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35456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9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两极 稍扁, 赤道 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 2、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 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第一次,历史性事件)(最科学) 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 (欧洲)(大西洋) 麦哲伦海峡 (南美洲)(太平洋)菲律宾群岛 (亚 洲)(印度洋)好望角 (非洲)(大西洋) 西班牙 (欧洲) 对着地图册看 1519 年 9月 1521 年 9 月,历时 三年 整 4、 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海边看船高瞻远瞩月 食现象南北方看北极星的高度(以上是自然现象); 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5、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 千米; 赤道周长: 4 万平方千米; 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 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 :即地球的 模型 ;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 , 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制作而成的 仪器 。 2、特点 :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 陆地、海 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 及名称。 3、作用 :方便人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 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4、地轴和两极 :地球 自身转动 所环绕的轴叫地轴;地 轴穿过 地心 与地球表面 相交于两点,其中指向北极星附 近 (即北方) 的一点叫 北极 ,

3、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 三、纬线和经线 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位于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 基多赤道纪念碑位于南美洲的(厄瓜多尔)。 1、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纬线形状是圆圈 ,一条纬线自成一个纬线圈。 经线形状是 半圆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纬线的长度不相等 (但是南北纬度相同的等长),赤 道最长,向两极渐短。 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 4、纬线指示 东西 方向;经线指示南北 方向。 5、0纬线是 赤道 ;0经线是 本初子午线 。 6、经纬线的数量都是无数条。 7、纬度范围:向南、 向北各划 90; 经

4、度范围:向东、向 西各划 180。 8、赤道以北为北纬( N) ;赤道以南为南纬 (S) 。 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是南纬。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 (E)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 经(W ) 。向东增大的是东经,向西增大的是西经。 (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大家想一想,顺着自转方向 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 Eg.( 1) (2) 8、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向两极 逐渐增大。 经度的变化规律: 由本初子午线向东、 西逐渐增大。 9、南北半球 的分界线是: 赤道 ; 东西半球 的分界线是: 20W和 160E。 10、中低高纬度 的划分:南北纬30和南北纬60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

5、经纬网: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 相互交 织所构成的网格。 2、作用:确定地球表面上某一地点的位置 。 3、方法:指明某一地点所在的地理坐标 ,即 经度 (东 经或西经)和纬度 (南纬或北纬) 书写方法: Eg. (30S,35 W ) 顺序不限 , 字母大写。 【探究题】 1、地球的形状是像地球仪那样规则的正球体吗?如果 不是,为什么地球仪又做成了正球体呢? 答:地球是个 不规则 的球体,但赤道半径比极半径仅长 出 21 千米;所以,将一个庞大的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 成地球仪一样大小,这个误差就几乎看不出来了,即近 似一个 正球体。 2、为什么国际上规定20 W 和 160E所成的经线圈

6、为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而不用0和 180所成的经线圈 呢? 答:因为20W和 160E 所成的经线圈基本从大洋 上 通过,避免把非洲和欧洲 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2、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3、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口诀: 北逆南顺 ) 4、自转周期: 一天 (约 24h) ; 公转周期:一年 (约 365d) 。 5、自转中心: 地轴 ;公转中心:太阳 。 6、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 阳光是平行光线 30 35 40 问题:判断南北纬 分析:向南增大, 所以是南纬, 推算 0纬线

7、( 即赤道 ) 在北边 40 35 30 问题:判断东西经 分析:向西增大, 所以是西经, 推算 0经线 ( 即本初子午线 ) 在东边 30 35 40 354030 问题:读出该点的经纬度 分析: 1.首先可写出( 30?,35? ) 2.分析是南纬还是北纬 向南增大,是南纬(S) 3.分析是东经还是西经 向西增大,是西经(W) 4.所以是( 30S,35W ) 60N 30N 0 30S 60S 低纬度 中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高纬度 9 90 30 060 901803060 180 西经( W)东经( E) (愈向西愈大)(愈向东愈大) 本 初 子 午 线 经度分布规律 90 90 3

8、0 60 60 30 北纬( N) 南纬( S ) (愈向北愈大) (愈向南愈大) 纬度分布规律 0赤道 90S 90N 7、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 交替 时间的差异 地转偏向力 8、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补充理解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得24 小时就能 完成一个白天黑夜的交替,意义重大。 时间的差异。把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称为正午 12 点,因此各地的12 点不同,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 东边的时刻早于西边。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 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 分钟。 为了统一时间,把

