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效应的艺术人教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12919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效应的艺术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效应的艺术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效应的艺术人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效应的艺术人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效应的艺术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效应的艺术人教版.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专心115号编辑 浅谈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性效应的艺术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蔡骏 电子信箱 : 邮编: 214411 纵观最近几年无锡市及周边地区的中考化学试卷,试题形式及内容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繁、难、偏、旧的内容越来越少,越来越重视对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 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过于 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动手、善思考,培养学生搜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化学实验,尤其是探究性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认识,积累 直观感

2、性经验的源泉; 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化学实 验进行化学规律探索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化学探究性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 成概念和理论, 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进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及实事求是严肃 认真的科学态度,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通过探 究性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 一。 一、 “提升”实验,挖掘探究深度 在讲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教师先按课题中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让学 生选择课本提供的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问题提出后, 学生讨论交流活 跃,有的学生考虑比较周密,而有的学生考虑不周密。教师对学生

3、的设计予以肯 定,加以鼓励和赞扬,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1)简易装置:操作简单易行但在反应过程不能加酸。 (2)使用双孔塞与长颈漏斗(学生通过实验得出长颈漏斗必须插入液面以 下)的装置:能在反应过程中加稀盐酸但无法控制反应。 (3)简易装置加注射器:能在反应过程中加稀盐酸年并能利用注射器控制 反应。 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 教师的引导与分析, 就可以使考虑不周密的学生找 出自己设计的不足, 运用身边其他学生的榜样力量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接着 教师不失时机的追问:某学生在实验时不慎把试管底部打破了又没有新的试管, 该怎么办呢?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立刻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对

4、于这一问题学生的 设想很多,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学生的设想可能有: (1) 使用诸如透明胶带纸之类的东西将试管底部粘合; (2) 在试管底部垫不与稀盐酸反应的丝状物质,然后将石灰石放在丝状物 质上; (3) 在长颈漏斗下端适当部位套上一块多孔塑料板,然后将石灰石放在丝 状物质上; (4) 为防止盐酸泄漏,将破试管竖放在玻璃容器(如烧杯、集气瓶)中, 用心 爱心专心115号编辑 从烧杯或集气瓶中加入稀盐酸; , 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对其创意给予肯定, 并指出其设计 上的不足,指点学生进一步设计实验的技巧,通过引导与分析,使学生理解了设 计方案的原理。此时,一部分学生面露遗憾,另

5、一部分学生则为自己的成功而欢 心鼓舞。教师从真实的实验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 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可行的装置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 同时,逐步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认识到科学的无止境,体会到“做科学”的成 功喜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进实验,延伸探究过程 人教版新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设计,虽然能达到实验目的,说明问题本质, 但可能存在操作不便,用时过长,浪费能源,不够环保等问题。教师先按照教材 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启发和诱导,让学生发现实验中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最后呈现教师的设计方案。 在

6、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教师先按教科书图6-21 进行一氧化碳 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然后启迪和引导学生对装置进行点评: (1)尾气用酒精灯点 燃,防止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作为一种宝贵 的能源却白白浪费了;(2)由于玻璃管两端开口,一氧化碳流通速度较快,大量 一氧化碳来不及与氧化铜反应就通过了玻璃管,一氧化碳的利用率太低;(3)由 于玻璃管水平放置,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易排出, 使玻璃管内一氧化碳的浓度降低, 导致反应时间较长,现象也不十分明显。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改进装置使 其既节约能源,反应时间短且现象又明显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的思路很广 泛,学生的设

7、想可能有: (1) 用玻璃导管将尾气通到氧化铜的下方并点燃; (2) 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为一端开口的试管,以提高一氧化碳的利用率; (3) 通一氧化碳的玻璃导管插到试管底部(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小); (4) 试管不能水平放置,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更好地排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 对于学生的诸多设想,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进行可行性讨论, 经讨论后,教师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如下图所示: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节省时间,现象明显, 而且大大节约了一氧化碳的量,所用仪 器也少。对这样的实验进行改进,不仅有 助于学生在实验中放开思路,大胆探索, 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而且有助于 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增强环保意识和节能意 识。 用心 爱心专心115号编辑 三、增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在课题“常见的酸和碱”中,有以下活动与探究:回忆CO2与 Ca(OH)2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及现象, 导出 CO 2与 NaO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 一部分学生可能对这种类比式的推理存在怀疑,可能提出“如何证明 CO 2与 NaOH 发生了反应?”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上新课时不宜展开。在学习了课题“生活中 常见的盐”中有关Na2CO 3的知识后再追问,或者在专题复习“酸、碱、盐”时 提出该问题。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原理进行实验设计。 这是一

9、个开放性, 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必须要有明 显的现象,而常见的现象有改变颜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根据这一原理, 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尝试着从多角度去分析,学生设计的方案可能有: (1) 通入 CO 2前,向 NaOH 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根据酚酞是否变色进行 判断; (2) 通入 CO 2后,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看是否有气体生成; (3) 通入 CO 2后,向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 以上设想不一定成立,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一一验证。 按方案( 1)进行实验,最终酚酞仍显红色。按方案(2)进行实验,有白色 沉淀生成。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

10、应生成了碳酸钠。按方案(3)进 行实验,有气体生成。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此时 教师先设问:方案( 1)为什么仍为红色呢?接着让学生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无 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这一实验不仅排除了方案(1) ,还得出盐溶液不一定呈中 性的结论。 当学生以为问题已完美解决时,教师让学生回亿“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的实验的原理,学生经过回忆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使软质塑料瓶内气压 减小,塑料瓶变瘪。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追问:你能利用相同的原理来设计二 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装置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小组的共同努力, 设计出来了不同的装置。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并出

11、示教师设计好的装置: A 方案.取下玻璃塞,打开活塞,滴下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水槽内的水沿导管 倒流入烧瓶。 B 方案.取下橡皮塞,试管内液面上升。 用心 爱心专心115号编辑 C 方案.挤压滴管,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气球变大。 D 方案.用注射器向塑料瓶中注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塑料瓶变瘪。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到的不仅仅是结果,同时经历了探究过程,提高了 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了科学的奇妙和伟大,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不必刻意追求课堂的完成性 新课标重视探究性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 的探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因为探讨一个问题,可能会衍生出若干个相关的其 他

12、问题,这样可能会出现预先备好的课完不成,这需要教师大胆地转变教学观念, 重新定好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只要在课堂教 学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是一堂好课。允许课堂中“教学环节不完整”,自 主创造的空间就会更大,拖堂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综上所述,教师平时注重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重视学生实验的实际操作和 设计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并始终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可增强学生的创 新意识,切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