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定位.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10106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PDF 页数:67 大小:9.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定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基因定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基因定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基因定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基因定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因定位.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定位.pdf(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基因定位 一、真核生物的基因定位 1、确定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2、确定基因的距离和位置 二、原核生物的基因定位 三、病毒、噬菌体的基因定位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龙斗 一、真核生物的基因定位 1、确定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1)单体定位法 原理:利用假显性现象。由于不存在显性基因而 使隐性基因得以表现的现象 A A a a A a 有色显性无色隐性有色显性 A a a A a 有色显性无色隐性有色显性无色假显 a 例如:玉米有色 A无色a 粳性 W 糯性 w 饱满 S 凹陷 s 玉米单体 有色 突变体无色全有色 玉米单体 有色 突变体无色全有色 玉米单体 有色 突变体无色有色 :无色 玉米单

2、体 有色 突变体无色全有色 玉米单体 有色 突变体无色全有色 玉米单体 有色 突变体无色全有色 玉米单体 有色 突变体无色全有色 玉米单体 有色 突变体无色全有色 玉米单体 有色 突变体无色全有色 玉米单体 有色 突变体无色全有色 玉米单体粳性突变体糯性全粳性 玉米单体粳性突变体糯性全粳性 玉米单体粳性突变体糯性粳性 :糯性 玉米单体粳性突变体糯性全粳性 玉米单体粳性突变体糯性全粳性 玉米单体粳性突变体糯性全粳性 玉米单体粳性突变体糯性全粳性 玉米单体粳性突变体糯性全粳性 玉米单体粳性突变体糯性全粳性 玉米单体粳性突变体糯性全粳性 因此:基因 A、W 、S 都在 3号染色体上。 有色有色无色

3、3有色 :1无色 A A A a a a 2) 三体定位法原理:三体杂交后代的非3:1比值 A A a a A a 有色无色有色 35有色 :1无色3有色 :1无色 总比例不逞 3 :1 A A A a a A A a A a 有色无色 有色有色 玉米的有色基因 A 、粳性基因 W 、饱满基因 S的定位 三体有色 突变体无色三体有色3有1无 三体有色 突变体无色三体有色3有1无 三体有色 突变体无色三体有色非3:1 三体有色 突变体无色三体有色3有1无 三体有色 突变体无色三体有色3有1无 三体有色 突变体无色三体有色3有1无 同样方法把基因 A、W 、S定位在 3号染色体上 . 3) 体细胞

4、杂交法原理:某种酶与染色体的线性关系 人的成纤维细胞小鼠的体细胞 A B C D E + + + + + + + + + + + + + + + 甲 乙 丙 丁 1 2 3 测 定 性 状 染 色 体 2号甲丙 乙 1号 4) 克隆基因定位法 人体白蛋白基因mRNA Hind 酶切的Hind 酶切的 人体细胞 DNA 仓鼠细胞 DNA cDNA 6.8Kb 3.5Kb 放射性 在6.8Kb带上在3.5Kb带上 显示放射性显示放射性 Hind酶切人与仓鼠 cDNA 卵巢杂种细胞 DNA 含有人的 4号染色体 6.8Kb 3.5Kb 3.5Kb 基因在 4号染色体上基因不再 4号染色体上 5) 缺

5、失法 原理:根据某一性状与染色体的结构变化确定。 如人类的猫叫综合症,出生的婴儿为满月型 脸,眼间距宽,哭声似猫叫。细胞学检查为5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因此,该基因位于5号染 色体上 6) 性状与性别联系法 原理 : 性状与性别紧密相连, 说明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有的性状如耳毛,仅仅在男性出现,因此, 此基因位于染Y色体上 . 有的性状在男女都 有,但男多女少,如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有的性状在男女中比例均等,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7) 基因剂量效应法 原理 : 有的基因多一份就会多表达一份 人类的过氧物歧化酶基因,人类的21三体 此酶的活性为正常个体的1.5 倍,因此,此 基因在 21号染色体上