9、全球分为24 个时区。相邻时区的时 间相差 1个小时,东部早于西部。 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 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 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 赤道无偏向。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到最长,此时北极 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 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白昼达到最长,此时南极 圈内极昼,北极圈内极昼。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四季的变化。 地球公转时, 地

10、轴始终是倾斜的,并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的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 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北半球的季节: 春季( 3、4、5 月) ,夏季(6、7、8 月) , 秋季( 9、 10、11 月) ,冬季( 12、1、2 月) 。 北半球的季节与南半球相反。 五带的划分。 【注意】:对比五带的划分与中低高纬度的划分 A B 地轴 赤道 此时,北半球是一年中白天 最短的一天, 整个北半球昼 短夜长。 南极圈内极昼, 从 南向北白天越来越短, 北极 圈内极夜。 南回归线 计算方法: 所求地区时 =已知地区时 +(- )时区差(东加西减) =已知经度 /15 ( 四舍

11、五入 ) 夏至 (6 月 22 日) 冬至 (12 月 22 日) 春分( 3 月 21 日) 秋分( 9 月 23 日) 直射北回归线 直射南回归线 春分和秋分都直射赤道 春分 (3 月 21 日) 夏至 (6 月 22 日) 冬至 (12 月 22 日) 春分 ( 3 月 21 日) 秋分 (9 月 23 日)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规律: 1、夏至之后,北半球昼越来越短 冬至之后,北半球昼越来越长 2、只要直射在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 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天就长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规律:太阳直射在哪条纬线上,那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 高度角就是90,并且从那条纬线向两边递减。 E

12、g.1 、直射在赤道上:赤道90,向两边递减; 2、直射在 23.5 S,向两边递减,北极圈内无阳光; 3、直射在 23.5 N,向两边递减,南极圈内无阳光。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北极圈 23.5N 66.5N 90N 0 热带 北温带 北寒带 23.5S 66.5S 90S 南温带 南寒带 有直射现象 无直射、极昼夜现象 无直射、极昼夜现象 有极昼夜现象 有极昼夜现象 【探究题 】 1、地球自转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答: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在任何时刻,太阳 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 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 自

13、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 的 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 的落日。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也 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 2、地球公转为什么会产生季节变化现象? 答: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 。公转轨道平面 与地轴总是保持66.5 的夹角, 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 星附近。因此,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时,阳光的直射点 总是在 南、北回归 线之间来回移动。当阳光直射北半球 时,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多 , 日照时间也 长, 为夏季 ; 而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少 ,日照时间也短,为 冬季 ; 相反,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多 , 日照时间也长,为 夏季 ;而北半球得到的阳光热量

14、少 , 日照时间也 短 ,为 冬季 。因此,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 3、假设地球只自转,不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答:仍有昼夜交替,一天24 小时,但是 没有了季节变 化。 举个例子:假设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突然停止 了公转,那么,北极圈内永远是白天,不再有黑夜,南 极圈内永远是黑夜,不再有白天,北半球永远是夏季, 南半球永远是冬季。 4、假设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答: 各地需要一年才能完成一个白天黑夜的交替。地球 上的温差会很大,处于白天的部分会很热,处于黑夜的 部分由于半年没有阳光照射,将会很冷,地球上的农业 生产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5、既不自转也不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同学们

15、自己思考思考吧! 第三节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 1、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要会计算相关题目】 3、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线段式 :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km 数字式 :1:8000000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km 文字式 :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km 4、1:8000000 说明图上一厘米代表的距离大,所表示 的范围大,但是这个比例尺很小(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1:80 说明图上一厘米代表的距离小,所表示的范 围小,但是这个比例尺很大 eg. 相同图幅,中国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粗略;北京市 地图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 5

16、、方向的确定: 一般地图 :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 :指向标所指的方向是北方,再按上北 下南左西右东定向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解:这是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把 A 点移动到A1 位置使其与B 点在同一经线上,此 时可判断南北方向:A距北极点比较近,所以A 在 B 的 北方; 把 A 点移动到A2 位置使其与B 点在同一纬线上,此 时可判断东西方向:A点在 B点的西方 综上: A点在 B点的西北方向。 6、图例。(学会看图例读地图,寻找地理事物;记住简 单的图例)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

