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全册教案六年级第十三课放松心情教师用书.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46588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全册教案六年级第十三课放松心情教师用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理健康全册教案六年级第十三课放松心情教师用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理健康全册教案六年级第十三课放松心情教师用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理健康全册教案六年级第十三课放松心情教师用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理健康全册教案六年级第十三课放松心情教师用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全册教案六年级第十三课放松心情教师用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全册教案六年级第十三课放松心情教师用书.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六年级 第十三课放松心情 【主题说明】 通过故事和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应该是劳逸结合的,体会放松心情的重要性,学会 放轻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放松不仅可以松弛紧张和神经,还是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2、情感目标:学会释放紧张的情绪,懂得松弛之道。 3、行为目标:集体体验放松的感觉,掌握自我放松的要领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释放紧张的情绪,懂得松弛之道。 难点:集体体验放松的感觉,掌握自我放松的方法和技巧。 【课前准备】 1、针、线若干。 2、放松轻音乐 【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环 节目 标过 程建 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通 过 图 片

2、引 出本课的主要内 容,激发学生的 思维模式。 活动一:情景故事 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 2、 请同学们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和 意见,并进行交流。 3、心理学引导: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 地感受到心情紧张导致的后果。 教师提示语: 让学生多说、多表达、多 共情。 时间 :5 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通 过 两 个 活 动让学生感受心 情紧张时做事情 的感觉,而当你 放松心情时,再 来看、做事情, 或许是另一种结 果。 活动二: (一)穿针引线 1、教师先把活动要求讲清楚,然后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 做的时候一定要提 醒学生注意安全。 2、教师负责计时。活动结束后让学 生谈体会。 (二)

3、心情处方 1、 让学生读懂、 读透情境里的故事。 教师提示语: 1、活动一可以让学生以 同桌为一组,然后相互观 察。这样大家都能看见彼 此做的,而反思自己的心 情是怎么样的。 2、谈体会谈的很真实、 客观的学生给予适时的 奖励。 2 2、可以采用小组交流、角色扮演等 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谈想法。 3、心理学引导:通过这两个活动, 让学生体会情绪紧张和心情放松的不 同感受。 3、情境再现的活动一定 要让学生先在座位上准 备好了再站起来表演,这 样看的学生才会有更直 观的感受。 时间 :15 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体 验 集 体 放 松,掌握自我放 松 的 要 领 和 技 巧。 1、教师先引

4、导学生读放松的方法。然 后指导学生一起做。 然后让学生说说什 么时候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己做,指导别 人做。 老师小结 : 同学们 , 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不是没有消极情绪, 而是善于调节和放 松自己的心情的。 掌握了我们之前学的 放松心情的方法, 能帮助你更好的学习 和生活。 3、心理引导:从感性的理解转化为理 性的掌握,让学生把放松心情的方法真 正的内化。 教师提示语: 1、在座集体放松之前, 一定要先强调保持绝对 的安静。 2、让学生多体验方法, 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指导 着做。学生在做的时候老 师最好不要发出声音。 时间 :15 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学会释放紧 张的

5、情绪,懂得 松弛之道。 1、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羿射不中的 故事吗,谈谈你所知道的。来 看看老师了解到的吧。 2、 说一说你的感受。想一想有哪些方 法可以帮助你放松紧张的心情。 3、 心理引导: 更客观的认识到放松心 情的重要性, 以及把学到放松心情 的方法运用大学习和生活上。 4、 教师总结 : 孩子们 , 记住这些放松 心情的方法 , 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 加美好,更加阳光。 教师提示语: 多让学生谈感受和想法, 教师及时的给予回应。让 学生充分感受到被关注, 被重视。 时间 :5 分钟 【活动反馈】 1. 学生对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 2. 是否成功集体体验放松的感觉,懂得

6、松弛之道。能否掌握自我放松的要领和技巧。 【练习题】 想想当你紧张时,有哪些办法可以放松心情? 3 【教学参考素材】 放松轻音乐: 1、雨的秘密 2、遗落海角的誓言 3、落叶 【心理学背景知识】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 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 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 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 环。 情绪可以被分类为

7、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和后天学习到的“复杂情绪”。基本情绪和原始人类生存息 息相关,复杂情绪必须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学习到,因此每个人所拥有的复杂情绪数量和对情绪的定 义都不一样。 情绪被描述为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一个主体对同一种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应。 情绪持续时间很短,产生的情绪包含语言、生理、行为和神经机制互相协调的一组反应。人类的情绪也来自 生物性能,特别是在演化中被强化。因为情绪可以为一些远古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如产 生恐惧并决定逃离) 。 许多学派给情绪下的定义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这类关系。例如,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 境意义时间之

8、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 。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 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 (Arnold,1960) 。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 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 ) 。这些定义都标示出情绪对人的 需要和态度的关系,阿诺德和拉扎勒斯还指出了情绪依此而具有的特点,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 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

9、 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 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 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 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 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 脑抑制

10、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 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 4 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 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 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执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暂时 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人学习、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 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

11、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 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 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 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 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 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 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 称为情绪唤醒

12、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 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 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 价、再评价。 情绪与下丘脑 感受具有先天遗传的个人倾向,影响及情绪、嗜好、美感、欲望、动机等。参与感受活动的结构众多, 有大脑边缘叶的扣带回、海马结构、梨状叶和隔区等,有丘脑前核、背内侧核等,有下丘脑的众多核群以及 杏仁核等。下丘脑除了具有样本分析产出功能,还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来自于大脑边缘叶的样本激活下丘 脑或