6、人的红细胞酸性磷酸酶1基因,当 2号染色 体短臂缺失时此酶活性下降一倍,因此,此 酶基因定在 2号染色体 8) 染色体原位杂交法 15 原理: 利用 DNA 的碱基互补原则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要定位的基因 制作染色体波片标本 染色体 DNA 变性、目的基因变性 杂交, 在染色体某一部位显示荧光带纹 2、确定基因的距离和顺序 1)两点测交 原理:直线定理三个基因的可能顺序: A W S W A S W S A )三点测交 如果有许多三点测交的数据,涉及到许多基因时,如何定位? 1、AD 10 分析方法 :1、2、3作为一组, 3、4、5 2、A B 25 作为一组, 5、6、7作为一组, 7、8、

7、9 3、D B 15 作为一组, 9、10、11作为一组数据逐 4、D F 23 个基因进行分析 5、B F 8 6、B E 28 A 10 D 15B 8F 20E 5C 13G 7、F E 20 8、F C 25 若给你的是杂乱无章的的次序,首先应 9、E C 5 该将数据整理 ,重新排列后在分析定位 10、E G 18 11、C G 13 连锁互换时各种基因型概率的简捷计算 甲个体基因型为 AaBb (相引排列) ,AB间交换值 10% AB 45% ab 45% Ab 5% aB 5% A a B b 亲本型配子 交换型配子 第一类为双位点纯合的AABB aabb AAbb aaBB

8、此基因型仅涉及到一种配子(亲本型配子或交换型配 子), 此类基因型的概率等于其配子的平方(规则 ), 例如, AABB= (AB ) 2=(45% ) 2=20.25%, AAbb= (Ab)=(5% )=0.25%。 第二类为一位点纯合 一位点杂合的类型AABb AaBB aaBb Aabb 此类基因型的形成涉及到两种配子(亲本型配子和交 换型配子),因此,此类基因型的概率等于亲本型 配子与交换型配子想乘后再乘以2(规则), 例如: AABb= (AB Ab) 2=(45% 5% ) 2=4.5%,aaBb=(abaB) 2=(45% 5% ) 2=4.5%。 第三类为两位点杂合的类型AaB

9、b 此类基因型的形成涉及到四种配子(两种亲本型 配子和两种交换型配子),此种基因型的概率等 于亲本型配子的平方加上交换型配子的平方后再乘 以2(规则), 既AaBb= 【(AB ab)( Ab aB)】2=【( 45% )( 5% ) 】2=41% 。 同理,当乙个体基因型为AaBbCc (相引排列), AB 基因间交换为 10% ,BC 基因间交换值为 20% , 此个体能形成亲本型配子ABC 36% abc 36% aBC 4% Abc 4% ABc 9% abC 9% AbC 1% aBc 1% 自交后代中有 27种基因型可分为四类, A B C a b c 亲本型配子 交换 型配子 交

10、换 型配子 双交型配子 第一类为三位点纯合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此类基因型的形成仅涉及到一种配子,根据规则,每 种基因型的概率等于参与的配子的平方,如 AABBCC= (ABC ) =(36% )=12.96%、aaBBCC= (aBC )=(4% ) =0.16%。 第二类二位点纯合一位点杂合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此类基因型的形成涉及到两种配子(亲本型配子和交换 型配子), 根据规则,每种基因型的概率等于两种配 子的乘积再乘以 2。如Aabb

11、cc=(abcAbc)2= (36% 4% ) 2=2.88%,AABBCc= (ABC ABc) 2= (36% 9% ) 2=6.48%,AaBBcc=(ABcaBc) 2= (9% 1% )2=0.18%, aaBbCC=(aBC abC) 2= (4% 9% )2=0.72%.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第三类一位点纯合二位点杂合AaBbCC 、AaBBCc, 、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此类基因型的形成涉及到四种配子,根据规则,每种 基因型的概率等于涉及到的配子的两两乘积相加后再乘 以2,