17、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 :把地表 海拔高度 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 等深线 :把 海洋中深度 相等各点连接成的线。 2、学会画等高线地形图; 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粗略还原地貌形态。 3、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稀疏的地方是缓坡。 4、同线等高;等高距一致;等高线闭合。 5、六种山地地形: 80km 0 规律: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粗略。 A N B 小比例尺地图 大比例尺地图 问: A 在 B的什么方向? 分析: 这是一个有指向标的地图, 就不能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如果 写 A 在 B的正南方向就错了! 解:

18、 B A N N S W E 既然问 A 在 B 的什么方向,就 把 B 作为一个参照物。把指向 标平移到B 上,再穿过B作一 条与指向标垂直的线,标上: 东南西北。由此判断:A 在 B 的东南方向。 A B 60N 55N 55E 50E A1 A2 W E N S A B 问:B在 A 的什么方向? 分析:如果写东南方向就 错了! 解:告诉我们是南极图, 我们可以如图确定基本 方向了, A 与 B在同一纬 线上,直接判断:正东。 南极 N S W E 规律:在极图上,先根据自转方向定东西,再根据距极 点远近定南北。 陡 缓 密集稀疏 问: A在 B的什么方向? 100 50 20 山顶。等

19、高线向内增大,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等高线向内减小,中间低,四周高。 山谷。等高线向大数字弯。山谷汇水,形成河流。 山脊。等高线向小数字弯。山脊分水,是分水岭。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用表示 6、五大地形 高原。海拔大于500 米。面平边陡。 山地。海拔大于500 米。高而陡。 盆地。海拔无限制。中低周高。 丘陵。海拔200500 米。低而缓。 平原。海拔小于200 米。低而平。 7、分层设色地形图 是在 等高线 地形图上的 等高线之间 着上不同的 颜色 ,表 示地面或海底高低起伏形态 ;一般用 蓝色 表示 海洋 ,且 蓝色愈深海洋愈深;绿色 表示 平原 ,且

20、绿色愈深海拔愈 低;黄色 表示 高原山地 ,且黄色愈深海拔愈高。 8、地图的 分类 : 自然 地图(地形图、水文图、气候图、植被图等); 社会经济 地图 (人口图、 交通图、工业图、农业图等)。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海陆分布 1、海陆分布 比例 :三分 陆地( 29% ) ,七分 海洋( 71% ) 。 2、海陆分布 特点 : 陆地 集中分布于 北半球 和东半球 , 海洋 集中分布于 南半球 和西半球 。 3、但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都 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探究题】为什么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 说,地球应该叫“水球”?古人给地球起名的

21、时候,为 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 答:因为地球上的海洋 面积占71% ,而 陆地 面积仅占 29% 。所以,在太空上看地球更象个“水球 ” 。古人受 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认识世界的方法简陋,只能凭直 观视觉 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人 们的直观感觉陆地比海洋大,所以起名叫“地球 ” 。 二、七大洲四大洋 1、名词 大陆 :面积 广大 的陆地(亚欧大陆最大,澳大利亚 大陆最小); 岛屿 :面积 较小 的陆地(格陵兰岛是最大的岛屿);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三面环水 ,一面与 大 陆 相连(如: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群岛: 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 的集

22、合。 内海 :海洋伸进陆地的部分, 三面环陆 ,一面由海峡 与 大洋 相通(如:渤海) ; 海峡 :沟通 两个 海域 之间的 狭窄水道 ,是重要的海 上航道(如: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 海:大洋 靠近大陆 的水域,是大洋边缘 部分,所以 又称 边缘海 ; (如:东海、黄海、南海、加勒比海) 大洲 : 大陆 及其附近的 岛屿 的统称; 2、七大洲 面积大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各洲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 分界: 乌拉尔 山、 乌拉尔 河、 里 海、 大 高加索 山脉、 黑 海、 土耳其 海峡; 亚洲和非洲 分界: 苏伊士 运河、 红海、 亚丁 湾; 南美洲与北美洲分界: 巴拿马 运河;

23、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白令 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分界:格陵兰 海、 丹麦 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直布罗陀 海峡、 地中 海; 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德雷克 海峡。 3、四大洋 大洋:地球上7/10的水域,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 的四部分称作四大洋。 名称及大小排序(太、大、印、北) 太平 洋:面积 最大 ,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 大西 洋:面积 第二 ,形状象个字母“” ; 印度 洋:面积 第三 ; 北冰 洋:面积 最小 ,位于 北极 地区; 4、大洲和大洋位置关系(不要死记硬背,记世界地图) 大洋周围 北冰洋周围 三大洲: 亚洲、 欧洲、 北美 洲; 太平洋周围 五大洲: 亚洲、大洋 洲、南

