (1)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2)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 (3)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明确: (1)写出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令“乌云 ”所象征的敌人也感觉到了, 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的信心。(2)表现了海燕对光明的热切渴望和对胜利的 坚定信心。生活就是这样,阴云再重,总有散去的时候;困难再大,经过一番努力,总能克 服。邪恶永不能战胜正义,真理终有一日会大放光彩。(3)这是胜利的预言,革命者发出的 时代的最强音

39、,震撼人心,信心满怀。以此收束全文,使全文的革命激情达到最高潮,突出 了主题。表达了作者渴盼经受革命风暴战斗洗礼的愿望,召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 赢得革命胜利的信念。 目标导学四:赏析语言,把握文本艺术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请以下面的语句为例,反复诵读, 具体 赏析其表达效果。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 雾和碎末。 (3)这个敏感的精灵,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 11 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 明确: (1)运用比喻和拟人

40、的修辞。“黑色的闪电 ”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 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 ”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 ”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 是拟人的写法。 这一句从形、 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运用拟人的修辞。 连用 “抱”“ 甩”“ 摔”几个动词, 还有 “恶狠狠 ” ,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 的猖狂的气焰。(3)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 ”“ 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 了困乏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 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 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

41、信念。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教学设计由海燕的形象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望,同时直观地反映海燕搏击风浪的特征。在教学过 程中还重点分析海燕等多种形象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文 中多种形象象征意义的解读来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思想 感情。此外,本文的语言优美,善用修辞,十分值得学 生赏析与学习。 不足之处 学生对俄国革命大背景了解不深,很难领会革命者 的革命意志与信念,因此,难以从真正意义上领会海燕 的搏斗精神,这需要课后做大量的资料补充。同时,本 文虽然强调了象征意义,但是未对象征手法做详细解读。 下册第二单元人物画廊 5孔乙己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

42、握人物形 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 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 的是孔乙己 ;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 12 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 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这篇小说。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

43、了什么事。 明确: 主人公: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 (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 (413):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 (49):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 第二层 (1012):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 第三层 (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 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主要围绕孔乙己的出场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

44、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众人讥笑 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 “我”写“茴”字, “我” 不 耐烦;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 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的人。 (穿长衫 )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的人。 (好喝懒做 )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为傲但又_的人。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的人。

45、(偶有偷窃 )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的人。 (从不拖欠酒钱)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的人。 (屡遭冷遇 ) 【教学提示】 由于孔乙己的性格具有很深的矛盾性,因此, 教师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提示性句 子宜在教学课件中有所展示。 3根据上述已分析的孔乙己形象,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 理解孔乙己形象。 明确:(1)孔乙己 “站着喝酒 ”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 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但他 “穿长衫 ”是因为他自视清高,自以为有地位, 不愿与 “短衣帮 ”为伍。 (2)孔乙己 “ 穷 得将要讨饭 ”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

46、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 认为 “万般皆下品 ”, 不愿劳动;而“好喝懒做 ”也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染,好逸恶劳。(3)孔乙己 “以读书为 傲” 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 ”的观念根深蒂固;而“把 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4)孔乙己 “ 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 死爱面子, 想清白做人; 而 “偷窃 ”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 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5)孔乙己 “ 从不拖欠酒钱 ” 说明他质朴、忠厚。(6)孔乙 己热心教 “ 我 茴字写法 ” 表明他也有热心的一面,对于 “我”的不屑又感到深深遗 憾, 这里既表

47、现了他存在的某种热心、善良,又从教法上体现出了他的迂腐;而“屡遭冷遇 ” 进一步表现出他的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教学提示】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13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描写方法,把握人物鲜明性格 1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让人如此印象深刻,除了文章记叙事件本身具有典型性外,更 得益于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写。请你在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说说其运用了 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 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赏析: 出场时运用了肖像描写

48、,青白脸色、乱蓬蓬的胡子,都揭露着孔乙己的生活条件 相当差;穿着长衫却又脏又破,这是他自命清高的有力铺垫,又是他穷困潦倒,生活无法自 理的有力表现,简单的几句描写,都已明显地暗示着他的性格。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 草绳在肩上挂住。 赏析: 这是他第二次出场的肖像描写,“黑而且瘦 ” ,这是贫困与被打后病痛的折磨所 致,而孔乙己的穿着与姿态,更是生动诠释了这个时代贫苦之人仅能做到的一点医疗保护。 简短的描写中,更多的是体现了孔乙己命运的悲苦。 【语言描写】 (1)“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赏析: “窃”和 “偷”自然是同一个概念,说“窃书不能算偷 ”,是强词夺理; “读书 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体现的是自命读书人的清高之态。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一直是孔乙 己身上的显著特征,作者用一句话便将其表现出来,可见此处语言描写功力之深厚。 (2)“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赏析:孔乙己身上保留着封建腐儒的迂腐是作者在前文提到了的,这里同样表现着一种 迂腐之气。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就只有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却愿意将它们分给孩子,而 孩子们再次把 “眼睛都望着碟子” , 他不是谩骂, 不是恐吓, 竟也 “着了慌 ”哼起了论语 里的调子直哀求。这里的语言描写,使一个拥有善良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