12、如AABbCc 由 ABC 与Abc、ABc与AbC 四种配子组合形 成,所以, AABbCc= 【( ABC Abc)( ABcAbC )】 2=【( 36% 4% )( 9% 1% )】 2=3.06%. aaBbCc 由abc与 aBC 、abC 与aBc四种配子组合形成, aaBbCc= 【( abcaBC )( abCaBc)】 2= 【( 36% 4% )( 9% 1% )】 2=3.06%. 第四类三位点杂合AaBbCc 此基因型的形成涉及到八种配子,根据规则,该基因 型的概率等于亲本型配子的平方加上交换型配子的平方 后再乘以 2 AaBbCc= 【( ABC abc)( Abc

13、 aBC )( ABc abC)(AbCaBc)】 2=【( 36% )( 4% ) (9%) (1% ) 】 2=27.88%. 综上所述,不管是两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还是三对、 四对、多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其自交后代中各种类型 的基因型的概率的计算都可以简化为:基因型涉及到一 种配子时,其概率等于该配子的平方。涉及到两种配子 时,其概率等于两种配子的乘积再乘以2,涉及到四种 配子时,其概率等于涉及到的配子的两两乘积相加后再 乘以 2,涉及到八种配子时,其概率等于亲本型配子的 平方加上交换型配子的平方后再乘以2。 连锁互换时各种表现型概率的计算: A:高杆, a:矮杆、 B:黄色, b:白色,

14、自交后代中 有四种表现型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双位点隐性性状矮杆白色 表现型的形成仅涉及到一种配子ab,其概 率等于涉及到的配子的平方(规则) aabb=(ab) 2=(45% )2=20.25% 第二类:一位点显性性状一位点隐性性状高杆白色 矮杆黄色 此类表现型涉及到一种交换型配子和一种亲本 型配子,例如,高杆白色是由交换型配子Ab与 交换型配子 Ab结合、亲本型配子ab与交换型配 子Ab结合形成的,既高杆白色=(AbAb) (abAb) 2=(5% )2 ( 45%5%) 2=(5% )2( 45% 5% ) 2=4.75%。 矮杆黄色是由交换型配子aB与交换 型配子 aB结合、亲本型配子

15、ab与交换型配子 aB结 合形成的,既矮杆黄色=(aBaB) (abaB)2=(5% )2( 45% 5% ) 2=4.75%。既凡是相同的配子组合后乘以1, 不相同的配子组合后乘以2(规则) 第三类:双位点显性性状高杆黄色 此类表现型是由亲本型配子AB 与亲本型配子 AB 结 合、亲本型配子 AB 与交换型配子 aB 或Ab结合、 交换型配子 Ab与交换型配子 aB结合形成的,因此 高杆黄色 =(AB AB ) 3(AB aB或 Ab) 4 ( AbaB) 2=(45% 45% ) 23 (45% 5% ) 4(5% 5% ) 2=70.25%. 既交换型配子间组合后乘以2、亲本型配子间组合

16、 后乘以 3、亲本型配子与交换型配子间组合后乘以 4(规则)。 第一类 : 三位点隐性性状矮杆白色皱缩 此类表现型的形成仅涉及到一种配子abc,根据 规则其概率等于涉及到的配子的平方 矮杆白色皱缩 =(abc) 2=(36% )2=12.96%. 第二类 : 一位点显性两位点隐性高杆白色皱缩 矮杆黄色皱缩 矮杆白色饱满 高杆白色皱缩是由交换型配子Abc与交换型 配子Abc结合、交换型配子Abc与亲本型配子 abc结合形成的,矮杆白色饱满是由交换型 配子abC与交换型配子 abC结合、交换型配子 A:高杆、 a: 矮杆 ,B: 黄色、 b: 白色 ,C: 饱满、 c: 皱缩 该个体自交后代中有八

17、种表现型可分为四类, A a B b C c 31abC与亲本型配子 abc 结合形成的,矮杆黄色 皱 缩是由双交换型配子aBc与双交换型配子 aBc结 合、双交换型配子aBc与亲本型配子 abc 结合形 成的,根据规则凡是相同的配子组合后乘以 1,不相同的配子组合后乘以2(规则 ) 高杆白色皱缩 =(AbcAbc)( Abcabc) 2=(4% 4% )( 4% 36% )2=3.04%. 矮杆白色饱满 =(abCabC)( abCabc) 2=(9% 9% )( 9% 36% )2=7.29%. 矮杆黄色皱缩 =(aBcaBc)( aBcabc) 2=(1% 1% ) (1% 36% )2

