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题及答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06639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PDF 页数:54 大小:30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题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题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题及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题及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题及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题及答案.pdf(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题库 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导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科学体系 一,名词解释: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议 题是: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批 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正标准问题的讨论, 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文化大 革命”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 会议的伟大功绩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 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

2、折。 2,两次历史性飞跃: 我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 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 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 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 思想,指导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飞跃, 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 2 验和世界历史的基础上, 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 开始找到了中国 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二、简述题 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4)条 6,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参见本章论述题第 6题。 第一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名词解释: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粉碎“四 人帮”以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 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它有力地推 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进行,开创了崭新的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简述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4、上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 3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一致。 但这种一 致是相对的、暂时的,是历史的、发展的一致,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具 体的一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不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因此,只有解放思想,才 能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才能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真正做到实 事求是。 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 教条主义、

5、本本主义、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束缚,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发现其中的 规律性,并以这种关于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从而在实践 中检验这些认识的真理性, 达到主观与客观、 认识与实践的一致与统 一。所以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实事求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 想就是实事求是,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但主 观是否符合客观,思想是否符合实际,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加以检验。 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从根本上破除一切从本本 出发的教条主义

6、,克服与消除思想僵化,从而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阶段 一、名词解释: 4 1,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是区别于其他 一切剥削制度的基本方面, 是社会主义得以存在的历史根据。对社会 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加深的。1992年初,邓小平 在南方谈话中作了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 学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最大理论成果之一。 它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 个新的科学水平,是

7、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简 明概括和主要内容。“一个中心”指坚持经济建设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 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 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 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

8、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 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作出新的概括,党的十三大明 确指出:“我国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5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制定路线、 方针、 政策的基本前提。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 们党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当代中国情况的研究,形成了整 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

9、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而奋斗。 二、简述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什么? 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14条。 4, 简述我党确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 要意义。 参见本章论述题第 3题。 三、论述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 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 平的这一科学概括, 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

10、 义的重大发展, 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之一。 6 第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邓小平认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 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 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 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科学证明解 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 第二,邓小平在这一科学概括中,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剥削

11、阶级作为一个阶级 已经消失。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还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 私营企业和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形 式长期存在。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中确实还存在着某些剥削现象, 但社会主义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的 根本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本质应有之义。 第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它们是互为条件, 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邓

12、小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相统一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 本质的内容, 既讲了生产力方面的本质要求,又讲了生产关系的本质 要求,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 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7 第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科学概括,科学地回答了当 代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这一科学概括,纠正了过去 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一般论 述,并根据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解,简单地从生产关系、

13、上层建 筑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拘泥于具体模 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 后为什么还要搞清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这对于牢牢把握住发展 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 明了明确的方向。 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是以坚持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为前提和基础的。 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充分证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 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14、,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 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要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为前提条件。 没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也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 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 推进改革, 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对于坚定地走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 2,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必 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 殖民的社会。其重要特点,

15、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 不发达。这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革命胜利 的历史前提有很大的不同。 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的现实, 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集中力量发 展生产力,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 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第二,我国的现实状况, 决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 4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 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综合国力也有了很 大的提高,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中国正在为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16、家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在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 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从总体来说,我国经济 文化水平仍比较落后,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社会生产 力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还未完全摆脱贫穷落后 的状况。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工业化程度不高,至今我国农业人口仍占大多数,基本上还 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要实现工业化,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 二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比较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 义制度所要求的物质基础。 而我国现阶段的多层次生产力中,生产力 9 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仍不发达;与社会 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分

17、工和专业化协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是生产商品化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生产 社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经济占 优势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商品化有了显著提高, 但总的来说,生产商品化水平仍比较低。 总之,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还 不强大,而且经济文化落后和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 间根本改变,因此,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 任务,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 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3,试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

18、领。 答: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其政策核心,是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 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政策核 心,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 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 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

