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整理.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10973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PDF 页数:66 大小:43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理论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整理.pdf(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新课程知识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 (1999 年-2001 年 6 月,制订了18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 个学科计49 种教科书 ); (2)试点实验阶段 (2001 年 9 月, 38 个实验区,高中2003 年秋进入 ); (3)全面推广阶段 (2004 年与 2005 年全面展开 )。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

2、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 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 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 倾向。 (2)为了

3、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 双基 ” ,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 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 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 (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 切联系的科目 )、选择性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

4、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 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 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 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 “ 文本课程 ” 走向 “ 体验课程 ”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5、 平等中的首席” 。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 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 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 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 “ 三级课程 ” 的管理框架 (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 “ 自下而上 ” 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 “ 自上而下 ” 为主、 以“ 自下而上 ” 为辅助 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 “ 抓大放小 ” 的

6、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 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 “ 精英教育 ” 走向 “ 大众教育 ” 。 18、新型的师生关系 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 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 改变原有单一、 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

7、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

8、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教师教育教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来源:教科室 一、选择题(共60 分,每小题3 分) 1第多斯惠曾说,“ 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 活生生的榜样。”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B )。 A.创造性B.示范性C.广延性D.连续性 2“ 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B )。 A.情境性B.创造性C.示范性D.个别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B )。 A.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B.热爱学生C.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D.教师的责任心 4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D )的

9、特点。 A.创造性 B.长期性C.复杂性D.示范性 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B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B.教书育人C.班主任工作D. 教学 6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D ) 。 A.管理学生权B.科研学术权C.民主管理权D.教育教学权 7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 劳动具有 ( B )。 A.未来性B.滞后性C.连续性D.广延性 8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D ) 。 A.权利B.威严C.权威D.人格力量 9.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 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 .杜威 10.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10、的注意是( A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11.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 )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12.先有一个目标(目的 ),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 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 )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3.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 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 这是采用了 ( B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B.补偿C.退行D.转移 14.人的发展是

11、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B ) A.增强B.变化C.成熟D.死亡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 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制 16.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_A_。 A.工作关系B.心理关系C.道德关系D.个人关系 17.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 A.追求利益的倾向B.回避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 18.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_D_。 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19.在哪种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_C_

12、。 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20.哪种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_D_。 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二、简答题(共20 分,每小题5 分) 21.教师合理的智能结构应是怎样的? 教师合理的智能结构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就知识结构而言, 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 实的专业知识, 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就能力结构而言,要求教师必 须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 22.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是什么? 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主要有: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偶像崇拜所 导致的 “ 追星 ” 心

13、理; 信念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心理上的闭锁性所导致的不易被理 解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心理;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导致的心理活动内容的社会性的增多。 23.试述课的一般结构。 组织教学。 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 种准备, 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 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检查复习。 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 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巩固新教

14、材。 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 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 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布置课外作业。 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24.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目标明确。 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 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 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方法得当。 是指教

15、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 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表达清晰。 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 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 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组织严密。 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 课的进行紧凑, 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 课堂秩序良好。 气氛热烈。 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 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 学局面。 三、论述题(共20 分) 25.在教育过程中,怎样看待独生子女?如何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16、答案要点: 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他是家庭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因而处于优越地位。在 其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特点:第一,身体发育普遍较好;从小得到家庭的精心照顾,营养条 件较好,因而普遍身体发育好、成长快。第二,智力发展较早;现代优生学证明,头胎儿的 遗传素质有一定优势,同时,家庭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智力发展条件。第三,品德行为习惯上 的欠缺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不够科学。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第一,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要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 忽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第二,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第三,学校要加强集体主 义和劳动教育; 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好关系,学会关心照顾别

17、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 时,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育教学理论 目录 现代教学观 ,2 现代教师观 ,7 现代学生观 ,15 现代教育评价观,21 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病”,26 多元智能理论 ,28 创造教育理论 ,31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36 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由教师的 教向学生的学转化是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 学习、 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18、。下面本节对现代教学观念进行 简要的阐述。 一、教学以及教学观含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实践活动。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 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教师从这 一认识出发, 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 并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对象采取的态度。 因此,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 果。 长期以来, 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影响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表现在平时 的教学工作中: 首先, 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成 为教

