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34705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0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3 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山东刘秀珍 【课标要求 】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 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备考指要 】 1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 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 2本专题的内容与世界形势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己开始融入世界, 学习时要注意中国近现代社

2、会生活的变迁与当时世界形势的联系。 3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 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4学习本专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古代服饰与近现代服饰的异同,可以加深对 服饰变革的认识;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 媒方式的不同, 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 系。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自主学习 】 考点 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3、 西方 _的影响。 受维新派、革命派主张的影响。 (2)表现 衣: “洋布” “洋装”渐入中国百姓生活;中西合璧式服装_、旗袍、学生装 等。食: 鸦片战争后,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 咖啡店, 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 西合璧的豪宅。 风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 制度;辛亥革命前后,“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 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

4、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当家作主 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后 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_。 食:到 1987 年,已基本解决了_问题;政府还提倡“_工程。 住: 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 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 工程”。 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考点 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进步 (1)铁路 _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到“

5、_”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机车制造方面有很大进展,1997 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 行效率。 (2)公路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等大城市。 _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 _在内的许多偏远地区 也通了汽车。 (3)水运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4)航空 1909 年, 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拉开了序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_大国。 2通讯工具

6、的变迁 (1)电报 19 世纪 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假设的中国第一条_线。 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_电台。 (2)电话 1875 年, _招商局假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 世纪初,清政府在_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来发送_。 考点 3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万国公报等。 自19 世纪70 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有维新派、革命派和 _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 (2)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_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_等报刊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 (3)建国后:有 _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_文汇报等, 内容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建国初,工农生活如_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2)电视 1958 年, 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普及原因: 技术进步, 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村村通” 工程;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8、。 3互联网 (1)兴起: 20 世纪 60 年代末诞生,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 年,中国正式介入 _,发展迅猛。 (2)特点: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度互动, _。 (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_,也改变着人们的 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重难突破 】 一、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时间历史背景变化表现 第 一 次 大 变化 鸦片战 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 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 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

9、发生了显著 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 显。 第 二 次 大 变化 辛亥革 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 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 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 人们的物质 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 第 三 次 大 变化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以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 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由 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 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 的生活水平普遍低, 城市里生活有 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 决。 第 四 次 大 变化 改革开 放以后 实行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 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

10、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 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 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 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迁移应用 】 1“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 主要历史信息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二、从服饰、饮食和住房方面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 1变化 (1)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 的序幕。 20 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辛亥革命

11、以后,中 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 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 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 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2特点: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 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迁移应用 】 2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 B上海 C

12、济南 D武昌 三、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1)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的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思 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入到中国,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现代中国的对外 政策, 如建国初期; 近现代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与对外交往过程中,也积极的汲取了外国先进 的文化成果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2)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兴办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 代文明的发展。 (3)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发起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

13、反对迷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 了旧的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4) 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中国的保守势力与保守思想, 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5)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深 受西方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回国后, 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努力推广西方的物质 生活和风俗习惯。 (6)建国后主要是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 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在推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注入

14、 新鲜的血液 2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的影响, 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中国风俗 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 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 展。 【迁移应用 】 3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 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 4申报记载20 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 式履, 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

15、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国封建 制度的结束 A B C D. 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 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6、,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 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 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从这些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 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 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

17、由 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 密,逐步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迁移应用 】 5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 ) 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 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 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6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 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09 年为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 年为敢于婚姻自 由的女人, 1920 1929 年

18、为有身段的女人。导致这种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化传入 B社会政治的变革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五、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从根本上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 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 术的传入。 (2)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 (3)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推动。 2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

19、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 缓慢。 (3)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 慢。 3影响 (1)交通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有利 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它能够活跃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商业城镇的 兴起与发展。 (2)交通近代化有利于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 们的思想观念。 (3)交通近代化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4)由于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近代化一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 侵略,另一方面由于受顽固势力的阻挠,其发

20、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迁移应用 】 7“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 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8铁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之路充满荆棘,其原因不包括( ) A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B中国封建思想的阻碍 C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中国暂时没有能力单独设计施工 【典例剖析 】 1据记载, 1888 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 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

