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05823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5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b5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b5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b5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5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1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极为重要的,下面就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 化学教学语言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外壳。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 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不仅要求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还 要客观地反映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具备教学的认知规律。 首先, 语言要符合科学性。 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

2、性,体现在正确地引用化学术语,确切地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上。语言的科学性是化学教 学的基本要求。化学术语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化学教师要准确运用 术语,教会学生准确运用术语去敲开奥秘的化学思维之路。 例如:把“在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 ”叙述成“ 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 ”, 去掉了“在标准状况下”六字就造成了科学性的错误。因为在物质的量一定的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与它所处的状态有关 系。 1 mol 气体的体积有可能为22.4 L ,也有可能大于22.4 L ,也有可能小于22.4 L ,这三种

3、情况视具体的条件而定。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能描述为“在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2.4 L ”,让学生自己思索得出结 论。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理解化学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其次, 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 经常会碰到学生因某个化学概念模糊而出现同一问题一错再错的情况,对此教师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分析 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效果不明显,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来进行讲评,那就 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例如, 对某节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为了给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

4、心,刺激他们深入思维。 在讲授物质的量这一内容时,不是先开门见山地直接提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因为 物质的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开门见山地提出来,会给学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是先讲述一段启发性的引 言。如:“在初中,我们了解到一滴水的体积约为0.05 mL ,如果把这一滴水比作一个地球,就可以看到无数个乒乓球 大小的水分子在运动。如果想知道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怎样才能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举日常生活中的例 子:“如果我给一位同学5 g 大米,让他数有几粒,很快他就可以告诉我答案;如果给他5 kg 大米,可能要数到明天 才能告诉我大约有几粒;如果是500 t

5、 大米呢?那我们如何能够很快地估计大米有几粒?”,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 测量 500 t 大米数量的方法,然后再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用启发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语言,有利于巩固学生持续的注意力和积极思维。启发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揭示 和解决学习动机、兴趣和理解教材上的疑点。使他们用大脑去思考,即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望,增强内驱力,激发学习动机,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其次, 语言要具有灵活性。 语言的灵活性是指教师讲课的语言与学生当时的思维同步进行,尽可能与学生的接受水平一致。换句话说, 就是教师 不能不顾学生的

6、接受情况,沿着自己的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一成不变地讲下去。如果学生领悟了、理解了,教师可按原 计划继续讲下去;如果发现学生有迷惑不解的情况,这就说明学生接受不了教师的讲解,教师就要及时刹车,改变上课 的策略,或改变思考的途径,力求使学生接受所讲的内容。 二 . 阅读指导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思维方法。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 必须在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读书要有要领、有体会、会概 括、有收获,力求解决问题,最好

7、还能提出问题,通过再阅读,再思考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对“化学键”的概念,在阅读时必须抓住“相邻”、“原子”、“强烈”、“作用”这些关键的字词,得出化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2 学键的重要内涵。理解“化学键”是相邻 的原子 间的 强烈 的相互 作用 。如果是非相邻原子间的作用就不是化学键;如果 是相邻分子间的作用也不是化学键;如果相邻原子间的作用不强烈也不是化学键。让学生习惯于在阅读时能看准关键性 的字、词、句并能反复推敲,不断领悟,解决问题。 其次, 必须培养学生在通过阅读、领会、理解的基础上质疑的习惯。 例如,对“化学键”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思考:(1)化学键的类型有哪些?(2)

8、如何用化学键的观点分 析化学反应的过程。这样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能不断地通过阅读、思考、质疑进行探究学习,能不断地拓展知识层次。 在实际上,有的学生在阅读试题和资料的过程中,不能敏捷地接受信息,面对试题感到无从下手,思维的针对性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方法的训练,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 在学生阅读方法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是如何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学生,指 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去观察、吸收、排除、整理、储存、调用题目中所给的信息,仔细读懂题目的所问,再将信 息分解,将有关的旧知识与之联想、类比、模仿、迁移、转换、

9、重组等思维过程,将信息进行加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 的。下面以一题为例,谈谈如何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加强阅读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题目】氰 (CN) 2、硫氰 (S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X2) 很相似,化学上称为拟卤素。如:(SCN)2+ H2O=HSCN + HSCNO 它们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Cl - Br - CN - SCN - I - 。 试写出: (CN)2与 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Br 和 SC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CN)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本题是信息给予题,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提取信息,读懂题目要求,将提取的信息迁移至题设情景中

10、, 调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迁移、重组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思路】通过阅读题目,提取条信息: a. 由于氰 (CN)2、硫氰 (S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X2) 很相似,因此它们发生相似的反应。 b. 把(SCN)2+ H2O=HSCN + HSCNO与原有的知识Cl2 + H2O=HCl + HClO 相联系。验证a 的结论正确。根据原有知识Cl2 +KOH=KCl + KClO+ H2O,不难得出的答案:(CN)2+KOH=KCN + KCNO + H 2O c. 已知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 Cl -Br-CN-SCN-I-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卤素单质的氧化性越强, 对应阴离子的

11、还原性越弱; 氧化性强的卤素单质可以氧化比它弱的卤素单质对应的阴离子。不难得出的答案:(CN)2+ SCN -= (SCN) 2 + CN - 。 这里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观察寻找解题突破口,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化学实验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的依据,又能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独特的功能 和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深层次地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铺平

12、道路、提供条件。 首先,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部分学生在观察中仅停留在直观感觉上,在实验观察中往往受突如其来的新奇变化的影响,忽略了对现象的深入观 察,使观察变得盲目。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教师在做实验时可以给出适当的观察点,来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 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挈机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启发:金属钠的位置在哪?联系金属钠的密度 加以解释。金属钠有何变化?联系金属钠的熔点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加以解释。加入酚酞的水溶液有何变化?证 明产生新物质的成分。这样在观察中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起着催化作用。

13、 其次, 设计新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思维的数量,而且要求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课本上有些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家庭 小实验,仍有不足之处,如现象不明显,步骤复杂,装置不合理等,并且这些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 位,其作用摆脱不了作为验证和巩固化学知识的手段,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因而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 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味地依赖教材,而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大胆的设计新实验,使得实验尽 可能地向着可靠性、简明性、科学性、启发性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用铜丝做此实验很难闻到乙醛的气味,因此,可改进如下

14、:将少量氧化铜粉末 置于干燥的小试管底部,在酒精灯火焰上集中加热30 秒,向试管中滴入34 滴无水乙醇,黑色的氧化铜粉末立即变成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3 红色的铜粉,反应生成的乙醛气味很浓。做完实验,教师马上提问:铜粉在实验中起催化剂的作用,把铜粉不加热直接 与乙醇反应,现象会怎样?为什么需要生成氧化铜的铜粉与乙醇反应?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和探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还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创新发现和制作。而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 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 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 这要求教师尽量改一些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以增加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这就 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时刻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把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获得 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