19、学的中心和惟一任务。教师忽视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应 付考试,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其次,教师直观主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 容器 ” ,信息交流的方式是 单一的, 课堂成为讲堂。 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学生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 题海战术 ” ,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 知识的时间,从而占据了学生课上的自主学习时间,“ 以练代讲 ”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上述保守、 片面的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 适应的,

20、 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观的革命,树立现代教学观。 二、现代教学观基本主张 传统教学观的核心是“ 仓库理论 ” ,它以教师为圆心,把学校当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把书 本当作主要教学内容,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工具,把分数看成是评估学校教育、教 师教学和学生成绩的惟一标准。其结果, 严重的妨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忽视了学生自我能 力的培养, 高分低能, 不利于现代新人的成长。而现代教学观念完全摒弃了这些落后的想法 和方式, 试图用崭新的教学观来改变这种现象,因此在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 的现代教学改革。下面对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主张进行简要的阐述。 1、学科教

21、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科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其目标应全面体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教育功能的前 瞻性, 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 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健康的个性 品质。即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1)教学的基本价值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教学的基本作用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综上所述, 教学的基本价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务都决定了教

22、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育人。全 面育人既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在这方面。 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卓 有成效的探索。例如,江苏南通李吉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 诱发学生的主动性” 为出发点, 渗透 “ 教育性 ” ,着眼 “ 创造性 ” ,贯穿 “ 实践性 ” ,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受到教育、 发展能力等教学的根本目的。 2从以 “ 教育者为中心 ” 转向为 “ 以学习者为中心” (1)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都以确定的对方为前提。 只强调某一方, 取消或忽视另一方,都不可能构成或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教与学既相

23、互独 立又相互依赖,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为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正确认识以下问题: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 指导, 即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 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学生是学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 学习的主人, 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 过学生实施和落实。 首先, 教师是教育者,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责任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 的导向和组织作用。这种导向、 组织作用表现

24、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 设计、组织和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 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对教学质量与效果全面负责。 其次,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 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 教的目的在于学生 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 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 容器 ” , 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

25、进行。 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教学的多边活动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与传 统教学相比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传统教学,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 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复杂性。现 代教学认为, 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 性,提高学生的

26、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 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开充分 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增强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主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 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 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的过程,是

27、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 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 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 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 的发展与完善, 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 践中, 教师不能仅把学

28、生作为认知你来看待,更重要的是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来看待。要 认识到学生不是知识的“ 接受器 ” ,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是认知的主体,更重要的是具 有生命的人。 (2)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 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 方法, 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更充分地发挥教学的多方面功能,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和 谐的发展。 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要实现 四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

29、求的目标是知识的掌握,也就是 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 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 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这些虽然也是必需的,但却不是最重 要的。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的注意点转向了学生内在的变化上。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 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当代著名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这句话极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 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学习的过程。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较之 具体知识点的掌握

30、是更重要的目标。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 更多的是在新的情 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 习解答问题时, 只要求做出一个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上的情 境相同。因此, 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和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 学生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 长期训练,达到发展智能的结果。 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势 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其教 学方法

31、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 生的形式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之提出“ 教 学合一 ” ,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教学合一 ” 的观点越来越为教 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布鲁纳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 教师与学 生合作 ” 的方法。 前苏联合作教育派的教育家们指出,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 人际合作关系” , 认为 “ 在今天, 正是师生关系的问题已被提到了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 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 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适应

32、素 质教育的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单一的讲授法难以胜任。学生智力和技 能地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 形式, 适合传授知识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 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 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素质教育是一种更科学、更高层次的教育,它要求一种全新的教学 方法。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这个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思 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3从

