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f1初中数学十、解直角三角形.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11468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f1初中数学十、解直角三角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学f1初中数学十、解直角三角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学f1初中数学十、解直角三角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学f1初中数学十、解直角三角形.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学f1初中数学十、解直角三角形.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f1初中数学十、解直角三角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f1初中数学十、解直角三角形.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知识决定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十、解直角三角形 葛泉云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课标要求 】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性质 2能用面积法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 3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知道四个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5能根据已知条件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6掌握并能灵活使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7能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问题 8能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分布 】 解直角三角形部分在第一轮复习时大约需要5 课时,其中包括单元测试,下表为课时安排

2、(仅供参考) 课时数内容 1 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简单 的解直角三角形 2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2 解直角三角形单元测试及评析 【知识回顾 】 1知识脉络 2基础知识 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建模出数学图形, 再添设辅助线求解 解 直 角 三 角 形 解直 角三 角形 直角 三角 形的 边角 关系 实际 应用 已知一边一锐 角解直角三角 已知两边解直 角三角形 添辅助线解直 角三角形 直接构建直角 三角形 已知斜边一锐 角解直角三角 已知一直角边一 锐角解直角三角 已知两直角边 解直角三角形 已知斜边一直角 边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决定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直角三角形

3、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在 RtABC 中,若 C90,则 a 2 +b 2=c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一条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条边的平方和,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在ABC 中,若 a2+b2=c2,则 C90; 射影定理:AC 2=AD AB,BC 2=BD AB,CD 2=DA DB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如图,在RtABC 中, C90,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则 sinA=a c ,cosA= b c ,tanA=a b ,cotA

4、=b a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并会观察其三角函数值随的变化情况) 1 解直角三角形(RtABC,C90) 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 B90 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 Aa c 的对边 斜边 ,cosA= Ab c 的邻边 斜边 tanA= Aa Ab 的对边 的邻边 ,cotA= Ab Aa 的邻边 的对边 解直角三角形中常见类型: 已知一边一锐角 已知两边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2能力要求 例 1 在 RtABC 中, ACB90, AC6,BC8,CDAB 于点 D,求 BCD 的四个三角 函数值 【分析】求BCD 的四个三角函数值,关键要弄清其定义,由于

5、BCD 是在 Rt BCD 中的一 个内角,根据定义,仅一边BC 是已知的,此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设法求出BD 和 CD,二是 把 BCD 转化成 A,显然走第二条路较方便,因为在RtABC 中,三边均可得出,利用三角 函数定义即可求出答案 sincostancot 30 1 2 3 2 3 3 3 45 2 2 2 2 1 1 60 3 2 1 2 3 3 3 A B C D A B Ca c b 知识决定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解】在 RtABC 中,ACB90 BCD ACD90, CDAB, ACD A90, BCD A 在 RtABC 中,由勾股定理得,AB 22 ACBC 10, si

6、nBCD=sinA=BC AB =4 5 ,cosBCD=cosA=AC AB = 3 5 , tanBCD=tanA= BC AC =4 3 ,cotBCD=cotA= AC BC = 3 4 【说明】本题主要是要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定义,把握其本质,教师应强调转化的思想,即本题 中角的转换 (或可利用射影定理,求出BD、DC,从而利用三角函数定义直接求出) 例 2 如图,在电线杆上的C 处引拉线CE、CF 固定电线杆,拉线CE 和地面成60角,在离 电线杆 6 米的 B 处安置测角仪,在A 处测得电线杆上C 处的仰角为30,已知测角仪离AB 为 1.5 米,求拉线CE 的长 (结果保留根号)

7、【分析】求 CE 的长,此时就要借助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 故过点 A 作 AGCD,垂足为G,在 RtACG 中,可求 出 CG,从而求得CD,在 RtCED 中,即可求出CE 的 长 【解】过点 A 作 AGCD,垂足为点G, 在 RtACG 中, CAG30, BD 6, tan30=CG AG , CG=6 3 3 =23 CD=23 +1.5,在 RtCED 中, sin60=CD EC , EC= CD sin60 = 2 3+1.5 3 2 =4+3 答:拉线CE 的长为 4+ 3 米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中,利用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公共边或边长之间的关系,往往 是解决这类问

8、题的关键老师在复习过程中应加以引导和总结 例 3 如图,某县为了加固长90 米,高 5 米,坝顶宽为4 米的迎水坡和背水坡,它们是坡度均 为 1 0.5,橫断面是梯形的防洪大坝,现要使大坝顺势加高1 米,求坡角的度数;完成该 大坝的加固工作需要多少立方米的土? 【分析】大坝需要的土方橫断面面积坝长;所以问题就转化为求梯形ADNM 的面积,在此 问题中,主要抓住坡度不变,即MA 与 AB 的坡度均为10.5 【解】 i=tanB,即 tanB= 1 0.5 =2, B=63.43 过点 M、N 分别作 MEAD,NFAD, 垂足分别为E、F 由题意可知:MENF 5, ME AE 1 0.5 ,

