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原创]-新课标例谈情境教育.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06422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4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k5[原创]-新课标例谈情境教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k5[原创]-新课标例谈情境教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k5[原创]-新课标例谈情境教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k5[原创]-新课标例谈情境教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k5[原创]-新课标例谈情境教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k5[原创]-新课标例谈情境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5[原创]-新课标例谈情境教育.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知识就是力量 第1页共8页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例 谈 情 境 教 育 内容提要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服务于素质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数学教学达到 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从两个定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达到的教学效果 出发,论述情境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情境教育;情境教学;素质教育 一 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由情境教学发展而来的。近半个世纪来, 中国的教育受凯烙夫 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 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 响了情感

2、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学则针对我国传统的注入式教 学造成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这些弊端是:呆板、繁琐、片面、 低效,以及压抑学生兴趣、特长、态度、志向等素质发展。情境教学开辟了 一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人格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 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 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在数学课中加入数学史的讲授会使学生兴趣 盎然。任何一个静止的事物,如果和它的历史联系起来,就会对它有浓厚的 兴趣。教师讲授一条定理,如果不仅仅给出推导和证明,还指出它的思考路 线,以及学者研究和发现定理的经过,课堂气氛会立刻活跃起来。教师也可 以适当介绍和

3、本定理有关的典故和趣事。学生开阔了眼界,知道一个定理的 发现过程竟如此曲折,印象会非常深刻。讲述定理的来龙去脉,可以开拓学 生的思维,使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条件,让 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二 两个定理的教学 在初二几何的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新课时, 照本宣科地将知 识程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失去了对知识、 技能、方法的领悟过程。不如先给学生讲“勾股定理”的历史及其一些著名 的证明方法,把学生带入勾股定理的教学情境。 教师可介绍:九章算术记载:今有勾三尺,股四尺,问为弦几何。答 曰:五尺 1 。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

4、的短直角边为勾,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2 。 又如周髀算经称:“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课本表述为:勾股定理,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定理,国外称为:毕 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作为几何学中一条重要的定理,古往今来,有无数 人探索它的证明方法。同学们能否猜出有几种证法?怎么证? 知识就是力量 第2页共8页 这个问题一提出, 就让学生倍感新鲜、 有趣。当教师告诉学生它的证明方 法有 500 来种,更让他们吃惊。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上几种著名的 证法。如果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现代 教育媒体,配合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证明的过程,使学生

5、印象更深刻。 (课件演示) (一)刘徽以割补术论证这一定理(图1) (二)赵君卿注里记载的证法(图 2) 2ab+(b-a) 2=c2 化简为 a 2+b2=c2 (三)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法(图 3) 直角三角形 ABC ,AD为斜边 BC上的高。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AB BC=BD AB 即 AB 2=BD BC ACBC=DC AC AC 2=DC BC 两式相加得: AB 2+AC2=BD BC+DC BC= (BD+DC )BC=BC2 (图 1)(图 2)(图 3) (四)如图一: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a,b。它们的面积和为 a 2+b2 如图二:在图一的基础上,构造

6、了以a,b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 斜边为 c。 在图二的基础上把两个直角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构成了如图三 的正方形,且它的边长为c,即面积为 c 2。 定理得证。 B 朱出 a 朱方 青入 Cb A 青入 朱入青出 青出 c a b 知识就是力量 第3页共8页 (图一)(图二)(图三) 教师在演示课件时,可介绍这几种证明方法,让学生清楚运用割补法、 等比法、代数法等可证明定理。 学生们观看了教师所演示的勾股定理的几种 证法之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并为之惊叹! 产生“竟有此事” 之感。 如此简明、巧妙的证法,且都是非常形象、简单。这时,教师可抓住这时学 生产生惊诧, 思维正处于积极活

7、动状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材 料,自己动手试一试。 要求:用 8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 斜边长为 c;3 个边长分别为 a,b,c 的正方形,用拼图的方法来证明勾股 定理。 (结果) 教师演示的各种前人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他们 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动手尝试, 希望自己也能证明定理。 由于有了许多前人的 证法作铺垫,学生有条件、有能力去思索和探究。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 很快就能把定理证出来 (如图 4) 。教师也就能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勾 股定理”的教学。 因此,教师所创设的这个勾股定理的教学情境,由于引入了勾股定理的 历史背景,

8、及简明、巧妙的证法,为学生学习定理提供了环境,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求学生 自己动手实践, 使学生深入其境, 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调动了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 a b a c b b a a c b a b c a b c (图 4) 知识就是力量 第4页共8页 手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免不了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同时也就培养 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过程还能使学生尝试失败和挫折, 体验成功的喜悦! 所有这些,都对后续学习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创设 教学情境至关重要。

9、 在素质教育中, 我们提倡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所谓教学 效率是学习收获与师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度量。教师只有注重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 努力减轻数学课的学习负担, 让学生获得较好的自由度, 发挥较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以“三角形中 位线定理”一节为例 4 ,谈谈情境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一节中,教科书中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 理推论 2”得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它是运用同一法思想来推理的。 初中学生还不容易接受, 但决不能因此而简单地把定理告诉学生,然后就开 始练习。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诱