33、 “ 教学生学 ” 到“ 教学生自己学 ” 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情景,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有“ 灌输 ” 一词。 而现在,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日益加快,科学愈来愈呈现出 高度分化由高度综合的格局,人们的智能急剧增长,环境恶化,只是陈旧、更新等问题都扑 面而来。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它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学 生的创造性属于创造性学习一样,是使个人和社会做好准备。为了在行动上与新情况相协调 的一种读书模式,它能使学生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预测、模拟、模型和情景 描述等方法技巧,来考虑趋势,制定计划,评估目

34、前决策的未来后果。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 的结合,创造性的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抽出 大量的实践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最重要之处。 现代教师观 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 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 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 进而影响其教学行 为。本节旨在通过对现代教师观的论述,使教师了解现代教师职责和特点,明确现代社会对 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提高教师的现代意识,是教师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师观,实现教师角色的 准确定位。 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便全面的履行教师的职责,作一位符合新世

35、纪素质要求的教 师。 一、关于教师 教师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把在社会实线中积累的丰 富经验传递给下一代,由此产生学校。同时也就产生了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 规定: “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 ”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他人的 知识技能、 影响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称作 “ 教师 ” 。狭义的教师是指学校教育活动 中的教师,即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教师 法中指的教师以及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师是指狭义的教师。教师的

36、职业既古老又年轻,即平 凡又崇高。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传递和传播人类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人类在长 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得以传播的。 没有教师, 人类积聚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就难以传递,新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就无法进行,社 会自然也就难以延续和发展。而且,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 步,教师的这种作用就会更加突出。培养人良好的思想、塑造人高尚的品德。教师又不仅 要向受教育者传递和传播人类所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应当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 塑造他们的品德,这是自

37、古以来教师同时肩负着的两项重任。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 第,教师是代表社会要求的施教者: 第二, 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第三,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肯定教师主导 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 相辅相成。 教育的过程的客观规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的、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 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2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 教师既然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社会地位自然应该是崇高的。在 我国, 一直存在着尊师的优良传统,古人有 “ 天地君亲师 ” 之说, 把

38、教师教师的地位同天地君 亲并列。但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宫宦阶层。“ 学而优则仕 ” 的思想影响也不小。“ 官本位 ” 的传统 根深蒂固, 很多人历来以官位或权限的大小来看待其个人的社会地位因而教师这种无官无 权的职业自然很难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十分低下。 我国解放后, 教师劳动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师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学知识和知识分子(包括教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 用,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政治地位,改善了教师的生活待遇。随 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教师必将成为让人羡慕和受人尊敬的职业。 二

39、、现代教师观念的基本内容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 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传统有关 教师的研究主要考察教师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学业的,主要集中于 研究教师的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下面试图论述现代教师的使命、现代教师的劳动特点以及 现代教师应具有的素质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旨在为我国教师观念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 路,并以此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师资培训。 1现代教师的使命 (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生,首先要有能够

40、把握时代脉搏, 善于发现时代需求并积极采取行动的教师。努力学习, 尽快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 求,是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例如,当代中国教师大部分都是善于命令,不善于商量;善于 管住,不善于引导帮助;善于课内讲授,不善于组织活动。并且重投入轻产出,重质量轻效 率,重接受轻发现,重知识轻性格重模仿轻独创。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增长才干,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2)担起 “ 重塑中国人 ” 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 民族素质。 “ 重塑中国人 ” 是 21 世纪对中国教育的呼唤,是现代中国人心中的呐喊,是承认 落后不甘落后的宣言。努力学习,扬长避短,在学习中超越,在学习中创

41、新,这是中国人惟 一的选择。教师的担子就更重了,教师不仅要更新自己,更要更新学生,不仅要重塑自己, 更要重塑学生。 所谓重塑,主要是指打破过去的陈规陋习,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用明天的 需求来呼唤人、 要求人和培养人,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四大趋势,并以促进这四大趋势的发展 为目的,重新设计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 实处。 (3)勇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 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理论的繁荣最终都依赖于广大教师的教育创新。如果全国的教师都 用一样的教材、 一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我国的教育理论就不能繁荣,亿万禀性不同、 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充分发展就不