24、北 美洲、南极 洲; 大西洋周围 五大洲: 欧洲、 非 洲、 南北 美洲、 南极 洲; 印度洋周围 四大洲: 亚洲、 非洲、 大洋 洲、 南极 洲; 大洲周围 亚洲周围 四大洋: 北冰 洋、 太平 洋、 印度 洋、 大西 洋; 南极洲周围 三大洋: 太平 洋、 印度 洋、 大西 洋; 北美洲周围 三大洋: 太平 洋、 大西 洋、 北冰 洋; 南美洲周围 两大洋: 太平 洋、 大西 洋; 欧洲周围 两大洋: 大西 洋、 北冰 洋; 非洲周围 两大洋: 大西 洋、 印度 洋; 大洋洲周围 两大洋: 太平 洋、 印度 洋; 海拔( m) 盆地 盆地 丘陵 平原 山地 高原 北冰洋 大 西 66.5N

25、 300 300 200 200 100 100 100 200 300 100 200 300 300 200 100 300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迁 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 和海平面的升降,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 要原因; 人类活动 ,如填海造陆、围海造田等,也会引起海 陆的变化。 2、大陆漂移 假说: 魏格纳 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 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 ,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 , 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二、板块运动 1、板块学说 : 由 岩石 组成的 地球表层 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 板块

26、 拼合而成。 六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 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地球 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 现象。 板块 内部 地壳比较 稳定 ;板块与板块 交界地带 ,地壳 比较 活跃 ,多 火山、地震 。 2、六大板块 : 亚欧 板块、 非洲 板块、 美洲 板块、 南极洲 板块、 太平洋 板块、 印度洋 板块 【注意】: 太平洋板块是唯一的大洋板块,其余均为大陆板块。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亚洲,澳大利亚位于大洋 洲,但三者都属于印度洋板块。 3、运用板块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英国地震很少。位于亚欧板块内部,不在板块交界处。 日本地震频繁。位于板块交界处。 红海在扩大。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27、,且 两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板块张裂。 地中海在缩小。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且 两板块运动方向相向,发生板块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形成。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 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交界) ; 5、世界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横穿 亚欧 大陆中南部) ; 科迪勒拉 山系(纵贯 美洲 大陆西部)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1 、天气 :是一个地方短时间 里阴晴、风雨、冷热等 的 大气 状况; 2

28、、天气的 特点: 短时间 经常变化 ; 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 3 、气候 :是一个地方多年 的天气 平均状况,一般变 化 不大 ;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 (二)风与风向 1 、风 :是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从高气压处流向低 气压处就产生了风; 2 、风向 :是风 吹来 的方向;用 风向标 表示, 风尾 的 指向为风向; 3 、风力: 每一道风尾线表示二级 风, 风旗 ( 三角形 ) 表示 8 级风。 7 级风用四横表示。 (三)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的识别 1、卫星云图的识别:绿色表示 陆地 ;蓝色表示 海洋 ; 白色 表示云区,且颜色越白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是 阴雨

29、区。 2、天气符号 (熟记各种符号)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1、气温 :是大气的 冷热程度 。 2、气温的观测 测定工具:温度计;测定温标:摄氏度( ) ;测定 时刻: 8 时、 14 时、 20 时、 2 时 ; 日平均 气温:是一天中四次测定的气温的平均值(即 4 个气温和除以4) ; 月平均 气温:是一个月中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日平 均气温之和除以天数) ; 年平均 气温: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各月平 均气温之和除以12) ; 二、气温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与日较差 亚洲 欧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太 平 洋 印度洋 大 西 洋 0 66.5S

30、23.5N 23.5S 1、风向有八个 2、风力有13 级( 012 级) 3、风尾摆在风杆的左侧(但要 顺着风吹的方向) 圈内是什么风?风力是多少? 解:风尾在东北边,所以是东北风(方法二:风向是指 风的来向,可以把风向标看成一支箭,箭从东北射来, 所以是东北风。 ) 风尾有三横,一横代表二级风,所以是六级风。 大 西 洋 日变化 :以 一天 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 时(午后 2 时)左右,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 日较差 :一天中, 最高 气温与 最低 气温的 差 。 2、气温的年变化与年较差 年变化 :以 一年 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年中,北半 球气温,大陆 上