9、 AEDF 2.5, AD=4, MN=EF=1.5, A BC D M N EF 30 A BEDF C G 60 D B C A 知识决定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S梯形 ADNM 1 2 (1.5+4) 12.75 需要土方为2.75 90=247.5 (m3) 【说明】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前后坡比不变来解决问题,坡度 垂直高度 水平距离 坡角的正切值,虽 然 2007 年中考时计算器不能带进考场,但学生应会使用计算器,所以建议老师还是要复习一下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例 4 某风景区的湖心岛有一凉亭A,其正东方向有一棵大树B,小明想测量A、B 之间的距离, 他从湖边的C 处测得 A 在北偏西45方向

10、上, 测得 B 在北偏东32方向上, 且量得 B、C 间距 离为 100 米,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请你帮小明计算A、B 之间的距离 (结果精确到1 米,参考 数据: sin32 0.5299,cos32 0.8480,tan s32 0.6249,cot32 1.600) 【分析】本题涉及到方位角的问题,要解出AB 的长,只要去解Rt ADC 和 RtBDC 即可 【解】过点C 作 CD AB,垂足为D 由题知:=45,=32 在 RtBDC 中, sin32=BD BC , BD100sin32 52.99 cos 32=CD BC , CD=100 cos 32 84.80 在 RtADC

11、中, ACD=45, AD=DC=84.80 AB=AD+BD138 米 答: AB 间距离约为138 米 【说明】本题中涉及到方位角的问题,引导学生画图是本题的难点,找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公 共边是解题的关键,教师在复习中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由两个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各种情形 例 5 在某海滨城市O 附近海面有一股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该城市的东偏南70 方向 200 千米的海面P 处,并以 20 千米 / 时的速度向西偏北25的 PQ 的方向移动, 台风侵袭 范围是一个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千米,且圆的半径以10 千米 / 时速度不断扩张 (1) 当台风中心移动4 小时时,受台风侵袭

12、的圆形区域半径增大到千米;又台风中心 移动 t 小时时,受台风侵袭的圆形区域半径增大到千米 (2) 当台风中心移动到与城市O 距离最近时,这股台风是否侵袭这座海滨城市?请说明理由( 参 考数据21.41,31.73) 【分析】由题意易知 先要计算出OH 和 PH 的长, 即可求得台风中心移动时间, 而后求出台风侵袭的圆形区 域半径,此圆半径与OH 比较 即可 【解】 100;(60 10 ) t 作 OH PQ 于点 H, 可算得 100 2141OH(千米),设经过t小时时,台风中心从P 移动到 H,则20100 2PHt,算 C A B 北 D 知识决定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得5 2t(小时)

13、,此时, 受台风侵袭地区的圆的半径为:60 10 5 2130.5(千米) 141 (千 米) 城市 O 不会受到侵袭 【说明】本题是在新的情境下涉及到方位角的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常常要构造直 角三角形 , 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来解决 例 6 如图所示: 如图, 某人在山坡坡脚A处测得电视塔尖点C 的仰角为60 ,沿山坡向上走 到 P 处再测得点C 的仰角为45 ,已知 OA=100 米,山坡坡度为 1 2 , (即 tanP AB= 1 2 ) 且 O、A、B 在同一条直线上。求电视塔OC 的高度以及所在位置点P 的铅直高度 . (测倾器的 高度忽略不计,结果保留) 【分析】很显然,电

14、视塔 OC 的高在 RtOAC 中即可求得 . 要求点 P 的铅直高度,即求PE 的长,由坡 度 i=1:2 ,可设PE=x, 则 AE2x. 此时只要 列出关于x 的的方程即可 . 而此时要借助于 45所在的Rt来解决 . 故过点P 作 PF OC,垂足为 F. 在 RtPCF 中,由 PFCF, 得 100+2x=1003 x, 即可求得PE 的长 . 【解】过点P 作 PFOC,垂足为F. 在 RtOAC 中 , 由 OAC60, OA100,得 OCOA tan OAC=1003 米. 过点 P 作 PEAB,垂足为E. 由 i=1:2, 设 PE=x , 则 AE2x. PFOE10

15、0+2x,CF1003 x. 在 RtPCF 中, 由 CPF 45, PFCF,即 100+2x=1003 x, x 100 3- 100 3 , 即 PE=100 3- 100 3 答:电视塔OC 高为 1003 米. 点 P的铅直高度为 100 3- 100 3 米. 【说明】本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又一类型,即解直角三角形时,当不能直接解出三角形 的边时,可设未知数,利用方程思想来解决,这是解决数学问题中常用的方法,沟通了方程与 解直角三角形之间的联系 【复习建议】 1、 立足教材,打好基础,学生通过复习,应熟练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 本技能 2、 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总结和升华 增强学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生产、生活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加强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方程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水平,促进学生 更快、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网络 4、 重视题型的生活化, 复习中强调三角函数的本质,正确理解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C A B 水平地面 O 山坡 60 45 P E 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