42、能实现,提高民族素质的努力就会在僵死的教条与模式中流 于形式。 所以说,要完成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的历史使命,每一位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要是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高效率地提高学 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就要大胆地创, 大胆地试, 不要迷信任何权威与模式。要知道,真正的最优教学方法,只存在于教师自己的 创造性劳动中。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找到适合于每个班级、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最优教 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2现代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劳动的产品也是人,它所要处理的矛盾,也大都表现在人与

43、人之间的 关系上。 作为教育人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与体力劳动和 其他脑力劳动相比,有其自身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是由教师劳动的目的、劳动的对象和劳动 的手段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目的是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的新人。学生的身 心发展尚未成熟,具有多边性、发展性和很大的可塑性,而且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教师劳 动的手段也很特殊,可以说教师劳动的全部力量都构成了教育因素,都成了教师教育好学生 的手段。 从现代教师的劳动任务、劳动对象、 工作的方法手段以及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来看,我们 认为现代教师劳动的特点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复杂性。 教师劳

44、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影响的多样性决定的。 从教师的劳动对象来说,学生是有道德、有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兴趣、爱好、 性格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既要面对全体学生施教,又必须注意因材施教;从教育 的任务来说,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 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对学生进行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的任务;从教育的影 响说, 影响到学生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不仅有来自学校各方面的因素,而且也有来自家庭 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协调好这诸多影响和学生发展因素之间 的关系。 我们说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是因为要

45、做好一个好的教师,其工作是艰巨的和繁重的。但是, 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无数有用的人才。无论是领袖,还是将军,无 论是艺术家、科学家还是作家,或者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在迈出人生第一步的时候,都要 受到教师的教诲和影响,是教师用心血培育了他们。所以,教师的劳动虽然复杂艰苦,但充 满了骄傲,也充满了自豪,这也是被赋予“ 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之一称号的原因所在。 (2)创造性。 创造性是教师劳动的中心和基础。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的,是受社会多方面 因素影响的,所以千差万别。而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其原因 主要就是在于此。因此,作为教师要想

46、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的创造性 的设计和实施教育学生的方针和策略,并科学的预见其结果。教师既要按照统一的目标来培 养学生,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劳功的过程中充满了创造,有时甚至在不自觉中进行着创造性教育的实践。我们 说教师的劳动绝不是一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而是 种创造性的劳动。 (3)示范性。 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依靠学识才能,而且也包括自己的心理品质、言行风范、治学态度、 人生 观和世界观等方面。这就是说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这就决定 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示范性。由于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而学生的模仿 性特别强。教师的言

47、行、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意志品质,在学生面前都表 现得淋漓尽致,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使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榜样力的品学和教师的 德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 一个乐于而且善于为人师表的教师,不仅应当加强自己在学识 才能方面的修养,而且还必须加强自己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修养, (4)长期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管仲说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际,莫 如树人这说明培养人的劳动是要经过相当长的周期的,有赖于教师群体长期的共同努力。不 仅从人的整体发展看,教师劳动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即使从某 个具体、 局部的身心特点 的发展变化看, 某一缺点的克服等,都

48、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这也是教师劳动艰 巨之所在。也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才要求教师的活动不仅要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出发, 而且还应该从劳动结束时的社会需要考虑。因此,我们说教师的劳动总是指向未来的。 (5)前瞻性。 教育具有的前瞻性。有人说 “ 教育学就是未来学” 这不仅是教育者的现代语言,也是教育家 的现代思想。 社会进步已经使我们看到,教育将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 新人, 教师正是这 任务的承担者。 可以说, 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决定着明天 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面貌。所以,作为现代教师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

49、,学习国内外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思想,不断的更 新教育思想,把思想从课本、课堂和学校的围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要具有创造意识,注重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批判精神;要有市场意识, 必须使自己的工作适应大市场对人才的需 求;同时,还要有民主和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助精神与自制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 能高瞻远瞩,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青少年奔向新世纪。 3、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 。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正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所以, 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 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 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 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