13、杏仁核, 下丘脑分析产出感受样本,发放到丘脑前核产生感受,还可以通过分泌激素影响意识以及靶器 官。 不是所有的样本都能激活下丘脑产生感受,能够激活下丘脑的样本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样本。当大脑分 析产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样本后,通过大脑边缘叶的传出纤维发放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析产出感受样本,通 过乳头丘脑束发送到丘脑前核,激活丘脑前核合成丘觉,再通过丘脑间的纤维联系发放到背内侧核,产生感 受,产生对人和事物的喜好、嗜好、偏爱、欲望、美感、动机以及愉悦和恐惧、兴奋与沮丧等。 下丘脑分析样本的方式与大脑、纹状体、小脑不同,大脑、纹状体、小脑参照分析的模型是通过学习或 练习建立的,而下丘脑的参照模型是遗传的

14、,即我们出生后,感受是按照固有的方式分析产出的,因此,我 们的感受主要是天生的,当然,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一定影响而发生改变,但不会发生本质的扭转。 感受是动力之源。感受是人的力量来源,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或者是外来压力的驱动,都是受个人感受的 驱动。感受主要由遗传决定,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嗜好、偏爱都是不一样的。 感受和理性(如觉察和认识)由不同的脑独立产生,相互作用又相互斗争,感受与理性经常是矛盾的,二者 相互斗争,互不相让,形成我们常说的矛盾心理。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理性制约,但在感受强度过大或额叶 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导致理性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感受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发生精神和行为异常。 产生感受的

15、下丘脑,虽然通过遗传获得了分析模型,不需要通过存储建立分析模型,但可能参与了其他 5 信息的存储功能,特别是大脑边缘叶承担了其他信息的记录存储任务,完成更加重要的记忆功能。 情绪与内分泌 保罗克莱因金尼和安妮克莱因金尼综合了以前界定的主要成分,提出了一个定义:情绪是主观因素、 环境因素、神经过程和内分泌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支持这一定义,他们提出了以下要点:1)情绪能够产 生情感体验,如快乐与否。2)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认知解释,如将情绪归因于自身或环境。3)情绪能引发 一系列的体内调节,如心率加快。4)情绪常引起表情行为(笑或哭)、目标指向行为(助人或逃避)和适应 性行为(远离危及生存的潜在威

16、胁)。这一定义表明,情绪产生于生物、习得和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 调适情绪,放松运动 1、宁心安神 身体直立 , 略向前倾 , 收腹挺胸 , 双臂向前屈肘, 两手掌心相对 , 轻松自然紧贴 , 集中意念 , 排除干扰 , 匀畅呼吸 , 心中由 l 默数到 30, 长吁一口气 , 放松 , 停止。 2、仰天长叹 保持上节站立姿势, 两手臂向上举 , 五指分开 , 深呼吸 , 心中由 1 默数到 10 。然后 , 两手臂自然垂下, 长呼气 , 尽量呼出胸中浊气。如此做 3 至 5 遍, 停止。 3、俯首静气 身体直立 , 双脚分开 , 相距半步 , 身体缓慢弯下, 使腹角成 45 度 , 直至两手掌

17、心着地, 双手与双脚相 距约一步。 身体下弯时吸气, 双手扶地时呼气, 用腹部呼吸 , 心中由 l默数到 10, 立起。如此做 3 至 5 遍, 停止。 4、举目远望 右腿跪地 , 左腿前弓屈膝, 两手掌心同时在左腿两侧伏地, 抬头目视前方, 尽量看向远处 , 匀畅呼吸 , 心中由 l 默数到 10 。然后双腿变换位置, 重复上述动作。双腿交替各做 3 至 5 遍, 停止。 5、伏身养性 身体伏地 , 屈肘 , 手掌触地。然后, 身体离地 , 头稍抬起 , 做伏卧撑 5 至 10 次。伏地时呼气, 撑起时 吸气 , 保持起伏与呼吸节奏协调均匀, 吸足 , 呼尽 , 以促进新陈代谢; 立起 ,

18、停止。 6、 挺胸明志 身体伏地 , 两手臂向前挺伸, 手掌触地。此时, 挺胸抬头 , 用力伸展胸腹肌, 尽量使上身与下身形成直 角。 然后 , 让上身缓慢伏下, 呼气 ; 再使上身柔和挺起, 吸气。挺伏随意 , 呼吸自如。如此重复做 5 至 10 遍, 停止。 7、再展前程 重复第四节动作, 要求呼吸量增大,有虎视眈眈的气势,振作精神清除杂念。心中由1 数到 20,如此做 3 到 5 遍,停止。 8、重振雄风 身体直立 , 双脚分开 , 相距半步。身体缓慢向前弯下, 直至双手掌心着地, 与第三节动作基本相同,但身体 向前弯下更低, 腹角呈 30 度, 双手与双脚相距半步。头尽量低下。 下弯时吸气 , 伏地时呼气 , 行腹式呼吸 , 伏地 时心中由1 默数到 10, 立起。如此做3 至 5 遍, 停止。 9、心胸舒畅 6 重复第二节动作, 要求呼吸量增大, 心胸尽量舒展 , 似胸有成竹之势。心中由 l 默数到 20, 如此重复 做 3 至 5 遍, 停止。 10、回归天然 重复第一节动作, 要求呼吸匀畅安然, 清除情绪干扰的余波。心中由 1 默数到 20, 停止。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學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2、凌晨 . (2007). 调适情绪放松运动. 食品与健康 , (6), 24-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