18、=0.73%. 第三类 : 二位点显性一位点隐性高杆黄色皱缩 矮杆黄色饱满 高杆白色饱满 高杆黄色皱缩 是由交换型 Abc配子、交换型 配子ABc、双交换型配子 aBc、亲本型配子 abc相 互结合形成的 . 矮杆黄色饱满 是由交换型配子aBC, 交换 型配子abC,双交换型配子 aBc,亲本型配子 abc相互结合形成的 . 高杆白色饱满 是由交换型配子Abc、交换型 abC 配子、双交换型配子AbC.亲本型配子 abc 相互结合形成的。 根据规则 凡是相同的配子组合后乘以 1,不相同的配子组合后乘以2 高杆黄色皱缩 =(ABcABc)( ABcAbc) 2 (ABcaBc) 2( ABcab

19、c)2 (AbcaBc) 2=(9% 9% )( 9% 4%) 2 ( 9%1% ) 2( 9%36%) 2 (4%1% ) 2=8.27%. 矮杆黄色饱满 =(aBC aBC )( aBC abC)2 (abCaBc) 2(abCabc)2(aBC aBc) 2=(4% 45)( 4% 9% )2(9% 1% )2 ( 9% 36% ) 2(4% 1% ) 2=4.02%. 高杆白色饱满 =(AbC AbC )( AbC abc)2 (AbC abC) 2(AbC Abc)2 (AbcabC) 2=(1% 1% )( 1% 36% ) 2 (1% 9% ) 2( 1% 4% )2( 4% 9

20、% ) 2=1.71%. 第四类 : 三位点显性高杆黄色饱满 此类表现型是由八种配子相互结合形成的, 共有 10种结合形式 27种组合, 根据规则 , 既交换型配子间组合后乘以2、亲本型配子间 组后乘以 3、亲本型配子与交换型配子间组合 后乘以 4。 高杆黄色饱满 =(aBC Abc) 2 (ABcabC)2( aBcAbC ) 2 (aBC ABc)2( aBC AbC ) 2 (ABcAbC )2( ABC ABC 或 abc) 3 (ABC aBC 或 Abc) 4( ABCABc或 abC) 4( ABCAbC 或aBc) 4=(4% 4%) 2( 9% 9% ) 2(1%1% )2(

21、4%9% )2 (4% 1%) 2( 9% 1% )2 (36%1% ) 3( 36%4% )4 (36%9% ) 4( 36%1% )4=61.98% 。 )自交法 原理:利用自交后代中隐性类型的比例,间接计 算出交换值的大小 4)四分子分析 5)卵巢畸胎瘤法 原理:囊形卵巢畸胎瘤是由胚性细胞形成的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离着丝点远的基因容易发 生交换而形成同质化,根据同质化的比例进 行基因定位 宿主异质核型 交换 分离组合 同质核型 6)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分析法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1 2 3 4 在测交后代中四种类型,但2、3两种不能

22、出现,因 为含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能成活,出现的 类型 4是交换类型,若此类型占20% ,则说明 A基因 离着丝粒 20遗传单位 7)杂种蛋白质氨基酸顺序分析定位 原理 : 两个相距很近的基因位点可能发生非同源配 对而不等交换,从而产生杂种蛋白质。 如血红蛋白的 链有一个 基因控制, 链由一个 基因控制,两个基因是否连锁?连锁程度如何? 分析异常血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它为一条 链一 条 链融 合组成,因此,这两个基因是连锁的,并 且连锁紧密 8)连锁不平衡分析定位 原理 : 相互连锁的性状同时出现的概率高 在一个群体中每一个性状出现的频率是恒定的,当 两个性状同时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它们单