19、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 10 法治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 化。其政策核心,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坚持“二 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 (2)提出上述纲领的重大意义在于: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 要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它使党的基本路线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具体化, 从而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什么是初级阶 段的社会主义、 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重大问题,推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20、伟大事业。 第三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一、名词解释: 1,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 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 小康;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2,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的能力,提 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21、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 11 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 健康的经济发展 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 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 发展构成威胁。 二、简述题 2,简述我国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

22、25条。 3,简述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 共同富裕的方针。 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28条。 4,邓小平提出实现“三步走”战略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26条。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并把它视作人类社会发展 的最终的决定力量。 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之后,应当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 12 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保证社会主义制 度巩固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手段,是社

23、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 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使劳 动人民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社会和生产的主人;社会财 富能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并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 和文化生活水平,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 度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 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 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三,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

24、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一主要矛 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生产的落后。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 盾,决定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为将来向 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的物质条件。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 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 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 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 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建立

25、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的基础上。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13 才能为彻底消灭阶级,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消灭体力劳动与脑 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 2,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 点。 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25、26、 27、28条 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 崭新发展? 1988 年,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 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划时代

26、 的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 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 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居位置迅速上 升,在许多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本世纪初为 5-20%,本世纪中叶为 50%,到了 80 年代跃升为 6080%。科学技术 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同时,也使经济发生 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

27、方面发生 14 了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古代社 会组织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消耗资源,起决定作用的是手工劳动; 近代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则是靠革新生产工具, 使科学知 识物化,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立力量被包括到机器大生产中,马克思 由此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0 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 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 而且它作用于其它诸因素, 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促进生产工具和 生产工艺的进步, 扩大

28、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 生产力的最重要力量。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 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 使得管理成为生产 力的重要范畴。生产管理是科学,是知识,也是技术。科学、技术、 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 不仅指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是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更重 要的是早在 1988 年,他就指出下个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中国一定 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第四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

29、放 一、名词解释 15 1,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 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 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 的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 微型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 他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 “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同志针对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1992年初南 方谈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 标 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30、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 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判断当 前我国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3,对外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包括对 发达国家的开放, 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 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 提出,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又是对当 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30条。 2、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

31、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33条。 3,简述我国对外开放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6 参见本章相关论述题。 4,简述实行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参见本章相关论述题。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试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 根本标准。 以上两题参考答案: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针对我国改革开放 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明确提出, 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 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 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即 “三 个有利

32、于”的判断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 结, 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三 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确立“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 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一个实 践准则和理论准则。 社会主义本质既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 产力就必然是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重心和根本任务,各方面的工作 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在实践中,衡量或判断我们 17 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首先就应看其是否

33、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三个有利于” 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 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 发展目标和生产目的的问题。邓小平曾反复强调,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 共同富裕是我们始终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发展生产, 不断提高 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是社会主义本质应有之义。 至于增强社会主义 综合国力, 其实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 义的伟大强国。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全面要求,也是社会 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第三,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基本的是“有利于发展社会 主义社会的

34、生产力”这一标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是人 类社会赖于存在的基础,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在社 会历史进程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 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订得正确与否,归根到底,要用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发展这个标尺去衡量。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必须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社会主义国家的 综合国力,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经济( 包括人口和资源 )、政治、文化、 军事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发展水平和实力的总体概括,而基础仍然是经 济实力;要增强综合国力,关键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也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35、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根本的途径也是 18 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为了人民的根本 利益,也就是人民利益标准。 第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三个有利于” 的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并不矛盾。 在社会各个具体领域、 各项工作中,都有其自身特殊领域, 相应地也有具体规范和具体标准。 但是,这些具体标准都必须对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前提,最 终应当而且能够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统一起来。我们在社会 各个具体领域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有利于”这个根本标 准与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的关系,既不能用“

36、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 准取代各个具体领域、 各项工作中的具体标准, 也不能只坚持具体标 准,而忘记甚至背离“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应当把二者有机地 统一起来。 3,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关系? 在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不实行对外开放是不行的,但不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样也是不行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很好地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二亿以上的人口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 国。我国的社会经济性质和具体国情,决定了经济

