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9周周六组合练--语言基础知识+名篇名句默写+文化经典阅读含解析.docx

上传人:罗志祥3 文档编号:5151170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9周周六组合练--语言基础知识+名篇名句默写+文化经典阅读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9周周六组合练--语言基础知识+名篇名句默写+文化经典阅读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9周周六组合练--语言基础知识+名篇名句默写+文化经典阅读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9周周六组合练--语言基础知识+名篇名句默写+文化经典阅读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9周周六组合练--语言基础知识+名篇名句默写+文化经典阅读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9周周六组合练--语言基础知识+名篇名句默写+文化经典阅读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9周周六组合练--语言基础知识+名篇名句默写+文化经典阅读含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周六 组合练语言基础知识+名篇名句默写+文化经典阅读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苻坚的人生剽(pio)悍而无奈,他前期安邦定国,文治武攻,彪炳一时,最后却在淝水之战中遭遇人生最大败绩,身死国灭,只留后人空嗟(ji)叹。B科教片美丽星球为我们捕捉到地球的许多瞬间,从清晨形如金色弹(dn)丸的美丽星球,到夜晚人世间的斑斓(ln)灯火,无不美得慑人心魄。C下雨的日子,平时紧张忙碌得快要绷(bn)断了那一根根弦,这会儿全放松下来,心绪便开始信马由缰一无羁勒地恣(z)意驰骋。D在阅读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时,切勿把大师的思想奉为圭臬(ni),不知不觉画地为牢,

2、让自己变成面目可憎(zn)的教条主义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可是,人们却将精力消耗于一种错误的选择。相当一部分人旋即被翻入犁沟,化作膏沃的泥土。甲人们被一种徒有其表的命数通常谓之“必需”所奴役,因此聚敛财富,任凭蝼蚁咬啮,尘埃侵蚀,留待盗贼破门,挟裹而去。这种生活何其愚鲁,如果生而不觉其非,行将就木之时必会幡然悔悟。盲目地遵从一个愚顽的训诫,向身后丢着石头,而不管它们落到了何处。只是因为蒙昧愚鲁,大多数人,即便生活在这片相对自由的土地上,也被虚妄的焦虑和过度的劳役湮没,双手因粗笨颤抖而无法采撷生命的华美果实。乙卞氏本是倡女,(歌舞艺人)却可以在董卓威逼利诱的危难之时,拦住曹操将要四散的

3、部下;在儿子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也并没有喜形于色,忘乎所以。丙曹操称赞她“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曹操杀死杨修后,为杨修的父亲杨彪写了一封信,讲“不得不”的理由。夫唱妇随,卞氏给杨彪的夫人写了一封信,动之以情。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湮没B忘乎所以C为D夫唱妇随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事实上,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世界上本没有万能的一劳永逸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B在如今的高考改革中,“33”模式、“三位一体”模式等新政策都在努力促进高考更加完美,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C从

4、接受粮农组织的单向发展援助,到农业开发和粮食安全领域开展双向合作,中国的减贫实践开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D遇事若不问个明白,就把自己心中的怒火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有可能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造成伤害。二、名篇名句默写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不悱不发。,则不复也。(论语)(2)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白居易琵琶行)(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4),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诗经氓)(5)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三、文化经典阅读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

5、)(2)题。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1)孔子为什么说冉求“非吾徒也”?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2)以上两则材料总体上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观点?答: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1)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孔子和孟子怎样的生态主张?请概括作答。答:(2)简要评议上述主张在当今社会的意义。答: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

6、)题。材料一: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孟子告子下)材料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1)材料一中,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2)材料二中,如何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请结合材料一进行简要分析。答: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

7、,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故曰:“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王阳明传习录)(1)分别用四个字概述孟子和王阳明的观点。孟子的观点:,王阳明的观点:。(2)根据材料有关“良知”的论述,谈谈你对孟子和王阳明的观点的理解。答:答案精析1CA项攻功。B项慑摄。D项“憎”读zn。2CA项湮没:埋没。一般用于抽象的语境中。B项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也说忘其所以。C项为:作为介词可

8、以表示行为的对象,或者表示原因、目的。此处引出给予的对象,应该用“给”。D项夫唱妇随:比喻夫妻互相配合,行动一致,也形容夫妻和睦。也作夫倡妇随。3B逗号要放在括号后面,“歌舞艺人”是对“倡女”的解说,要紧跟在“倡女”的后面。4DA项语序不当,应将“一种”放在“万能”前面。B项搭配不当,应将“完美”改为“完善”。C项成分残缺,应在“农业开发”前加“在”。5(1)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淇则有岸言笑晏晏(5)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6(1)季氏已经很富有了,冉求还帮他聚敛民财增加财富。(2)反映了孔子爱民、惠民

9、的思想。孔子认为,当政者不应该与民争利,而应该节省财用,关爱人民,让人民富足。参考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们自己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7(1)对于自然万物应取之有时、有度(或维护生态平衡)的主张。(2)警示人们不要向自然过度索取,破坏生态平衡;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参考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鱼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

10、巢中栖宿的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用不完。8(1)重义轻利(2)孟子认为“为人臣者”“事其君”“怀仁义”即可。孔子认为管仲是仁者。管仲为公子纠而死是拘于为君主而死的小诚小信;管仲辅佐桓公,稳定国家,安定百姓,造富民众,是大仁大义。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遵循了舍小节取大义的原则,表现了孔子的知权达变。参考译文材料一: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材料二:子贡说:“管仲不是有仁德的人

11、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能殉难,而且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直到今天还享受着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已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呢!”9(1)天赋良知格物致知(2)孟子认为,“良知良能”就是人所具有的天赋的道德观念,亲亲、敬长、仁爱的道德观念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观点,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良知”向外发动,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是“致知”,是“行”;事事物物得其理,为“格物”,知行合一(“心”“理”合一),格物致知。参考译文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我讲的致知格物,是将我心的良知推致到各种事物上。我心的良知,也就是所说的“天理”,把我心的良知的天理推致到各种事物上,那么,各种事物都能得到理了。所以说:“推致我心的良知,即为致知。各种事物都得到理,即为格物。”这是把心与理合而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