23、独出现的 频率时,则二基因是连锁关系,同时出现的频率 越大二个基因连锁越强,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 同时出现的比率几乎是100% ,说明两个基因紧密连 锁。例如: A性状在群体中为 10% ,B性状在群体中 为20% ,若两个基因是自由组合关系,则两个性状 同时出现的比率是各自的乘积,既:10% 20% = 2% ,若两个基因是连锁关系,则两个性状同时出 现的比率远远大于2% ,比率越高基因相距越近 9)外祖父法 原理 : 通过外祖父判断母亲的基因型,再判断男孩 是否为交换型的 .所以叫外祖父法 人类的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六磷酸葡萄 脱氢酶基因( G 6PD)位于 X染色体上 , 测定 两

24、个基因的距离。 B b B b G g g G 正正正正 B B G G 正正正正 B b B b G g g G 正正色非正非色正 45% 45% 5% 5% 查类似这样的组合的家庭中男孩的性状的组合频 率, 若正非、色正男孩占10% ,说明二基因间距离为 10个遗传单位也说明母亲的基因型为相引排列。若 正正、色非男孩占10% ,则说明母亲为相斥排列。 另外母亲的基因型可以通过外祖父的表型来判断所 以叫外祖父法 二、原核生物的基因定位 1、中断杂交法 原理:基因单方向转移,离原点越近的基因转 移的越早,两个基因相离越远,转移时二者相 隔的时间就越长 2、交换重组法 原理:两个基因相隔越远,交

25、换的可能性就越 大,产生的相应重组子就越多 3、转化作图法 原理 :相互连锁的基因共同转化的可能性远远大 于两个不连锁的基因 首先判断两个基因是否连锁。因为两个不 连锁的基因也会发生共同转化。 方法1、降低 DNA 浓度,基因AB 同时转化 频率与单独转化时频率相等,说明连锁。 若不连锁,则 AB 同时下降比例远远大于 单个基因转化时频率 实验供体 DNA 受体DNA 重组子类型个体数 A a ba b a b 232 a b a b 341 a b 7 B a b a b a b 130 a b 96 a b 247 分析方法 : 两个实验中双转化类型比例一样时不连锁。 双转化类型比例不一样

26、时连锁. 在实验 A获得 的 双转化类型 a b 为7/232+341+7=1.2 ,在B实验获 得的双转化类型 a b 为247/130+96+247=52.2 , 原理:两个基因相距远,转化时发生交换的可能性大。因此 可以根据交换类型的多少测定基因间的距离 ab=130+96/130+96+247=47.78 用ala pro arg 转化ala pro arg 1、 ala pro arg 8400 alapro=2+3+4+7/1+4+2+3+5+7=0.30 2、ala pro arg 2100 proarg=2+5+6+7/1+2+4+5+6+7=0.37 3、ala pro ar

27、g 840 alaarg=3+4+5+6/1+2+3+4+5+6=0.25 4、ala pro arg 420 涉及到的基因的单个交换 数 5、ala pro arg 1400 双个交换数 +单个交换数 6、ala pro arg 840 7、ala pro arg 840 arg ala pro 类型3、4其实都为 proarg之间的交换,但是在 计算时没有算上,840+420/14000=0.09,所以加上 二倍双交换值刚好等于0.30+0.25=0.55 为什么重组子后代只有七种类型 为什么计算时在分母没有用到七种类型 根据那一种类型可以直接确定基因的排列顺序 哪一种类型数目最少, 为什

28、么 arg + ala + arg pro ala Pro + 为什么有的数目很多,有的很 少 原理:转化过程中相距较近的基因发生共转化的可 能性大。 供体:A C N R X 受体: a c n r x 结果: 1、AcnRx 2.acNrX 3.aCnRx 4.AcnrX 5.aCnrx 测定基因的顺序 . 分析:出现 1、说明 A与R近出现 4、说明 A与X近 可能为: X A R 或A R X 但结果中没 有RX 出现,因此只能是X A R 出现 2、说明 N与X近,可能为 N X A 或N A X, 结果中没有 NA 出现,因此只能是N X A 四个基因的顺序为:N X A R 出现