31、 7 月 最高,1 月最低;海洋 上 8 月最高, 2 月 最低。(南半球相反) 年较差 :一年内, 最高 月平均气温与最低 月平均气 温的 差。 三、气温分布 1 、等温线 :气温相等 的各点的连线; 2 、等温线图 :等温线呈 环状闭合式 ,气温数值 内低外 高 ,为低温 中心;气温数值内高外低 ,为高温 中心;等 温线 密集 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等温线 稀疏 的地方,气 温差别 小。 3 、气温分布特点: 低纬度 地区 气温高 ,高纬度 地区 气温低 ;气温由 赤道 向两极 递减; 同纬度 地带, 夏季 陆地气温 高,海洋气温 低 ;冬季 陆 地气温 低,海洋气温 高; 气温随着海拔升

32、高 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 约下降0.6 ;同纬度海拔低 处气温 高,海拔 高处,气 温低。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生活 1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的统称; 降 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 、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工具:雨量器; 测定的单位:毫米(MM ) ; 测量时刻: 8 时、 20 时 日降水量 :一天中, 两次 测量的总和; 降水量月降水量 : 一个月中, 每日 降水量的总和; 年降水量 :一年中, 各月 降水量的总和; 对流雨 :发生在 赤道 地区; 3 、降雨的形式锋面雨 :发生在 季风 区内; 地形雨 :发生在山地的迎风坡 ; 二、降水的变化 1、

33、 季节 变化:一个地方, 一年内 各月 降水量的差异; 2、年际 变化:一个地方,各年份 降水量的差异;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 的各点的连线; 2、降水的分布特点: 赤道 地区降水 多,两极 地区降水 少; 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 东岸 降水 多 ,西岸 降 水少; 沿海有海风吹拂的地方降水 多,沿海没有海风吹 拂的地方和 大陆内部 降水 少; 山地 迎风 坡降水 多,背风 坡降水 少。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气候类型、分布及特征) 1、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以亚马逊平原最广,其次 分布于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热

34、带雨林南北两侧,以非洲最广,其 次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回归线大陆西岸,以非洲北部撒哈拉 沙漠最广,其次是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中西部。 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南部,以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为 主。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降水集中在夏季。 2、温带气候 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东 南部、南北美洲东南部。冬暖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以亚洲东北部最广。冬冷夏热,降水 集中在夏季。 温带海洋气候。欧洲西部最广、其次是南北美洲西沿 岸。 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气候。亚洲、北美洲中部最广。冬冷夏热, 降水稀少。

35、地中海气候 。大陆西岸30 40,以地中海沿岸为 主。 冬暖夏热,降水集中在冬季(冬天温暖湿润,夏天 炎热干燥)。 3、寒带气候 极圈以内,以南极大陆最广,其次分布于北冰洋沿岸及 附近岛屿。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4、高原山地气候 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地地区,以青藏高原最广。 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山地迎风坡降水多终年低温少雨。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 因素: 低纬 气温 高,高纬 气温 低;气温由 赤道 向两极 递减; 赤道 地区降水 多 ,两极 地区降水 少。 2、海陆 因素: 同纬度 地带,夏季 陆地 气温 高, 海洋 气温 低 ; 冬季相反; 在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 东岸降水

36、多, 西 岸降水 少 ; 沿海有海风吹拂处降水 多,沿海 而没有海风吹拂 处和 大 陆内部 降水 少。 3、地形 因素: 气温随着海拔升高 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约 下降 0.6 ; 同纬度地带海拔低处气温 高,海拔 高处,气温 低; 山地 迎风 坡降水 多 ,背风 坡降水少。 4、洋流 因素: 暖流 使所经过的地区增温增湿 ; 寒流 使所经过的地区降温减湿 。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 、增长规律 :18 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 ; 18 世纪以后,特别是20 世纪 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 度才 大大加快 。 2006 年 3 月统计,达

37、65 亿。 2 、 人口增长的速度: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出 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死亡率是 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 、人口密度 =面积 / 人口 (人 / 每平方千米) :一般是 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特 点 分布地 区 分布规律分布原因 世 界 人 口 分 布 不 均 匀 人 口 稠 密 地 区 亚洲东 部、南部 北半球中低纬度 近海的平原地区 地形平坦、土壤 肥沃,气候温 暖湿润,工农业 发展早、历史悠 久,经济发达, 城市集中。 欧洲 北美洲 东南部 北美洲 东部 人 口 稀

