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08258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PDF 页数:44 大小:50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pdf(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下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 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课时安排: 4 课时教学设想: 1、本文教学重点是讲清“ 形散神聚 ” 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完成“ 预习与思考 ” 的练习题了解 “ 形 散” 这一特点; 教师 着重分析文中所选材料的内在联系,讲清“ 神聚 ” 的特点。( “ 研讨与练习 2” 1 4 题都是围绕这个知识点设计的) 2、对于文中难懂的句子

2、,要简明扼要的讲清其中含义。 3、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简介本文出处及写作背景。 3、排除字词障碍。 4、初读全文。 教学重点: 1、简介写作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难点: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入手)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小说:社戏 呐喊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 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 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鲁迅只能借回忆 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 闲静 ” ,

3、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 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 ,只好借这样 一朵儿时的 “ 小花 ” ,来排遣寂寞。 这是一。 第二,小引 还说明, 原来集名是 旧事重提 , 编定时, “ 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 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 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 水横枝 ” , 树叶青葱得可爱。 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 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

4、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 匕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 外。 二、题解: 1、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 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 4 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 题小像一诗中发出“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

5、手,挽救民族危 亡。 1926年 10 月 12 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 (2)清国留学生的情况 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只为享乐。 三、生字: y ngf i mn jin wnj 樱绯烂 熳鉴宛髻 yy n l hu y g ng y yang dn cu 驿咽芦 荟芋 梗抑 扬顿 挫 puj x n nl uji 剖畸逊匿漏诘 qyohu pi w tng j 凄杳诲瞥深恶痛疾 四、解词: 油光可鉴标致精通时事 抑扬顿挫掌故模胡 落第不逊匿名诘责 托辞凄然杳 正人君子深恶痛疾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与思考:一、二 生字词各写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赏析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

6、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2、理清结构线索,分析理解以时间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字 2、解词 二、精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 因。 第二部分: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从相识到相处到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 质。 第一层:写往仙台途中受到的“ 优待 ” 。(这一层写作者在仙台的表现,与上文清国留学生在 东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层:记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多方面的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写作者弃医学文的原因。

7、(两个事件各有侧重:前者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后者写 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但都激发作者立志报国。) 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四、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课文内容, 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 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 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分析第一部分: 1、朗

8、读 2、分析: 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表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无非 ” 是 “ 只不过 ” 的意思,由 “ 这样 ” 二字引出下文的描写。 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 清国留学生 ” 的生活的? 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的嘲讽“ 清国留学生 ” ,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其丑态。 3)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以及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 的生活。 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 反以为美; 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响,造成“ 满房烟尘斗乱 ” 。通过这些描写,清楚的表现了这批 “ 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

9、们是属于“ 速成班 ” ,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是为了 镀金, 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 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3、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同时,这部分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 清国留学生 ” 的厌恶, 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 而这种辛酸与隐 痛,正是他忧国忧民的反映。 三、分析第二部分(理清线索): 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把 这些材料组织、贯

10、串在一起的呢?这就是文章的线索。(附板书) 板书: 本文的线索 明暗两条线索融合(暗线是明线的基础,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 明线(时间顺序)暗线(爱国思想) 清国留学生白天漫步花下痛恨现状 认识先生前的生活晚上学跳舞爱国爱民 经过 “ 日暮里 ”“水户 ” 受到特殊优待(一层) 先生检查并修改“ 我” 的讲义学 相识相处先生纠正 “ 我” 绘制的解剖图 与先生相处(二层)先生询问中国女人的裹脚 先生对 “ 我” 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医 受先生教育匿名信事件 课上看枪毙中国人的幻灯片 思想转变 (三层) 告别(四层) 离开仙台收藏讲义及寻找讲义从 离开先生后从未联系将先生的照片挂在墙上 时时

11、想起文 主要人物 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简朴,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 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 主题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 生正直、无私、 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 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感情。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四 第四课时 分析总结课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学习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分析练习,进一步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 1、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

12、的外貌的? 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他的外貌特征。写他“ 黑瘦 ” ;“ 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开始讲课 2、作者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的? 1) 检查并修改 “ 我” 的讲义 认真、负责 2) 纠正 “ 我” 绘制的解剖图 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3) 对“ 我” 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 高度的责任感和诚恳热情的态度 4) 向“ 我” 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治学严谨 以上几件事, 不只是体现了一个教师 学者应有的作风和品德,更表现出了他没有狭隘的民族 偏见的高尚品格。 三、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 2、明线和暗线同