29、 3、说明C与R近,可能为 N X A R C 或NXACR 结果中没有 AC 出现,因此,只能 是N X A R C 。 4、转导法 原理:两个基因越远,发生单个转导的频率越高 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ab c , 得到转导噬菌 体 ab c , 此噬菌体再感染细胞 a b c, 得到: abc 3% a b c 46% abc 27% a b c 1% ab c 23% ab c 转导噬菌体 DNA 1 2 3 4 a b c 受体DNA 1、4位交换产生 46% 1、2位交换产生 3% 1、2位 3、4位交换产生 27% 2 、4位交换产生 1% 1、3位交换产生 23% 结果中abc仅3%

30、又是一 个 a与 a基因交换的结果,因此 基因 a 在中间,既: b a c 。为什麽 1% 最少的 类型不作为判断的依据那,因为此类型是两个基因 四交换的产物。 ab=3+27+1/3+46+27+1+23=0.31 ac=3+23+1/3+46+27+1+23=0.27 出现的 46% ,说明这三个基因总是并发转导 出现的 1% b a c+ ,说明是在四个位点上 发生两个双交换 b a c 1 2 3 4 ba c ? 5、共转导法 ?原理:位置越近的基因越容易被共同包装,发生 ?共转导的机会越多 ?P1噬菌体能包装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五十分之 ?一,既:相当于 2分钟的图距 用 pro a

31、rgx 作为供体, pro argy作为受体,利用 P1噬 菌体作 arg拟等位突变型的精细结构分析。根据下表在pro转 导子中测得 arg重组子数的结果,写出arg1,arg2,arg3的 位置和图距 供体受体pro argy proargxarg1 arg2 proargproarg arg1 -14459 492 arg2 12358 403 - arg3 2978 55 18239 998 拟等位基因 :位置上紧邻、功能上相关的一些基因。例如 此题中的 arg 1 、arg 2、 arg 3既是。该题是利用 pro和 arg 的并发转导进行这三个基因的精细定位。原理仍 然是相距较远的基

32、因交换的机会较多,产生的重组 子就多。分析中检测转导子pro 同时又是arg ,此就是 arg1与2与3或arg 2与3的重 组类型,因此,重组率=arg /pro 100% arg1 arg2=492/14459 100%=3.4% arg2 arg1=403/12358 100%=3.26% arg3 arg1=55/2978 100%=1.85% arg3 arg2 =996/18239 100%=5.46% 基因 arg1 、arg2 、arg3 的遗传学图是 arg3 1.85 arg1 3.33 arg2 P 1噬菌体共转导频率 =(1- d/L) 3 d: 以分钟计算的供体两个基

33、因间的距离 L: 以分钟计算的转导DNA 的长度 求共转导率测基因的顺序,求d值测基因间的距离 A与B共转导频率 0.3, B 与C 共转导率 0.2 ,A 与C共转 导率 0.05. 因此B基因一定位于中间A B C AB. 0.3=(1-d/2) 3 0.669=1-d/2 d/2=1-0.669 d=2(1-0.669)=0.662 BC. 0.2=(1-d/2) 3 0.59=1-d/2 d/2=1-0.59 d=2(1-0.59)=0.82 AC. 0.05=(1-d/2) 3 0.37=1-d/2 d/2=1-0.37 d=2(1-0.37)=1.26 0.662+0.82=1.4

34、82 大于 1.26 是因为 ABC 三 个基因共同转导的那一部分没有考虑在内。 例如一个共转导结果,判断基因的顺序和距离 1.AB=0.3 根据1、2、3知BC 基因间最远 , 因此为 BAC 2.AC=0.2 根据4、5、6知CD 基因间最远,因此为CED 3.BC=0.05 5 个基因的顺序为 B A C E D 4.CD=0.08 根据此基因顺序 BD转导率应该最小 , 但实 5.CE= 0.3 际上不是最小, 0.1 大于0.05 ,大于 6.DE=0.40.08,由此说明基因组是环状的 7.DB=0.1 AB 0.3=(1-d/2)3 d=0.662 AC 0.2=(1-d/2)3

