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长春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38356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长春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长春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长春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长春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长春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长春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古风二首》教案长春版.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用心爱心专心 第 2 课古风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 了解掌握诗歌的内容。 4. 学会赏析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2. 体会诗歌内容。 3. 学习自主赏析诗歌。 4.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1.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 3.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惊叹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思妙想时,当我们惊 诧于“瀚海阑干百丈冰,愁

2、云惨淡万里凝”的神来之笔时,当我们赞叹于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音绕梁时,我们就会想到他岑参。一个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 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的著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之一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二、题解。 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三、作者简介。 岑参(约 715 770)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 用心爱心专心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 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四、初读感知。

3、1. 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 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尝试口头翻译。 2. 指名学生朗读。 3. 教师范读。 4. 学生齐读。 五、研读诗歌。 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咏雪、送别。 (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 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的送别诗。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2. 理清思路,给全诗划分层次。 明确: 全诗共 18 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十句为一层:从不同侧 面咏雪。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14 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塞

4、外风狂雪早,后写雪后美景。 58 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910 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1114 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1518 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 (1)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 明确: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2)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地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明确: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3)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

5、的情绪呢? 明确: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用心爱心专心 唐代天宝年间, 李唐王朝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 求个人发展, 他们描写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 派。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 度过了六年艰苦 的军旅生涯, 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 所作的。 4. 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 (1)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明

6、确: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明确: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 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 关切和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 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 (3) 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 “不舍” 等字眼, 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明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5. 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明确: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

7、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 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6. 重点语句赏析。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 什么会感到这个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 有动态感和立体感, 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 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2)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互文,与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用法相同。 (3)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诗运用了 用心爱心

8、专心 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怎样一种 心境? 明确: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 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 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 饯别渲染了气氛。 (4)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雪上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 复杂情感? 明确: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和失落、孤寂, 和李白的 “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课堂小结。 诗的开

9、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边塞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 的笔触, 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 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 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雄浑刚劲。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咏雪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送别依依离情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 目。 )大家都知道,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 他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们把他称作“诗仙”

10、;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人们把他称作什么?(用多媒体 打出杜甫的画像。展示 1962 年发行的“纪 93 杜甫诞生 1250 周年 ”两枚邮票。邮票上 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 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 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用心爱心专心 1962 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骄傲。杜甫生活的唐朝,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这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 却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田园荒芜、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 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

11、,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 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为“诗史”。在战乱中,杜甫一家辗转 流浪到了成都, 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 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 生活, 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 得并不坚固, 秋天的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 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 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首诗歌。(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 歌的感情氛围, 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

12、目的,为下面进 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 1. 题解。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 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2. 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 全诗大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愿 4. 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 人,感人至深。 三、具体赏析。 1. 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13、重茅。” 秋季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 怒号:大声吼叫。三:表示多数。 用心爱心专心 分析:重点表现天气突变。“怒号”写风势之猛; “卷” “三重”写受害的严重程度。 (2)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洒:散落。江郊:江边。 分析: “飞” “渡” “洒” “挂罥”“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风 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是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 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 2. 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14、。 (1)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南村的儿童欺我年 老,好狠心啊,当着我的面做强盗,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 忍:忍心。能:如此。为:做。 分析: “南村”表示距离之近。 “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 “忍能”把欺 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 (2)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叫得我唇干舌燥,制止不住,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竹:竹林。 分析: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 “自叹息”表示遭到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3.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1)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不一会儿风止了

15、,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定:止、住。 分析: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2)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恶卧:睡态恶劣。 分析: 布质被子, 多年已 “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作用。因小孩 “恶卧”,蹬得出了破洞, 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3)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床头屋顶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像麻线一般不断绝。 用心爱心专心 分析: “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写雨之大, “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 持续久。 (4) “

1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这湿潮的长夜漫漫何时明! 何:如何。由:到。 分析: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 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更反映 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作铺垫。 4. 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怎么才能得到高楼 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 (2)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 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突兀:高耸。见:通“现”,现出。足:知足,心甘

17、情愿。 分析: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痛苦的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 遭受的风雨, 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当然, 在封建社会里 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也因为如此, 诗人进一步表示: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 活问题, 自己冻死、 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 义精神。 四、课堂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作者根据切身的 现实生活,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 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全诗兼用长短句,打 破七言束缚,使诗人的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地倾泻出来,增强了感染力。 五、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打算写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请结合此诗, 设计一些情节 和画面, 并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可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整理剧本。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用心爱心专心 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