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在设问中生成,在解决中创新(2).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05827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5在设问中生成,在解决中创新(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b5在设问中生成,在解决中创新(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b5在设问中生成,在解决中创新(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b5在设问中生成,在解决中创新(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5在设问中生成,在解决中创新(2).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用心爱心专心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在设问中生成,在解决中创新 浅谈高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中学林绍长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客观实在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 的主动建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 建构。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日常 教学中,我们若能把需要研究和证明的定理、公式等纳入“问题”之列,把建立概念的各种特征和揭示概 念的本质属性也归入“问题”范畴,把有关例题、习题融入“问题”系列

2、之中,那么对其探索发现和抽象 概括过程就能成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再发现”和“再解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这样“问题解决” 活动中相关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 不仅能作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从而慢慢学会探索新知识所必须的科学方法。 一、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础知识对于人类是已知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事实上是未知的,属于开放型问题。 这就要我们把 “问 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不直接展示结论,而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 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事先不知道的结果,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参与学习过 程,使

3、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逐渐学会学习,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如“正弦定理”的教学中,分三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建立“正弦定理”的公式。 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 1:在 Rt ABC 中边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对于问题1,学生易知利用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可得到关系: C c B b A a sinsinsin 问题 2:在一般 ABC 中边和角有类似的关系? 对于问题2, 无法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解决,从而产生认识冲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借此激发 学生的探索欲望。 第二步引导问题的转化,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当 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可以通过做一边上的高

4、,将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函数的 定义得到关系: C c B b A a sinsinsin 第三步,引导学生利用类似方法探究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以上等式是否仍然成立?从而在一步一步 的问题解决中构建起对新知识的正确理解。 二、鼓励想象,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直接快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过程。它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允许“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由此 及彼,得到启发。从而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受到发现新知识的美感和乐趣。 例如:在教学“ 球的体积 ” 时,我设计这样一组题。 问题 1:圆柱的体积是;

5、圆锥的体积是; 问题 2: (讨论交流)猜一下,半球的体积是。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猜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不但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 了提高。 A B C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用心爱心专心 三、在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题、习题是“问题”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各类知识的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数 学地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对例题、习题进行适当变式、拓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可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养成深入研究问题的习惯,让学生进入较高

6、的思维层次。 例 1: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 平方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可设计如下一串题组: (1)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3 厘米,高15 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直径5 厘米,高9 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周长12.56 厘米,高 10 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4)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2 厘米,是高的 3 1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这些题的条件不断变化,难度逐步增大,最终都落实到V= 3 1 sh 这一解题规律上,由浅入深,由易到 难,学生灵活应变,有利于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 2:用一

7、张长 6.28 分米,宽3.14 分米的硬纸,围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用这张硬纸围成圆柱,有两种不同的围法,可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分以下两种情况探索解法: (1)以硬纸的长6.28 分米为圆柱的底面周长,宽3.14 分米为圆柱的高, 围成圆柱的体积是3.14 (6.28 3.14 2 3.14。 (2)以硬纸的宽3.14 分米为圆柱的底面周长,长6.28 分米为圆柱的高, 围成圆柱的体积是3.14 (3.143.14 2 6.28。 总之,在教学中,经常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形、一题多解、一题多编、一题多答的 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

8、良好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四、在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应用意识的薄弱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中,要选择一些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把 它回归到生活,生产中的原型,给学生创造一个实际背景,让他们认真观察,收集数据,联想学过的知识 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来自实践,在解答中有一个数化的过程,真正起到培养数学 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解三角形后,可让学生利用皮尺、测角仪等工具设计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的方法 (如金字塔、厂房上的烟囱、小山上的电视塔距地面的高度等);或设计测量不可到达两点间距离(如在 海岸边如何测量海上一船离海岸线的距离,如何测量

9、一条河宽等)。又如,学习了不等式、函数、统计初 步等知识后,可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这些知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提高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 热情。通过对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扩展开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的无处不在, 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也可选择一些有趣味性问题,或环保,绿化,纳税,反腐倡 廉等问题;如,把12 盒花放在 12 个点处,使之形成六行,并且 每行 4 盒,应如何摆放?通过思考、讨论、试验,学生很快得出右图, 应用正六边形知识易产生答案。答案的产生会给学生领悟到数学的内 在美,而这种美必然吸引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又如,据新华日报消息,巴西医生马廷恩经过10 年研 究后得出结论

10、:卷入腐败行为的人容易得癌症、心血管病。如果将犯有贪污受贿罪的580 名官员与600 名 廉洁官员进行比较,可发现,后者的健康人数比前者的健康人数多272 人,两者患病(包括致死)者共有 444 人。试问: 犯有贪污、 受贿罪的官员的健康人数占580 名官员的百分之几?廉洁官员的健康人数占600 名官员的百分之几?本题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但它从医学研究的角度指出,卷入腐败行为的人容易的 癌症、心血管病;腐败不仅腐蚀政府形象,也损害自身健康,极富教育意义。 五、在引导学生探索和提问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用心爱心专心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它们

11、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问题 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将面临的问题转换、分解、组合、引申、变化为已经解决过的辅助问题。爱 因斯坦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 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 的真正进步。 ”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可供学生进行探索,又 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好问题,是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到质 疑的方法。还要创设产生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质疑,

12、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留 给学生提问的空间,提出争辩的机会,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合理的评价,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 考,勇于探索的热烈的气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学 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例如,在学习了公理2 之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 1:过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可以确定平面吗? 问题 2: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确定平面吗? 问题 3:过两条平行线可以确定平面吗? 又例:如图已知PA 垂直平面ABC ,BC 垂直 CA ,你能发现哪些平面互相垂直,为什么? 发现一:; 发现二:; 发现三:; 发现四:。 该题运用了“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富有挑战性语

13、言进行激励,学生则在不受任何约束的前提下,认 真地观察,激烈地争论,大胆地猜想,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达到参与教学的高潮,从而实现在 思维运动中达到创新的目的。赞可夫说过: “ 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 发掉的 ” 。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 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 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 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 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 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 析一下! ” 的求异思考。 总之,实施问题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