35、 d=0.8 CE 0.3=(1-d/2)3 d=0.662 ED 0.4=(1-d/2)3 d=0.85 DB 0.1=(1-d/2)3 d=1.08 6、缺失定位法 原理:根据所测基因在某一已知染色体区段中是否存 在来定位 。突变基因在缺失区段内则不能通过 重组产生野生型重组体,否则能产生野生 型重组体。根据此原理,利用一系列已知缺失 范围和位置的缺失突变型便能测定突变基因的 位置 正常噬菌体 DNA 1 2 3 4 缺失1区突变型2 3 4 缺失2区突变型1 3 4 缺失3区突变型1 2 4 缺失4区突变型1 2 3 有一点突变 a,测定此基因的位置 缺失1区突变型突变型a 野生型 缺失

36、2区突变型突变型a 野生型 缺失3区突变型突变型a 无野生型 说明a基因在 3区 缺失4区突变型突变型a 野生型 6、转录定位 原理:根据基因在转录过程中的行为、出现的早晚 进行定位。 因为许多 RNA 病毒的整个基因组 往往作为一个转录单位,随着转录的进行,基因 编码的蛋白质也依次序、比例在寄主细胞出现,根 据比例下降次序定位,根据比例变化确定突变位点 3 A B C D E 5 病毒RNA 5 3 mRNA 蛋白质量: A 250 B 200 C 150 D 100 E 50 根据比例确定 A最靠前 E最靠后 有一个点突变,确定点突变发生的位置,发现数据如 下:A、 250 B 、200

37、C、 50 D、 5 E、 1 A、B的比例没有下降,说明这两个基因靠近5端, C、D、E下 降说明靠近 3端,E下降比例最 大,说明 E在最后 7、标记获救法 原理:结合物理图谱,确定基因在某一已知物理 图谱位置的片断上。把已知物理图谱的DNA 用 一定的限制性酶切割成许多片段,这些片段 的位置都是已知的,让这些片段与待测基因 分子杂交然后再去感染寄主细胞,根据寄主 细胞的变化情况进行定位 受体菌amg 出现大量野生型菌 说明此片段含有基因 amg Amg Amg Hind 1 2 3 5 6 4 3 Amg Amg:X174病毒的大钉 蛋白基因 8、限制酶作图法 原理:限制性酶在基因组DN

38、A 上有固定的切点,可 以把基因组切成不同长度的片段,根据这些 片段确定每一个切点的位置,即可得到该基 因组的物理图谱 一个长度为 10kb的DNA 片段,用标记 5端, 再用ECOR 切割,得到8.5 和1.5 的两个片 段,将 8.5 的片段分成两份,一份用Hae消 化,另一份用 Hind消化,每个样品放在琼 脂糖凝胶上电泳,放射自显影处理得下图。 请绘出此 10kb分子的限制酶图 Hae Hind 题中的图应从下面看,既下面是最长的片段。切点 从左向右排列题中的图如从上面看,既上面是最短的 Hind EcoR Hae 三、噬菌体的基因定位 噬菌体基因重组的特征: 与真核生物一样 ,重组时

39、以线形存在,有相反重组子 出现 ,单交换、双交换都有意义 噬菌体基因重组与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区别: 真核生物基因重组噬菌体基因重组 发生时期减分某一阶段感染后任何阶段 交换次数一次可以多次 相互重组子数目相等不一定相等 DNA数目4个2个 T 4噬菌体品系 A:小噬菌斑 m 品系 B:大噬菌斑 快速溶菌r 正常溶菌 噬菌斑浑浊tu 噬菌斑清亮 感染后的溶菌产物涂平板结果为 m r tu 3467 + + + 3729 m r + 853 m + tu 162 m + + 520 + r tu 474 + r + 172 + + tu 965 10342 确定基因顺序 测定连锁距离 计算并发系数 讨论并发系数的意义 1、根据 162、172的数据可知基因 r位于中间,因此,基 因顺序为 m r tu 2、mr=(162+520+474+172)/10342=12.84% rtu =(853+162+172+965)/10342=20.81% mtu =(853+520+474=965)/10342=27.19% 3、基因的位置和图距为m 12.84 r 20.81 tu 27.19+【 (162+172)/10342】2=27.19+(3.23) 2=33.65 4、并发系数 = =1.21 不存在干涉,可能存在负干涉 3.23 12.84+20.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