38、疏 地 区 撒哈拉 沙漠等 沙漠地区极端干旱 亚马逊 平原等 雨林地区气候潮湿 北 冰 洋 沿 岸 和 南极洲 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 青藏高 原 高原、山区地势高峻 三、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 带来的 问题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每年增加近8000 万人,人类进入“人口爆炸 ”时代。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 住房 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 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 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解决 措施 : 有计划的生育, 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 经济 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 相协调。 3、人口增长 过慢

39、 带来的 问题 :人口 老龄化 、劳动力 短缺 、国防兵源 不足 等。 4、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原因 :农村 人多地少 ,生活困难,加之生产水平 的提 高,劳动力 过剩;城里生活水平高, 医疗、教育条件 好, 就业机会 多。 问题 :环境 污染 ;住房、交通 拥挤,就医、就业 难等。 四、三大人种 人 种 肤 色 头 发 面 部 体 毛 分布地区 白 种 人 浅 白 色 浅 波 状 鼻 高 唇 薄 多 欧、美、大洋、 亚洲南部西部、 非洲北部 黄 种 人 淡 黄 黑 而 直 面 庞 扁 平 中 亚洲东部和东 南部、南北美洲 北部 黑 种 人 黝 黑 黑 色 卷 曲 唇 厚 少 非洲、大洋洲、

40、美国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1、世界语言:大约有30004000 种,使用人数最多的 是汉语,其次是 英语、 西班牙 语。 2、世界六大语言 (联合国工作语言) :汉、英、俄、法、 西班牙;外加一个阿拉伯 二、世界三大宗教 三 大 宗 教 创 始 人 创 始 时 间 创 始 地 区 经典及圣城 分布地 区 建筑及特色 基 督 教 耶 稣 公 元 一 世 纪 巴 勒 斯 坦 地 区 圣经 耶路撒冷 欧洲、 美洲、 大洋洲 教堂,尖顶 伊 斯 兰 教 穆 罕 默 德 公 元 6 3 0 年 阿 拉 伯 半 岛 古兰经 麦加 亚洲西 部和东 南部、 非洲的 北部和 东部 清真寺,圆

41、顶 佛 教 释 迦 牟 尼 公 元 前 6 世 纪 古 印 度 天 竺 国 佛经 金刚经 亚洲的 东部 和东南 部 寺院,塔式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人们集中 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劳 动生产 和社会活动 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 聚落和 城市 聚落;先有 乡村 聚落,后有 城市 聚落。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水源 充足(井、泉附近,湖滨、河畔等地); 土壤 肥沃,适于耕作; 地形 平坦(平原、河谷地区); 交通 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 气候 适宜(温带湿润地区) ; 植被 良好; 自然资源 丰富(林、 渔、矿

42、等资源集中的地区) ; 地质 条件优越; 2、聚落的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 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 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保护的意义: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 和 自然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 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2、聚落保护的要求: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 居 。传统 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 美学、 考古学、 科学、 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 的无价之宝。 4、

43、, 世界遗产名录 :有 300 多处文化遗产。其中,法 国的 “巴黎塞纳河岸” 、意大利的 水城威尼斯城、我国 的山西省的 平遥 古城、云南省的 丽江 古城、安徽的 皖南 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 等已被列入该名录之中。 5、聚落的差异 差 异 项目城市乡村 人 口 差 异 数量 规模 人口多,规模大人口少,规模小 人口 构成 非农业人口为主农业人口为主 文化 构成 先进生产代表, 人口素 质高 受教育程度低 人口 分布 集聚,密度大分散,密度小 功 能 差 异 经济 以工业、建筑业、商业、 服务来等第二、 第三产 业为主 以种植业、林业、 牧业、渔业等第一 产业为主 功能 是区域的经济、 文化、