10、导引入新知识, 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让他们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 在复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 后,结合图形(图 5)分清定理的 条件是 AD=BD ,DE BC 。结论是 AE=CE 。 问学生: “如果已知 AD=BD ,AE=CE 是否有 DEBC 的结论呢?”学生中有的回答“有” ,有的回答“不一 定” 。这时可请学生互相讨论一下。如果有DE BC的 结论,那么能否证明。如果说不一定,能否说出理由。 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被吸引过来,迫切地想知道问题 的答案。 提出问题后,学生可能证明结论有些困难, 这时可稍作引导, 提醒学生: “我们现有几种判定平行的方法?”学生容易联想到同位角相等,

11、 内错角相 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方法,可提醒学生还有:平行四边形来判定对边平行。 并注意条件是 AD=BD ,AE=CE 。这时同学们经思考有些已 找到思路。通常能找到两种证明方法。 一种是如图 6,延长 DE至 F 使 EF=DE 。由ADE CFE得 AD CF且 AD=CF 。 从而证得四边形 DBCF 是平行四 边形,所以 DE BC 。 另一种是过点 C作 CF AB交 DE的延长线于 F。证 法与上相似。然后再提示同学们,在证明过程中可得出 DF=BC ,再把结论总结为DE BC且BCDE 2 1 。 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 演示课件, 把两个证明过程演示出来, 这样更吸 引了学生的注

12、意, 最后介绍教科书上的推理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既 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有了深刻的理 (图 5) (图 6) 知识就是力量 第5页共8页 解。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但教师应不极限于常规的证法,应积极创造条件, 要学生去思索、 去研 究、去创造。比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尝试用向量的方法来证明。 如图 7,在OAB 中,C、D分别为 OA 、OB的中点,设有向线段 aOC,cOD acOCODCD 同理:)(222acacOAOBAB ABCD 2 1 即 CD平行且等于 AB的一半。 用向量计算代替传统平面几何中有些过于复杂的演绎

13、推理,这不仅是一 种解题方法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研究平面几何的观点的变革。这种变革,已 逐渐成为平面几何教材的一种流派。用向量法计算, 有时可避免用演绎法时 所带来的某些麻烦。 这里教师还可设置悬念, 为下节课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埋下伏笔。让 学生亲自动手画梯形, 并测量其上、 下底和中位线的长度, 要求学生探索梯 形的上、下底和中位线是否和三角形一样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这样会激起 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由于学生亲自做一做,测一测,猜一猜等实践活动,初步得出结论:梯 形中位线好象平行于两底并且约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这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 关于角的重叠, 线段的叠加等演示活动, 让学生形象直观的进一

14、步加深对自 己的发现正确性的强烈印象。教师再给出证明定理的基本策略提示: (一)证线段平行的途径和方法: 1、两条平行线互相平行证线段平行 2、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证平行四边形 3、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底边证三角形中位线 (二)证明一线段等于两线段和的途径和方法有: 把线段分成两段使其分别与要证的两线段相等,或把两线段合成一线段 使其与另一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或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之。 证明基本策略给出后就给了学生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充分调动了他们 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学生得出许多不同的证明方法。 (图 7) 知识就是力量 第6页共8页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5、) (方法四)(方法五) 这种让学生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结果测 查截然不同的,它更注重于学习的过程。 学习完了定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定理呢?数学中的定理是一个有序 的结构体系,要掌握一个定理,必须了解它在定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 它们之间的关系。杂乱无章的定理,犹如散沙一盘,不便于保持和选取。在教 学中应引导学生按定理的内在联系将它们组织成一个逻辑图,形成定理链,使 之在定理的结构体系中掌握定理。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梯形中位线定 理”的联系:(如图 8)当梯形的上底等于零时,梯形变成三角形,这时,“梯 形中位线定理”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价,即“三

16、角形中位线定理”是当 梯形上底等于零时的 “梯形中位线定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它们之间 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它们的关系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可进一步拓展定理, 提出: “当梯形和三角形的中位 线所在的直线向上、下平移时,会产生什么后果?各线段之间有何联系?” (图 8) 知识就是力量 第7页共8页 这样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另一个问题情境中,教 师也就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的 教学中来。这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 知识的素质和能

17、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 负担。 三 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上两个例子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说明: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 种不断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它借助新异的 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 心、求知欲得以满足。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课题,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 远,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直接有利于当时所研究的课题的解 决,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 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学到提问题的本领。一个好问

18、题应该 是解答中包含着明显的数学概念与技巧;或问题有多种解法;或问题能够推 广各种情形;或问题来自学生的经验和日常生活中5 。 2、要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 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 势利导、步步释疑,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超前引路,也 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越俎代庖。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要提出带有导向性、难度适宜、 启发性的问题。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 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19、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 问题,也要尽量找出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四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 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另外,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自己要刻苦钻研、精心设计,而且要经常向 别人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思路,另外还要敢于示范,在学 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 变“传播”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 知识就是力量 第8页共8页 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获得成功,同时激发学生钻研,从而为学生将来成 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总之,情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白尚恕九章算术注释M 科学出版社 1983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几何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 3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1 【4】 陈虹 教学结构设计优化一例J 中学数学月刊 2000 年,第 2 期 【5】 施文娟发挥问题情境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 2001 年,第 3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