13、进的叙述方法。 3、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四、分析并完成“ 研讨与练习 ” (参 P.70 ) 八年级语文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中应抓住一个“ 情” 字,紧扣精彩细腻的语言,让学生反复诵读, 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进而理解生活中的母爱。让学生学会感悟亲恩,学会做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 来表现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 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

14、,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 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目标 2、3 【教学难点】 目标 1 【教学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 自读课文, 扫除文字障碍。请思考: 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二、积累成语: 蹑手蹑脚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热泪盈眶 循循善诱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万籁俱寂 三、 教师 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 里行间的情感。(配以苏格兰摇篮曲) 学生边听读,边思考: 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

15、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板书) 元宵夜的 “ 巡阅 ” 涌流的眼泪 丰富的内心世界 劳碌的身影 四、布置作业: 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学生活动: 莫泊桑说: “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 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进行交流) 2. 多媒体播放满军的歌曲懂你,创设情境。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 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读了,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请学生自由发言: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 “ 我

16、” 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 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 读了 “ 我” 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 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 2.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 3. 教师 小结: “ 我” 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 和丰富的情感, 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 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 作者是怎样表达母子深情的呢?(导入下一环节) 三、研读赏析语言: 1. 学生活动: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哪

17、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 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3. 学生活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能起到“ 画龙点睛 ” 的作用。你能从本文中 找出议论句吗? 4. 教师 总结: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 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四、写作训练: 1. 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

18、了哪些 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1)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2)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穿插必要的议论。 2. 假如让你来写 我的母亲 ,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3. 学生列写作提纲,口述作文 。 4. 师生点评,对于能够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并有所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 五、课外阅读推荐: 感悟母爱 震撼心灵的118 个真情故事 六、布置作业: 每个人设计一张卡片,内容:最想母亲说的一句话。 参考: 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 你的后半生我奉陪到底。 八年级语文下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

19、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 “ 第一本书 ” 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 第一本书 ” 的深刻意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牛汉的资料,一开阔视野,增加材料积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 第一本书 ” 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 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 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 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

20、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 今天, 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 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复述课文。 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 “ 我的第一本书 ” 的含义。 B、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三、研读与赏析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 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

21、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 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 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 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 “ 深深叹着气 ” ?“ 我” 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 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 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 四、拓展延伸 “ 我” 把“ 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 送给元贞的时候,

22、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 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 二黄毛的故事” 。 课后记:本文饱含真情,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能够给学生极 大的人生启示。 八年级语文下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 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 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3、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 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 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 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 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 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

24、,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参看三点一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投影 ) (1) 注音 髭 髯 鬈 黝黑滞留禁锢颔首低眉锃亮 犀利广袤无垠尴尬炽热 (2) 释义 犀利器宇禁锢轩昂尴尬滞留 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思考: (1) 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2) 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 并品评其表达效果。(结合课后练习三) (3) 文中第 8

25、语段 “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 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 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 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 明确: (1) 如: “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 子。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 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 出,而且使

26、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 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形”“神” 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 韵味无穷。 (2) 略 (3) 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 击中要害。 ” 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 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 感情 ”“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 写托尔斯泰跟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 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

27、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材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 1教师 指名诵读课文6 9 语段,请学生仔细揣摩课后练习二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 含意。 学生研讨后积极发言,教师 明确。 2合作研讨: (1) 如何理解 “ 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 十年, 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 解冻 ” 这段话的含意? (2) 练习四 (3) 练习一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 提示: (1)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亡来,对富裕而有教

28、养 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 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 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 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 尼? 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 一文有过描述,“ 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 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 ,可即 ? 。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 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2) 、(3)略 3学生感情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29、 教师 简要小结: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 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 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 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 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 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 统一的,列宁曾说过:“ 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 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文中的比喻和

30、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五、课堂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 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 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 切都基于深深的爱。” 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 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 列尼娜 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 走进我们的心灵。 八年级语文下再塑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 “ 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 等