44、交通中心 功能单一, 与自然 条件相关 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动 地位、 辐射乡村 处于被动地位, 为 城市服务 人均生产率高人均生产率低 景 观 差 异 环境 以人造景观、 人工生态 环境为主, 人地关系相 关最复杂, 自然环境改造很大 以自然景观、 自然 环境为主, 人地关系相关简 单, 自然环境改造不 大 建筑 建筑密度大、房屋高、 层数多,建筑向高空和 地下扩展 建筑密度小、 房屋 矮, 建筑则只集中在 地面 道路 道路纵横交错、 类型各异、网线密集 稀疏,一般只有一 条“一”字型或 “十”字型道路 其他商店、学校、医院多 商店、 学校、 医院 少 社 会 生 活 差 异 物质 生 活差 异

45、 城市居民穿衣新潮、 款 式多; 交通方便,方式多样 穿衣相对落后, 式 样少; 交通不方便, 方式 简单 精神 生 活差 异 文化生活丰富、假日 多、工作节奏快, 以每 日活动为规律, 追求层 次高,时间观念强, 道 德法律观念强 文化生活单调, 时 间观念、 工作节奏随长时 的变化而变化, 追求层次低, 法制 观念较淡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国家和地区 1 、世界上的 国家和地区 共有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各大 洲。 地区:是 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目前世界上 有 30 多个地区(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是欧洲丹麦 的属地)。 2 、国家的 大小 : 从 陆地面

46、积 看,最大的是 俄罗斯 ,有1707 万平方千 米;中国大约为960 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位;最 小的是 梵蒂冈 ,只有 044 平方千米。 从 人口数量 来看,最多的是中国 ,有13 亿; 印 度人口10 亿多,位居世界第二 位;最少的是梵蒂冈 , 不足 1000 人。 3、世界 前六个面积 大国:俄罗斯、 加拿大、 中、美、 巴西、澳大利亚; 4、世界 前十一个人口超过 1 亿的大国: 中、印(印度) 、美、印(印尼) 、巴(巴西) 、巴(巴 基斯坦)、俄; 孟、尼(尼日利亚) 、日本、墨西哥; 5、政治制度 差异 资本 主义:生产资料私有 制; 社会 主义:生产资料公有 制; 6、

47、经济 差异:发达国家,经济发达 ;发展中国家, 经济 落后 ; 7、五项原则 : 互相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 侵犯 ,互不 干涉内政 , 和平共处 ,平等互利 。 8、国界 定义:是地图上一国与邻国 或公海 之间的界线。它是国 家 主权 范围的边界。 划分: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 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 划分。 9、领土 :国界范围内的领陆、领海、领水和领空 的总称;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 的空间,是神圣不可侵犯 的。 10、地跨两大洲 的国家 国 家 埃 及 土 耳 其 俄 罗 斯 巴 拿 马 哈 萨 克 印 尼 美 国 希 腊 格 鲁 吉 亚 阿

48、塞 拜 疆 大 洲 非 洲 亚 洲 欧 洲 美 洲 亚 洲 亚 洲 北 美 欧 洲 亚 洲 亚 洲 所 跨 大 洲 非 洲 亚 洲 亚 洲 欧 洲 欧 洲 亚 洲 南 、 北 美 洲 亚 洲 欧 洲 亚 洲 大 洋 北 美 大 洋 欧 洲 亚 洲 亚 洲 欧 洲 亚 洲 欧 洲 首 都 开 罗 安 卡 拉 莫 斯 科 巴 拿 马 城 阿 拉 木 图 雅 加 达 华 盛 顿 雅 典 第 比 利 斯 巴 库 11、联合国 宗旨 :促进 国家发展 ,维护 世界和平 ; 12、联合国5 个常任理事国 :中、法、俄、英、美;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分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经济 状况 工农业生产现代化

49、 程度较高, 经济发达 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 度低,经济落后 国家 数量 有 20 多个150 多个 分 布 半 球 北半球 ( 除澳大利 亚、新西兰 ) (北) 南半球或北半球南部 (南) 大 洲 欧洲、北美洲、大洋 洲 亚洲(除日本、新加 坡) 、非洲、拉丁美洲 世界 人口 占 20% 占 80% 全球 国民 生产 总值 占 78% 占 22% 工业 以工业制成品、 高新 技术产品为主 (如计 算机、移动通信设 备、轿车) 工业发展迅速,以初 级产品(原料或半成 品)为主(如服装、 玩具等) 农业以大规模机械化为多为半机械化或手工 主生产 贸易 出口工业成品、 高科 技产品 及深加工的农产品 等(价格昂贵) 出口初级产品(原料 或半成品) 价格低廉 服务 业 服务设施齐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