37、建设的立足点必须 坚定不移地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我国的对外开放要从自身的 实际出发, 不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 19 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 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 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 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 我国利益的苦果。”在坚持开放、合作、利用、借鉴的同时,必须保 持清醒的头脑, 决不可忘掉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可 放弃维护国家和人民权益, 决不可放任各种腐朽的、 有害于人民的东 西自由泛滥

38、。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矛盾,两者 相辅相成, 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独立自主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地决定和 处理本国的事务, 而不受任何外国的控制和干涉;自力更生是指主要 依靠本国的力量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崭新事业,不应当也不可能 依靠其他国家的力量来完成,而必须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主要依 靠本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努力奋斗。增强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能力 是对外开放、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的, 而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 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

39、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必须反对把 两者对立起来的倾向。那种强调独立自主,忽视对外开放,把引进西 方先进技术看作洋奴哲学, 反对利用外资, 拒绝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 管理经验, 不敢开展国际技术交流的看法是有害的;而片面强调对外 开放,忽视独立自主,崇洋媚外,妄想全盘引进一个西方的 “现代化”, 20 同样是有害的。实行对外开放,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维护祖国 独立自主和民族利益, 警惕和抵制腐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生活方 式的侵蚀。 4,怎样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还必须不断总结改革

40、的经 验,探索改革的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 的关系,坚决维护全党全国工作大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 中国改革的目的,中国如果不发展,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可 能有中国的长治久安和真正的稳定,在世界上就站不住脚。 改革是发 展的动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没有改革开放, 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就没有人民的富裕和国家 的富强,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而改革也好,发展也好,都需要 有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是发展和改革 的前提,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

41、建 设统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掉。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只要我们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相互 协调和相互促进,就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富裕幸福。这是 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极其重要的经验。 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深刻认识我 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 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工作 21 的大局。实践证明,确定这一总揽全局的重大指导方针是必要的、正 确的。它充分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 求。认真贯彻这个指导方针, 我们就能够在

42、当前世界范围的历史性大 变动中,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就能在国内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既抓住机遇积极进取, 又妥善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使整个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第五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一、名词解释 1,现代企业制度: 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现代企业制度, 主要是指按照 “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 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法人实体和竞 争主体。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要要 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 础性方式和主要经济手段的

43、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 价值规律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 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形式作补充,多 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 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 能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2 4,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 和主要经济手段的经济。其主要特点是:承认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建 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备 的经济法规,遵守国

44、际经济交往中的规则和惯例。 7,宏观调控: 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指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 平衡,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总量、财政收支总 量和外汇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 用经济政策、 经济法规、 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 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基本的 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正是这 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11,社会主义初

45、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形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二、简述题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来 说,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00 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到 2010 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 2020 年,这一新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 23 2,简述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 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40条。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参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6、理论学习纲要第42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 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 一开放的市场相互衔接,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 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 健康运行;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 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 诚实劳动先富起来,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

47、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 三、论述题 1,试述邓小平关于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论述的基本内 涵及其意义。 2,试述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邓小平1979年提出来的。其基 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确立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性的范畴,把市场经济与资本 主义私有制剥离开来, 完全改变了“市场经济就等于私有制” 的观念, 24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思 想束缚; 第二,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要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社会主义和 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邓小平认为, 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

48、 济体制,同时利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中的一些成功的方法、手段。 邓小平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方法,只要对发展生 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它 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第三,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要与中国特色结合,与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结合。 这种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 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 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 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49、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 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 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 手段的作用。 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对于建立和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概括地说,主 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5 第一,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确立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抉择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抉择上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以前所选择的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虽然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发展 相适应的,并在不同时期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目标模式 都未能真正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特别是末能解决资源配置的主要手 段问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强调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 要方式,以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以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 调控制约、限制市场的自发性、波动性和片面性,它既区别于传统的 计划经济,也有别于一般的商品经济。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对深化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 展,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