31、词语。 2了解海伦 ?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4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 育艺术。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研讨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介绍海伦 ?凯勒,引起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海伦?凯勒,设问:是什么原因让她成为有如此杰出成就的伟人呢?今 天,我

32、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 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分读课文,余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下列词语:企盼迁徙 繁衍 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 3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 形象以及她 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1) 莎莉文是怎样教育“ 我 ” 认识事物的 ?试举例说明。 研讨课后练习三 (2) 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3) 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

33、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 个“ 再塑生命 ” 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 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 提示: (1) 教师 提供旁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 方法。 “ 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 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 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 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 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 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

34、们就刁;再是戏 剧主角, 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 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 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2) 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 美妙的感受。 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 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 能触摸的东西” 中获得思维的提升,“ 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 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3) 课文开头写道:“ 老师安妮 ?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

35、中最重要的一天” 联系文 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 我” 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 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 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 !光明 !快给我光明 !?恰恰正在此时,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课文 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 我” 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 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海伦 ?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 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分表现

36、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 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 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 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 安妮 ?莎莉文 ?麦西夫人的脸,当我 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 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 ,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 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 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第二课时 一、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

37、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 自己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 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 归结: 文中的 “ 我” 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 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 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中在春光中, 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 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 爱 ” 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 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二、深层研读,

38、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学生品评,积累的语句可能有: “ 朋友, 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 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 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人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 伦的心灵历程。 (2)“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 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 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 利爪 ” 形象说出。 (3)“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 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 的“ 爱” 的情感。

39、2合作研讨 (1) 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 12 语段,研讨课后练习二。 (2) 研讨课后练习一。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 点拨。(参阅三点一测) 3拓展延伸 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土。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 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教师 提示: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 长篇小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 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一一命运交响曲。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 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史铁生身残

40、 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著名作家。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是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爱,确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它 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唱响爱的 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阔。海伦说:“ 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 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再塑后海伦的 生命如歌,所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八年级语文下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能把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资料,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2)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

41、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热爱并孝敬母亲的感情。 (4)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向母亲表达感情,感悟“ 爱” 的内涵。 课前准备: (1)教师 搜集有关 “ 母爱 ” 的资料。 (2)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3)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活动过程: 导语: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 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寒夜里 的一床丝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提起 “ 母亲 ” 这个词语,我们感觉尤

42、为熟悉、亲切,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 联系最亲密的人。为了子女的成长,她付出了很多很多,儿女一天天长大了,母亲却一天天 的老了 今天,就让我们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1、道不尽的母爱 A、与母亲有关的格言或俗语。 B、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C、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歌曲、电影、广告等。 2、说真话、诉真情 举出一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并说出你的感受。(尽量每组1 人, 教师 也参 与其中) (过渡语)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 一棵棵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

43、现形式不 尽相同。 让我们多角度看母爱 3、多角度看母爱 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 亲的这种行为? (引导)思考: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4、报得三春晖 有这样一句诗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今后打算怎么做?(在小组中交流,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5、推荐作业 A、每天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如:端一杯水,扫一次地等,用你的一生去爱你的母亲。 B、 找时间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母亲对你的希望和要求。 C、以 “ 母爱 ”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44、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 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2、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1、查找有关 “ 雪” 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45、。 2、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4、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 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 “ 雪” 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 雪” 的氛围。(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 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 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 教师 放课文朗诵或范

46、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 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 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 孤独的雪 ” ,“ 死掉的雨 ” ,“ 雨的精魂 ” 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 而朔方的雪, 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 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 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 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

47、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第一小组: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见板书) 第二小组: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作 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个艺术整体之中的? (江南的雪:优美。朔方的雪:壮美。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 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 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 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 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

48、、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 是这样。 此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凋,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 同时还透露出作者“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 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 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 荷戟独彷徨 ” 的身影。) 第三小组:你们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 朔方的雪 ”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 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

49、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 站在沙漠上,看 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 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在文章中,北方的雪“ 决不粘连 ” ,“ 奋飞 ” ,“ 旋转 ” ,“ 升 腾” ,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第四小组: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 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3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语言品读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你认为它就只是描写的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这 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例如:用了 “ 冰冷的 ”“坚硬的 ” 修饰 “ 雪花 ” ,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 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