21、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剖析 】材料生动的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 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 】B 21869 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 不成规矩。 ,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剖析 】材料的话意思是西方男医生接生,但在中国不太合适。应该男医生给男的看, 女医生给女的看。体现出到186

22、9 年,中国虽然由于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 的冲击影响,但是还是比较保守。 【答案 】A 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 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剖析 】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竹枝 词,是一种诗体。这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主要是四川乃熊猫之故乡,竹子 甚多)民歌中的竹枝,写作题材越来越广泛,从记风土、写恋情、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都纷纷入诗

23、。“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 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出自沪江商业市景词之报馆。当时的上海报刊业比较发 达,报纸的销售量很大。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就称:“其有助耳目喉舌之 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答案 】D 4下面是申报. 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 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 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 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

24、促进人们思想 观念的改变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 BC D 【剖析 】1912 年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的只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的残余还依 然存在。表述错误。 【答案 】B 5如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改变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剖析 】建国初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粮棉物资统一管理,这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需 要票证的原因。 后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产量稳步增加,人们的生活物资日益丰 富,票证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因此选D。 【答案 】D 【巩

25、固演练 】 1“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 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 况在 1943 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21902 年 6 月 26 日大公报所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引述如下:“近有南国志士 某君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

26、义如下:一要天足;二 要晓中西学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是迄今 为止见诸报端的第一则未公开姓名的征婚广告,反映了此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这 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近代中国政治运动的影响人们 思想的解放 A B C D 3“饮早茶、叹( 粤语,意为享受) 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 年,广州创 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 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大大降低了 中国文盲的人数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

27、众的启蒙作用 A B. C D 4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 眼生盛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520 世纪 30 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 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 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 轮流大嚼 , 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 ”。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 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 6

28、在中国近代生活变迁中,“断发”较“放足”后起而先成,其原因有() 受近代工业的影响受反清革命思想的影响“断发”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 彩男子的活动社会性更强妇女所受的封建束缚更重 A B C D 71934 年申报载“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哪一个不是成了洋货商店的好 主顾, 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差不多除了她们固有的中华血统的 皮肉之外, 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用品。连日常的食品,为了求精洁卫生的绝大理由,也积极 的洋化起来, 以期脱胎换骨, 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

29、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8“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 时期所送嫁妆 20 世纪 80 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机 20 世纪 90 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保留了传统特色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 B C D 9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 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 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

30、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10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 ,网址设置“ 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11阅读下列材料 从 1840 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 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 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 闽 浙 , 十 之 二 三 ; 河 洛 之 北 , 万 不 得 一 。 名 卿 巨 公 , 以 为 是 者 半 ,

31、 以 为 非 者 亦 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 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机器之利” 显而易见, 为什么“名 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 么, 【高考真题 】 1( 2010山东卷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

32、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 改变 A B C D 2(2010江苏卷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 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3( 2010上海卷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 1913 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4(2010福建卷 )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一个地球

33、,一个联合国, 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上海是近代中国茶 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 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 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 考点 1 1民主思潮中山装吃西餐断发易服简约文明 2多样化温饱菜篮子安居 考点 2 1辛亥革命九五上海民国青藏高原轮船招商局冯如民航 2有线电报无线上海南京电子邮件 考点 2 1中国丛报新文化运动红色中华中央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2定军山革命战争北京 3互联网双向传受生活方式 【迁移应用

34、】 1A 2B 3 A 4B 5C 6B 7 D 8D 【巩固演练 】 1D 2B 3 B 4C 5C 6A 7 C 8A 9 B 10 B 11( 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 ; 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 。原因: 思想守旧, 对西方近代文 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 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 国经济迅速发展。 【高考真题 】 1【解析】 D 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前面的 “烂秀才” ,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 , 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排除选项。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2【解析】 B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故正确答案 为 B。 3【解析】 B A 项开通于19 世纪 80 年代初; B项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 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礼仪;C项 1872 年在上海创办;D项发生在1918 年,可知只有B项 最为符合题意。 4【解析】 A 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